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①问刘禅:“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郤正②教禅:“若再问,宜泣对曰:‘先墓在蜀,无日不思。’”会王复问,禅如正言,因闭眼。王曰:“何乃似邵正语?”禅惊视日:“诚如尊命!”
冯梦龙评:大受用福人。
【注释】
①司马文王:即三国时魏国大将军司马昭。魏军灭蜀汉后,他自称晋公,后封为晋王。他死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
②郤正:蜀汉大臣。刘禅降魏后,郤正舍家随刘禅往洛阳。
【译文】
司马昭在洛阳问被俘的蜀汉后主刘禅:“思念不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在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地。”随从刘禅的蜀汉旧臣郤正教刘禅说:“如果再问您这个问题,应该哭泣着回答说:‘先父陵墓在蜀,因此没有一天不思念的。’”后来又遇上司马昭问及,刘禅照郤正所教作了回答,并闭上眼睛。司马昭说:“你的回答怎么那么像郤正所说?”刘禅惊讶地看着司马昭说:“真给您说对了。”
冯梦龙评:是一个大受用的有福之人。
大有人在
杨玄感①败。帝②命推其党与,曰:“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则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由是所杀三万余人。帝后至东都③,顾盼街衢,谓侍臣曰:“犹大有人在!”
冯梦龙评:笑话有独民县知县,如杨广之言,须作独民国皇帝方可。
【注释】
①杨玄感:隋朝大臣,,官至礼部尚书,袭封楚国公。大业九年(613年)起兵反隋,集众至十余万。后兵败被杀。
②帝:即隋炀帝杨广。
③东都:指洛阳。
【译文】
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隋炀帝下令追查他的同党。隋炀帝说:“杨玄感一号召就有十万人响应,由此更可以相信天下人不能太多,多了就会相聚为乱。不把这些人都杀了,无以惩戒以后。”因此杀了三万多人。隋炀帝后来到了东都洛阳,环视街道对侍臣说:“还是大有人在。”
冯梦龙评:笑话中曾有“只有一个百姓的县的县官”,照杨广这么说,必须做“只有一个百姓的国家的皇帝”才行。
蠢夫
平原①陶丘氏娶妇,色甚令,复相敬重。及生男,妇母来看,年老矣。母既去,陶遣妇颇急。妇请罪。陶曰:“顷见夫人衰齿可憎,亦恐新妇老后,必复如此,是以相遣,实无他也。”
冯梦龙评:佛家作五不净②想,亦是如此,莫笑莫笑!
【注释】
①平原:县名,属山东。
②五不净:即五浊。佛教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译文】
平原县陶丘氏娶了个媳妇非常漂亮,两人感情也很好。后来媳妇生了个男孩,媳妇的母亲来看望。岳母一走,陶就立即打发将媳妇送回娘家去了。媳妇问自己有什么罪过。陶说:“刚才我看到你母亲年老色衰,非常难看,恐怕你老了以后也是这个样子,所以就不想要你了,确实没有别的原因。”
冯梦龙评:佛家作五不净想,也是如此,莫笑!莫笑!
智短汉
则天①朝大禁屠杀。御史②娄师德使至陕,庖人进肉。问:“何为有此?”庖人曰:“豺咬杀羊。”师德曰:“豺大解事!”又进绘,复问之。庖人曰:“豺咬杀鱼。”师德叱曰:“智短汉!何不道是獭?”
【注释】
①则天:即武则天。
②御史:官名。历代皆置,名称职掌不一。唐代有侍御史、殿中御史和监察御史,是审讯案件、考察官吏的监察官。
【译文】
武则天当政时曾严禁杀生。御史娄师德巡视到陕州,(吃饭时)厨师端上肉来,娄师德就问:“怎么会有肉?”厨师说:“豺咬死了羊。”娄师德说:“豺真懂事!”说着厨师又端上来鲙鱼,娄师德又问怎么弄来的?厨师回,答说:“豺咬死了鱼。”娄止不住叱骂道:“你这个笨蛋,你为什么不说是水獭咬死的呢?”
P3-5
1993年,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了“小品精华系列”,一共十册:《历代尺牍小品》《历代幽默小品》《历代妙语小品》《历代寓言小品》《历代山水小品》《历代诗话小品》《历代笔记小品》《历代禅语小品》《明清清言小品》《明清性灵小品》。这套“小品精华”,风格亲切幽默,平易近人,深受欢迎。二十多年过去了,许多想得到这套书的读者,早已无处可购。考虑到读者的需要,崇文书局拟在“小品精华系列”的基础上,精益求精,隆重推出“中华传世小品”,第一辑为十册。主持这套书的朋友嘱我写几句话,我也乐于应命,有些关于小品的想法,正好借这个机会跟读者交流交流。
“中国历史上写作小品文的作家,多半是所谓名士。”现代作家伯韩的这一说法,流传颇广。那么,什么是名士呢?伯韩以为,也就是一种绅士罢了,不过与普通绅士有所不同而已。他们“多读了几句书,晓得布置一间美妙的书斋,邀集三朋四友,吟风弄月,或者卖弄聪明,说几句俏皮话,或者还搭上什么姑娘们,弄出种种的风流韵事来。这都算是他们的风雅”。
这样来看中国历史上的小品,如果不是误解的话,真要算得上不怀好意了。
据《论语·先进》记载:一天,孔子和子路(仲由)、曾皙(曾点)、冉有(冉求)、公西华(公西赤)在一起,他要几个弟子谈谈自己的志愿。子路第一个发言说:“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外有军队侵犯,内有连年灾荒。让我去治理,只消三年光景,便可使人人勇敢,而且懂得同列强抗争的办法。”孔子听了,淡淡一笑。冉有的志愿是:“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三年时间,可使人人丰衣足食。至于修明礼乐,那就有待于贤人君子了。”第三个回答孔子的是公西华,他说:“不是我自以为有什么了不得的才能,只是说我愿意来学习一番。国家有了祭祀的典礼,或者随着国君去办外交,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个好傧相!”公西华说话时,曾点正在弹瑟,昕孔子问他:“点,你怎么样?”曾点放下手中的瑟,站起来道:“我的志愿跟他们三位都不相同。暮春三月,穿一身轻暖的衣服,陪着年长的、年轻的同学,到沂水沙滩上去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去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感叹道:“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孔子以为,子路等三人拘于礼、仁,气象不够开阔、爽朗。只有精神发展到能够怡情于山水自然的境地,人格才算完善。
孔子这种陶醉于山水之美的情怀,由魏晋时代的名士做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有一部书,专记当时名士的言行,名叫《世说新语》。其中有个人物谢鲲,他本人引以自豪的即是对山水之美别有会心。晋明帝问谢鲲:“你自己以为和庾亮相比怎么样?”谢鲲回答说:“身穿礼服,庄严地站在朝廷之上,作百官表率,我不如庾亮;但是,一丘一壑(指在山水间自得其乐),臣自以为超过他。”以“一丘一壑”与朝廷政务并提,可见其自豪感。因此,当著名画家顾恺之为谢鲲画像时,便别出心裁地将他画在岩石中。问顾为什么这样,顾答道:“谢自己说过:‘一丘一壑,臣自以为超过他。’所以应该把这位先生安置在丘壑中。”足见魏晋名士的趣味相当一致。
也许是由于魏晋以降的儒生多拘束迂腐,也许是由于全身心陶醉于山水之美的魏晋名士对老庄更偏爱些,后世人往往将名士风流与儒家截然分为二事,似乎它们水火不容。晚明袁宏道在《寿存斋张公七十序》中批评这种误解说:
山有色,岚是也。水有文,波是也。学道有致,韵是也。山无岚则枯,水无波则腐,学道元韵,则老学究而已。昔夫子之贤回也以乐,而其与曾点也以童冠咏歌,固学道人之波澜色泽也。江左之士,喜为任达,而至今谈名理者必宗之。-俗儒不知,叱为放诞,而一一绳之以理,于是.高明玄旷清虚澹远者,一切皆归之二氏。而所谓腐滥纤啬卑滞扃局者,尽取为吾儒之受用,吾不知诸儒何所师承,而冒焉以为孔氏之学脉也。袁宏道的结论是:“颜之乐,点之歌,圣门之所谓真儒也。”这话是有几分道理的。
上面说了那么多,其实是要说明一点: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小品文作家,《论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小品文著作。以小品的眼光来读《论语》,不难发现一个亲切而又伟大的孔子。
比如,从《论语》中不仅能看出孔子陶醉于山水之美的情怀,还能感受到他那无坚不摧的幽默感。孔子曾领着一群学生周游列国,再三受到冷遇,途经陈、蔡时,被两国大夫率众围困,“不得行”,粮食没有了,随行的人也病了,而孔子依然“讲诵弦歌不衰”。他开玩笑地问:“‘我们不是野兽,怎么会来到旷野上?’莫非我的学说错了吗?”颜渊回答说:“夫子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不能容纳。不能容纳有什么不好呢?这才见出你是真正的君子。”孔子听了,油然而笑,说:“你要是有很多财产的话,我愿给你当管家。”置身于天下不容的困境中,孔子师徒仍其乐陶陶,在于他们互为知己,确信所追求的目标是伟大的。北宋的苏轼由此归纳出一个命题:“师友以道相乐,乃人间之至乐也。”
在人们的感觉中,身居显位的周公是快乐的、幸福的。其实未必然。召公负一代盛名,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弟弟,连他们都怀疑周公有篡夺君位的野心,何况别人呢?这样看来,周公虽坐拥富贵,却无亲朋与之共乐。苏轼由此体会到:周公之富贵,不如孔子之贫贱:富贵不值得看重。他的《上梅直讲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据《论语》记载,孔子还曾有过一件韵事。跟孔子同时,有个名叫南子的美女,身为卫灵公夫人,却极度风流淫荡。一次,她特地召见孔子。孔子拜见了她,还坐着她的马车,在城内兜了一圈。性情爽直的子路很不高兴,.对孔子提出非议,孔子急得发誓说:“假如我孔某有什么邪念的话,老天爷打雷劈死我!”
对孔子的这件浪漫故事,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认为:孔子是迷恋南子的漂亮。另一种意见则较为规矩,其代表人物是南宋的罗大经。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南子虽然淫荡,却极有识见。“有后世老师宿儒之所不能道者”。孔子之所以去见南子,即因看重她的识见,希望她改掉淫行,成为卫灵公的好内助。“子路不悦,是未知夫子之心也。”
前一种说法似乎亵渎了孔子,但未必没有可取之处。孔子讲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在他看来,好色是人的不可抗拒的天性,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假定自己从不好色。所以,当孔子向子路发誓,说他行端影直的时候,我们真羡慕子路,有这样一位可以跟学生赌咒发誓的老师。孔子让我们相信:圣人确有不同凡俗的自制力,但并不认为他人的猜疑是对他的不敬。相反,他理解这种猜疑,甚至觉得这种猜疑是理所当然的。
孔子是一个伟大而又亲切的小品作家,《论语》是一部伟大而又亲切的小品文著作。亲切而又伟大,这就是小品的魅力。关于中国历代小品的定位,理应以《论语》作为坐标。我想与读者交流的,主要的也就是这个看法。
回到“中华传世小品”,这里要强调的是,这套书所秉承的正是《论语》的传统。它们的作者,不是伯韩所说的那种“名士”,而是孔子、颜渊、曾点这类既活出了情怀、又活出了情调的哲人。不需要故作庄严,也绝无油滑浅薄,那份温暖,那份睿智,那份幽默,那份倜傥,那份自在,那份超然,足以把生活提升到一个令人陶然的境界。读这样的书,才当得起“开卷有益”的说法。
愿读者诸君与“中华传世小品”成为朋友!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文新
张豫、舒鹗主编的《嬉笑人生(历代幽默小品)》是一本幽默小品选集,也是一副恰似一幅世情漫画,一幅人生百相图。略仿冯梦龙《古今谭概》的分类,编列成集。文中涉及的人和事,上自王侯将相,下至僧俗小民,三教九流,无一不具。冯梦龙、赵南星、石成金、李贽诸公的评点,发幽抉隐,厚积薄发,嬉笑怒骂,美妙绝伦。
让我们一笑之余,对生活、对人生有进一步的认识吧。
古代小品文短小隽永、活泼灵动,富有情趣,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小品文内容自由广泛,除立身处世、修身养性、奇闻逸事、寓言哲理,还有山水园林、花鸟虫鱼、琴棋书画等,表现平凡人生的喜怒哀乐和世俗生活的闲情逸致。
与那些经世致用的宏文巨篇相比,小品文更加亲切可人。张豫、舒鹗主编的《嬉笑人生(历代幽默小品)》选取可爱逗趣的幽默小品,搜尽天下乐。
匆匆又匆匆,日子如白驹过隙。快节奏的生活是否觉得心灵落上了灰尘,思维变得愚钝,翻翻中华传世小品吧,也许会让你会心一笑,也许会你豁然开朗。也许只是随意翻翻,也会领略一番别样的趣味。愿“中华传世小品”像一阵清风,给我们带来一丝清爽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