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勇多年来执著于左翼文学的探求。
本书对左翼文学潮流所作的宏观考察,也是从细微的史料考辨入手,力图还原历史深处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例如对左翼文学的发生发展,过去研究者多把目光集中于1928年的论争,《五四文学思潮中的重要一翼》将马克思主义所影响形成的文学传统一直追溯到五四时期,其意义不仅在于得出一个新的结论,更在于祛除遮蔽,使左翼文学研究从种种主观的臆断中一步步走出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砖瓦的碎影(增订本)/同济汉语叙事文学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黄昌勇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昌勇多年来执著于左翼文学的探求。 本书对左翼文学潮流所作的宏观考察,也是从细微的史料考辨入手,力图还原历史深处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例如对左翼文学的发生发展,过去研究者多把目光集中于1928年的论争,《五四文学思潮中的重要一翼》将马克思主义所影响形成的文学传统一直追溯到五四时期,其意义不仅在于得出一个新的结论,更在于祛除遮蔽,使左翼文学研究从种种主观的臆断中一步步走出来。 内容推荐 学术大厦也是一砖一瓦而成。《砖瓦的碎影》(增订本)展示了作者近20年来学术道路的足迹,是作者学术道路一次反顾性的总结,展示了作者研究中国新文学、上海文学文化等领域的致思框架和治学风格,虽然,每篇论文多生发于问题意识,但方法自觉和整体视野仍然非常明显…… 目录 原版序言/1 增订本自序/1 五四文学思潮中的重要一翼/1 被遗忘的20年代乡土作家/19 左翼文学、左联文学及其他/29 文学人生:左联五烈士综论/35 预言与危机:冯雪峰的丁玲论/49 丁玲创作中的重要里程/68 新文学世界中的瞿秋白/84 新月派史略/101 前期新月派的文学思想/118 新月诗派论/145 诗艺探索与文化诉求/168 寂寞孙大雨/187 孙大雨与中国现代诗/198 京派小说的人道情怀/206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216 往事与随想/225 历史尘烟中的声音/231 宿命中的沉浮/240 《野百合花》如何被利用/256 《野百合花》的前前后后/266 “鲁迅道路”问题的理论反思/283 上海传统与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300 “上海经验”应该如何/304 上海究竟带给作家怎样的灵感/307 大学史的另一种叙事/310 后记/324 试读章节 在关注苏联文学发展中的理论建设方面时,我们发现,鲁迅在五四新文学时期对苏联文学发展中的理论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1925年他购进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一书,同年他又推荐出版了《苏俄的文艺论战》一书。这两部书完整地反映出苏俄文艺论战两方面的观点。事实上,鲁迅此时非常明晰地认识到这是“俄国的两派的争论”并推荐给文学研究者。1926年鲁迅又购进苏联前期无产阶级文化派代表人物彼格丹罗夫(现译波格丹诺夫)的《无产阶级艺术论》。苏联文学发展中的错误理论并未对他产生更多的影响,倒是其中强调文学自身特性及对待同路人文学的正确态度引起鲁迅更多的共鸣。 1927年大革命血的事实,使鲁迅处在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激变之中。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的激烈思想交锋的过程中,鲁迅深感自己理论准备的不足,他开始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有选择地翻译了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鲁迅进行着“盗火者”的工作,不但有益于他人,也在于煮自己的血肉。他很快修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观念,指出无产阶级文学出现的必然并把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视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同时,以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确掌握,在对新月派的斗争中坚持了文学的阶级性原则,并同左翼文学中一切庸俗化的机械论的左的倾向做坚决的斗争。30年代,鲁迅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作出了最为卓越的贡献。 蒋光慈和后期创造社部分成员,在五卅之后仍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探索。他们以激进的姿态出现,终于出现以蒋光慈为主的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联袂挑起声势浩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将批判矛头指向鲁迅、茅盾等一大批卓有建树的五四新文学作家,其教条主义、左倾关门主义已显露得相当明显。 在五四新文学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设中,倡导者们都是力求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对新文学进行观照和审视。如果说早期共产党人的文学理论注重文学的刺激鼓动功用缘于对文学情感特质的把握,那么,后期创造社不仅注意这一点,而且没有脱出前期主观表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实质的影响,与太阳社一起演化出“革命浪漫谛克”的创作风潮,我们以为这两者前后显然有发展变化,但确有其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如果说早期共产党人仅仅从世界观的角度批判文学研究会的文学观念和创作,那么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中对鲁迅、茅盾等的批判正可看做是前者的一种深化和进一步扩大、发展,其前后一致性也是明显的,因而作为五卅前积极参与早期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设的蒋光慈很快组织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一起走向“左”的错误方向并不偶然。 五四新文学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设就是这样在历史行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伴随着艰难和曲折。人们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深受苏俄文艺论战的影响,其实,对于发生在20年代前期声势浩大的苏俄文艺论战,中国五四新文学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设者并不陌生。但是,我们看到,鲁迅较少受到论战中错误观点的影响,茅盾《论无产阶级艺术》受彼格丹罗夫的一些影响,但彼格丹罗夫的错误思想和苏俄文艺论战中的错误观念也较少影响到茅盾,即使是蒋光慈,在五卅前的理论中,也摒弃了无产阶级文化派和苏俄文艺论战中的不少错误思想。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苏共早已对这次论战做出决议的20年代后期,苏俄文艺论战中的许多错误观念却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建设中蔓延开来。所以,与其说苏俄文艺论战影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建设,倒不如认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建设者的错误选择,其内生长性是非常明显的。在没有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没有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指导下的选择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这为我们结合中国实际,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借鉴中外理论遗产提供了一个值得深省的教训。 P14-16 序言 距学界反响甚大的《王实味传》问世仅时隔两年,昌勇君的新著《砖瓦的碎影》又即付梓,不胜欣然。这并不仅仅是因为由此所示的作者著述的丰厚和学术的胜绩,同时也因对其书的一分了解,而知悉其人之于治学一贯的勤苦与谨实。实际上,在他的心目中,这部书的分量也许甚至更重。与披沥十年之艰而博得学界赞誉的《王实味传》相较,这部收录其治学精要的文集,不仅耗费心血更多,而且更完整、更全般地显示出了作者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致思框架与治学风格。因而,《砖瓦的碎影》既是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年累积,同时也是对他自己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一个反顾性的总结,自然有可值得珍重与感念的别一种意义在。 鲁迅在为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做序时曾云,尺牍最能“知道这人的全般”和“真实”。对于学者个人来说,专题著述固然可以更明了自己的修业方向和学术思想,但若要兼收“知人论世”的“尺牍”之效,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阅读作者的文集。从最初的左翼文学,到后来的新月派,以至近来的现代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研究,…… 后记 1926年10月30日一个大风之夜的厦门,鲁迅先生为他的第一部文集写了篇题记,文集取名为《坟》,意味着“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念”,十一天后,他又禁不住写了长文《写在(坟)后面》,充溢着复杂的心绪。对于我来说,这本薄薄的文集的出版,也有着类似的心境。 一个人如果有太多的时间难以打发,我们谓之空虚;但如果他不能够自己支配时间,则是有了不自由的征候,这是人生的两难。以前听到一些人说自己连写封信回个电话都没有时间,总会不屑一顾,认为是矫情,当自己有了切身体验后,才尝到了那滋味的不一般。编这部书稿,断断续续用了半年的光景,从盛夏到严冬。其间因为父亲病重来上海住院治疗,一度使我产生了放弃出版这部文集的念头,思绪理不清,理由也道不明。 总算完结了一项工作,读博士时的指导老师、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陈鸣树教授和学兄符杰祥博士为我作了长篇序言,一方面是对我学术成长道路的一个小结,另一方面也给予了清晰的鞭策。其间过誉之辞甚多,让我平添不少惭愧,也有了更大的压力。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所收的文章都在刊物或报章上发表过,对于那些热心的编辑,心存的感激是永远的;还有关于京派等几篇合作的文章,经合作者同意亦收集在此。 从1995年走进同济以来,生活一直不能平静,私慕中的静读生活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也因此自己常常是在一种惶惑和紧张中度过。年复一年,生命如流水,日子也似风筝断了线。 我将书名谓之“砖瓦的碎影”决没有谦虚的意味,只是表示出对自己这些年来的工作深深的反思和不满。 好在自己没有失去信心,内心总还存有渴望,平淡的生活中虽不会有奇迹发生,但相信砖瓦能建成大厦,碎影也会成形。我愿用以后的工作回报那些对我寄予厚望的师友和一直关注着我的朋友们。 作者志于2002年12月2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