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古训做了“字解”、“句解”和“品读”,希望读者在阅读中不但能吸取古代先哲的深刻智慧,还能了解一些文字知识。如果读者能在茶余饭后或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偶翻本书,并能有所收获,那么本书编者会深感欣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说文解句品人生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公隋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对古训做了“字解”、“句解”和“品读”,希望读者在阅读中不但能吸取古代先哲的深刻智慧,还能了解一些文字知识。如果读者能在茶余饭后或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偶翻本书,并能有所收获,那么本书编者会深感欣慰。 内容推荐 本书对古代智者深刻的人生智慧做了通俗解说,分为原文、句解、字解、品读四个部分,其中字解部分采用了《说文解字》、《尔雅》、《释名》、《玉篇》等字书资料,对一些文字做了注解,意在使读者了解字的本义,使读者掌握一些文字知识。 中华智慧源远流长,浩瀚无涯,读之并非易事,为读者便利考虑,本书编者选择了一些与安身立命有关的处世箴言集于一卷,供君随手翻阅,相信你一定能从言简意赅的古训中悠然神会,获益良多。 目录 一、劝学尊师 二、修身养性 三、尚贤使能 四、圣人君子 五、伦理道德 六、言行举止 七、待人处世 八、世事人情 九、辩证哲理 试读章节 【原文】人之生也。与忧俱生。(战国·庄周《庄子·至乐》) 【句解】人的生命,与忧虑一同出生。 【品读】人降生到世间,会体验各种情感,也会面临多种不同的情况,在人的生命中有欢乐,也有悲哀,有幸福,也有痛苦,这就取决于人们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痛苦。有些人总是感叹生活的艰难,充满了忧愁和顾虑,这显然是心理脆弱的表现,因为每个人都会面临着或大或小的困难,甚至是艰难。但是忧愁是于事无补的,而忧虑在某种情况下却是必须的。孟子曾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可以说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人生的价值。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东北的一个小山村,寒冬腊月的时候,从村子里一个破旧的房屋中传出了一声婴儿的啼哭。听到孩子的哭声,人们都知道这个贫困的家庭生了个孩子。那些善良的乡亲们纷纷发出叹息,都为这一家人的生活发愁。乡亲们普遍认为这个家庭本来生活就困难,平时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如今又添了孩子,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乡亲们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纷纷感叹:唉,这孩子也真是命苦呀,出生在谁家不行,可偏偏出生在这个家庭,这孩子没有福呀!但是,当他们看到孩子的父亲满面春风地走来时,惊讶地愣住了,生活如此困苦,孩子父亲的笑容居然如此灿烂,幸福挂在脸上。乡亲们纷纷问道:“你们的生活太艰苦了,你怎么还能笑得出来?”孩子的父亲无法抑制喜悦的心情,笑呵呵地说:“这是我的儿子啊,生活多艰苦我也要让他健康地成长,只有在艰苦中,才能体会到这种巨大的幸福。”这位父亲的态度是乐观的,也是最为正确的,他感受到了生活的本质,理解了人生的意义。 【原文】人心不实。(战国·庄周《庄子·列御寇》) 【句解】人心往往不诚实。 【品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副面具,都不会赤裸裸地在生活中表现出本真的自己,也许,这是符合生存法则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缺乏真诚,那么就将是非常可怕的。社会生活异常复杂,若想成功必须真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奸邪小人冠冕堂皇、道貌岸然,极其善于伪装自己,而人们认识事物以及认识人,却往往从外表人手,这就极其容易被虚假的外表所迷惑。人们必须认识到外表并不代表本质,有人外表端庄,内心却很污浊;有人外表朴素,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因此,对人性有比较冷静客观深刻的把握,不断提高自己辨别正人君子和奸邪小人的能力,对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是十分重要的。 P241-242 序言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事儿。 那么,学习历史有用吗? 我们说,当然有用。 为什么?引用几个经典理论说说。 意大利思想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写道:“一旦生活与思想在历史中不可分割的联系得到体现以后,对历史的确凿性和有用性的怀疑立刻就会烟消云散。一种我们的精神现在所产生的东西怎么能不确凿呢?解决从生活中发生的问题的知识怎么能没有用呢?”(见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 比克罗齐更进一步,英国思想家柯林武德甚至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都是为了认识自我,他写道:“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大家都认为对于人类至关重要的就是他应该认识自己:这里,认识自己意味着不仅仅是认识个人的特点,他与其他人的区别所在,而且他也要认识他之作为人的本性。认识你自己就意味着:第一,认识成为一个人的是什么;第二,认识成为你那种人的是什么;第三,认识成为你这个人而不是别的人的是什么。认识你自己就意味着认识你能做什么,而且既然没有谁在尝试之前就知道他能做什么,所以人能做什么的唯一线索,就是人已经做过什么,因而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入是什么。”(见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过21种古老的文明。但是,包括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等古老的文明都已经消失,只有中国文明绵延不绝,发展至今,而且将主导21世纪。(见汤因比《历史研究》) 中国古老的文明为什么能历经5000年,不但未衰落、未断绝、未消失,而且越来越繁荣昌盛呢? 答案是:语言! 哲学解释学认为,语言承载传统,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说:“语言是储存传统的水库。”(见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转引自殷鼎《理解的命运》) 也许有读者会问:传统?怎么老是传统?跳出传统不行吗? 有人说:不行! 他叫希尔斯。 美国哲学家希尔斯在《论传统》一书中深刻论述了传统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现在总处在过去的掌心中?传统不是静止的、僵化的,而是能动的,并以某种规范性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希尔斯写道:“即使对创造性的人物来说过去也是一个无可回避的行动出发点。”(见希尔斯《论传统》) 那么,读我国古代先哲的著作能得到什么呢? 说几句读者非常熟悉的古训吧,答案应该尽在其中。 立志方面 《易经·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修身方面 《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交友方面 《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识人方面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智慧方面 《左氏春秋·襄公十一年》:《书》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处事方面 《颜氏家训·勉学》: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总之,中国文化的特质是“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一切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智慧古代先哲都已有深刻的论述。如果我们以“心”去与古人“相遇”,那么先哲的教诲对我们的心智一定会有极大的启发与震撼,或许会改变我们对人生的态度,从而使我们迷惘的心开朗和积极起来。 为读者阅读方便考虑,本书对部分古训做了“字解”、“句解”和“品读”,希望读者在阅读中不但能吸取古代先哲的深刻智慧,还能了解一些文字知识。如果读者能在茶余饭后或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偶翻本书,并能有所收获,那么本书编者会深感欣慰。 本书编者识力有限,能力不逮,书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恳‘请读者谅解并不吝赐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