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家国纪事(1949-2014)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琳
出版社 江西高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琳的《家国纪事(1949-2014)》展现了母亲亲身经历过的4个时代的风风雨雨;

展现了母亲在每一个时代、每一次重大事件中的心路历程;

展现了母亲和年轻的共和国风雨同舟走过的坎坷道路;

展现了母亲历经新旧两重天后的人生轨迹和人生感悟。

这本书展示的不仅仅是母亲个人的人生轨迹,它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我们共和国的足迹。

内容推荐

一位南下老干部,用日记和口述记录下六十五年的故事。她的个人成长经历,和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她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亲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曲折与辉煌历程。本书精选作者李琳的日记与口述材料,用质朴的语言记载了作者六十五年来的心路历程,从而唤醒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家国纪事(1949-2014)》采用日记与口述实录相结合的编排方式,注重细节,图文并茂力求表现出作者真情实感。一篇篇文章,都倾注着作者对人生点滴小事的感悟,进而以小见大,展现新中国成立六十五年来祖国的发展、社会的变迁。

目录

壹 激情岁月(1949—1965)

 第一次写日记

 脱下军装换上了列宁装

 穿着睡衣扭秧歌

 从街上拉回来参加集体婚礼

 申请参加抗美援朝

 第一次怀孕时在土改工作团

 第一次上台讲话

 回信给父亲没看到滕王阁

 重返学校读书

 两个社会两种命运

 童稚童趣

 家里请了一位阿姨 12序

 壹激情岁月(1949—1965)

 第一次写日记

 脱下军装换上了列宁装

 穿着睡衣扭秧歌

 从街上拉回来参加集体婚礼

 申请参加抗美援朝

 第一次怀孕时在土改工作团

 第一次上台讲话

 回信给父亲没看到滕王阁

 重返学校读书

 两个社会两种命运

 童稚童趣

 家里请了一位阿姨

 第一次领到的工资抵了党费

 女儿没断奶就出差

 “国”与“锅”

 江淮上小学

 十年大庆听阅兵

 回爱人的老家

 母子情

 他乡遇故知

 烫发受到批评

[口述实录]

 1.姥爷把我从秫秸上捡回来

 2.苦难的小学经历

 3.两个钢蹦的故事

 4.我当“半拉子”

 5.偷喝奶奶的生鸡蛋

 6.借香火的亮光看书

 7.野菜中毒,夺走弟弟的小生命

 8.病里逃生

 9.过年没有饺子吃

 10.偷偷报名参军

 11.穿着打补丁的长旗袍参军

 12.老照片的故事

 13.买两斤白糖回家探亲

 14.唱着战歌南下

 15.蒋介石的油画像丢在地板上

 16.偷吃蟠桃中毒

 17.坐在炮弹箱上到九江

 18.接管吉安

 19.《南下》一书唤醒激情回忆

 20.领导为我改名字

 21.颜专员指导我写日记

 22.入团入党的经过

 23.参加剿匪反霸和土改工作

 24.见到水牛吓得我衣服掉入水中

 25.“你们是毛委员派来的人”

 26.第二天才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

 27.吃南方名菜苦瓜蒸肉丸

 28.结识李鹏,最终携手

 29.“江淮”名字的由来

 30.圆父亲的梦

 31.丈夫成了“右倾”老虎

 32.收到慰问信的志愿军是我的老乡

 33.风雨无阻上夜校

 34.苏联传来“布拉吉”

 35.罗家婆的故事

 36.三代女人的不同命运

 37.最艰难时期吃小鸡崽

 38.母女装

 39.皮鞋上的政治问题

 40.路过家乡没能去看父亲

 41.学员批评我们搞形式主义

 42.父亲“良民证”的由来

 43.母亲短暂的一生

 44.草房回忆

贰 磨难历程(1966—1976)

 “文革”爆发

 帮李鹏写“认罪书”

 丈夫被开除党籍

 丈夫被游街批斗

 丈夫险遭活埋

 遭遇抄家

 下放武宁县

 在农村第一次包饺子

 红与黑

 在乡下过中秋节

 一个沉闷的国庆节

 莫名其妙当上大队副书记

 险当“盲流”

 由塘山公社“挪”到德安中学

 日记的坎坷

 学生上课戏弄老师

 唐山大地震

 放爆竹庆贺粉碎“四人帮”

[口述实录]

 1.李鹏成为“三反分子”

 2.自毁日记

 3.李鹏被打成“假党员”

 4.丈夫再受“造反派”迫害

 5.父子情深

 6.江源的惊人之举

 7.李鹏在鸡棚的日子

 8.黑白墙壁惹来的麻烦

 9.儿女在农村艰难求学

 10.女儿帮忙做豆腐

 11.第一次喝蛇汤

 12.在学习班遭遇批斗抄家

 13.“割资本主义尾巴”

 14.朋友情

 15.“狗崽子”的由来

 16.“钵”与“笨”的悲剧

 17.三大件的故事

 18.“高山顶上炼红心”

 19.大家叫我“矛盾师傅”

 20.兄妹雪夜坟山惊魂

 21.顶住“反潮流”歪风

 22.为老师们平反

 23.逼上讲台

 24.军民友谊花盛开

  25.在校园悼念周总理

  26.在唐山大地震的日子里

  27.两次放弃加工资

叁:再创新业(1977—1991)

 三中全会让我们头上的紧箍咒松开了

 胸怀大度,团结同志

 书籍是我们家的财富

 到新单位开始新创业

 到保险公司上班第一天很失望

 陪检查组赴庐山

 开发旅游前途广阔

 包饺子接待日本留学生

 胡局长劝我回教育战线

 送李鹏赴党校学习

 苦口婆心跑保险

 送别老范同志

 当选市第四届党代表会议代表

 九江市帽厂门市部突发大火

 看电视节目的争执

 到赤湖农场水灾现场勘察

 山村民风折射国家发展

 招干风波

 观看国庆35周年阅兵

 挽联折射社会心态

 游真如寺

 重登山海关

 在毛坯办公楼过元旦

 老伴突发痛风

 韩总交代:不能收礼

 我对“人缘”的理解

 老伴写信挖讽我

 北上出差

 小年送灶王爷

 带孙子在井冈山参观

 看《开国大典》欢度国庆

 今天我离休

 难忘的离退休干部欢送会

 深入保险企业厂子了解情况

 关于写日记

 读《名人教子要略》

 亚运会即将开幕

 举世瞩目的亚运会开幕了

 豁达看待人生衰老

 晚霞无限美

 在长春扭秧歌

 不忘国耻日

[口述实录]

 1.春风化雨

 2.首创旅游保险

 3.坂元弘子来九江做客

 4.让学生们撤离到安全地带

 5.李砚廉政故事

 6.重回故乡

 7.爱读书的一家人

  8.老伴抵制戴金首饰

  9.讲解滕王阁成了“教授”

  10.与世无争,与书相对

肆:夕阳正红(1992—2014)

 离休了,生活方式要转变

 “毛泽东热”的思考

 参观毛主席纪念馆

 李末来南昌

 女儿来信忆当年

 生活之感

 门球乐

 泪洒虹桥机场

 杂忆端午节

 改革春风进我家

 抚河散步遐想

 人到暮年,要有点精神

 德安巨变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

 小书房,情自乐

 三八节思念母亲

 全家欢度香港回归夜

 离乡50周年纪念日

 心中那一片骄傲的黑土地

 构思唐诗意境画

 纪念下放农村30年联谊会

 将发表的文章寄给亲人

 新旧社会两重天——论过年

 参加金融系统迎澳门回归书画大赛

 关注南联盟

 观看共和国旷世大典

 伴君白发度夕阳

 谈手表

 首次化妆拍金婚照

 买烧饼的故事

 北京申奥成功

 球友来家玩

 主张高雅的生活方式

 老伴每日四两酒

 做了一幅《鸟鸣山涧》布贴画

 我生命中的四个生日

 两位博士喜欢我的画

 在酒店吃年夜饭

 对伊拉克人民深表同情

 防范非典

 重整日记

 回忆颜专员

 李鹏不幸患癌

 淡化处理医疗事故

 病房咏叹调

 火龙果的故事

 李鹏和我说他以前的事情

 相识刘大姐

 父女相逢病榻前

 收藏旅游门票丰富历史知识

 按自己的理解做布贴画

 永葆心灵青春

 江源有群众观点

 读诗之乐

 患难见真情

 在社区了解民情是一种乐趣

 看门球比赛有感

 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的人生乐趣

 心怀坦荡,欢乐舒畅

 夜梦老伴

 过生日的遐想

 向居委会捐赠杂志

 善对病痛,善对生命

 为庆祝十七大胜利召开做布贴画

 布贴画完成后送给电视台记者

 我与小猫的故事

 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震

 国务院确定全国哀悼日

 一首诗歌寄哀思

 为奥运加油,为奥运祝福

 百年奥运,百年梦想

 看神舟七号安全着陆

 第一次到社区宣讲

 老兵的自豪

 帮助别人,自己快乐

 女儿书中的“北方之梦”

 那幢茅草房永存心中

 探望病重的战友满涛同志

 完成布贴画巨作《五十六个民族》

 我被评为全省“四好党员”

 打心里拥护中央八项规定

 送别战友

 隔代亲

 圆梦云南游

 诗歌有独特的功能——交往

 慈善之举

 三个梦:我一生的追求

[口述实录]

 1.到炭子冲参观刘少奇故居

 2.末末到南昌的点滴

 3.爱人绝不去美国

 4.沿河“六景”

 5.布贴画的创作由来

 6.第一幅布贴画《北雁南归》

 7.火红的夕阳,不老的人生

 8.参加金融系统书画比赛的前前后后

 9.欢乐度金婚

 10.贺金婚

 11.外孙女坚持写日记

 12.布贴画由家庭走向社会

 13.老伴戒烟

 14.“和平鸽”的故事

 15.老哥乐观面对自身疾病

 16.病榻前的两对孝子

 17.友谊不能忘记

 18.买衣服骗李鹏是打折的

 19.父女情深

 20.和谐的医患关系

 21.家乡巨变:“八大怪”基本消失

 22.怀念老伴做家务

 23.做福娃布贴画背后的故事

 24.“祥云”火炬在南昌传递

 25.第一个采访记者曹雷

 26.战友情

 27.财院老友

 28.互相进步,互相学习

 29.虞慧娥和她的研巢服装店

 30.火灾之后送爱心

 31.民族一家亲

 32.“文革”后家的变迁

附录:发表的文章

 中国城·中国年·中国根——在纽约过春节

 剪刀里的艺术世界——欣赏德惠战友纸贴画有感

 南下历史,永载史册

后记

试读章节

28.结识李鹏,最终携手

南下来的女同志,有的是夫妇俩一起来的,尤其是一些老革命同志;一些未婚的女同志也多是名花有主了。医疗队的几位女同志都没有谈朋友,其中我们大队就有2个。

1949年11月中旬,吉安专署办公室和民政科编成一个党小组。当时,李鹏是专署民政科副科长。在第一次参加的党小组会上,他写了一个纸条递给我,问“你叫啥名字?”我在纸条上写上新改的名字“李琳”回递给他。我没问他叫什么名字。我知道他是辽宁队南下的,因为辽宁队军装和我们队不一样,是浅绿色,我们的军装是深绿色的。我们同在一个院里,每日见面。李鹏见到我时总是热情地和我说话,逐渐有意接近我。后来凡是有我出现的场合他总会出现,我也就知道他的意思了。

颜专员知道此事后就主动向我介绍李鹏的情况,说他年轻但干部资格老,1940年就参加了革命。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进攻苏北解放区,他北撤山东,又转到辽宁省,1949年又随军南下江西。开始分在安福县政府工作,任秘书科长。后来前去安福县检查工作的颜专员发现他有文化,人很稳重,又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就立即跟县委书记提出把他调到专署,调来后任命为专署民政科副科长(副县级)。

有一天晚上我们吃完饭,李鹏就找我去散步,我们俩来到了江边。他直接问我:“颜专员和你说了我们俩的事吗?”我说:“说了,但我还没考虑。”他说:“你考虑考虑吧。”过了几天,颜专员把我叫去,可能是李鹏把我说的话告诉他了。他说:“你和李鹏说你还没考虑呀!”我说:“是呀,我对他又不了解,怎么考虑。”他说:“你还是要了解了解的。”后来李鹏主动跟我谈起了他的家庭情况。

我们俩交往了一段时间,李鹏给我的印象是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但人很忠厚,心地善良,稳重谨慎,爱看书学习。而我性格外向活泼,善交际和爱动。更有趣的是他从不爱吃零食。有一天晚上我饿了,到外边小铺子吃一碗吉安叫“金钱吊”(面条加几只馄饨)的面食,他说啥也不进去,我在店内吃,他在门口等,而且这一习惯维持了一生。

我将初步了解的情况向父母如实介绍了,可父母坚决反对。理由如下:一是他年龄偏大;二是结过一次婚,而我一个姑娘嫁过去是“填房”(北方俗称),父母很忌讳;三是认为南方人滑头,怕我年轻上当受骗。

当我还在犹豫时,领导知道了又给我做思想工作。说他年纪比你大,政治觉悟高,经得起考验,可以照顾你;虽然结过婚,但是因为他不爱前妻才离的婚,以后会更爱护你;南方人比北方人感情更加细腻,不像北方男子“大丈夫”思想。把我父母的几项反对意见都给驳回了。我要李鹏给我父亲写封信,说说自己的情况,表现他的诚意。他真的用毛笔字竖着写了一封小楷字的信寄到我家,文笔文绉绉的,什么“之乎者也”、“顿首”、“膝下敬禀者”等都用上了。结果我父亲很高兴,说这个人文化水平高,觉得他还不错。

交往了半年时间,1950年6月9日,我和李鹏终于写了申请订婚报告,由吉安地委组织部批准正式订婚,1950年7月1日结婚。在结婚后的第二天,李鹏就下乡去搞调查,一去一个多月。我们没有蜜月,没有婚假,一切以党的工作为主。当时,大家都是这样。正如杜甫的诗所说:“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即别,此乃太匆忙。”

29.“江淮"名字的由来

土改结束后我已经是“大腹便便”了。当我走进家门时,李鹏半年没见我,便急不可待地走到我的面前打量着我,幽默地说:“走时是一个人,回来是两个人。”他喜形于色,忍不住嘻嘻笑起来。

李鹏担心我在乡下几个月缺乏营养影响胎儿发育,就在我回家后三天两头一只鸡,又是猪肝汤,又是肉饼汤给我猛加营养。胎检时医生说再吃下去,将来生产困难,我才停下了。李鹏说孩子没出生之前要进行胎教,他早早买了一幅画,是抗美援朝时最流行的一幅宣传画,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手捧和平鸽,图上有“我们热爱和平”六个大字,希望祖国和平安泰。他让我每天看看想想,说这就叫胎教。

1952年7月30日,我感到腹部不适有阵痛感。李鹏和一位女同志扶我走到市人民医院,住院待产。李鹏一直守候在侧,直到第二天上午孩子出世。医生说是个大胖小子,体重七斤半。孩子浓浓的黑发,胖乎乎的脸蛋,哭声响亮。

……

P58-61

序言

母亲,是一个提起来就让人肃然起敬的字眼。

母亲,是一个让子女们充满无限爱意的称呼。

无论是伟人名人,还是平民百姓,谁没有得到自己母亲的细心呵护、精心抚育?

我的母亲,是千千万万母亲中的一个。虽然朝夕相处,可长期以来,我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在参与编写这部书的日子里,当我静下心来认真拜读了母亲上千万字的日记,真正进入母亲在日记里折射出来的内心世界的时候,我才真切地体会到母亲这一生的艰辛和不易!

她的童年,过着家国破碎屈辱压抑的生活;

她的青年,亲历了共和国创建的整个历程;

她的壮年,在十年动乱期间历经坎坷磨难;

她的晚年,是幸福美满且传递快乐的岁月;

她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命运一起跌宕起伏。

她的一生,也是那一代母亲们一生的缩影!

在母亲2009年5月1 2日的日记里,记录了她第一次应邀在社区讲党课时,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她概括自己的一生经历了4个时代:

出生在动乱时代:

生活在东北沦陷时代:

成长在毛泽东时代:

幸福在改革开放时代。

这样的党课,她在不同场合讲过多次。

通过阅读母亲亲笔写下的上千万字、69本日记,我似乎重走了母亲的人生道路,经历了母亲的跌宕人生,触摸到了母亲的人生脉搏,感悟到了母亲的生活激情,也见证了母亲晚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记得第一个发现我母亲日记价值的,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中山大学劳动问题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何高潮教授。他和同是我们班同学的妻子赵星光女士2002年9月来江西的时候,在我家住了几天。星光对我母亲做的布贴画十分赞赏,挑选了动物、花卉等不同类型的11幅带去美国。而高潮看到我母亲的日记后则更感兴趣,认为能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经历,是一笔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它是一代人的整个生活记录,展示了一代人的生活、历史背景、情感历程等等。他以一位社会学者的眼光说,这类材料难觅,力主我帮助母亲整理出版。

因一直工作繁忙,我原打算等我退休以后再来做这件事。没想到江西高校出版社的社科中心主任邱建国慧眼识珠,他在《江南都市报》上看到以《老人笔录历史》为题,介绍我母亲写了60多年上千万字日记的报道后,和社科中心策划部主任李目宏一同前来我家与我母亲商谈出书事宜。出版社领导对该选题也充分肯定,打算把这本书作为国庆65周年的献礼书出版。

由于我曾经在该社出过书,当他们得知李琳是我的母亲后,大喜过望,又把我拉进来参与策划。考虑到时间比较紧,出版社除了派来两位刚进社的大学毕业生付蔷伟、李齐帮助整理日记及口述记录外,我6月份正式退休后,就把我也加进来组成了5人的编辑班子。作为儿子,参与这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我自然义不容辞且十分乐意。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本《家国纪事:1949—2014》终于如期面世了。

这本书展现了母亲亲身经历过的4个时代的风风雨雨;

展现了母亲在每一个时代、每一次重大事件中的心路历程;

展现了母亲和年轻的共和国风雨同舟走过的坎坷道路;

展现了母亲历经新旧两重天后的人生轨迹和人生感悟。

这本书展示的不仅仅是母亲个人的人生轨迹,它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我们共和国的足迹。

按母亲自己的话来说:“昨天不可忘记,历史不会褪色。”

今天,当生活被甜蜜浸泡得发腻的时候,回忆昨天,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营养品。它可以给一个民族补充必需的钙质,支撑起一个民族的精神躯体,也是爱国主义的必修课。

(李江源,教授,江西省委宣传部巡视员、省委讲师团原团长)

后记

2014年5月8日上午,我在门球场上接到了江西高校出版社一位叫邱建国的同志打来的电话,他说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我的报道,认为是出书的好题材,要来找我当面谈谈。我表示欢迎,我们约好下午3时来我家。

上午10时我从球场提前回来。既然答应了,就要先做点准备。我和钟点工胡春香把60多本日记全部搬出来放在阳台的台子上,整整齐齐一字排开。

下午3时,他们准时来了。一位是社科中心主任邱建国,另一位是社科中心策划部主任李目宏。他们来谈的目的,是打算由他们协助整理出版我的日记。我感到自己是个小人物,一个普通的老兵,没有什么气吞山河的惊人业绩,也没有动人的事迹,有什么写头?但他们认为我能坚持写60多年的日记已是个壮举,这样连续完整的记录很少见……

他们把出书的思路和我谈了,并答应派两位年轻编辑协助完成这项工作,作为国庆65周年的献礼书。我最后表示,等小儿子江源回家来商量决定。几十本日记,浩瀚如海的上千万字的文字,

在此,我要向大力支持本书出版的江西高校出版社领导和社科中心的这4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我的这本书是无法面世的。

李琳

2014年8月2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