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名利场(上下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国)威廉·萨克雷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穷画家的女儿蓓姬·夏普,自幼失去父母,但绝顶聪明。她以半工半读的方式从寄宿学校毕业后,由一名家庭小教师起步,牢牢抓住每一个机会,削尖了脑袋钻进维多利亚时代的上流社会,成为一颗光芒四射的交际明星。这一尤物的发迹历程,在滑铁卢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映衬下,展现了堪称世界文学中最成功的一个女冒险家艺术形象。萨克雷的词锋犀利,机智幽默,解剖人生精妙入微。本书问世将近一百六十年来,一直被誉为一面讽世明镜、一部警世宝典。

内容推荐

这是英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大师萨克雷的代表作。本书主要人物丽贝卡小姐出身低微,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于是利用种种计谋甚至以色相引诱、巴结权贵豪门,不择手段往上爬。这个人物并不邪恶,也不善良,但非常富有人情味,完全是时代的产物。作品辛辣地讽刺了买卖良心和荣誉的“名利场”中的各种丑恶现象,而且善于运用深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勾勒来刻画人物,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目录

开场白

第一章

 一本词典两张脸,势利小人古今同

第二章

 人生戏场今开演,两位小姐先上场

第三章

 为钓眼前金龟婿,且扮天真小姑娘

第四章

 姻缘虽非由天定,也有青丝一线牵

第五章

 英雄不打不相识,败而不馁真英雄

第六章

 游园惊梦一碗酒,功败垂成怨爹娘

第七章

 女王镇里男爵府,入世少女新战场

第八章

 爵爷原是吝啬鬼,一封书信透真情

第九章

 人生戏台浑如梦,肖小小人站前台

第十章

 目标既定施谋略,交朋结友收人心

第十一章

 审时度势巧办事,左右逢源成宠儿

第十二章

 人生愁恨何能少,少女多情情何限

第十三章

 上梁不正下梁歪,人间苦果父母栽

第十四章

 翡翠碧玉老鳏爱,珠黄色衰不值钱

第十五章

 天上掉下馅饼来,不接反丢费疑猜

第十六章

 情场厮杀无父子,天下从此不太平

第十七章

 谁知交杯换盏日,会有今朝拍卖时

第十八章

 覆巢之下无完卵,怀春少女唯剩琴

第十九章

 冤家路窄果相逢,各怀鬼胎在胸中

第二十章

 为让情人成眷属,七尺男儿充红娘

第二十一章

 有心栽花花不发,父子原来心不同

第二十二章

 两对情侣私奔去,一纸严令军中来

第二十三章

 金钱是个分水岭,亲情往往逊友情

第二十四章

 昔日骄儿成逆子,一纸遗嘱断亲缘

第二十五章

 情人纵能成眷属,贫穷难解来日愁

第二十六章

 囊中羞涩空摆阔,破釜沉舟取存钱

第二十七章

 新婚燕尔随军去,独有一人自黯然

第二十八章

 比国京城风光好,英伦男女观战来

第二十九章

 灯红酒绿终是梦,征人已闻战鼓声

第三十章

 劳顿真心别贝琪,乔治有愧辞阿美

第三十一章

 男人前线流血去,女人后方泪成河

第三十二章

 兄妹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

第三十三章

 穷在闹市无人理,富在海角有远亲

第三十四章

 机关算尽太聪明,一缕烟雾丧亲情

第三十五章

 战火烧干慈母泪,痴情难慰寡妇心

第三十六章

 赌场夫婿数高手,躲债妻子胜须眉

第三十七章

 一代风流成往事,两个后生初碰头

第三十八章

 英雄救美虽有意,痴心少妇忒无情

第三十九章

 举杯消愁君子癖,弄巧成拙小人谋

第四十章

 古老爵府换新主,误入虎穴是熟人

第四十一章

 昨日之日弃我去,今日之日欲何求

第四十二章

 有女不嫁守空房,有孙不认媳含冤

第四十三章

 有心栽花花不发,长使痴人泪满襟

第四十四章

 世间也有无情母,不爱儿郎爱情郎

第四十五章

 兄弟本是手与足,只因贫富祸根藏

第四十六章

 池水浅时鱼相撞,家贫也伤母子情

第四十七章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第四十八章

 女人心思深似海,翻云覆雨谋略多

第四十九章

 画虎不成反类犬,世上最狭妇人心

第五十章

 世上爱子莫如母,几个识得慈母心

第五十一章

 权势尊荣本如梦,富贵荣华若浮云

第五十二章

 英雄护美真似假,红杏出墙非偶然

第五十三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家里家外不是人

第五十四章

 好汉不戴绿帽子,决斗场上见输赢

第五十五章

 自知理屈来说客,干戈居然化玉帛

第五十六章

 贫病交加老母逝,少年得意故人来

第五十七章

 老病无依有孤女,天涯海角一痴男

第五十八章

 海外归来为圆梦,梦醒依旧一寡人

第五十九章

 十年一觉钢琴梦,不是琴声梦里人

第六十章

 人生浮沉平常事,莫将冷眼对人看

第六十一章

 人到死时心也善,苦至极处甘自来

第六十二章

 莱茵河边美如画,英国仕女踏青来

第六十三章

 当年花开与君别,落花时节又逢君

第六十四章

 旧梦尘封休再启,此情如水已东流

第六十五章

 历尽劫波姐妹在,相逢一哭泯恩仇

第六十六章

 痴人痴梦终须醒,最恨人间虚假情

第六十七章

 爱恨情仇宛若梦,人生本是戏一场

试读章节

19世纪20年代某年六月份一个阳光明媚的的早晨,在奇士威克大道上,一个戴着假发和三角帽的胖马车夫,赶着一辆由两匹鞍具耀眼的壮马拉着的大型私家马车,以每小时四英里的速度,驶向平克顿女子学校的大铁门。马车一驶进挂着女校闪亮的金字校牌的大门口,一个本来坐在胖车夫旁边的黑人仆役,立刻跳下车,跨出他的罗圈腿,上前拉响门铃。

这时,至少有二十个小女生的脑袋,从这座庄严的旧砖头房子狭窄的窗口伸出来窥望。岂止如此,某个眼尖的人可能还会看到,脾气温和、长着小红鼻子的吉米玛·平克顿小姐这时就站在自己客厅的窗前,也把埋在天竺葵花盆上的头抬了起来。

“这是塞德利太太的马车,姐姐,”吉米玛小姐说,“摇铃的那个黑人仆役叫森波;马车夫还穿着红背心呢。”

“塞德利小姐离校的一切必要手续都办好了吗,吉米玛小姐?”平克顿小姐问道;这位严肃的女士就是女校的校长,可说是汉默斯密斯地区的女王、约翰逊博士的友人,也是查蓬夫人的笔友。

“姑娘们清晨四点钟就起床,把她的行李收拾好了,姐姐,”吉米玛小姐答道,“我们已经给她准备了一捆鲜花。”

“要说一束花才对,妹妹,这样才符合上流社会的说法。”

“是,一束几乎像稻草堆一样大的花。我还给塞德利太太准备了两瓶紫罗兰花露水,发票就放在阿美丽娅的箱子里。”

“吉米玛小姐,我想您已经给塞德利小姐的账目开了清单了,就是这张,对吗?很好——九十三英磅四先令。在信封上写上约翰·塞德利先生的地址,并将我写给他太太的信封起来。”

在吉米玛小姐眼里,一封由她的姐姐平克顿小姐亲笔签名的信件,其尊严的程度就相当于帝王的谕旨。只有在她的学生们离校、出嫁,或者像可怜的伯斯小姐那样因猩红热而死亡的时候,平克顿小姐才会以私人的名义给她的学生家长写信。在吉米玛看来,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安慰伯斯太太为失去爱女的悲痛的话,那就是平克顿小姐在通知这件事时所写的那封虔诚的、令人感动的信了。

能起到这种效果的信件的例子,就是平克顿小姐所写的这封“短简”:

夫人:

阿美丽娅·塞德利小姐在本校学习了六年之后,我有幸高兴地将她交回她的双亲。作为一位年轻女士,毫无疑问,她在贵府斯文优雅的社交圈子中,将会占有一席之地。这位年轻的英国女士表现出来的各种美德,那些要成为一个女士的出身和地位标志的造诣,在和蔼可亲的塞德利小姐身上应有尽有。她勤勉好学和遵规守纪的品行,深受老师们的赞赏;她和蔼可亲的性情,也为她的长辈师长和同龄的学友们所喜爱。

不论是音乐、舞蹈、读写和各种刺绣、针工课程,她在女伴们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在地理学这方面则还有待改进。在未来的三年中,她每天还得耐心地坚持“背板”四个小时,这是为取得有品位的举止风度的资格所不可或缺的锻炼,是每个时尚女士非做不可的训练课程。

塞德利小姐对宗教和道德的见解,与本校的宗旨不谋而合,不愧为受到伟大的词典学家和可敬的查蓬夫人光顾赞助之敝校的学生;阿美丽娅小姐在离开女校的时候,把她女伴们的心,也把有幸能亲笔描述其优点的敝校长的心一起带走了。

夫人,您最负责最谦卑的仆人

芭芭拉·平克顿谨上。

18**年6月15日

于奇士威克大道女校。

附言:特派夏普小姐与塞德利小姐做伴同行,条件是她在拉塞尔广场的贵府逗留的时间不得超过十天。她已被一个显赫的家族雇用,要求她尽可能快地到职视事。

信写完后,平克顿小姐又在《约翰逊词典》的衬页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和塞德利小姐的名字——这个有趣的工作,是她在学生们离开女校的时候非做不可的。在词典的封面上,还要抄录几行“已故可敬的撒谬尔·约翰逊博士临别赠言”事实上,这位严肃的女人经常把这位词典作者的大名挂在嘴边——因为他对女校的一次参观,使得她的声名鹊起并名利双收。

按照姐姐“拿词典来”的吩咐,吉米玛小姐心神不定地从书架上取下两部词典。当平克顿小姐在第一本词典上签完名字后,她有点胆怯地把第二本交上。

“这是给谁的,吉米玛小姐?”平克顿小姐冷冰冰地问道。

“给贝琪·夏普的,”吉米玛声音发抖地回答,转身背对着她的姐姐,干瘪的脸和脖子都红了起来,“给贝琪·夏普的,她也要离开学校了。”

“吉——米——玛小姐!”平克顿小姐以最强调的语气大声说道,“你没发昏吧?快把词典放回书柜里去,以后别再这样斗胆自作主张了。”

“啊,姐姐,一本词典不过两英磅九便士罢了,要是可怜的贝琪不能得到一本的话,她会很伤心的。”

“快把塞德利小姐带来见我。”平克顿小姐说,可怜的吉米玛不敢再开口,很不安地跑开了。

塞德利小姐的父亲是伦敦的一位富商,是个有分量的人;相反,夏普小姐则是个半教半读的穷学生。因此,平克顿小姐认为自己对她已够意思了,用不着在她离开学校时,再送给她这部高贵的词典。

虽然人们并不把女校长们的信当一回事,充其量不过把它视之为像墓志铭之类的文字罢了。然而,事情总是这样,每当有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难免要在他的石头墓碑上刻上一些溢美之辞,诸如:某某是个好教徒、好父亲、好母亲、好孩子、好妻子、好丈夫,如此等等;他(她)的死事实上当真给郁郁不乐的家人留下了无穷的思念。所以,在男生的学校和女子学校里,有时也会出一两个当得起那些无私的老师赞扬的学生。现在,塞德利·阿美丽娅小姐就是这类特殊的年轻仕女之一,她不仅对平克顿小姐说的那些好话当之无愧,而且还具备许多迷人的品质,只是因为地位和年龄不同,这个傲慢的以智慧女神自居的老太婆看不出来罢了。

因为她不仅有像云雀一样美妙的歌喉,或者说唱得像比灵顿太太那样好,也有像希里斯伯格或帕里索特那样的舞姿;她的刺绣针工美妙,拼读也像词典一样准确。而且,她还有一颗温柔善良、善解人意、慷慨大方的心,足以赢得她身边的人们——上自智慧女神的校长,下至那个在厨房洗碗碟的可怜的小女孩,还有那个获准每周一次到女校向女学生们出卖小百货的独眼女贩的女儿的热爱。在二十四个女同学中,就有十二个是她的心腹密友,就连嫉妒心特重的伯里格斯小姐,也从不说她的坏话;傲慢而有势力的萨尔泰小姐(她是德克斯特爵爷的孙女),也承认她的容貌身段无懈可击。至于那个来自圣·基特,头发像羊毛一样蓬松的混一代斯沃兹小姐,在阿美丽娅离校那天,居然哭得泪人儿似的,几乎就要昏了过去,迫得她们只好去把弗洛斯医生请来,用碳酸铵把她醺醉不让她感情发作。可以想象,平克顿小姐对她的感情,以其高尚的地位和优良的品德而论,心情是平静而严肃的。不过,吉米玛小姐一想到要与阿美丽娅分别,就呜咽了好几次;只是因为害怕她的姐姐会歇斯底里大发作,像来自圣·基特的那位女继承人(她付了双倍的学费,是个特许的寄宿生)一样昏了过去。这样肆无忌惮的感情大发作,是只有她这个在校长家食宿的特殊学生才允许的。老实的吉米玛在女校里不过是个负责掌管账单,负责洗濯、缝补、伙食,管理餐具、瓷器和仆人们的工作的人,我们何必多谈论她呢?也许从此我们将再听不到有关她的消息了。当那座装饰精致的大铁门在她身后关上之后,她和她可怕的姐姐,也许就再也不会走进这个故事的小天地中了。  不过,由于我们就要经常跟阿美丽娅见面,因此无妨在一开始的时候这样说,她是一个得人疼的小姑娘。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小说里(特别是在后者),她都是个很值得同情的人物。由于在芸芸众生中,不乏坏人恶棍之流,。因此,像她这样一个坦率正直、和蔼可亲的好人,是值得我们永远结交的。她并不是一位女英雄,我们无须描述她的外貌;事实上我所担心的,却是她的鼻子比其他人的略小,而对一位女英雄来说,她的脸未免太圆太红了。不过,她的玫瑰色的脸显得健康,她的双唇露出最鲜艳的笑容。事实上,她的两只眼睛经常闪烁着最明亮最诚实的快乐光芒,但也不时会充满泪水——这个傻姑娘会为一只死去的金丝雀,或者一只偶然被猫儿逮住的老鼠,或者一本结局枯燥乏味的小说而哭泣。要是有人忍心对她说一句刻薄的话——啊,那她就会哭得更凶了。即使像女神一样威严的平克顿小姐,也只责骂过她一次。她觉得这个女孩比代数更难理解,便向所有的指导老师下了特殊的指示,要以最温和的态度对待塞德利小姐,因为对她态度粗鲁便是对她的伤害。

P4-9

序言

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狄更斯齐名。如果说,狄更斯的小说主要是反映伦敦生活,一个别人从未如此全面描述的世界,那么萨克雷向读者表现的则是一幅幅中上阶层生活的画面,与狄更斯描写的角度有所不同。他笔下的人物主要是来自布卢姆斯伯里和肯辛顿等地。他塑造的人物之多、速度之快,除了狄更斯以外,没有任何一位英国小说家可以与之相比。

1811年7月8日,萨克雷出生于印度的加尔各答。父亲里士满·萨克雷像祖父一样在东印度公司工作,母亲安妮·比彻19岁时生下他,没过几年,就因丈夫去世而守寡。1818年她改嫁史密斯少校。根据习惯,萨克雷5岁时被送回英国读书。他在学校过得并不愉快。这些经历后来都被他写入作品中,如((伯奇博士和他年轻的朋友们》(Dr.Birch and His Young Friends,1849)。萨克雷从小就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他读过好几所学校,后来进入剑桥,接受所谓的正规训练。这些教育后来在许多作品中多次遭到他的嘲讽和讥笑,如《势利小人集》(The Book of Snobs,1848)。在剑桥待了两年后,他再也坚持不下去,于是放弃攻读学位的念头,离开那里。尽管他讨厌那儿,但他认为还是从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对历史与文化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这一点清楚地表现在《亨利·艾斯蒙德的历史》里面。此外,这些教育对他获得社会地位也起了一定作用。

他离开剑桥后,亲戚们要他学法律,可他的兴趣并不在此。他不喜欢刻板,崇尚的是一种自由、时髦的生活,于是决定到巴黎学习绘画。在那里,他结识了爱尔兰少女伊莎贝拉。伊莎贝拉的父亲是驻印度军队的一位上校。两人不久就举行了婚礼。伊莎贝拉喜欢唱歌,后来被作为阿美丽娅的原型写进了《名利场》。为了养家,萨克雷从事记者工作,甚至还毛遂自荐,为狄更斯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创作插图。伊莎贝拉先后生了三个女儿,其中一个幼年夭折。在生第三个女儿时,伊莎贝拉得了神经病,萨克雷只好把女儿们送到巴黎,交由他母亲照养。伊莎贝拉尽管活得比他还长,但病情始终未见好转。

在家庭遭到如此打击后,萨克雷同剑桥时期的同学,如阿尔弗雷德-丁尼森和W.H.布鲁克菲尔德以及新闻界的一些同事们加深了联系,以便从中获得一些安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和狄更斯的接触更加频繁。1837年,他来到伦敦,成为《弗雷泽杂志》的定期撰稿人。1842年到1851年期间,他一直为《笨汉》画报工作,并从中获得了丰厚的收入。1847年对他来说是关键的一年。他开始在该画报上发表讽刺性特写,刻画了一批谄上欺下、自私自利、愚蠢无知、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嘲弄了贵族老爷,讽刺了资产阶级的势利小人。同年,他还发表小说((名利场》。这部作品以辛辣的讽刺和对英国中上层社会全景式的描写,立刻赢得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也使作者一跃成为一流小说家,与狄更斯并驾齐驱。

与此同时,他与简·布鲁克菲尔德一直维持一种柏拉图式的恋情。这段恋情所造成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小说《亨利·艾斯蒙德的历史》的创作。这时,萨克雷已进入上流社会,并和女儿们住在肯辛顿。1852年,他前往美国举行讲座,题为“十八世纪英国的幽默作家”。回国后,他成为伦敦社交界的宠儿。这时,他开始创作《陌生人》。然而,由于身体欠佳,他的创作时断时续。

后来,萨克雷又一次到美国讲学,回国后发表《弗吉尼亚人》,并担任《康希尔》杂志的编辑。这个职位使他从小说创作走入了散文世界。该杂志的许多撰稿人都是当时文坛的名人,如安东尼·特罗洛普、G.H.刘易斯等,他自己未完稿的长篇小说《丹尼斯·杜瓦尔》(Denis Duval,1864)也是在这上面匿名发表的。

萨克雷一生著作甚丰,主要长篇小说有《名利场:一部没有主角的小说》、两部社会批判小说《潘登尼斯的历史》和《钮可姆一家:一个非常令人敬仰之家庭的回忆录》、两部历史小说《亨利·艾斯蒙德的历史》和续集《弗吉尼亚人:上个世纪的一个传说》、最后两部小说《鳏夫洛弗尔》(Lovel the widower,1860)和《菲利普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Philip,1861~1862)等。相比之下,后期小说远不及前期几部。此外,萨克雷还创作了两部中篇小说《凯瑟琳的故事》(Catherine:A Story,1839~1840)和《巴里·林顿的运气:上个世纪的一个传奇故事》以及一些短篇小说。

萨克雷的作品充满了机智、幽默、讽刺、哀伤与凄楚。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搜取创作素材,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然而,他嗜赌如命,一心追求功成名就。这一切对他的创作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1863年12月24日,萨克雷与世长辞。

人们一致认为,《名利场》(Vanity Fair,1847~1848)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以其人物形象之鲜明、对资产阶级中上层社会的描述之全面生动,评论界常把它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媲美。小说的题目具有很深的寓意,是作者受《天路历程》中有关名利镇的描写的启发而引用的。在那个镇上,人们可以买到很多东西,如房产、地位、名誉、快乐、老婆、丈夫、灵魂、金子等等。萨克雷引用此名旨在说明,整个英国社会,尤其是上流社会,就是一座名利场。萨克雷本人在小说中指出:“这本书的名字是‘名利场’;‘名利场’当然是一个穷凶极恶、崇尚浮华,而且非常无聊的地方,处处是虚伪欺诈,还有各式各样的骗子。”他的这番解释可谓是这部小说最好的脚注。小说的副标题“一部没有主角的小说”,更清楚地说明了作者的意图。他并不是要具体表现某一个人,而是要展示整个社会。小说的社会意义因此而大大拓宽。

丽贝卡·夏普和阿美丽娅·塞德利是同窗好友。阿米莉亚出身富豪,为人善良、温柔。丽贝卡出身贫寒,尝够了贫困的苦难。为了摆脱自己卑贱的生活和经济地位,她利用姿色和骗术,试图跻身上流生活。她先是勾引阿美丽娅的哥哥,可他准备回印度去服役。她又来到克劳利爵士家当家庭女教师,千方百计地巴结爵士,逢迎爵士的妹妹。爵士在夫人去世后迫不及待地向她求婚,可此时的她因急于求成,已偷偷地嫁给了他的儿子劳顿,失去了当爵士夫人的机会。不过,她依然可以以劳顿太太的身份自由出入上流社会,继续同那些达官贵人打情骂俏,暗送秋波。

萨克雷在《势利小人集》中总结指出,整个英国社会全给财神崇拜者弄糟了,上上下下所有的人都巴结、奉承和献媚,同时又在吓唬和鄙视别人。这段总结可谓是《名利场》的基本主题。作品中虽然有不少篇幅是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但它并不是一部历史小说,而是借用那段时期的人和事来描述十九世纪初英国金钱至上、尔虞我诈、损人利己、趋炎附势、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金钱、地位和权力构成了社会的基石。它引诱人们为之疯狂、为之沦丧、为之死亡。在这广阔的名利场里,人们不择手段地攀登名利的阶梯,暴露资产阶级社会人性中诸多的弱点和缺点。萨克雷试图通过这部小说告诫人们:“尽管生活在名利场里,人也不必做名利的奴隶,否则,最终只会导致空虚和徒劳无益。”《名利场》的主题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作品才一直被人们奉为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为了深化主题,作者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性格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正如小说标题“一部没有主角的小说”所示,人们很难确定哪一个是主角。每个角色都代表了社会中的一类人,是他们的主角和代言人。尽管如此,作者在描述过程中,还是有主次之分、着墨多少之别。夏普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女主角。她的身上具有许多时代特征,可以说是自由竞争时代的典型产物。她出身贫寒,是社会的环境影响她一步步走向堕落。她利用姿色,招摇撞骗,勾引男人,同人私奔。她的所作所为,无非是为了一个目的:获取金钱和地位,爬上名利场的最高殿堂。她虚情假意,冷酷自私,玩弄所有的人,即便是儿子、丈夫和朋友也不放过。她搔首弄姿、出卖姿色,使得一个又一个花花公子和达官贵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成了她的摇钱树。与此同时,她处心积虑地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良家妇女的模样,试图赢得一个有口皆碑的好名声。由此可见,她的虚伪到了何等地步。然而,社会对她的要求就是如此,否则,她将难以立足名利场。她奉行“适者生存”的原则,顺应堕落和虚伪的社会,社会自然就容纳她,视她为宠儿。因此,她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社会道德习俗和风尚的真实体现。理论界一致认为,“夏普是英国文学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之一”。

与冒险家一般的夏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塞德利。夏普坚强、野心勃勃、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而她柔弱、善良、多愁善感,对男人历来顺从。她把所有的情感都献给了丈夫,而他却准备和夏普私奔。她没有夏普那种热情,更缺乏那种心计。杜宾真心爱她,她却痴心等待早已将她冷落的丈夫。丈夫所做的一切错事,她都视为自己的过错,甚至连他战死疆场,她也认为自己有责任,真是到了愚不可及的地步。她逆来顺受,任凭命运摆布,让人感到可怜之至。作者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社会造成的不幸。她不像夏普那样是受社会的影响走向堕落,而是由堕落的社会把她逼到了不幸的边缘。她被丈夫遗弃,被公公拒之门外,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就是很好的说明。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同夏普一样同是社会的受害者,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除了上述两位女性角色以外,萨克雷还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形象,以批判社会,深化主题。老奥斯本道貌岸然,常标榜自己是个“老老实实的英国商人”,在塞德利父亲的支持下,由一个无名之辈成为工业巨头。然而,当塞德利父亲破产时,他不但不以恩报答,反而落井下石,表现出忘恩负义的小人嘴脸。这一典型情节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极端自私自利的本质。此外,一向支持儿子乔治同塞德利婚事的他,在她父亲破产后,立刻胁迫儿子撕毁婚约,另攀高贵之门。当乔治和塞德利秘密结婚后,他立刻焚毁遗嘱,取消儿子的继承权,并长期不认塞德利为儿媳。在作者笔下,一个满身铜臭味的资本家形象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富裕后的他一心追逐门第,反映了暴富后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与其经济地位相一致的社会地位。因此,他的形象在当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贵族阶级的丑恶行径不仅表现在老奥斯本一人身上,斯特恩侯爵也是一个典型。他是上流社会的头面人物,却道貌岸然,装腔作势,其爵位是靠赌博赢来的。他终日徜徉在酒色之中,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死后却受到人们的广泛颂扬,真是滑稽至极。作者通过他把表面上体面、实则肮脏不已的英国贵族的腐朽、堕落刻画得惟妙惟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成功地传达了作者塑造人物的初衷。作者在给友人的信中指出:“我想要刻画的是一批没有信仰的芸芸众生,他们贪婪、散漫、吝啬、自鸣得意、恬不知耻。”这句话可谓是对该作品人物的高度概括。

在创作手法方面,萨克雷认为,小说的艺术是表现自然,最大限度地传达真实。他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真实表现,可谓达到了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作为一部优秀作品,《名利场》不仅具有深刻的主题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还有许多突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技巧。

首先是情节方面。这部小说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而且作者时常撇开情节,独自发表议论,使得结构不易把握,然而,小说的发展一方面始终紧扣主要情节,即个人的社会奋斗;另一方面又紧紧围绕主题,即名利场中的芸芸众生为了金钱和名利尔虞我诈、招摇撞骗。小说的基本脉络清晰,表现了作者驾驭结构的高超技巧。大卫·赛西尔1934年指出:“《名利场》的结构是萨克雷在创作技巧上取得的最伟大成就,表现了他出类拔萃的驾驭能力……没入能够像他这样完美地处理这么复杂的内容。”

其次是背景。小说背景广阔。从地理角度看,它涉及的区域从伦敦到布赖顿,到欧洲大陆的巴黎、罗马、布鲁塞尔以及德国的小镇,从城市到乡村;从社会角度来看,它从贵族庄园到巨商富贾的宅邸,从王宫到监狱,全方位地展现了这座名利场;从历史角度来看,它展示了拿破仑战争、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等。然而,这一切背景的设置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表现人们如何为金钱、权力和地位所伤、所累、所死。因此,这部小说“具有一种社会文献的作用,准确地表现了历史、社会和心理”。

在技巧和风格上,萨克雷也表现了一些独自的特点。他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为英国小说的创作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正如亚历山大·韦尔什评价的那样,这是“记叙方法的真正创造”。。作者常常介入情节,发表适当的评述,帮助读者理解。在描写过程中,他采用写实手法,强调真人真事。作者在运用写实手法的同时,对人物进行了一定的修饰和虚构,使之更具可读性。在给人物署名方面,作者带上一些讽刺的修饰词,使人物形象增色许多。今天的读者或许觉得这种手法太落俗套,但当时的读者对这种俏皮的处理方法却感到十分新奇,此外,句子结构丰富多彩,有时仅寥寥几个字,有时却长达一整段,给人感觉有张有弛,富于变化。

作者还十分成功地运用了讽刺、幽默的技巧。这种技巧是通过各种方法体现的。人物的署名就是一例。有些名字具有象征意义,有些则明显是为了讽刺效果而设计的。侯爵斯特恩(Steyne)同“污点(Stain)”的英文发音完全一样。他住在“冈特宅邸”(Gaunt House),而Gaunt意为“荒凉”。他富有、荣耀,但内心倍感空虚和无聊。他不停地追求生活刺激和快乐,但依旧空虚,就像“Gaunt”一词所表现的那样。丽贝卡·夏普的名字也是精心构思的。夏普(Sharp)英文含义是“精明、狡猾”,它十分生动地传达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克劳利(Crawley)的名字也是如此,它使人联想起“爬行”(Crawl)一词。他不择手段,顺着社会地位和金钱的阶梯不停地向上攀爬。

萨克雷的讽刺有时尖锐,有时风趣,既贴切,又能击中要害,他在作品中写道:“金钱的魅力真大,可以调和一切!”“这位老太太在银行里的存款使她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它们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幽默描写也十分传神。例如约瑟夫初次见到夏普,局促不安,满脸通红,连话都说不出来。紧张得把门铃的绳子都扯断了。这类幽默描写在小说中俯拾即是。

毫无疑问,《名利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戈登·N.雷指出,该小说“在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种革命性的作用,犹如《尤利西斯》对二十世纪现代小说所产生的作用一样”。现代评论家还十分推崇作者对社会各种弊端的描述和抨击,对贪婪、腐败、装腔作势、招摇撞骗等的辛辣讽刺。“凭其对社会的全方位揭露,它完全称得上是维多利亚时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当小说在杂志上连载至一半时,评论界就开始喝彩,称此“极其新颖,是对英国小说的一大贡献。”长期以来,无数评论家和作家都对此予以充分的肯定。1956年,弗兰克·奥康纳撰文指出:“《名利场》的题目不是信手拈来,它表达了作品的全部内涵,这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新颖独特,具有很高的独创性。”。然而,也有评论家对之提出批评,尤其是因分期连载而造成的结构松散遭到众多的指责。早在1848年,罗伯特·贝尔就批评说:“这部小说的结构毫无原则可言。这是一部没有规划的小说,犹如没有主角一样。”。二十世纪的评论家们对此也进行了批评,指出小说的结构有欠完美。尽管如此,作者创造性地使用讽刺写实手法塑造人物,同维多利亚早期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今天,他的大胆探索被公认为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季维屏

2010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4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