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亚所著的《隋朝其实很有趣儿(下隋炀帝杨广)》讲述在隋朝完成大一统之前,中国历史正处于最黑暗的一段时间——自从西晋灭亡后,中国就陷入了四分五裂之中,这种分裂,长达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历史除了春秋战国而外,最大的一个分裂期;这场大乱世,拥有着大量令人感到齿寒的黑暗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隋朝其实很有趣儿(下隋炀帝杨广)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中亚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中亚所著的《隋朝其实很有趣儿(下隋炀帝杨广)》讲述在隋朝完成大一统之前,中国历史正处于最黑暗的一段时间——自从西晋灭亡后,中国就陷入了四分五裂之中,这种分裂,长达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历史除了春秋战国而外,最大的一个分裂期;这场大乱世,拥有着大量令人感到齿寒的黑暗面。 内容推荐 王中亚所著的《隋朝其实很有趣儿(下隋炀帝杨广)》内容简介:隋朝,它只有三十七年的历史,它只有两任皇帝,但是,这段历史写满的,乃是中国人的豪迈与雄心。 《隋朝其实很有趣儿(下隋炀帝杨广)》是《隋朝其实很有趣儿》下部《隋炀帝杨广》,继续讲述隋朝大历史。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他谋害兄弟,弑父篡位;他四处巡游,不知节度:他刚愎自用,不听诤谏:他三征高丽,劳民伤财……但是,他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另一面——他报负恢弘,雄才大略,年号定为“大业”;他扫灭陈朝,统一天下,万民称为“贤王”:他创建了影响中国历史的科举制度;他开凿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京杭大运河;他修建了名列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东都洛阳;他开疆拓土,畅通丝绸之路,让突厥首领启民可汗亲自为之除草…… 走进隋朝的历史,让我看看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被蓄意遮蔽的真实面孔。 目录 第一章 杨广登场 一顿饭,一场祸 不肖朕躬 闹剧与悲剧 得罪不起的女人 高处不胜寒 影帝 三人成虎 末日审判 斧声烛影 废长立幼,取乱之道 草包司令 兄弟虽亲,不如权力亲 第二章 面子问题 北榆林,西张掖 西长安,东洛阳 得了面子,丢了银子 战争要赢,气势更得赢 “征”与“服” 诈败与诈降 历史第一折腾男 折腾的代价 亲信与棋子 亮剑!蒲山公! 贫民版项羽 乱与治乱 第三章 驴老爷,你赢了 怯懦?示弱! 脱围?丢人! 对人吝啬,对己慷慨 看不见,不想看 弃关中,幸江都 顺i臣的“顺” 谢天谢地谢杨广 第四章 瓦岗风云 翟知足 李雄心 雄心帝遇上知足哥 战略家李密!战术家李密! 翟让的“让” 基因缺陷 宿命之敌 “宋江”诛“晁盖” 第五章 李渊入关记 造反肥皂剧 募军队,安人心 稳得住的老子 豁得出的儿子 林肯式平等 稳健派大将 振槁之势取长安 忠臣良将知多少 第六章 杨广被杀记 轮回 我要死,别理我 老子挖坟,儿子埋尸 第七章 英雄李密的悲歌 低级龙套 既生瑜,何生亮 痛苦的主角 傻人有傻福,恶人有恶报 不想打和不敢打 利益之争与路线之争 少数人的真理 缺什么,别缺“命” 豪杰与纯臣 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第八章 枭雄埋葬英雄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领导 仁者无敌 你防我,我防你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 困兽 演员的自我修养 致命辩论 机会成本 假象与真相 死活建德 江淮情仇 群雄末路 后记 隋朝——帝制史的基调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杨广登场 本书继续讲述隋朝的历史,是《隋朝其实很有趣儿》的下部,主人公叫做杨广。 后来唐朝给杨广上了个谥号,是为隋炀帝,而“炀”这个字,在谥号里头,属于恶谥、下谥,带有极强烈的侮辱意味。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杨广的登场就充满着争议性,他的夺嫡,他的登位,他跟兄弟间的恩怨情仇,都充满着血腥和疯狂,甚至后世还流传着他弑父篡位的说法——这种说法堂而皇之地写在《隋书》和《资治通鉴》上。 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事情的真相,或许会让所有人大吃~惊。 一顿饭,一场祸 故事要从一顿饭开始。 这顿饭的时间是在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冬至夜,这是顿“冬夜饭”。只是吃这顿饭的,不是一般家庭,而是隋朝的满朝大臣。 在隋朝,冬至是个重大的节日,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每到这一天,操劳了一年的民间百姓,不管多穷多苦,总是要置办几件新衣裳,另外,再准备一桌好饭,祭一下祖,祈求一下平安。 天下统一已经快十年了,数百年间的战乱,正逐渐在民众的记忆中消逝,当朝文帝励精图治,兢兢业业,此时已小有成绩,正是一派盛世气象。 因此,这年的冬至,民间也是格外热闹。 宫内也一样。冬至日是满朝大臣、各地藩属进京朝贺、上贡面圣的日子,但是,这一年情况有所不同,文武大臣们这天突然接到了太子府的通知,说太子要在东宫设宴请客,请各位赏脸参加。 太子杨勇,乃是杨坚和皇后独孤伽罗的长子,在杨坚称帝的当天,他就被立为太子,至此已经有18年的时间了。 杨勇虽不像乃父一样深沉威严,但宽仁厚道,为人率性,从根性上说,倒也不坏。杨勇也很早就帮着杨坚处理政事,在东宫僚属的协助下,也时常给杨坚提些还算中肯的建议,杨坚看在眼里,也觉得“孺子可教”。 当然,杨勇也有让杨坚感到不爽的地方,那就是——奢侈。 当然了,杨勇所谓的“奢侈”,其实也是杨坚求全责备,比如说,有一次,杨勇在铠甲上纹了些花纹,这就让杨坚不爽了。为此,杨坚还搬出了一番“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的大道理,然后,要求太子把老爹平时穿用的几件衣裳拿回去看看,时时警戒自己,不能堕入歧途。 以“简朴”这点而言,杨坚倒确实是个好榜样,《资治通鉴》是这么说的: 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令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天下化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率衣绢布,不服绫绮,装带不过铜铁骨角,无金玉之饰。 这段话的意思大概有这么几条:一、杨坚很会过日子,穿用的东西,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二、杨坚对吃不讲究,除了大型的婚丧节庆需要摆宴,平常时节,每顿饭就一个肉菜;三、杨坚不仅对自己要求高,对别人要求也~样高,充分发扬了模范带头作用,从后富嫔妃到满朝文武,都纷纷效仿。 当然了,杨坚对“简朴”的要求确实有些苛刻,不要说一般帝王做不到,就是平常仕宦子弟,也觉得困难,但是,杨坚这么做可不是在作秀。这个皇帝,干什么都喜欢政治当先、上纲上线,“简朴”也一样。 做个对比吧。南梁的萧衍,也是够节俭的,住所就一张床,不喝酒,不碰女人,不听音乐,不吃荤腥儿,但是,说到头,萧衍的“俭”也不过是“私德”。他自己是俭了,但满朝文武、亲贵子弟,一个比一个奢,搞到最后,居然国库空虚,“日不暇给”。这样的“俭”,就没有太多意义。 但是,杨坚不一样,他的“俭”则是一项基本国策,不仅他自己身体力行,他还要求整个国家不论贵贱,也跟着他一起践行,以致“天下化之”。 杨坚一生经历了三个亡国之君,北齐的高纬、北周的宇文赞以及南陈的陈叔宝,要说这几位仁兄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一个“奢”字,而且是各有各的路数,花样翻新。以此为鉴,杨坚将“俭”字上升到政权存亡的高度,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其对太子的求全责备,同样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太子对这番话有没有听进去呢?以后我们就会知道,没有。 因为这个“没有”,杨坚对太子,自然也就有了些芥蒂。 言归正传。太子在东宫招待群臣,有些大臣虽然抱着一个“没有先例”、“不知吉凶”的想法,但是话说回来,太子是未来的国君,是万万得罪不起的,因此,不管是心里犯嘀咕的,还是没犯嘀咕的,都很赏脸,都去了。 这一去,大臣们才发现这顿饭不平常,太子穿着正装、一脸严肃,东宫里还奏起了国乐,眼见就是摆出了“君君臣臣”的架势,大臣们哪还敢造次?所以,这顿饭,在热闹的同时,还透着些拘谨。 按理说,好歹这顿饭吃完,大臣们散场,相安无事也就算了,但实际上,麻烦却才刚刚来到。 过不几天,因为东宫招待群臣的事搞得挺大,隋文帝杨坚也不免听到了些风声,于是,他很快就召集了群臣,详细探究此事。 杨坚的第一句话就问得雷霆万钧:“我最近听说在冬至这天,内外百官都前去朝见太子,这是什么礼节呢?” 大臣们本来还是站着的,听杨坚这么一问,估计腿肚子开始哆嗦了。大家可千万不能看轻这个“礼”字,在儒家的学说中,“礼”可是丝毫马虎不得的,为啥?因为“礼”就是“等级秩序”,就是“君君臣臣”! 打个比方,先秦时期有个大乱世叫春秋,历史上描述春秋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礼崩乐坏”。现代人听着好像没啥,但是,对儒家学说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礼崩乐坏”就意味着社会秩序混乱,君不君,臣不臣,国将不国。P1-3 后记 隋朝——帝制史的基调 隋王朝,历时37年,经两世而亡,在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中,它的寿命排名倒数第二——排倒数第一的是秦朝,历时15年。当然,如果考虑到秦朝毕竟有个在春秋战国时期争斗了五百多年的前身秦国,那么,隋王朝的寿命,就是中国历史的倒数第一。 “短命”,通常是我们对隋王朝的第一印象,然而,现在,当大家阅读至此时,或许还会有两个字送给隋王朝——璀璨。 这个璀璨的隋王朝,用它仅仅37年的时间,为中国此后1300年的帝制史奠定了基调。 一、科举制。 我们很多时候谈到科举,更多的是注意到它在选拔人才方面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但是,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那样,科举制推广之后,产生的最重要的意义,乃是彻底断绝了贵族制的生存空间。 我们如今一直在高喊“公平”,其实,科举制带来的最重大意义,就是最大程度切割了血统对于中国人命运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平民社会,使得中国很早就由平民主导政治,这岂非就是最大的“公平”? 二、三省六部制。 这是中国官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后中国官制历经多次改革,但是三省六部的雏形始终保留,一直到清朝,“六部”依然还掌管着中国的行政。 跟中国的三省六部相对应的,乃是由英国发端的内阁制。然而,英国内阁制的真正成熟,却要一直到18世纪初,比之中国的三省六部,晚了将近一千年。 在西方中心论的冲击下,中国人对自己的政治制度,很长时间都有一种悲观丧气的情绪,然而,我想说的是,中国人理应为自己的政治文明感到自豪。 三、价值观输出。 一个王朝真正的强盛,往往并不是体现在它的经济和军事,真正能够影响深远的,乃是这个王朝的价值观。 近代西方的强盛,最主要的体现,也不仅仅只是他们的物质文明,更重要的,是他们“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这取得了全世界绝大部分人群的认同。 明清时期,远东地区,正式形成了一个极为稳固的宗藩体系。而联结着这个体系的强力胶,就是中华文明对周边藩国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今,汉字、汉文化、汉历史,至今仍在韩、日以及东南亚国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以价值观输出作为外交的重要手段,隋文帝杨坚,乃是一个主要的倡导者。在跟吐谷浑的外交史中,他一次又一次以儒家的伦理观拒绝吐谷浑太子的归顺,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吐谷浑能够遵循中国式的价值观。在中国外交史上,这已经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隋文帝之前,汉朝跟匈奴的关系史,似乎就并没有意识到价值观输出会在外交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分量。因而,隋文帝可能是第一个从战略高度,重视价值观问题在中国周边外交中所占重要地位的皇帝。 四、重塑中原政权在远东政治中的主导地位。 自永嘉之乱后,中原政权的主导地位一落千丈,而一直到隋朝,中原政权才再次夺回了它失落了三百多年的地位。 自隋朝之后,中原政权牢牢地把控着自己的地位,即便幅员辽阔的蒙古帝国,其中心王朝,依然是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这种优越的政治地位和在地区政治中的强大影响力,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陷入危机,才随之丢失。 五、京杭大运河。 一心建立大业的杨广,在大业初年,开凿了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又称京杭运河或简称大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古代陆上运输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速度缓慢,运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所以大宗货物都尽量采用水路运输。中国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但是在黄河流域历经战乱破坏,而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以后,中国就逐渐形成了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为保证南北两大中心的联系,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开辟并维持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干线,对于历代朝廷就变得极其重要。明清两代更在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楚州区)专门设立漕运总督和下属庞大的行政机构,负责漕运事宜。在海运和现代陆路交通兴起以前,京杭大运河的货物运输量一般占到全国的3/4。 杨广为了开凿京杭大运河,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代价,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后期的天下大乱,然而,如果非要给他一个评价的话,那就是“功在千秋,罪在当代”。 我想,有这五项也就够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王朝像隋朝一样,在如此众多的层面,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历史。 或许,对于隋朝,我们最合理的评价应该是——中国帝制史的基调。 书评(媒体评论) 在大多数人眼中,隋炀帝杨广是一个荒淫的富二代,是个昏庸的亡国之君:他弑兄奸母,残害忠良;他巡游无度,靡费奢侈;一生乱用民力,征发数千万人次,民不聊生。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他还有另一张面孔——雄才大略的实干家。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隋唐史专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 今日我们要写隋炀帝的传记,事实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然则隋炀帝杨广,天赋甚高,文笔华美,胸襟抱负不凡,也带有创造性格。这些长处,虽批判他的人也无法否认。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字 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 隋朝(公元581年一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隋唐时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改革律令;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还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巩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 ——互动百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