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上善若水”
你喜欢水吗?老子很喜欢水。关于水,或溪,或川,或谷,他讲了很多话。他对水的评价是“上善若水。”(第八章)
“上善若水”,老子全旬的话是这样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约,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无唯不争,故无尤。”是话,用现代语言来说是:上善的人,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甘心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他最靠近“道”。他居处(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地(像水那样)深沉,交往(像水那样)与人亲善,说话(像水那样)诚实可信,为政(像水那样)秩序井然,办事(像水那样)干练得力,行动(像水那样)善择时机。正因为他有水那样的不争高贵品德,所以他人不怨尤他。
这句话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老子把水视为美德的化身;二是他要求我们的人学水,学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学水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约”,“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好品德。
确实,水是善利万物的好东西。人需要水,没有水,人的生命就要终止。动物需要水,植物需要水,没有水,动物、植物就会绝迹。一句话:水是生命的源。
水,还有很多可爱处:在常温、常压、常态的情况下,它有“天下莫柔弱于水”的柔性特点。它因地制流,随遇而安,而不会对居处做挑三拣四的非分选择;它性至柔但力至坚,利剑不能断其身,但却能让滴水穿了石;它性格温顺,儿童乐于与其嬉戏;它平静平和,“水心如镜面,千里去纤毫”,平静的水,还能作镜子用;它明洁,可以去污泥,去污垢,洗身子,洗灵魂;它甜美,溪流清清,垂柳轻吻,鹅在它上面游,白帆在它上面点,装点自然景色;它趋下,“飞流直下三千尺”,居卑下处;它负重,沉舸在它身上过,厚载万物;它坚贞不屈,现代化学告诉我们,它是有二氢一氧化合而成的,这两种元素一经结合,就不愿轻易分开,纵然2000度烈火烧其身,也只能离间其千分之八而已。水也有反常的时候,也会发怒咆哮。它能载舟但也能覆舟,甚至给人们带来灾难。但是,那不是水的过错,是一些人不遵循水的特点、运动规则而胡乱作为的报应,比如任意地堵其流,任意地超载加其重,任意地赃物污其身,任意地乱伐它的保护物——树木。
水也有变形、变态的时候,那是因为外面给它加了温、加了压等的结果,如加温,它变成了汽,减温,它变成了冰。其实此刻的汽、冰已经不是水了。但纵然如此,我们依然要夸奖水,它虽然异化为汽为冰,它依然为人类服务着,如汽产生动力,冰冷冻其他物品。
“上善若水”,老子的话讲得何等的对。庄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水之性,不杂则洁,莫动则平,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庄子·外篇·刻意》)让我们强化修养,学习水,学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高尚品德,做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二十二 善下,“为百谷王”
上题讨论了作为领导人必须像水那样有处下精神。关于这,老子还讲了其他很多话,这里再引用一句,是在第六十六章上说的:“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为百谷王。”本语语意清晰,不需做很多解释,只是着重地说一下,这里所谓的“百谷王”,是指百谷的首领。首领者,领导人也。领导人应该具备“善下”的素质。
领导人应该具备“善下”的素质,这个观点符合现代管理学的思想。现代管理学认为,作为领导人应该善于用自己的言、行、品德、作风等无形地去影响他人,行“无言教”,行“无言”的领导。
何谓领导有三种观点:(1)职权论。领导就是职权。上级赋予职权,被赋予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据其职权进行工作就是领导。(2)服务论。领导就是服务。领导人为人服务,为众服务,为事业服务。(3)影响力论。领导工作是在群众中进行的,领导当然有领导职权问题,有服务问题,但是最主要的是它是面向群众的,只有领导人把自己的言、行、品德、作风等调整好了,检点好了,修炼好了,率先做到了职权内应该做到的事,才会对群众产生影响力,从而达到领导效果。
领导发力,有两法:外来之力,如借用上级给的职权之力,那是硬实力,有用,但它多半是强制之力,对被领导人来说,起着力服的作用,是不彻底之力;内在之力,用领导人的言语、行为、品德、作风、威信、威望领导人,使被领导人折服,信服,拜服,那是软实力,是完全之力,彻底之力,这样之力,其效果是无限的,长远的,经久不衰的。
老子是持领导影响力论思想的人。他反对以政、以权、以势、以力、以令、以刑、以罚等为手段治理百姓,如他讲过这样的话:“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主张用“无为”、“不争”、“若水”、“守下”、“清静”、“处下”、“无欲”等实施领导。他说唯有此,其领导效果才可能达到这样水平:“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
老子在六十六章讲了上句“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为百谷王”后,接着又说:“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后续的话是说:圣人要统治人民,其语言必须对人民是谦下的;要领导人民,其身份必须把自己放在人民之后。所以圣人虽然处于统治的位置上而百姓并不感到有负担,虽然处于领导的位置上而百姓并不感到有危害。因此天下人乐于拥戴而不讨厌他,所以他不与他人争,而天下人没有一个人能与他争,成为“太上”(十七章)的领导。
请看,老子笔下所描述的“善下”有多大的领导功能,他不为,不争,“民自化”了,“民自正”了,“天下莫能与之争”了。
让我们看现实,我们的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他们也处下,比如,2010年4月,我国青海玉树地区闹地震,胡锦涛、温家宝两位领导人都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指导抗震,慰问灾民。温总理在2008年汶川闹地震时数次去那里,2009、年新疆闹雪灾他去那里,在这些地方指导救灾,看望受灾群众。从2003年至2010年,他已经有八个春节没有与家里人一起过,或在阜新720米深的矿井下与矿工们过;或去河南与低收入户一起吃年夜饭,或去山东、东北、江西、四川、广西等地与群众一起过,他被人们称为“平民总理”、“亲民总理”、“人民的好公仆”,工作成绩卓著。
P44-47
《向“四子”学管理》,写就。
《向“四子”学管理》的“四子”,老子、孔子、孙子、韩非子。这“四子”中的前三子,老子、孔子、孙子,其前三子的三子不遗;后一子,韩非子,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四子后,后人传承。四子今,我们续写其思想辉煌,挖掘其矿藏财富,鉴古说今,古为今用,愿“四子”之思想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我写过有关老子、孔子、孙子、韩非子管理学方面的书,是书可以说是精华之荟萃,五字蔽之——简、洁、精、深、新。
《向“四子”学管理》是杯清茶,请读者细细品评,清香与否?爽口与否?敬请赐正。
一 关于学“四子”
所谓“四子”,是指道学宗师老子李聃,儒学宗师孔子孔丘,兵学宗师孙子孙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所谓“学‘四子”’,是说学习老子、孔子、孙子、韩非子的智慧、才华、品德等,特别是学习他们有关管理方面的智慧、才华。
二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
著名学者成中英教授在讨论关于中西方文化融合问题时提出了一个“C理论”,该理论所讨论的是关于管理方面如何使我们“中国管理理论科学化,科学管理理论中国化”。成教授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吸收、融合、渗透到管理功能、管理体系中来。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列举了七家思想:易学、儒学、道学、兵家、墨家、法家、禅家。
我们华夏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有5000多年了。何以这么长寿?因为有祖国传统优秀文化在起作用,其中尤以“四子”思想为要,她犹如一个传家之宝,代代薪火相传,永不泯灭。
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词,包括哲人哲言、名人名言、经典文籍、史集文献、诗词律赋、明君治国经验、良相安邦艺术等。在这本书里所说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四子”的典籍、哲言、名言。
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非凡:是山,一座内有富足矿藏的山;是水,一泓流淌着祖国优秀文化甜甜的水。
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四个特点:第一,她因传承而存在。她有很强的生命力,我国人民又具有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美好品德,如此,她就一代一代被传承下来了。第二,她是流淌的,“逝者如斯夫”,昨流到今,今流到明,刀割水不断,奔腾不息,流向辉煌。第三,她是内在的,存在于我们国家之中,水浸不烂,火烧不灭。第四,她有独特的品德,她姓中国,名华夏,有她自己的人文精神特点,他国劫掠不走。
国家需要发展,我们必须团结、动员、汲纳、利用各方面力量为之服务:今人、古人、本国人、外国人。优秀传统文化是镇国之宝,也必须团结、动员、汲纳、利用之。
三 管理的本土化与学西方
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经历过两次烈火锤炼。
一次发生在晚清时期,那时我国较之西方某些国家,如英、法等国,国力落后,经济落后,科学落后,管理落后。这些国家乘势侵略、欺侮我们。有人在追究我国何以至此的缘由时,就把矛头指向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说是因为文化问题导致我国落后的,为此说要打倒孔家店等。
一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遭受到了空前的不实之词的玷污,说什么她是“封资修”、“粪土”、“陈谷”等,必须统统打倒。
二次挫折,二次锤炼,由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最后都遇难呈祥,化险为夷地挺过去了,并依然生机盎然地屹立着、前进着。
但是,应该承认,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力,比如经济力、科学力、管理力等确实落后于西方某些国家。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大力提倡学西方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说,30年以前我们不学习西方是愚昧,是无知。30年之后呢?今天,我们国家旧貌变新颜,再一味说学西方就显得无志了,无能了。我们必须拿出祖国的镇国之宝、精神支柱来,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祖国中发威发力,走本土化管理发展之路。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古为今用,结合现实学,不能泥古不化,文明是适时而长的,注意与时俱进。二是注意吸收“洋”的有益内容,不能搞封闭式建设,闭关锁国是愚昧,但不能迷洋,照搬照抄死路一条,“橘生淮北则为枳”,经过咀嚼,唾液、肠胃消化学。
四 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毛泽东说:“我们要向先进的国家和民族学习,学习对本民族有用的东西,但不是所有的方面都要学别的民族,而要保持本民族的特点。”(毛泽东关于西藏问题的谈话,1955年3月8日)他还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他主张“批判地吸收其中有益的东西”。
现任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也说:“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 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代中国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讲话》,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428页)
温家宝总理,善于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来治理我们国家。他在2004年全国人代会上总结一年的工作经验时说“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此语出自《周易·系辞下》。他在2006年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此语出自《新唐书·魏征传》。
西方政要有时也大“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所“秀”的内容多半也是老子、孔子、孟子、《周易》等哲人哲书中所讲的话。例如,1987年,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在他所作的国情咨文中就引用了老子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就引用了孟子的话“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表示要与我国友好。
五 关于本书
有人说,学老子,学哲理,因为《老子》讲哲理;学孔子,学伦理,因为孔子讲伦理;学孙子,学谋略,因为孙子讲谋略;学韩非子,学其法的思想,因为韩非子讲法。
此说基本正确,本书基本按照这样的说法来写,但又不拘泥于此。
所谓“四子”,系指道学宗师老子李聃,儒学宗师孔子孔丘,兵学宗师孙子孙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所谓“学‘四子’”,是说学习老子、孔子、孙子、韩非子的智慧、才华,品德等,特别是学习他们有关管理方面的智慧、才华。
学老子,学哲理,因为老子讲哲理;学孔子,学伦理,因为孔子讲伦理;学孙子,学谋略,因为孙子讲谋略;学韩非子,学其法的思想,因为韩非子讲法。杨先举编著的这本《向“四子”学管理》大抵体现了这样的思想,但又不拘泥于此。
《向“四子”学管理》的“四子”是指老子、孔子、孙子、韩非子。这“四子”中的前三子,老子、孔子、孙子,其前三子的三子不遗;后一子,韩非子,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四子后,后人传承。四子今,杨先举续写其思想辉煌,挖掘其矿藏财富,鉴古说今,古为今用。
杨先举写过有关老子、孔子、孙子、韩非子管理学方面的书,本书可以说是精华之荟萃,五字蔽之——简、洁、精、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