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非常梅兰芳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翁思再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出身票友世家,与梅兰芳及孟小冬的家人和朋友接触很多,掌握了大量不为外界所知的第一手资料,以独到的视角还原了真实的梅兰芳,资料独家,视角独特,披露了有关梅孟往事的真实相关背景。

本书以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名为《梅兰芳》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对梅兰芳的成长经历、成名原因、性格修养、国际影响、艺术成就和情感纠葛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为读者呈现出一位爱憎分明、痴迷艺术、儒雅谦和,在艺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大师的丰满形象。

作者将学术的严谨与电视讲座的生动完美结合,能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全面了解梅兰芳及其代表的京剧艺术的真谛。

内容推荐

本书以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名为《梅兰芳》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对梅兰芳的成长经历、成名原因、性格修养、国际影响、艺术成就和情感纠葛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为读者呈现出一位爱憎分明、痴迷艺术、儒雅谦和,在艺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大师的丰满形象。

全书精选梅兰芳不同历史时期精彩剧照及生活照一百多张,将梅兰芳精彩纷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更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位艺术大师及其创作的经典艺术形象。

目录

第一讲 “祖师爷不赏饭”的平庸少年

第二讲 一代名伶是这样炼成的

第三讲 对人对己的“双重标准”

第四讲 “东方维纳斯”的“样”

第五讲 艺术遗嘱:“移步不换形”

附录

 梅兰芳:要善于辨别精粗美恶

 梅兰芳:怎样保护嗓子

 叶秀山:论艺术的古典精神

——纪念艺术大师梅兰芳

 翁思再:我所知道的梅孟往事

后记

试读章节

或许有人会问,天无绝人之路,梅兰芳为什么非要当演员?他家里一定很有钱喽,既然不能学戏,那还不能去上学吗?就算不能读书做官,难道不可以去做生意吗?

梅家确实曾经有过钱。梅鸿浩当过县太爷怎会没钱?他后来到泰州开木雕铺,至少也是个小业主。可是在十九世纪中叶,那里闹过“长毛”,是官军同太平军作战的战场,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另外,泰州属于“里下河”地区,那个时期多次发生水灾,逼得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就这样,人祸加上天灾,梅家衰败了,在逃难过程中还被迫卖掉了孩子。梅兰芳小时候看见家里祭奠祖先时,梅家祖先牌位旁边有一个姓江的小牌位,这个姓江的家庭就是当初买下梅巧玲的。梅巧玲的母亲带着三个孩子逃难到江南,日子过不下去了,就把梅巧玲卖了。梅巧玲这个姓江的养父是苏州人,起先没有儿子,对他很好,后来续了弦,有了亲生儿子,从此梅巧玲的处境就不妙了,养母对他很刻薄,养父就把他卖到戏班当学徒了。

这里插叙一下梅兰芳的籍贯问题。我这里说梅兰芳的曾祖父名叫梅鸿浩,同一般梅兰芳传记上的说法不同。我采信的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的说法。他在名著《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41年出版)中的“梅氏家系”一节里说:“梅鸿浩,兰芳曾祖父,外行(曾任怀宁县知县)。曹氏,鸿浩妻,扬州宦家女。”

属于安庆地区的怀宁县,是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的治所石牌镇有一种“石牌腔”,又名“吹腔”,后来演变为京剧声腔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黄。怀宁和附近地区出过许多京剧名人,如程长庚、杨月楼、杨小楼以及叶氏家族(叶春善、叶盛章、叶盛兰、叶世长等)、杨氏家族(杨朵仙、杨小朵、杨宝忠、杨宝森)等。梅兰芳的祖先做过怀宁的父母官,可见这个家族同京剧的渊源了。我曾经见过梅兰芳在1913到1915年间,初到上海演出时的宣传出版物,上面写梅兰芳是“安徽人”。此后披露梅兰芳籍贯信息的出版物是《舞台生活四十年》,那已经是建国以后了。梅兰芳引用祖母的回忆说:“你曾祖在泰州城里,开了一个小铺子,仿佛是卖木头雕的各种人物和佛像的。”

1956年,梅兰芳曾经委托泰州有关部门为自己“寻根”。当地找到一支有木雕经历的梅氏族谱,可是上面记载的梅巧玲父亲,并不是梅鸿浩。那么为什么梅家认定自己是泰州人呢?我认为一种非常可能的情况是:梅鸿浩从安徽的官场上退下来后,来到夫人曹氏的原籍泰州(当时属扬州府)安家,并做起生意来了。梅巧玲籍贯泰州无疑,然而究其祖籍,或许应该是潘光旦所说的安徽官籍所在。当然,梅鸿浩当年也可能是从泰州游宦安徽,那么为什么1956年泰州找出来的梅氏家谱,同梅鸿浩的名字、经历都对不起来呢?我在泰州演讲时,曾经希望当地的学者深入调查,以期破解这个“梅兰芳祖籍”之谜。

那年头家族衰败后,卖儿卖女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梅巧玲被卖到戏班后,初学昆曲,后来他辗转北上天津,再转到名演员罗巧福办的堂子——“醇和堂”,学的应该是皮黄。梅巧玲很争气,戏学得非常好,很受观众喜欢。因此他从师傅的堂子里学戏期满后,很快自立门户,创办“景和堂”。

景和堂和醇和堂一样,当时被称作“堂子”,也叫“私寓”。堂子里的弟子们既要学戏和演出,还要兼做陪酒的营生。在清代,这是许多少年男演员的一种副业。当时不许女子登台演出,唱戏的都是男人,就使得男旦这一行得到发展。皇帝下过命令,皇亲国戚和四品以上的官员不许逛妓院,于是找男旦(或其他行当的少年男伶)陪酒,就成为一种消遣甚至发泄的渠道。这类堂子里的男旦学徒,往往只有十几岁,被称为“相公”,也叫“像姑”——像姑娘,却是男儿身。那些来看戏的阔少爷们,就像今天的“粉丝”一样,觉得某位少年演员舞台上有魅力,就想“捧角儿”,就要近距离接触,于是择日张宴,以表心仪。这种社交活动被“堂子”纳为营业项目,成为一种有价的交易。徒弟和师傅都是有合同的,办宴席和陪酒的收入,当然全归堂主。梅巧玲的景和堂办得很成功,弟子以“云”字辈排列,其中有余叔岩的父亲余紫云,陈秀华的父亲陈啸云,朱霞芬的父亲朱霭云,以及刘倩云、孙馥云、王佩云、周绮云等等,可以说是云蒸霞蔚,有丰富的男旦资源。加上梅巧玲经营有方,与人为善,景和堂搞得有声有色。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之后,北京形成了有名的“四大徽班”,其中有四喜班。后来四喜班由梅巧玲来掌门。梅家到了梅巧玲再度中兴,确实也是一度很有钱。

可惜好景不长,梅巧玲才四十岁就死了。梅兰芳的父亲叫梅竹芬,也是唱旦角的,他承袭了梅巧玲的景和堂,可是梅竹芬的寿命比梅巧玲还要短,二十六岁就死了。当时梅兰芳只有四岁,过继给了伯父梅雨田。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他是辅佐谭鑫培的。谭鑫培是当时最有名的大腕,北京城里那时有一句流行语,叫做“无腔不学谭”,就是说当时谭派唱腔在京城街头的受欢迎程度,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那么梅雨田给谭鑫培伴奏,应该很赚钱。可是不然,谭鑫培有一个儿子,也是拉胡琴的,谭家有时肥水不外流,就把好差事留给自家人了。因此,梅雨田虽然在艺术上同谭鑫培珠联璧合,但是经济收入却是时有时无。当时梅兰芳的祖母还在,梅兰芳和母亲,加上梅雨田一家五口,全家一共八个人都要吃饭呢。梅巧玲留下的遗产,架不住坐吃山空啊。后来梅家只好卖掉梅巧玲买下的一所大四合院,另外租了三间小屋。1900年发生庚子之乱,义和团同洋人打仗,京城戏园子被迫关闭。不演戏就没有收入,梅雨田只能另外学一门手艺,靠修钟表来养家。在这种贫寒的家境中,想让梅兰芳像外界有钱人家的孩子那样,先念几年私塾,再按常规送出去念中学、大学,做生意,走仕途,这根本不可能。P9-12

后记

去年夏天偶接吴俊教授电话,百家讲坛到华东师大选主讲人,中文系有入推荐我去讲京剧,近日约见云。我正在吴俊带的研究生班讲京剧史,稿子是现成的,因此大胆赴约,谁知一谈,心里就打怵了。央视要求“以人带史”,而且预判梅兰芳将会成为热点,据此,非但现成讲稿不能用,而且还要把演讲焦点集中于旦行人物,恐怕于我“不对工”吧?

此事搁置数月后,策划百家讲坛的解如光老师和栏目组长孟庆吉特地来沪现场指导,使我顿开茅塞。原来,学术、艺术、传播三者之问的关系,如同有所相交的三个圆圈,主讲人应该跳出固有的圈子,在三者相交的那一部分“边缘地带”耕耘和开拓,以达“文化传播”之功效。明乎此,我描绘的《梅兰芳》,力图用学术视角编织经纬脉络,以“新闻眼”遴选形象资料,以文章技巧构筑矛盾悬念,以舞台经验融入演讲过程。

梅兰芳虽是京剧史里面的一个点,可是若要做出他的全部拼图,又完全能构成一本大书。鉴于讲坛专题篇幅有限,我力图突出其主要精神和业绩,正确总结艺术和人生经验,使之更具普遍意义。节目播出后,自感报效了京剧,心情很愉快。

感谢制片人万卫同志高度重视《梅兰芳》专题,并在录制过程中多次给我打气。他还希望我发挥会唱的长处,以更新这个节目的声像面貌。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经他点醒,一下子撬开一片“库藏”。家母谢宗文早年化名谢莉向杨畹农学戏,我的童年是伴着母亲的梅派歌声成长的,想不到这点积累此时派上用场了。此番在演讲的适当处,我哼唱片段以助说明,下台后编导鼓励有加。当时,我眼前浮现起家母的慈容,直想说:亲爱的妈妈,您在九泉之下听到了吗?

记得《新民晚报》先贤对我们要求“一夜之间成为内行”,这是对媒体工作者的高要求。此番通过同“百家讲坛”的合作,我如闻空谷足音,如见传统复归。京剧艺术对于编导孟庆吉、李伟红、郭巧红和王珊的以往经验来说,或许是“隔行如隔山”,可是他们学得勤奋而又得法,所阅之书有些甚至连我都未曾读过。工夫不负苦心人,编导们事先做好了“功课”,再为演讲巧手包装,焉能不增色?这种职业精神,今天尤其值得提倡。

钱文忠教授和易中天教授,以提携后进的精神,或在录制前面授机宜,或在播出后撰文揄扬,他们的好意我会铭记在心。在录制过程中,总导演高虹和制片吴林也给了我具体的指点,在此一并致谢。

值得一提的还有最早来沪,同解如光老师一道约见我的马琳和张佳彬两位编导,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和推荐。

如今,我把讲稿整理出书,篇幅比较宽绰了,得以涉及一些梅兰芳的其他侧面。本书所补充的内容,包括梅兰芳早年作为歌郎的“另类”经历,祖籍之谜,出访巡演的概况,以及同孟小冬的关系等。这是演讲的延伸,期能相辅相成,增加主人公的立体感和真实感。此书得以及时出版,首先要感谢中华书局副总编顾青先生对我的抬爱,而对于责任编辑刘树林女士、美编许丽娟小姐,以及关昀先生、单良小姐在拼抢出版进度时的有效工作,我也深表谢意。

翁思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7: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