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这句话是引导还是误导了你的宝贝
有这么一位家长,是地地道道的足球迷。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到了一个足球,这个足球可不一般,上面布满了他喜爱的球队所有球星的签名。他把这个足球放在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用来天天欣赏。他有一个特别可爱的儿子,有一天孩子突然对他说,爸爸,我们一起玩这个足球吧!他一听,特别严肃却也耐心地说,孩子,不可以,这个足球上面有签名啊!说完,就上班去了。一天过去了,当他一进门,儿子兴高采烈地捧着一个干干净净的足球跑到他的跟前,说道,爸爸,我们现在可以玩这个足球了,上面的签名被我弄干净了!大家可以想象那位爸爸当时的表情……
与孩子说话不单是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一句话可以引导孩子,让他们驶入人生正确的航线;一句话也可以误导孩子,让他们陷入明天的沼泽。欧洲“平民教育学之父”裴斯泰洛奇就说过,母亲与孩子交流,是孩子未来人际交往的理想典范。可以说,母亲怎么说,将来孩子就会怎么说。除此之外,语言的使用往往会带有很深的心理暗示作用,要知道0~6岁,尤其是0~3岁的孩子非常“吃话”,他们愿意倾听与相信父母说的每一句话。
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性格的“服从期”,为了获得生存经验,他们必须在行动上模仿、在语言上学习。这是因为他们的自学能力与感知觉并不发达,所以父母的一句也就顶上一万句了。我们从以下几个常见问题说起。
1.客观评价是引导,主观评价是误导
所有人都躲不过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死亡,另一件事情就是别人的评价。成年人对于别人的评价会有很多种反应,有的人一笑了之,有的人却紧张兮兮。O~3岁的孩子则不一样,他们还是张“白纸”,正等待着父母为他们定这张画的风格。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朋友往往采取两种不太恰当的方式去评价自己的孩子。其一,过高评价。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另一方面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眼中当然是NO.1 1常见的评价有“宝宝是最棒的!”“宝贝就是个超人!”“你真是个天才,最聪明的天才!”可以肯定这些话都是真诚的,而非客套,其中反映了父母的过度期望。0~3岁的宝宝当然不会感到压力,但他们开始相信自己就是NO.1,因为这是父母“钦定”的,错不了。然而,这种错误的认知形成了“积极”的暗示效果,并且会埋藏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长大之后,这样的孩子会形成功利的性格。由于相信自己是“NO.1”,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和别人的负面评价,生活会很辛苦。其二,弱化评价。有一些家长,并不看重评价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他们会这样对孩子说:“你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你和其他的小朋友没有区别”。可以说过度评价太“火”,弱化评价的做法又太“温”。如今是一个开放的、主张个性化的时代,具有良好的个性非但不会使自己脱离群体,反而更容易被大家所喜欢。拥有个人特点,才会拥有个人魅力,才能增强人际吸引力。就像莎翁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相同的孩子。弱化评价,就是弱化孩子的个体存在,这样做会牺牲他们的自信心,甚至让他们形成抑郁性格。
总的来说,带有个人色彩的评价都是误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性格,以及与人相处的方式。 正确的评价语就是客观的评价,当然我们的语言可以委婉,语气可以随和,关键是让孩子早一些接受正面与负面的双向评价,同时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还有一种做法是设计“富兰克林表”,在一张白纸的中间画上一道线,左面让孩子写五个优点,右面让孩子写五个缺点,目的同样是让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
P3-5
即使准备了再久,当第一次面对你的孩子——那个幼小的生命时,你依然会手足无措。没有天生完美的父母,每一对父母都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与成长,《奶爸经》帮助所有奶爸更快地成长。感谢勇赫,祝我们都幸福、都学会怎样爱孩子!
——著名体育评论员杨毅
每当我做儿童心理方面的新闻时,想到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就是勇赫,他的理念每次都让我受益匪浅.相信《奶爸经》能让父母和准父母们都有所收获。
——新华社著名记者于跃
《奶爸经》是勇赫教学经验与亲身经历的完美结合,强烈推荐。
——北京电视台著名记者侯爵
一直认为家长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但很多时候,爸爸会把抚育孩子的任务全权交给妈妈。《奶爸经》让我们知道.父爱,一直都在!
—凤凰网教育频道主编马虹
《奶爸经》从各个角度教你如何从零开始做个好爸爸。
——新浪网教育频道副主编雷蕾
男人在孩子教育中的“缺席”常令年轻妈妈感到心力交瘁,《奶爸经》是一场早教的革命。
——百度知道产品运营师吴迎宾
《奶爸经》揽括了作者多年的亲子教育研究成果及育儿经验,年轻的爸爸,十年后,你一定不后悔读过此书。
——《扬子晚报》读书版首席编辑蔡震
既是爸爸又是专家,作者以双重的身份和独特的视角去感受与宝见相处的每一个瞬间。与家长分享教育的真谛。《奶爸经》,值得一读!
——《妈咪宝贝》早教主任编辑杨默
许多家长在职场上如鱼得水,却不知如何教育子女。《奶爸经》犹如一把金钥匙,为家长们开启通往孩子心灵的路,如何教育孩子不再是个谜。
——《华商报》教育记者闫银平
我总是期盼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更开明有效的指引,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但养育中的挑战此起彼伏。《奶爸经》,滋养你为人父母的智慧。
——著名心理专家朱虹
《奶爸经》是勇赫老师的又一力作,我最欣赏本书的地方在于它的实操性强。
——北京市育英学校心理教师石芯
十几万字,用了一年的时间,总算是赶在世界末日之前完成了。在这一年中,所有的人都有了精神层面的飞跃,从年初的恐惧,到年中的质疑,再到年终的释然。玛雅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死亡的思考。之前,所有人都对死亡有所恐惧,却没有对死亡做任何思想准备,但2012年就是这么不一样的一年,人们多少会在某个生活瞬间,假想一下:如果真到了世界末日,我该怎么办?害怕了一阵子,大家也就用无奈搁置争议了。有的人可能像弗洛伊德所说的把压抑暂时压了下去,而有的人却说服了自己,因为最后的最后大家终于公平了。
我在做科学课教师的时候,有过一次顿悟,所有的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生下来都有一堂必修课,即我如何能够活下来。活下来就需要吃别人,以及不被别人吃掉。于是大家凭借造物主给的本事混迹江湖,有靠尖牙利爪的,有靠快速奔跑的,有靠变色的,还有靠臭屁的,然而几年、十几年、几十年过后,大家依然逃不出死亡的魔爪,死亡是靠任何本事都无法抗拒的。但是为了生的本能,我们必须要活下去,最后大家殊途同归——选择了繁衍后代。原来,有了后代就是生命的延续,换句话说,你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活了下来,从这种角度看,人是可以永生的。怀着对死亡的恐惧,以及私心,我选择了早早地做了父亲。当看到健康乖巧的千慧时,我觉得我有了两条命,这比什么都幸福!
说到我做教育这行,也是有渊源的。我父母很善于教育,他们总是给我创造学习的机会,虽然家里条件一般,但是很早就给我买了钢琴。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给我买了钢琴,而不要求我成为钢琴家。这使得演奏水平有限的我,依然对钢琴充满热爱。快30岁了,在这段不短的时问里,我接受着父母的教育,也不断地进行反思,这成为我做这一行的经验基础。随着年龄的增大,我越发觉得他们的教育并不是完美的,如果我教育我的孩子,可能会做得更好。当然,这句话,至今也没有和他们说过。我想说的就是,教育是时尚的,是不断更新的,如果拿“头悬梁、锥刺股”的老式方法教育“90后”“00后”显然是失当的。一位帅气逼人却英年早逝的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说过,教育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我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教育一直被喊话,却一直没有被重视,大家习惯了用传统套路取代创新思想,在更多的时候,教育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而不是宠儿。所以,我有个梦想,让教育时尚化,让所有人谈到教育,都喜形于色。这确实需要太多的努力,好在我在这几年,除了创办我的“触摸心灵坊’’以外,还接触了培训、出版、媒体宣传等不同领域的工作,这使得我可以将其他领域的优势借鉴到我研究的育儿事业当中,我要用我的努力把教育进行时尚化包装,让更多的家庭受益。
我写的第一本书《孩子独立“靠”父母》获得了“2011—2012年度十大家庭教育图书”的光荣称号,我非常荣幸,也有点愧不敢当。不过这倒可以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学习与工作。在人本心理学中,有一个自我概念与现实情况的重要理论。简单来说,自我概念就是自我的评价,现实情况就是外界的评价。当自我概念高于现实情况时,人就有怀才不遇之感;当自我概念低于现实情况时,人就会有郁郁寡欢之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抑郁。为了不让自己抑郁,我就要拼命做心理咨询、教育培训,这样才对得起“育儿专家”这四个字。
非要写后记,是因为可以在最后感谢我必须感谢的人,他们让我头脑像个大人,内心却依然保持童真。
感谢新浪网的郑文晋姐姐,是她推荐我写博客,并督促我定期更新,致使这两年来,我可以与成千上万的新浪网友分享我的育儿感受,同时可以在答疑解惑中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我曾经与她分享过,我上网最大的快乐就是得到网友的肯定以及得知我的方法真的帮助到了其他的家长。
感谢外研社的干妈陈世荣,是她的推荐与鼓励,让我发现了自己在配音方面的潜质。以至后来外研社的音像制品中有1/3出自于我这张贫嘴。
感谢《时尚育儿》杂志社的姜静璐小姐、《妈咪宝贝》的杨默女士、《SHOW大学》的翟瑞婷小姐、《东方教育时报》的赵晓军先生,还有《岭南少年报》、《新娘》、《母子健康》、《母婴世界》、《父母世界》等的编辑们,和他们合作专栏,真的让我拓展了思路,我是他们的作家,他们却是我的老师。
感谢新华社的于跃小姐、璩静小姐,中央电视台丁颖洁女士,教育电视台的刘珊小姐,北京电视台的侯爵先生、李淑霖小姐。还要感谢《北京青年报》的李瑶琴老师、《中国教育报》的徐启建主编、《参考消息》的冷冰主编、《中国图书商报》的王东先生、《中华读书报》的红娟女士,是他们的帮助,让我能与更多的读者面对面交流。
感谢搜狐网的许晓书主编、马虹副主编,腾讯网的潘鸿雁主编,还有卓越网的张戈先生、当当网的王新军先生、爱思网的周玉亮董事长,正是有了他们,我的思想才能以最时尚快捷的方式分享给我最爱的读者朋友们。
感谢韩伟华姐姐,她的充沛精力让我印象尤深。
感谢我的朋友们,外研社的王军、徐宁,我们三个本身就是个“男人帮”。感谢终身好友翟斯萌(男士)、王晓菲、王曦、张燃、张杰、王一帆、向恬田、宁巍、李蓉梅、王京楠、陈曦、卞卓舟、钟芳,还有才子付帅,才女张君。这才发现,我有这么多好友啊!
感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的白沙先生,他是我的前辈,也是我的贵人。感谢安靖小姐,没有她的推荐与策划,我的书也无法出版。
十分感谢一起为儿童阅读推广事业做贡献的李一慢大哥,祝一切安好!
百分感谢父母,希望他们不要太辛苦。感谢岳父岳母,是他们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感谢我唯一的妻子,她最了解我,并给了我家的感觉,谢谢她。
万分感谢上帝赐给了我一个最可爱的女儿——刘千慧,爸爸爱你,永远。
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民众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如何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关注青少年的心智、身体全面和谐地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让我们的家庭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更加适应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及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则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做出科学探索和创新。可见,协助家长与孩子之间架一座“心桥”,并构建一种科学、理性、和谐的家庭教育理念及模式,对于家长们来说是多么紧迫。本书作者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才做了积极、热情及创新式的教研与实践尝试。
作者所学专业是社会学,在大学期间他就经常去听我的心理咨询课。由于是跨专业听课,课堂研讨时他很难正确作答。然而,在不懈的努力之后,他很快就成为了心理咨询这门课中的佼佼者。更值得称赞的是,他在大学期间就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工作第一年又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对此,我很为他高兴。因为,在跨专业的学生中能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实属不易。这不仅可以说作者已初步跨入心理咨询这个领域,更显示出他对这个专业的兴趣和执着以及所具备的特有的创新才华。我曾记得,在一次教育咨询师的培训课上,有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是由作者完成的。他在演讲并分析案例时不仅拓展了我的教学要点,还展示了自己的新鲜观点及风格,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好评。
作者始终思考着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并利用业余时间为其他家长和儿童做免费咨询,至今已经坚持了五年。在学校工作期间,他创办了一份专门为家长答疑解惑的心理月刊——《拥报》;在校外辅导机构工作的时候,他热心解答家长提出的一些有关孩子及家庭教育的问题;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工作时,他成立了书香妈妈俱乐部,创办了电子杂志一一《童书讯》,力求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无偿提供给家长和孩子。
作者撰写的这本新作——《奶爸经》,正是献给家长和孩子的第一份“心”的礼物,其中的家庭教育观点及提法绝大多数是原创的,而这些观点及表述的形成依据来源于社会学的观念、心理学的思考、相关教育的实践经验。作者力图运用自己的相关体验和理念,以及创新式植入式的方法和在学校一线工作的经验,为解决当下一些不适当的家庭教育模式及方法问题献计献策。
作者表示:得出“独立要趁早”这句话,不仅是他用了五年时间思考及实践总结出的结果,更是他自己人生成长的深刻体验,他提出的“互助式”家庭教养模式,相信定会给家长一个全新的启发。
总之,对于年轻父母来说,读同龄人写的亲子教育书籍,相信可以产生共鸣。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会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关注家庭教育的读者朋友们的积极关注和热情支持。
渠淑坤
2012年12月于首都师范大学
《奶爸经》是献给家长和孩子的第一份“心”的礼物,其中的家庭教育观点及提法绝大多数是原创的,而这些观点及表述的形成依据来源于社会学的观念、心理学的思考、相关教育的实践经验。《奶爸经》作者勇赫力图运用自己的相关体验和理念,以及创新式植入式的方法和在学校一线工作的经验,为解决当下一些不适当的家庭教育模式及方法问题献计献策。
《奶爸经》是80后“奶爸”的一本育儿经。作者勇赫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以及从事心理咨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了解低龄儿童的气质类型入手,为读者分析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
作者表示:得出“独立要趁早”这句话,不仅是他用了五年时间思考及实践总结出的结果,更是他自己人生成长的深刻体验,他提出的“互助式”家庭教养模式,相信定会给家长一个全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