在高海涛先生的译作和散文中,文字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并变成了他的寄魂物。于是,故土的怀想,乡愁的弥漫,异国的图景,都通过文字散发出迷人而充满诱惑力的气息,施展出令人沉醉的魔力。《英格兰流年》中,作家丰富的体验和对常识的尊重,令其文字结实而紧致,充满了令人采撷的乐趣。伴随作家文字技艺的日臻成熟,品咂其散文语言犹如通过观赏酥油花领悟佛法,妙音的美好伴随的是真纯,情感打磨出的文字总是释放着恰当的力道和温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英格兰流年/字码头读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高海涛 |
出版社 | 大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高海涛先生的译作和散文中,文字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并变成了他的寄魂物。于是,故土的怀想,乡愁的弥漫,异国的图景,都通过文字散发出迷人而充满诱惑力的气息,施展出令人沉醉的魔力。《英格兰流年》中,作家丰富的体验和对常识的尊重,令其文字结实而紧致,充满了令人采撷的乐趣。伴随作家文字技艺的日臻成熟,品咂其散文语言犹如通过观赏酥油花领悟佛法,妙音的美好伴随的是真纯,情感打磨出的文字总是释放着恰当的力道和温度。 内容推荐 《英格兰流年》是字码头读库·辽宁舰中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主编、著名作家高海涛先生近年来的优秀散文作品。该作品理性与感性浑然一体,智性与人性相映成辉。语言精准中带个人色彩,哲思丰沛且地域特点浓郁,既有面向辽阔的文明的遐想,又有贴近大地的沉思,显得大气而精致;既是乡土散文也是文化散文,融合了本土和域外的两种记忆。写出了一种鲜见的格调和气势。 目录 世界正梦见它自己——译诗代序 第一辑 英格兰流年 故园白羽 苏联歌曲 记恋列维坦 寻找男孩克拉克 美国的桃花 春天的告别 第二辑 青铜雨 父亲的菜园,母亲的花园 三姐九歌 四姐在天边 故乡海岸桃花 在军营那边 芭蕉远上白云 第三辑 老师与铅笔 南极往事考 西方美人之思 康德在我心中的样子 比树古老,比山年轻 毕肖普和她的“太阳狮” 贝加尔湖与烟斗 附:作家、学者评论摘编 试读章节 六 我相信三姐是革命者。 周总理和毛主席相继去世的时候,三姐是哭得最沉痛的,这两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让三姐伤心得几天吃不下饭。三姐臂上的黑纱,一直佩戴了很久很久。 三姐当然够不上革命家,她的所有工作和劳动都是属于基层的、底层的,说到底不过是普通老百姓。但从小到大,我就是一直觉得,三姐身上有着某种革命家的影子,说到最少,也有点儿像那些端庄美丽、特立独行的女革命家,比如罗莎·卢森堡,还有爱尔兰诗人叶芝所终生追求和爱慕的莫德·冈。 叶芝的故事我是许多年后才读到的,当时我立刻想到,三姐就是那个女革命家,或者说,三姐是那个像火焰般的爱尔兰女子的中国辽西乡村版。 年轻的三姐,当年拥有众多的追求者,但是都被她一笑置之地拒绝了。三姐的拒绝几乎是没有理由的,从二十一岁到三十一岁,整整十年间,多少革命精英,多少青年才俊,都被她的秀发一甩,莞尔一笑地拒之门外。为此,父亲夜不能寐,愁肠百结。父亲想不明白,就算是为了革命,响应号召实行晚婚,可到底想晚到什么年月呢?这个整天风风火火的女儿,这个日夜忙于工作的女儿,到底想找个啥样的呢? 总之,三姐的婚姻与爱情,是父亲心底难言的痛,而对我们几个年龄还小的弟弟妹妹来说,则是个难解的谜。有一年秋天,村里来了拉练的解放军,都分别住在社员家里,我家就住了一个班。那个班长是个非常喜欢唱歌的人,每天都院里院外地哼唱着“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一边唱一边挑水、扫院子。特别是三姐回家的时候,他就唱得更加起劲儿,把“心”字拉得很长。但后来他突然不唱了,那是在大队为他们举行联欢会之后。据说在联欢会上,三姐为战士们唱了一首最好听的歌,三姐的歌声连续几天被公社的大喇叭播放着:“小河的水清悠悠,庄稼盖满了沟,解放军进山来,帮助咱们闹秋收……” 那个班长从此变得沉默寡言。部队要撤离那天,他一大早起来,把我家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缸也挑得满满的。然后把我叫到外面,送给我一枚晶莹闪亮的大子弹壳,又递给我一个日记本,叮嘱我一定代他送给三姐。那个日记本是红塑料皮的,翻开,里面是用很飘逸的字体写的一首诗。 我把日记本很郑重地交给三姐,并告诉她里面有诗。但三姐看了两眼,就微微一笑,把那诗撕掉了,然后说:“这日记本送给你吧,弟弟。” 叶芝对爱尔兰女革命家莫德·冈一见钟情,但后者却断然拒绝了他,就像拒绝多看一眼他家窗外的苹果树。后来,叶芝为这位女革命家写了许多诗。其中一首像是在解释他被拒绝的理由:“她活在风暴和斗争中/她的灵魂如此渴求,生命辉煌的荣耀,因此无法忍受/寻常美好的生活。” 三姐就是这样,她似乎就是为那些特殊的年代而生的,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那是三姐生命中最辉煌的岁月,在这段岁月里,她可能像所有天真无邪的革命者那样,把革命当成了最高的爱情。 我不知道那个写诗的班长后来是否也成了诗人,可,即使他成了诗人,他能比得上叶芝吗?他能为三姐写出《当你老了》这样的千古绝唱吗? “当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意沉沉……” P182-184 序言 世界正梦见它自己 ——译诗代序 美国女诗人卡洛琳·莱特(Carolyne Wright)的这首诗,原载《衣阿华评论》(The Iowa Review)杂志并被选入《美国最佳诗歌》(The Best American Poetry)2009年卷。莱特出生于华盛顿,毕业于西雅图大学,并在希拉库斯大学获得英语和创意写作的硕士及博士学位。她曾和伊丽莎白·毕肖普同期进修于华盛顿大学的作家论坛。莱特出版过多部诗集,现居西雅图,任教于某作家工作室。 《世界正梦见它自己》是一首堪称“梦笔生花”的佳作。我看了第一遍就喜欢,译过来之后更加喜欢。据作者自述,在即将进入新千年的某一天早晨,她梦见自己在金色的午后阳光中走过大草原,同时恍然有一句诗响在耳畔:“这是世界做给它自己的梦。”醒来后,她知道这是威廉·斯达福特的诗句,但却想不起确切的出处。后来经查证是出自斯达福特的《天职》一诗。当时她把这句诗写在纸上,许多别的句子就接踵而来:“意象纷呈,有乌云暴雨、高天长风、地平线、山脉的蓝色侧影、地势倾斜的干旱平原和我的故乡华盛顿州的西北内陆高原。还有许多童年意象,1962年哥伦布纪念曰落在西雅图的那场雨、我母亲及我母亲的母亲身穿四十年代的印花衣服所拍摄的老照片,还有对于我父亲的记忆,他拿着胶皮水管在给前院的草坪浇水等等。” 一连几个月,莱特都在试图把这些看似随意的意象组成一首诗,直到她写出了这句“那个夏天我们十几岁/整晚在小镇上游荡”,一种特殊的模式显现出来,那就是以年代来引领诗中的情感运行。时间的空间化在这里显示了意义,它推动全诗的发展,叙事者和她的姐姐一个年代接一个年代地漫游,走过童年的小镇和草原,也走过二十世纪的历史。 我喜欢这首诗,那种空间化的时间感、个人化的史诗感在我心中引起了特殊的回响,并久久挥之不去。作为译者,似乎诗中所描述的一切已变成了内在于我的本源性风景。甚至可以说,包括“天职”的概念,也包括整首诗的情感、格调、节奏和韵律,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作为我和中国“50后”同时代人的精神象征。所以,当这本散文集出版之际,我愿意把这首译诗放在前面,权充为序—— 不愿让我们走,那西边的天空 正收集雷电云,它其实并非特别 需要我们。那个夏天我们十几岁, 整晚在小镇上游荡,像夏安族人。 我们是姐妹俩,住在大草原的边上, 我喜欢在书页间做梦,鼠尾草色的, 而你是这样的女孩,总担心自己活不过 二十几岁。我们都赤着脚,穿着轻款的 三十年代的夏装。那是母亲的年代, 她的美好时光,她坚信自己在任何地方 都能活下去。她的同时代人必将 赢得战争,并将勇敢地跨入四十年代。 我们散步的路上,一辆三轮车正从 车棚里慢慢滑出,却没有任何车主, 父亲们正忙于给草坪浇水,街上 还没有绿树。我们走过最后的房子, 并走出了五十年代。俄勒冈的遗迹 在我们脚下伸展,像大地在梦见 田野被无数的犁铧翻耕,然后又被 萨卡加维亚的眼泪浇灌,而父亲们 那时在想什么呢?他们扔下胶皮 水管,并毫不在意我们这些女孩 消失在六十年代。我们整夜整夜 游荡,并用我们纯真的裙子避开 强热带风暴,以便让所有关于 七十年代的天气预报应验成真, 并让与印第安人关于内陆草原 的最终协议自动生效,在那些 楼群拔地而起之前。我们继续走, 但不知母亲去了何方,你的肺部 充满了夏天的骤雨,而我的眼睛 在没有折光的冰川湖前变得模糊, 豪华轿车从小镇中心的乡村酒馆 出发,打算把我们的祖父母远远地 送到他们的八十年代,而母亲 正在她新修过的厨房里,用无绳电话 悄声提及我们的名字。但是还没等 走完九十年代,你们俩都离我而去。 母亲的呼吸浅浅的,但她的心却 依然健壮,一路前行,直到飘上天际, 而你带着你最后的思绪,差不多已经 走到了新千年的边儿上,正是在那里, 向西倾斜的天空,可能早已预告了 我们此生的天职:在广阔的田野上, 我们看到遗迹在辉煌的背影中变深, 并梦见我们前面那所有年代的故事。 高海涛 2015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高海涛的散文风格是鲜见的,可谓独具气象,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英美现代美学的风韵,以及俄罗斯崇高美学的境界,于此融汇整一,在世界文化与乡土记忆之间,传承中西合璧的人文价值,并显示了一种创新的品质。 ——王充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