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向四子学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国学与管理丛书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杨先举
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二十一、“上善若水”

你喜欢水吗?老子很喜欢水。关于水,或溪,或川,或谷,他讲了很多话。他对水的评价是“上善若水。”(第八章)

“上善若水”,老子全旬的话是这样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约,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无唯不争,故无尤。”是话,用现代语言来说是:上善的人,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甘心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他最靠近“道”。他居处(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地(像水那样)深沉,交往(像水那样)与人亲善,说话(像水那样)诚实可信,为政(像水那样)秩序井然,办事(像水那样)干练得力,行动(像水那样)善择时机。正因为他有水那样的不争高贵品德,所以他人不怨尤他。

这句话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老子把水视为美德的化身;二是他要求我们的人学水,学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学水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约”,“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好品德。

确实,水是善利万物的好东西。人需要水,没有水,人的生命就要终止。动物需要水,植物需要水,没有水,动物、植物就会绝迹。一句话:水是生命的源。

水,还有很多可爱处:在常温、常压、常态的情况下,它有“天下莫柔弱于水”的柔性特点。它因地制流,随遇而安,而不会对居处做挑三拣四的非分选择;它性至柔但力至坚,利剑不能断其身,但却能让滴水穿了石;它性格温顺,儿童乐于与其嬉戏;它平静平和,“水心如镜面,千里去纤毫”,平静的水,还能作镜子用;它明洁,可以去污泥,去污垢,洗身子,洗灵魂;它甜美,溪流清清,垂柳轻吻,鹅在它上面游,白帆在它上面点,装点自然景色;它趋下,“飞流直下三千尺”,居卑下处;它负重,沉舸在它身上过,厚载万物;它坚贞不屈,现代化学告诉我们,它是有二氢一氧化合而成的,这两种元素一经结合,就不愿轻易分开,纵然2000度烈火烧其身,也只能离间其千分之八而已。水也有反常的时候,也会发怒咆哮。它能载舟但也能覆舟,甚至给人们带来灾难。但是,那不是水的过错,是一些人不遵循水的特点、运动规则而胡乱作为的报应,比如任意地堵其流,任意地超载加其重,任意地赃物污其身,任意地乱伐它的保护物——树木。

水也有变形、变态的时候,那是因为外面给它加了温、加了压等的结果,如加温,它变成了汽,减温,它变成了冰。其实此刻的汽、冰已经不是水了。但纵然如此,我们依然要夸奖水,它虽然异化为汽为冰,它依然为人类服务着,如汽产生动力,冰冷冻其他物品。

“上善若水”,老子的话讲得何等的对。庄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水之性,不杂则洁,莫动则平,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庄子·外篇·刻意》)让我们强化修养,学习水,学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高尚品德,做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二十二 善下,“为百谷王”

上题讨论了作为领导人必须像水那样有处下精神。关于这,老子还讲了其他很多话,这里再引用一句,是在第六十六章上说的:“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为百谷王。”本语语意清晰,不需做很多解释,只是着重地说一下,这里所谓的“百谷王”,是指百谷的首领。首领者,领导人也。领导人应该具备“善下”的素质。

领导人应该具备“善下”的素质,这个观点符合现代管理学的思想。现代管理学认为,作为领导人应该善于用自己的言、行、品德、作风等无形地去影响他人,行“无言教”,行“无言”的领导。

何谓领导有三种观点:(1)职权论。领导就是职权。上级赋予职权,被赋予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据其职权进行工作就是领导。(2)服务论。领导就是服务。领导人为人服务,为众服务,为事业服务。(3)影响力论。领导工作是在群众中进行的,领导当然有领导职权问题,有服务问题,但是最主要的是它是面向群众的,只有领导人把自己的言、行、品德、作风等调整好了,检点好了,修炼好了,率先做到了职权内应该做到的事,才会对群众产生影响力,从而达到领导效果。

领导发力,有两法:外来之力,如借用上级给的职权之力,那是硬实力,有用,但它多半是强制之力,对被领导人来说,起着力服的作用,是不彻底之力;内在之力,用领导人的言语、行为、品德、作风、威信、威望领导人,使被领导人折服,信服,拜服,那是软实力,是完全之力,彻底之力,这样之力,其效果是无限的,长远的,经久不衰的。

老子是持领导影响力论思想的人。他反对以政、以权、以势、以力、以令、以刑、以罚等为手段治理百姓,如他讲过这样的话:“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主张用“无为”、“不争”、“若水”、“守下”、“清静”、“处下”、“无欲”等实施领导。他说唯有此,其领导效果才可能达到这样水平:“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

老子在六十六章讲了上句“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为百谷王”后,接着又说:“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后续的话是说:圣人要统治人民,其语言必须对人民是谦下的;要领导人民,其身份必须把自己放在人民之后。所以圣人虽然处于统治的位置上而百姓并不感到有负担,虽然处于领导的位置上而百姓并不感到有危害。因此天下人乐于拥戴而不讨厌他,所以他不与他人争,而天下人没有一个人能与他争,成为“太上”(十七章)的领导。

请看,老子笔下所描述的“善下”有多大的领导功能,他不为,不争,“民自化”了,“民自正”了,“天下莫能与之争”了。

让我们看现实,我们的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他们也处下,比如,2010年4月,我国青海玉树地区闹地震,胡锦涛、温家宝两位领导人都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指导抗震,慰问灾民。温总理在2008年汶川闹地震时数次去那里,2009、年新疆闹雪灾他去那里,在这些地方指导救灾,看望受灾群众。从2003年至2010年,他已经有八个春节没有与家里人一起过,或在阜新720米深的矿井下与矿工们过;或去河南与低收入户一起吃年夜饭,或去山东、东北、江西、四川、广西等地与群众一起过,他被人们称为“平民总理”、“亲民总理”、“人民的好公仆”,工作成绩卓著。

P44-47

后记

《向“四子”学管理》,写就。

《向“四子”学管理》的“四子”,老子、孔子、孙子、韩非子。这“四子”中的前三子,老子、孔子、孙子,其前三子的三子不遗;后一子,韩非子,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四子后,后人传承。四子今,我们续写其思想辉煌,挖掘其矿藏财富,鉴古说今,古为今用,愿“四子”之思想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我写过有关老子、孔子、孙子、韩非子管理学方面的书,是书可以说是精华之荟萃,五字蔽之——简、洁、精、深、新。

《向“四子”学管理》是杯清茶,请读者细细品评,清香与否?爽口与否?敬请赐正。

目录

导论

 一、关于学“四子”

 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

 三、管理的本土化与学西方

 四、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五、关于本书

向老子学管理

 老子其人其书

 一、“反者‘道’之动”与矛盾问题

 二、“非常‘道”’与真理求索

 三、“无极”与“一”

 四、“负阴抱阳”与“二”

 五、“天之道”之“天”

 六、“域中有四大,丽人居其一焉”

 七、“无为而治”

 八、“治大国若烹小鲜”

 九、“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善用人者,为之下”  

 十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十二、“有生于无”与创造

 十三、“恍兮惚兮”与梦思

 十四、“冲气为和”与创新技法

 十五、“不以兵强天下”

 十六、“柔弱胜刚强”

 十七、“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十八、“祸福倚伏”

 十九、“为大于其细”

 二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十一、“上善若水”

 二十二、善下,“为百谷王”

 二十三、“敦兮其若朴”

 二十四、“上德若谷”

 二十五、“守静笃”

向孔子学管理

 孔子其人其书钟

 一、“天何言哉?”

 二、“格致”与“治平八目”

 三、“知”

 四、关于“中庸”

 五、“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韶

 六、“为政以德”

 七、“齐之以刑”

 八、“民为贵”

 九、“和而不同”

 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十一、“父慈子孝”

 十二、仁者,“爱人”

 十三、“君子义以为上”

 十四、“不学礼,无以立”

 十五、“民无信不立”

 十六、“行己有耻”

 十七、“温、良、恭、俭、让”

 十八、“夫和妻柔”与“兄友弟顺”

 十九、“朋友信”与“师生谊”

 二十、“有教无类”

 二十一、“因材施教”

 二十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二十三、“自省”

 二十四、“三十而立”与生涯设计

 二十五、“逝者如斯夫”

向孙子学管理

 孙子其人其书

 一、从“宫廷演兵”说起

 二、悟“道”

 三、“天地孰得?”

 四、“将者,国家安危之主也”

 五、“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六、将风

 七、“内修文德”

 八、“外治武备”

 九、“士卒孰练?”

 十、“令之以文”

 十一、“齐之以武”

 十二、“励士”

 十三、“造势”

 十四、“择人”

 十五、“分数(组织)”与“形名(信息)”

 十六、“庙算”

 十七、“全胜”

 十八、“伐交”·“伐兵”·“攻城”

 十九、“先知”

 二十、“权变”

 二十一、“利动”

 二十二、“胜战”

 二十三、“奇正”·“攻守”·“虚实”

 二十四、“迂直”·“分合”·“速久”

 二十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向韩非子学管理

 韩非子其人其书

 一、韩非子《解老》与《喻老》

 二、“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三、“不期修古”

 四、“水之以涯”

 五、“自见之为明”

 六、“以其不病,是以无病”

 七、“天时”与“人心”

 八、“治强者王”

 九、“严其境内之治”

 十、“法者,王之本也”

 十一、“法者,编著之图籍”

 十二、“治强生于法”

 十三、“以法治国”

 十四、“法如椎锻”

 十五、“法、术不可一无”

 十六、“统御”与“赏罚”

 十七、“用人”

 十八、“势者,胜众之资也”

 十九、“妇人拾蚕……利之所在”

 二十、“近利好得亡”

 二十一、“人多出少可为也”

 二十二、典衣与典冠的故事

 二十三、“滥竽充数”·“买椟还珠”

 二十四、“狗猛酒不售”

 二十五、学怒蛙鼓气

后记

序言

一 关于学“四子”

所谓“四子”,是指道学宗师老子李聃,儒学宗师孔子孔丘,兵学宗师孙子孙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所谓“学‘四子”’,是说学习老子、孔子、孙子、韩非子的智慧、才华、品德等,特别是学习他们有关管理方面的智慧、才华。

二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

著名学者成中英教授在讨论关于中西方文化融合问题时提出了一个“C理论”,该理论所讨论的是关于管理方面如何使我们“中国管理理论科学化,科学管理理论中国化”。成教授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吸收、融合、渗透到管理功能、管理体系中来。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列举了七家思想:易学、儒学、道学、兵家、墨家、法家、禅家。

我们华夏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有5000多年了。何以这么长寿?因为有祖国传统优秀文化在起作用,其中尤以“四子”思想为要,她犹如一个传家之宝,代代薪火相传,永不泯灭。

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词,包括哲人哲言、名人名言、经典文籍、史集文献、诗词律赋、明君治国经验、良相安邦艺术等。在这本书里所说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四子”的典籍、哲言、名言。

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非凡:是山,一座内有富足矿藏的山;是水,一泓流淌着祖国优秀文化甜甜的水。

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四个特点:第一,她因传承而存在。她有很强的生命力,我国人民又具有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美好品德,如此,她就一代一代被传承下来了。第二,她是流淌的,“逝者如斯夫”,昨流到今,今流到明,刀割水不断,奔腾不息,流向辉煌。第三,她是内在的,存在于我们国家之中,水浸不烂,火烧不灭。第四,她有独特的品德,她姓中国,名华夏,有她自己的人文精神特点,他国劫掠不走。

国家需要发展,我们必须团结、动员、汲纳、利用各方面力量为之服务:今人、古人、本国人、外国人。优秀传统文化是镇国之宝,也必须团结、动员、汲纳、利用之。

三 管理的本土化与学西方

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经历过两次烈火锤炼。

一次发生在晚清时期,那时我国较之西方某些国家,如英、法等国,国力落后,经济落后,科学落后,管理落后。这些国家乘势侵略、欺侮我们。有人在追究我国何以至此的缘由时,就把矛头指向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说是因为文化问题导致我国落后的,为此说要打倒孔家店等。

一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遭受到了空前的不实之词的玷污,说什么她是“封资修”、“粪土”、“陈谷”等,必须统统打倒。

二次挫折,二次锤炼,由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最后都遇难呈祥,化险为夷地挺过去了,并依然生机盎然地屹立着、前进着。

但是,应该承认,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力,比如经济力、科学力、管理力等确实落后于西方某些国家。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大力提倡学西方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说,30年以前我们不学习西方是愚昧,是无知。30年之后呢?今天,我们国家旧貌变新颜,再一味说学西方就显得无志了,无能了。我们必须拿出祖国的镇国之宝、精神支柱来,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祖国中发威发力,走本土化管理发展之路。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古为今用,结合现实学,不能泥古不化,文明是适时而长的,注意与时俱进。二是注意吸收“洋”的有益内容,不能搞封闭式建设,闭关锁国是愚昧,但不能迷洋,照搬照抄死路一条,“橘生淮北则为枳”,经过咀嚼,唾液、肠胃消化学。

四 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毛泽东说:“我们要向先进的国家和民族学习,学习对本民族有用的东西,但不是所有的方面都要学别的民族,而要保持本民族的特点。”(毛泽东关于西藏问题的谈话,1955年3月8日)他还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他主张“批判地吸收其中有益的东西”。

现任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也说:“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 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代中国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讲话》,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428页)

温家宝总理,善于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来治理我们国家。他在2004年全国人代会上总结一年的工作经验时说“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此语出自《周易·系辞下》。他在2006年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此语出自《新唐书·魏征传》。

西方政要有时也大“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所“秀”的内容多半也是老子、孔子、孟子、《周易》等哲人哲书中所讲的话。例如,1987年,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在他所作的国情咨文中就引用了老子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就引用了孟子的话“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表示要与我国友好。

五 关于本书

有人说,学老子,学哲理,因为《老子》讲哲理;学孔子,学伦理,因为孔子讲伦理;学孙子,学谋略,因为孙子讲谋略;学韩非子,学其法的思想,因为韩非子讲法。

此说基本正确,本书基本按照这样的说法来写,但又不拘泥于此。

内容推荐

  所谓“四子”,系指道学宗师老子李聃,儒学宗师孔子孔丘,兵学宗师孙子孙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所谓“学‘四子’”,是说学习老子、孔子、孙子、韩非子的智慧、才华,品德等,特别是学习他们有关管理方面的智慧、才华。

学老子,学哲理,因为老子讲哲理;学孔子,学伦理,因为孔子讲伦理;学孙子,学谋略,因为孙子讲谋略;学韩非子,学其法的思想,因为韩非子讲法。杨先举编著的这本《向“四子”学管理》大抵体现了这样的思想,但又不拘泥于此。

编辑推荐

《向“四子”学管理》的“四子”是指老子、孔子、孙子、韩非子。这“四子”中的前三子,老子、孔子、孙子,其前三子的三子不遗;后一子,韩非子,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四子后,后人传承。四子今,杨先举续写其思想辉煌,挖掘其矿藏财富,鉴古说今,古为今用。

杨先举写过有关老子、孔子、孙子、韩非子管理学方面的书,本书可以说是精华之荟萃,五字蔽之——简、洁、精、深、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9: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