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览季先生之典籍,感受先生淳朴恬淡、秀色内涵的个性风格,领会先生形式似散、韵律自然的生活智慧,学习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浩瀚学识,继而找到做人、处世、治学的生命至理。
他的文章直面生活,淡然而超脱;他的字句,典雅而朴素;他的学识,深厚而广博;他的性格,真诚而淳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听季羡林讲述人生哲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李敏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尽览季先生之典籍,感受先生淳朴恬淡、秀色内涵的个性风格,领会先生形式似散、韵律自然的生活智慧,学习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浩瀚学识,继而找到做人、处世、治学的生命至理。 他的文章直面生活,淡然而超脱;他的字句,典雅而朴素;他的学识,深厚而广博;他的性格,真诚而淳朴。 内容推荐 世上的事情千干万万,有些能做到便做到,做不到也不必汲汲而求。富贵贫贱、生老病死,命里有则有,命中无便无。这般恬淡闲适的情怀,正是季羡林先生性情的写照。 他的文章直面生活,淡然而超脱;他的字句,典雅而朴素;他的学识,深厚而广博;他的性格,真诚而淳朴。他的每一言都透漏着真诚或恳切的劝谏,亦如长者与后辈之间的闲谈,句句皆是人生的至理,立世的典鉴。 目录 第一章 做人不能无所“味” 赋得永久的悔 孝悌之道不能忘 “相敬如宾” 季老的家庭幸福经:温馨 人伦五常为何“常” 做人不能无所“味” 知恩、感恩、报恩 牢骚太盛防肠断 第二章 当时只道寻常 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时只道是寻常 逝者如斯 且行且珍惜 一寸光阴不可轻 相见时难别亦难 平平淡淡总是真 第三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世态炎凉 画龙画虎难画骨 说真话的勇气 “毁”人不倦最是贪 真的勇士,并不孤独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当仁不让真君子 该出手时就出手 今日讨巧,明日奉还 第四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 像水一样生存 真聪明,假糊涂 谨言慎行,以免因舌含恨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顺势而为胜过逆风飞扬 得理之处也饶人 聪明反被聪明误 处处显示精明的人才是傻瓜 第五章 修养是第二种身份 外国的月亮 别把脸丢到国外去 临财不苟得,乃真丈夫 关怀生命,哪怕是一只蚂蚁 说话声音低一点 风化,风化!警惕视觉垃圾 勇为天下先 祖国:最美的“养母” “施”与“受”的人生博弈 礼行天下 诚者有信 第六章 过_种朴素的人生 人生俭朴为好 节俭就是惜福 认真做事才算对得起你的人生 持家也需糊涂经 不要在絮叨声中老去 不必三思而后行 不要将自己“尘封” 知足,知不足 养身不如养心 第七章 人到无求品自高 君子之交淡如水 千金易得,“真”字难求 人生最贵“从高往低看” 切勿倚老卖老 永远保持一颗初心 虚怀若谷 功成,名遂,身退 知人易,知已准 量力而行 只有一种身份 第八章 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宽容是一种疼痛的过程 婆娑世界谈“堪忍” 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人生一忌:无所事事 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让从容淡定成为你的标签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自信是战功的第一要诀 真名士自风流 尽人事,知天命 第九章 自古皆有死,何必饮恨而吞声 万物力生方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仔仔细细过人生 老骥伏铷,志在干里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何必寻愁觅恨怨东风 不完满才是人生 后记 试读章节 季羡林先生曾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题为《赋得永久的悔》。季老在文中解释说,“永久的悔”莫过于这种天人永隔的悔恨,再也无法弥补自己的错误,也无法献上自己的深情厚谊。 文中追忆了季羡林幼时母亲对他的深爱,表达了他不该离开母亲,以致母亲临终时也未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的悔恨之情。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地孝敬他们,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我们与其在父母过世后悔恨,不如在其生前多多孝敬。 “孝道”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做人的传统美德。世上至亲莫过父母与子女,孝敬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被视为做人的根本。因而在我国古代经常有“以孝治天下”的说法,也有“举孝廉”的事情,因为人们无法相信一个对自己父母都没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好官——当官就要当百姓的父母官,要爱护百姓。对自己的家人都没有爱心,对素不相识的人又怎能充满爱心呢? 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孝道,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其中有些故事至今仍为人传诵。比如今天湖北省孝感市的命名就源于《二十四孝》中董永的孝心,老百姓都认为他的孝心可感天下,于是“孝感”诞生了。孔子的弟子子路、闵子骞、曾参都是出名的孝子。 子路百里负米。子路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对父母十分孝顺。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要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子路当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他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常常怀念起故去的双亲,慨叹地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背米,也是不可能的了”孔子听到之后,赞扬子路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闵损芦衣顺母。闵损即闵子骞,名损,字子骞。他也是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闻名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i”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闵损,冬天的时候,继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穿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闵损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闵损和父亲一同出门,闵损驾车时冷得全身打战,将缰绳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之后,要休掉后妻。闵损跪地恳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了闵损的一席话,悔恨交加,从此对待闵损如亲生儿子。 曾参啮指痛心。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手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痛,预感到可能是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儒家把孝分解为“孝养”和“孝敬”。“孝养”主要是对长辈在物质上的满足,“孝敬”主要是在精神层面的满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为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已经不是主要问题,而满足他们精神层面的要求倒显得更加重要了。 曾有这样一则颇耐人寻味的公益广告:一个双休日,父母做了许多好吃的,等着几个子女回家吃饭,结果子女们一个个打电话说工作忙、学习忙、应酬忙而没有一个回家来陪老人吃饭的。老母亲接完电话一脸茫然和失落,情不自禁地说道:“忙!忙!忙!”话外之音就是,你们的翅膀硬了,只顾忙你们自己的事,而把对父母的感情“忙”忘了。 那么,怎样才算得上“孝敬”呢?朱熹曾对“孝敬”提出以下要求:孝子如果深爱父母,必定有和气;如果有和气,必定有愉色;如果有愉色,必定有婉容。因此,只有做到了有婉容、有愉色、有和气、有深爱,才称得上“孝敬”。其实在《论语》中孔子的大弟子子夏早就问过他: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他:“别以为父母有事情你帮着做了,有酒食给父母留着就算是尽到了孝道。如果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脸色很难看,不是心甘情愿,那么又怎能说尽到孝道了呢?” 孔子说的这个问题,在今天的社会屡见不鲜。长年在外工作的子女,以为只要给父母买点礼物、给点钱就算尽孝了,殊不知,真正的孝在于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物质。 季老一生颠沛流离,吃尽苦头。他深觉作为一个人的首要原则就是有孝心,他自己的父母虽然很早就离开了他,但是他后来一直把婶娘——叔叔后娶的第二任夫人——当做自己的母亲一样赡养。在他们家,大家都亲切地将这位婶娘称呼为“老祖”。在季老的家中,这位老人度过了幸福的晚年。 季老能够对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如此有孝心,而今天有的人竟然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尽孝道,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悲凉?古人说:“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动物尚且知道反哺,何况是人呢?P2-4 序言 每一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在描绘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对于如何看待人生这道多解题,古往今来,无数人都在苦苦思索,并践行自己的解读——或争权夺势,贪图荣华富贵,或故作清高,换取身后荣名;或寻仙访道,幻想长生不老;或及时行乐,满足一时欢快。他们背负着形形色色的人生包袱,曾因偶然之得而忘乎所以,亦因一时之失痛苦惆怅,在生命的大风大浪中摇摆漂荡,烦恼一生。 未能参透人生者,总是战战兢兢;而看透尘世者,则泰然自若。孔子日:“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庄子则说:“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佛家以其固有的精练与神秘阐述他们的人生态度:随时、随性、随缘、随喜。 不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所表达的思想都是相似的: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保持一种平和淡泊的心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才是最好的方式。 这种随,并不是随便,而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躁进、不刻板、不慌乱、不强求、不忘形,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和空间。 季羡林先生所欣赏的人生态度,正是这样的境界,如陶渊明的诗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认为,对于人生,最合理的态度是顺其自然、泰然处之。 是啊,人生苦短、世事无常,未来是难以决定和把握的。从降生到成长再到衰亡,一生中的大多数时期,人都处于被动之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则是在被动中寻求超脱,将个体生命融进宇宙大化的洪流,吐纳山川,与造化和同一气,随天地同流,与大化永在。 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既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也是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在九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季先生经历了数次人生起落,在风雨无常、坎坷多舛的人生中,时时思考、总结、记录自己的处世经验,锤炼了豁达坦然的性格。 人生的每一件事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可以从季先生丰富渊博的人生阅历和清新平实的话语论述中捕捉智慧之光,探求人生真谛。本书精选季老的诸多精辟记述,寓深刻哲理于浅近文字之中,将人生百态、生活万象融入字里行间,通过季老的眼睛去观察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 鉴于编者经验不足,篇幅有限,未能将季先生的思想精华尽善尽美地奉献给读者;又因季先生的作品卷帙浩繁,恐有挂一漏万、以偏概全之嫌。种种不足之处,尚待各位读者指正。 编者 2008年5月 后记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奉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许多老师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廉勇、欧红梅、周珊、张艳红、柳絮恒、赵一、赵红瑾、齐红霞、齐艳杰、陆晓飞、赵广娜、徐春艳、王非庶、李秀敏、王杰、张保文、李亚莉、何瑞欣、杜莉萍、李卫平、李敏、梁素娟,许庆元、姚迪雷、毛定娟、王巧、杨婧、王娟娟、张艳芬、许长荣、王爱民、李琳、李伟楠、王鹏、武敬敏、阎妍妍、杨英、李良婷、上官紫薇、杨艳利、于海英、曹慧利、肖冬梅、张乃奎、王源、杨巍、刘瑞杭、刘红强、段文艳。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菁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本书的诞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