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得来不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郎兆祥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郎兆祥所著的《得来不易》是一部内容无限丰富的纪实文学,很多层面都值得一再流连,主体方面是多层次发散的。作者从童年,少年,过度到自己的青年,从其成长历程到接触到的人物。特别是在监狱中的自我救赎之路,是对人性的拷问,是一个时代的反思,是法律的探讨,是道德的判断。

《得来不易》讲了一个复杂的故事。青年朋友们,要多读好书,得来不易一书会给你心灵敞开一扇窗子,你会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

内容推荐

读过得来不易这本《得来不易》的人,更多的关注作者即书中主人公郎兆祥在特定岁月特定环境下的最终命运。这是一部关于人生,命运,人性等多方面的探讨的历史性回忆录。《得来不易》讲述的是发生在1966年4月29日北京东华门友谊商店中一个名叫杨国庆的21岁青年,持刀伤害了两名国际友人的涉外惊天大案,而牵扯到他的最亲密的朋友郎兆祥遭受到一系列的厄运和不幸。文大前期的四清运动中杨国庆为了酿就更大阴谋全然不顾颠倒是非,向司法机关北京市公安局宣武分局首告揭发检举了自己的哥们郎兆祥等人。书中的郎兆祥最终以反革命罪被判处了两年劳动教养,送良乡新都机械厂接受改造。至此,故事本应划上句号。离奇的是杨国庆却得以逃脱法律对他的惩处,铤而走险后最终被执行死刑。

目录

前言…001

第一章 我的族系…004

 郎家祖辈…007

 我的父亲…009

 我的母亲…011

第二章 辗转的童年…014

 迁徙张家口…017

 宣化的点滴记忆…019

第三章 大连,我的童年…022

 初到大连…025

 小学相关的记忆…026

 给三弟“剪头”…028

 “蔫淘”的我…030

 一只肥螳螂引发的大火…031

第四章 童年依旧…036

 难忘广安门大街第一小学…039

 斗蛐蛐儿和粘蝉…041

第五章 美好的年少时光…044

 洗照片…047

 神奇的石头…049

 滑冰与春游…050

 法源寺的记忆…052

 庆祝国庆节…054

 交笔友与爱好…056

 丰富的课外活动…058

 诗歌创作…060

 毅然报名生产建设兵团…062

 拜访郭老师…063

 函授备考…065

 转读冶金专科学校…067

 学校的乐趣…069

 创办澎湃文学创作联社…071

 世事难料…073

 我的选择…075

第六章 步入社会…078

 第一份工作…081

 适应工作…083

 任劳任怨…084

 我的师傅…086

第七章 命运的转折…088

 不该有的相识…091

 不义之财…093

 莫逆之交…095

 两个真正的好友…096

 家庭之谜…098

 深受其害…100

第八章 厄运降临…102

 恶作剧…105

 节后第一天…107

 笑里藏刀…109

 东窗事发…111

 分道扬镳…113

 被抓入狱…115

 初进监室…117

 与“鹰隼”交锋…119

 “鹰隼”的底牌…121

 所谓的证据…124

 强加之罪…125

 父子相见…127

第九章 良乡教养院…130

 初到教养院…133

 由喜转悲…135

第十章 功德林监狱…140

 恐怖之地…143

 惊天大案…145

 突然提审…147

 又被牵连…149

 奋笔述实情…151

 调换大监室…153

 审判结束…154

 复杂的心境…157

 黑白不分…160

 胡打舌L抓…162

 与朱老相识…165

 狱中中秋…167

 受益匪浅…169

 与朱老分离…171

 离开功德林…173

第十一章 北京市公安局看守所…176

 又换监狱…179

 身处“K字楼”…180

 相识园明老师…183

 寻找到信仰之光…184

 卑劣之人…187

 小人得志…189

 大打出手…191

 被关禁闭…193

 内伤严重…195

 相识遇罗克…196

 与遇罗克的交谈…198

 生存的勇气…201

 转押东小楼…203

 与狱警谈话…205

 相识李老…206

第十二章 北京第一监狱…210

 工作与偷闲…213

 刀切生鸡蛋…215

 枕头下的筷子…219

 一位好大哥…221

 紧急集合…222

 秘密转移…223

第十三章 冀县看守所…226

 转移途中…229

 偏远之地…231

 迟暮终到达…232

 毫无作用的下马威…234

 新狱友新环境…236

 狱友们的情况…238

 恶劣的饭菜…240

 半袋洗衣粉的故事…241

 没有红烧肉…242

 难忘张继瑞…243

 一色喇叭裤…246

 偷拿胡萝卜…248

 老常惹众怒…251

 可悲的焦老哥…253

 现代“文字狱”…255

 相识李世俭…258

 斗智斗勇…260

 大全搬石头…262

 信件被发现…264

 旧伤复发…265

 张志信“叛变”…268

 真相大白…269

 坚定信念…272

 狱医“黑妮子”…274

 良心发现…275

 老英谈练字…276

 监狱的歌声…278

 学习与“捕蚂蚱”…281

 摩擦取火…283

 生吃雏鸟…284

第十四章 重获新生…288

 又见离别…291

 逃跑佳机…293

 迟来的自由…294

 家里现状…296

 再见友人…298

 一个句号…300

后记…302

试读章节

◎郎家祖辈

在浩瀚无边的华夏大地上,曾经有一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自古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之间,居住在“不咸山”(长白山)以北的广大地带。他们把祖先与生俱来的坚韧与顽强的品质代代薪火相传,最终成为了一支曾在华夏历史上留下过璀璨文明记录的伟大民族——满族。

我的姓氏满语为“钮祜禄”,溯其根源,同样源远流长。钮祜禄在满语中的意思是“狼”,所以后来改用了汉字“郎”这一姓氏。钮祜禄姓氏改为汉姓以后,数姓“郎”、“钮”的人最多。它是满族八旗之中的上三旗,镶黄旗的老姓之一。著名的孝圣宪皇后(乾隆生母)以及同治年间与慈禧太后一起垂帘训政的慈安太后都是钮祜禄族人。

我的族系是钮祜禄家族的一支。清朝时,朝廷赐于祖上的封地就在今辽宁省夹河镇的大郎邨。关于郎家祖上的记载有些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模糊、褪色。不过,据说在我曾祖父那辈,郎家依然家境殷实、门庭若市,那一辈人都过着优裕的生活,在当地算是声望颇高的名门大户。

听我父亲谈起,我曾祖父名为郎广云,曾经受过皇封。他身材魁梧,仪表堂堂,一双明眸炯炯有神,是典型的满族人相貌。他言语干脆,做事果断,虽然平时少言寡语,但只要他就事发表意见时,族人们都会静静聆听,异常敬畏。

可惜郎家的家势再大,依然无法左右历史车轮的走向。辛亥革命之后,我的曾祖父已逾不惑之年,当时封建贵族阶级已经没落不堪,所拥有的封建特权已然成为泡影。我的曾祖父自然无法接受自己变成封建社会的遗老遗少,所以每天魂不守舍,这一巨变对他来讲,恰似晴天霹雳一般。一段时间之后,心灰意冷的他渐渐堕落,每天四处挥霍家财,还沾染上抽大烟的恶习,最后富足殷实的家产被他挥霍一空。

曾祖父的命运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注定是悲剧性的,虽然由贵族遽然变成普通人的境遇令人唏嘘喟叹,但如果曾祖父能够接受这一现实,顺应社会制度的更迭,仅凭郎家丰厚的物质基础,再次振兴家族也未尝不能。只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在没落的贵族阶级里,能够有一双慧眼把世事看得真切通透的有志之士,实是少之又少。

世间万物在时间和空间的演变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规律可循,优胜劣汰,物极必反。虽然曾祖父的作为让郎家家徒四壁,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冥冥之中郎家后辈们由脱离权势的贵族阶级变身为亿万贫苦大众中的一员,让他们在未来远离了“文革”时的不幸之灾,这也算是郎氏家族的一个幸事吧。

我的祖父名为郎万世。郎家没落之后,到了祖父之辈时,家境早已片瓦无存、居无定所。祖父日日为生活所困,不论严寒酷暑,每天风餐露宿,“面朝黄土背朝天”,给大户人家做短工来维持生计。不过祖父木工、瓦工的手艺确实很精湛,在那个生存艰难的年代,也算多了一种生存的手段。

祖父虽然穷困潦倒,但却是个好学之人,年幼之时读过私塾,不过民国成立以后,家境逐渐衰败,祖父只好退学回家。但随着祖父渐渐长大成人,他对知识的渴求却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据说,祖父在农闲时,总会看一些书籍,比如《三国演义》、《二十四史》等等。而且,祖父为了能够读到更多的书,有时给大户人家做工甚至不要工钱,即使饥肠辘辘,也只求有书可看,祖父的求知欲就是这般强烈。

虽然祖父当年一无所有,但相貌堂堂、勤劳诚恳的他,还是赢得了祖母当年的芳心,两个人决定在未来的生命中携手同行,不离不弃。

祖母当年秀外慧中、温柔敦厚,是个与人为善的女子。祖母开朗乐观的品性使得她颐享天年。她老人家离开我们时已是九十多岁,历经近百年的沧海桑田,俨然期颐之寿。

不过我的祖父命运多舛,在东北伪满洲国时期,竟被日本人强行拉走去修建工事。在那人间地狱般的环境里,每天承受着超过人体极限的劳动量,终于,年过不惑之年的祖父终究没有等到黎明,不到50岁便匆匆离开了人世……

祖父去世之后,家里的生活顿时变得更加艰难,祖母只好一个人担起家庭的重任。这份凄苦,在那些无助的岁月中,不知令祖母流下了多少泪水,但她凭着坚韧的毅力不卑不亢地面对生活的艰难,不曾退却一步。

◎我的父亲

祖父去世那年,我的父亲还在上大学,专业是土木工程,这份才学在那时来讲,也算百里挑一。父亲一直坚持上大学,是与祖父母对学识的认知程度分不开的。

P7-9

序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着与共和国相仿年龄的人都不会忘掉一段长达10年之久的沉痛历史。半个世纪过去了,在将近50年前的1966年4月29日这天,在北京东城区友谊商店里一个名叫杨国庆的年轻人持刀剌伤了两位外国友人。这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起涉外流血事件。事件发生后震惊国内外,甚至国际上敌视中国的一些国家纷纷制造谣言,恶意中伤中国,妄图挑起国际纠纷。

发生“杨国庆事件”之时的国内政治背景,正是“四清”运动的高潮时期。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篇文章搅起的波澜早已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铺天盖地,周天寒彻。中国外交上,西面有虎、东面有狼,敌对国家都在虎视眈眈地窥视着我国领土,妄图颠覆共和国的政权。更有台湾向大陆派遣特务,磨刀霍霍,扬言“光复大陆”。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开始暴力排华,美国陈兵越南,中苏边境不断地冲突,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反华势力的重重包围中岿然屹立。

我国的“文化大革命”,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特定的历史产物。我因受杨国庆案件的牵连,先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劫难。“坐穿”了监狱,差一点就丢掉了性命。在我所走过的道路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空前绝后、催人泪下的故事。其中遇罗克一反血统论的斗士,他曾在我最危难的时候,给了我最大的慰藉,而他却为了坚守自己的信念,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还有视监狱为度假般的英若诚,在冀县的日子里他整天都在微笑,他的乐观豁达感染着周围所有的人。他常说:“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只有改变自己。”

如今,听过《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了吗》这首优美歌曲的人,大多数已过了天命之年。大家不会忘记歌曲的作者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著名作曲家郑佐成先生。他回忆说:“冀县是场恶梦,在那里的每一天让自己飞翔的不是翅膀,而是梦想。”

在2000年,我曾和朋友一起到郑佐成家拜访他。他告诉我说:“老英(指英若诚)病重期间一直在等你到北京来,要写副对联送给你,也特别想再到冀县故地重游。”  可遗憾的是,我一直奔波在外,与英若诚连最后的一面都没有见到。直到如今,我也没有再去过冀县那个地方。

就我个人没有什么大事可言,杨国庆最终咎由自取,失去了自己21岁的年轻生命。庆幸的是,50年后的今天,我能够真实地记录下这些回忆,回忆起当年那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故事。

本书与张郎郎的《宁静的地平线》及英若诚的《流水云在》两本书如同姊妹篇。读到这本书的有缘人,让我们共同用爱心做事业,用感恩的心做人。

郎兆祥

上海松江石湖荡镇李塔汇

后记

“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这两句话是我在去雍和宫时,路过一家很小门脸的店铺墙上看到的。

可能有的人会不屑地说:“这纯属谬论。”我却不敢苟同。特别是下面那句话,怎么看都像是指我父母而言。他们吵了一辈子,打了一辈子,却养育了我们六个儿子,并且把我们都培养成人。他们不同的阶级出身,自小到大的成长,形成了家庭环境的强烈反差。母亲对父亲的怨言,表面看来是对待生活上的态度的差异,其实根本在于阶级本质上,两个人的思想观念无法融合。

父亲追求了一辈子的是理想,是共产主义,而母亲更看重的是平日生活里的柴米油盐。所有这些酿就了他们的婚姻不幸,这种“不幸”可能是母亲对父亲特有的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这种爱的方式,含蓄了许多“酷爱”之美。母亲一直在残酷地爱着父亲;父亲反倒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直到他撒手人寰。

用父亲的话讲,我被牵连在“杨国庆事件”中使得家庭里所有的成员当年只要一提到我,心里便冷到了冰点。

原本一个好好的家庭,在那场政治运动中一夜间支离破碎。父亲到了河南舞阳的“五七干校”,母亲被发配到东北一个叫做双塔的地方被监督劳动改造。那时她已是年近五十的人了。神话里的白娘子也只压在一个塔下,而母亲却要被两个“塔”压着,饱尝了无尽的辛酸和眼泪。

三弟学习成绩优异,上大学时,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可是政审时就因为二哥是“现行反革命”,不但没被录取,反而被下放到了锡林格勒荒芜人烟的大草原。北京的家也让“造反派”贴了封条,封了大门。

闯了这么多的祸,或许我真的是为讨债而来才降临到这个家庭里。童年、少年、青年直到参加工作,交上了杨国庆这个朋友,简直是一步一个坎儿。

人生是一张单程票,只能是有去无回,就像世间没有后悔药一样。相反,杨国庆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里,很可能会圆了他成为医生的梦想,是某大医院的一名出色的大夫,也根本犯不着赔上自己的性命去和外国人较劲,给国家丢面子。他的丧心病狂之举,不否认出于他的阶级本性。但当他在北京东华门商店抽出刀的霎那间,是怎样的一颗扭曲的心在驱使他?他真的就是与这个社会深仇大恨、不共戴天吗?

谜一样的杨国庆活着的时候孤苦伶仃,仅有我这样一个知心朋友,死后却真的遗臭万年,应了他挂在嘴边常说的这句话。

时间流转,2012年9月,我重新回到了冀县看守所所在地,望着眼前的一切,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因为这里早已变换了模样,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橡胶工厂。问起附近的一些白发老人,他们还对冀县看守所有着极深的印象。当我听着他们饶有兴趣地讲述着记忆中关于冀县看守所的印象时,那一幕幕熟悉的场景在我心中翻起了滔天巨浪,热泪情不自禁地溢出眼眶……

如今,我用一段段文字把曾经在那个年代里有过无知、有过热血的某个年轻人的人生故事记录下来,希望他微笑着向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挥手致意,感谢命运给了他这不同于寻常人的人生境遇……

记忆中,从我离开北京回到大连之后,我渐渐学会了用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青春渐渐老去,人也渐渐成熟。在重新获得自由后,我明白了生命的涵义,明白了一个人应该如何快乐地活着。

本书是关于我从童年开始到青年时的二十多年的一段回忆,而在这之后的人生经历,我会继续用文字记录下来,用我的人生感悟为那些曾经的沧桑岁月画上一个句号……

当所有的一切都成为过往云烟,当每一个记忆片段都变成历史的一个光点,也许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把自己的过去印记在一张张纸上,更多地应该去追逐未来的朝阳,放飞自己的翅膀。

郎兆祥

2012年9月3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3: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