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经典解读与文史综论/珞珈语言文学学术丛书
分类
作者 尚永亮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上编

后稷之弃与弃逐文化的母题构成

 一 “履帝武敏”与无夫被弃

 二 “先生如达”与因怪遭弃

 三 三弃三收及其深层内涵

东西方早期弃逐故事的基本形态及其文化内蕴——以“抛弃一救助一回归”之弃逐母题为中心

 一 中国早期的英雄型弃子传说

 二 亚、欧诸国的英雄弃子传说

 三 东西方弃子故事的共通内容与意蕴

庄子的个体关怀与人生思考

 一 处穷守拙的狷介个性

 二 对混浊时世的激愤情怀和强烈批判

 三 源于生命忧恐的人生思考

 四 遁世情怀与智者风神

《逍遥游》的“小大之辩”及其他

 一 《逍遥游》与《齐物论》的矛盾

 二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小大之辩”

 三 “逍遥游”的三个层面和逻辑顺序

忠奸之争与感士不遇——论屈原、贾谊的意识倾向及其在贬谪文化史上的模式意义

 一 屈原的意识倾向和模式构成

 二 贾谊与感士不遇主题

 三 执著与超越之间

司马相如赋的主体特征与模式作用

 一 欲求完满的创作心理

 二 弥散类推的思维方式

 三 以娱人为主的追求目标

 四 模式作用与“模式爱好”心理

天人感应与神秘思维——司马迁天人观与思维方式论略之一

 一 天人间的交感关系

 二 上天赏善罚恶的功能

 三 天授君权中包含的情感因素

 四 幽冥相报及其神秘力量

两种思维的冲突与史学家的苦闷——司马迁天人观与思维方式论略之二

 一 思维方式的双线发展与兼容并包

 二 两种思维冲突导致的沉重苦闷

 三 理性与非理性间的文化意义

司马迁对庄、屈之接受及《史记》二传的文献价值

 一 对庄子的态度与贡献

 二 《屈原列传》的多重意义

中编

魏晋时期人物特称现象的文化分析

 一 魏晋前人物特称及其嬗变

 二 魏晋人物特称的取向与特点

 三 魏晋人物特称的文化土壤

陶渊明的思想及其成因略论

 一 陶渊明的儒家观念

 二 陶渊明的道家观念

 三 佛家思想与陶渊明的关联

悲秋意识初探

 一 秋的生命特点与异质同构

 二 生命悲叹的三个层面

 三 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的深层契合

 四 缘于秋的类比思维及悲与思的结合

 五 悲秋意识的意义

蝉意象及其生命体验

 一 蝉意象的发展及其文化内蕴

 二 蝉意象蕴涵的生命体验

 三 羁旅与别愁的文学展示

 四 物候特征与悲秋心理

“诗中有画”及其相关问题

 一 诗画异同与诗画优劣

 二 “诗中有画”与“诗不可画”

 三 如何理解“宛然在目”

王维、孟浩然“隐”、“逸”之辨

 一 “隐”、“逸”之别与性格之异

 二 生活中的隐迹幽栖与逸兴放浪

 三 诗歌创作中的隐秀与清逸

杜甫格律组诗之演进与开创

 一 演进的四个时段及其特点

 二 组合与次序——艺术开创之一

 三 重复中的推进与消解——艺术开创之二

 四 偶对性与杜诗在组诗史上的作用

柳宗元古近体诗与表述类型之关联、创作动因及其嬗变

 一 创作时期与所用诗体的定量分析

 二 两大表述类型与古近体的关联及其变化

 三 诗体与类型偏好的主客体原因

 四 两大表述类型与古近体诗发展嬗变的制导因素

中唐君相与政治兴衰

 一 贞元君相与衰乱政局

 二 走向中兴的元和君相

 三 元和十四年:政治兴衰的分界

下编

唐宋诗的嬗变及其异同

 一 唐宋诗的发展时段、高潮与变化

 二 从四个方面看唐宋诗的异同

孤鸿情结:观照苏轼其人其词的一个新视点

 一 孤鸿情结的发生与凝定

 二 孤鸿情结的深化与辐射

 三 孤鸿情结的纾解与沉潜

苏轼与李白诗歌月意象之比较

 一 由浓情到至理的转变

 二 由动趋静的转化

 三 人文化程度的加深

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

 一 “出处似乐天”与苏白之文化关联

 二 苏与白之差异及其对白的超越

一位有争议的诗人与一个被忽略的朝代——金源诗人对白居易的接受及其诗史意义

 一 围绕白诗评价展开的一场争论

 二 崇白风潮与白陶并论

 三 创作中的效白与发展

《牡丹亭》中“情”的变化与表现手法的差异

 一 情欲结合的诗戏展演

 二 情理对立的奇幻情节

 三 情的跌宕起伏与剧作高潮变化

 四 情的回落与团圆结局

吴梅村对元白长篇的创作接受及其异同

 一 梅村歌行与元白长篇的总体比较

 二 从两篇《琵琶行》看梅村对白诗的效法和发展

 三 “梅村体”与“长庆体”之承接及相关评说

蒋士铨及其文学创作

 一 蒋士铨的家世与生平

 二 诗歌创作中的雄直风格

 三 情辞兼备的戏曲名家

黄仲则的心态及其诗词的深层意蕴

 一 “忧忿”:心态第一线索

 二 “狂狷”:心态第二线索

 三 孤独悲凉:心态第三线索

 四 漫天秋气中的自我展现

后记

内容推荐

《经典解读与文史综论》为作者尚永亮三十年来部分中国文史研究论文的结集,依时代为序分为三辑。第一辑集中探讨先秦两汉时期重要作家、作品的相关问题,其重心有三:一是上古弃逐文学的发生和母题构成,二是庄子、屈原、贾谊的个体关怀、人生思考和意识倾向,三是司马相如、司马迁的文史创作及其主体特征、思维特点。第二辑围绕魏晋至唐代的人物特称、悲秋意识、文学意象、诗画关系、君相与政治的关系展开讨论,并对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杜甫、柳宗元的思想、艺术、创作动因等提出新的看法。第三辑重点探讨宋元明清时期对唐诗的相关接受,而对苏轼、吴梅村、蒋士铨、黄仲则等作家的文化心态、心路历程和创作特色也多所发明。

收在《经典解读与文史综论》中的二十余篇论文,注重实证和理论的结合,微观和宏观的结合,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其中,通过文史互证和多角度透视,开拓了研究领域,深化了学术思考,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编辑推荐

《经典解读与文史综论》为作者尚永亮三十年来部分中国文史研究论文的结集,依时代为序分为三辑。第一辑集中探讨先秦两汉时期重要作家、作品的相关问题。第二辑围绕魏晋至唐代的人物特称、悲秋意识、文学意象、诗画关系、君相与政治的关系展开讨论。第三辑重点探讨宋元明清时期对唐诗的相关接受,而对苏轼、吴梅村、蒋士铨、黄仲则等作家的文化心态、心路历程和创作特色也多所发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