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播种机的始祖:三脚耧车
耧车是一种畜力播种工具,这种工具据东汉崔寔《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即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
据史书记载,耧车是汉武帝时主管农业生产的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时南征北战,国力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亏损,晚年的时候他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有些后悔,于是就任命赵过为主管农业的官员。赵过不愧为一个农业专家,他上任以后,积极组织实施代田法,这种代田法实行沟垄相问,逐年轮换,庄稼种在沟中,并通过中耕平垄,起到抗风旱的作用,从而使实行代田法的田比没有实行的田获得了更高的产量。为了推广代田法,赵过还发明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农具,耧车便是其中之一。耧车的三个耧脚可以一次性开出三条沟来,同时完成的还有播种和覆土等项作业,因此大大提高了效率。
耧车的出现与分行栽培是分不开的。原始农业时期,人们采用点播和撒播的方式,将种子种在地里,这样长出来的庄稼就像是满天的星斗。18世纪以前的欧洲仍然盛行这种栽培方法,而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农业生产就已出现了分行栽培技术。当时将行称“役”,而禾就种在役中,《诗经》中有“禾役穟穗”的诗句,说明分行栽培的庄稼长势良好;战国时期,亩畎法便是一种分行栽培法,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分行栽培有利于作物的快速生长,因此在播种时要求做到横纵成行,以保证田问通风。对于行距和株距都有严格的规定。耧车的出现为分行栽培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它能够保证行距、株距始终如一。
分行栽培最初也许是出于排涝和保墒,但它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有利于中耕除草。而在此基础上发明的耧车也为畜力中耕的发明准备了条件。元代时,出现的一种耧锄,它是直接从耧车发展而来的,耧锄同耧车非常相似,只是没有耧斗,取而代之的是耰锄。使用时用一驴挽之,效率非常高。锄头的人土深度达二三寸,超过手锄的3倍,而且速度快,每天所锄的地达20亩之多。耧车除了改进为耧锄之外,还经过改进用来施肥,而成为下粪耧种。下粪耧种,是在原来播种用的耧车上加上斗,斗中装有筛过的细粪,或拌过的蚕沙,播种时随种而下,将粪覆盖在种子上,起到施肥的作用,使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功效。
可以说,我国2000多年前发明的三脚耧车,是古代农业最杰出的一项发明,是西方人直到1600年才发明的播种机的始祖。蚕桑技术的发明者: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养蚕业的发明者。传说是西陵氏之女,所生二子玄嚣、昌意的后代都曾登天子之位。黄帝周游天下,嫘祖随行,死于路上,被祭为祖神,祖神就是旅行之神。传说黄帝杀蚩尤以后,蚕神献丝表示庆贺。黄帝的臣子伯余拿这些丝织成绢缝制衣裳,嫘祖则把蚕神饲养起来,让它们为人们提供蚕丝。蚕神的形象,是一位美丽的姑娘披着一张马皮,头也像马,俗称马头娘娘。据《搜神记》等文献记载,民间传说她是一位姑娘被一张马皮卷住变成的。姑娘的父亲远征在外,女儿思念父亲,发誓谁能迎回父亲就嫁给谁。这个誓愿被家里养的一匹牧马听到,挣断缰绳,跑到姑娘父亲所在的地方,把他驮回。父亲不肯将女儿嫁给一匹马,于是把它杀死,剥下皮来暴晒,马皮却把姑娘卷起来,跑到树上变成一只吃桑叶吐蚕丝的蚕。天帝感蚕女有孝有义,授以九宫仙嫔之职,于是成了蚕神。
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个被切割过的蚕茧。50年代考古工作者又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盛在竹篮里的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表明我国至迟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于蚕丝的利用。
商周时代,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商代的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商代的墓葬中还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许多传世的周代青铜器物附着有丝织物的痕迹或绢丝断片。这些都反映了蚕丝在日常生活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诗经》中有许多诗篇提到蚕桑。妇女成了蚕桑生产中的主力军,还出现了大面积的桑园。
蚕桑生产的发展促进了蚕桑技术的进步,反过来蚕桑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养蚕技术主要包括:浴种、暖种、收蚁、给桑、分箔、上蔟等几个重要的技术环节。
蚕种孵化前,古人对蚕种都给以浴种处理。最初只是将蚕种放在河流中浸洗,以清除卵面的污垢,明清时代,嘉湖一带蚕农改用稀释的食盐水溶液,或用石灰水,或用桑枝灰、稻草灰淋汁浴种。用这些水溶液浴种,起到微弱的卵面消毒作用。古代又有一种天浴,选择寒冬腊月时,取蚕种放置于笼中,悬挂在桑树上,任凭霜露雨雪飘冻。通过天浴,给蚕卵以低温的感受,从而淘汰病弱的卵。
暖种在于促使蚕种孵化。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常用下列几种暖种方法:一种是室内人工加温;另一种是用太阳的光热暖种。明清时代江浙蚕农大多利用人的体温暖种。这几种方法各有利弊。
蚕卵经过暖种后孵化成蚁蚕。为了扫集蚕蚁,古人先是想到用荻做成了扫帚扫蚕蚁,后来发现“用荻扫则伤蚕”,进而改用毛扫,还存在伤蚕的问题,于是古人又想到了用桑叶招引的“桑收法”。而元代北方农家则多用桃杖翻连敲打的办法,就是把蚕种纸翻转,用桃杖在纸背轻轻敲打,蚁蚕受震,便从蚕种纸上掉落下来,这种收蚁方法,现称打落法。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