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亦师亦友(一个妈妈的手记)》由郑蕙著,这是一部融合了心血和爱、呈现方法和毅力的作品,一本记录孩子成长历程的书,令人开卷初读顿感受益匪浅,掩卷思之又觉回味无穷,读毕全书感动感悟之余更是深受鼓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亦师亦友(一个妈妈的手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郑蕙 |
出版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亦师亦友(一个妈妈的手记)》由郑蕙著,这是一部融合了心血和爱、呈现方法和毅力的作品,一本记录孩子成长历程的书,令人开卷初读顿感受益匪浅,掩卷思之又觉回味无穷,读毕全书感动感悟之余更是深受鼓舞! 内容推荐 这本《亦师亦友(一个妈妈的手记)》由郑蕙著,感动的是该书不是刻意写出来的,而是像一棵小树,伴随着孩子一起长大。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直到孩子步入北大的殿堂,它与孩子一起长大,和日子一起延伸…… 这本《亦师亦友(一个妈妈的手记)》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目录 序一 序二 学前阶段 呱呱坠地 蹒跚学步 教孩子识字 小问号 幼儿园全托 我要玩 语言与记忆 小小设计师 曾经的日记 小学阶段 冒充家长签名 怕黑 老婆,再见! 扔粉笔的小男孩 别人有,我也要 育儿心得 儿子的日记 初中阶段 留在天河 头发的纠结 延长快乐 我能做的 读不懂的90后 家有考生:中考前一天(6月10日) 家有考生:中考第一天(6月11日) 家有考生:中考第二天(6月12日) 家有考生:中考第三天(6月13日) 家有考生:昨天考试结束(6月14日) 孩子的中考成绩 高中阶段 幸哉!选择华师附中 偶得(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忙碌的儿子 终于吃上了儿子炒的菜 对儿子的十六字方针 无题 “没考好” 小测试 华师附中成人礼 孩子终于开学了! 为了孩子的自我陈述 校长推荐个人陈述 等待 整理行装收拾心情再度出发 信息传递 即将开始的征程 北大面试归来 面试结果 手机短信 孩子的毕业典礼 家有考生——高考前十周记录 距离高考还有十周 距离高考还有九周 距离高考还有八周 距离高考还有七周 距离高考还有六周 距离高考还有五周 距离高考还有四周 距离高考还有三周 距离高考还有两周 距离高考还有一周 距离高考还有三天 距离高考还有一天 高考的氛围 考试结束 过程·体会·希望 学习方法心态及对中小学教育的思考 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总结 毕业总结 初入燕园 第一次北大家长联谊会 两个月的日子 牵挂而又释然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体育爱好与特长 增加一点人文知识 变与不变 一起去旅游 朗读者 附录 检讨、保证书(2001年) 同儿的自信 家庭教育感言四则 家长帮孩子调整心态要做的九件事 赏识孩子,给孩子自信 2011年华师附中毕业典礼 读《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有感 星星点点 关于自主招生的电话采访 贺诗 关于《放风筝》的评论 后记 试读章节 教孩子识字 有关研究表明,从心理进行过程来看,对物体(即实物)的模式识别与对符号(汉字等)的模式识别。的进程与难易程度是没有很大差异的,婴幼儿学习辨认某物体是“杯”与辨认出某符号是“杯”字,其心理过程基本是一样的,婴幼儿的认字是一种模式识别的活动,与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对实物的模式识别活动基本上是一致的,难度也是相当的,他们完全具备了进行这种活动的能力。如果说有差异,那是因为幼儿面对的物品与他“见面”的频率高,而文字呈现的频率低,如果加大文字呈现的密度,提高呈现的频率,那么认识一个事物和认识一个汉字是同等难度。我觉得有道理。我也希望孩子能够提前识字,这样他就可以提前阅读,早与阅读结缘,通过阅读来满足认识世界和丰富内心世界的欲望而不用再缠着我给他讲故事了。 于是我将早年得来的一些经验用来指导自己,首先是把家里的各种物品都贴上文字,例如在门上贴上“门”,在电视机上贴上“电视机”,当他发“妈妈”的字音时,我就把“妈妈”的识字卡片给他看,营造一个识字的环境。为了巩固孩子的记忆,我还买来一些识字的卡片,每天晚上我们母子俩就在一起玩十几分钟识字和猜字的游戏,有时也让他将卡片上的物品找出来,让文字和物品对应。当然,识字的过程要遵循三个原则,其一是由简入繁的原则,即先让孩子认识常用字的独体字或笔画少的字。其二是愉快识字的原则,不要有任务,而且要通过各种游戏的方式,教育无痕,让孩子觉得识字就是游戏,这样孩子不仅没有压力,还很感兴趣,甚至主动地追击:“我们来玩识字的游戏吧。”其三是随机识字的原则,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是我们的母语文字,在我们的周围比比皆是。孩子对汉字感兴趣后,外出看到店铺或商场招牌上的汉字他就会主动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字呀?”有时候,我也会考考他:“宝宝,你认识前面那两个字吗?”此外,看电视也是一种无意识识字的途径。 靠记忆识字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记得儿子~岁半的时候,我买了一套图画书,一共有五本,书名我忘记了,只大概记得有儿歌,有故事,有教小朋友文明礼貌的……孩子如获至宝,很喜欢这些书,天天缠着我给他讲,于是我们天天陶醉在故事中、儿歌里。很快,哪本书是什么名称他就记住了,其中的故事和儿歌他也能按照顺序从头到尾讲一遍,尤其是朗朗上口的儿歌,他能一字不差地指着、念着,似乎其中的汉字他都会了。其实不然,会的只是小部分,这些都是无意识记的成果。 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自愿参加了“黄金识字班”,“黄金识字”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莫雷教授的研究成果。有的家长对早期识字存有误解,认为这样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其实对于“负担”要辩证地看,如果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孩子自己感兴趣,就不成其为“负担”,而黄金识字并不是揠苗助长,也不是强行硬灌,而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在情境中使用“学得无意,学得随意,学得乐意”的方法识字。莫雷教授提出的个体脑力资源利用理论认为个体在以下四种情况下进行学习,不需要消耗或者极少消耗脑力:一是在感兴趣学习的情况下;二是在无意学习的情况下;三是在内隐学习的情况下;四是在自发学习的情况下。当时还提出了黄金识字遵循的“三不教”的教育原则,即不教写字,不教拼音,不提前学习小学课本内容。孩子每周回家都要将幼儿园发的黄金识字教材带回来,上面的内容以简短的童话为主,图文并茂,渗透了对孩子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启蒙教育,所选择的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汉字,里面的练习有连线的,有画圈的,有标注各种颜色的,生动可爱。每一周,孩子都会翻开他钟爱的课本,兴致勃勃、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老师新教的故事,黄金识字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识字了,它是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孩子识字的兴趣无处不在,而且在他的眼中,每一个汉字都是鲜活的,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出生动而形象的“字谜”。有一次,他看到路旁的酒店的横额上书“欢度元旦”,于是问我:“妈妈,太阳公公过独木桥是什么字?”还有一次,我们在一家小店吃点心,他将玻璃墙上的字扫视一遍,发现了“云吞”的“吞”,于是让我猜字谜:“天下一张口。”此外还有“十三点(汁)”、“十二点(斗)”、“一口咬住多一半(名)”、“两个人靠在土上(坐)”等。字谜不仅让他巩固了旧字,而且对他掌握字形,形成正确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年级的暑假,当我提出“跳级”的想法后,他跃跃欲试。在语文方面,生字是他继续学习的障碍,所以我要知道二年级的教材中有哪些是他已经认识的,还存在哪些盲点。于是我找来二年级语文上下册课本,让他圈出课本后面不认识的生字,他依照我的要求,将自己不认识的字圈了出来。我对他说:“你自己去查字典,如果学会了这些字,你就可以跳级。”孩子给这些字标上了拼音,读了几遍给我听,然后由我来考他,不过关的继续读。两天之后,所有的障碍都被铲除了,开学前我再次对他进行检测,过关!于是按计划跳过二年级,直升三年级。 让孩子提前(在幼儿阶段)识字并非以识字的多少为目标,而是借此工具让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发展,让孩子从小感受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其乐无穷的事情。正如黄金识字的和谐发展原则,在幼儿认字的过程中,不纯粹只教认字,而是同时注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尤其是注重幼儿口头语言能力、书面语言能力、交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要把指一指、听一听、读一读、认一认、说一说等活动有机结合,让幼儿通过认字活动增强自信心,培养观察力,激活思维,从而收到更大的教育效果。P7-9 序言 养育孩子是一件辛苦的事,因为他们通常兼备天使与魔鬼的双重性格。别说成为栋梁,单是把他们培养成自食其力、健康快乐的人,已经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日复一日,要经历多少个春秋。这份耐心与执著,也许只有妈妈才会有。 这本手记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实操性很强,不像虎妈狼爸那样的特殊个案。孩子考上好大学,获得许多奖项,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并不代表未来的快乐与顺利,强行的压制,也许会给他们今后的工作与家庭生活带来后患。 有一天我问作者,儿子上了北大,还能和你很好地交流吗?作者笑道:还是很亲密呀,很多事会和我商量,有时还故意把脚跷到我的腿上,疯疯闹闹……一脸幸福之色。我想这才是一位妈妈成功的终极吧。 在孩子年幼和迷茫时,引导他;在孩子无知和犯错时,教育他;在孩子快乐和烦躁时,同担当。亦师亦友,同时又是妈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这是我们每个父母都要好好承担的三种角色,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最深感受。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不着痕迹的。说得容易做起来难。这其中包含了作者多少的良苦用心,积淀了多少应试大环境下的巨大压力。 有人说,那得要孩子自己也很争气呀。是的,孩子的本质是很重要的。它遗传自父母,但后天的教育会使每一种天性扬长避短,这便是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无论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师长。 最后,要夸赞一下爸爸。全世界大部分的父亲都把教育孩子的职责放到妻子身上,认为那不是一个男人的事。然而,一个真正的男人,不仅要有自己的事业,还要照顾好妻子孩子,以身作则,在他们焦虑时,做好后盾,共同进退。书中的爸爸即此典范。 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令人羡慕。 周婷 2012年3月 后记 我想我人生中最好的习惯应该是读和写。 虽然读的时候常常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虽然写的时候难免辞藻贫乏,信马由缰,缺乏深邃的思想。但是,读和写毕竟让我有了些许的积累,使我受益无穷。 打开尘封的记忆,往事犹如钱塘江的潮汐奔腾而至。 学生时代,留下的有成长的喜悦和困惑,有青春的激情和沉静。 步入教坛,留下的是孩子们纯洁无瑕的笑靥,是我对挚爱事业的憧憬,还有对无法实现的愿望的失落和挥之不去的烦恼。 既为人母,留下的是孩子从小到大由近而远的足迹和层层叠叠充满温情的画面。 那天,几个朋友聚在一起,为我庆贺,为考上北大的儿子庆贺。觥筹交错之间,朋友们一再叮嘱我暑假期间要将教育培养孩子的经验加以整理和提炼,以供后来者学习和借鉴。 自己的意愿所在和朋友们渴望眼神的激励,我虽飘飘然却也觉得是一份责任,于是便有了当初的《放风筝》,收集了孩子从初中到高中这一阶段我对孩子成长的记录。 三百本书除了留下两本给自己收藏,其余都送给了亲戚朋友、同事、家长。让我受宠若惊的是,这本书竞然受到他们的极力推崇,没有得到书的朋友知道消息后也纷纷索要。几个好朋友怂恿我正式出版,我却为自己缺乏华丽的辞藻、优美的文笔而胆怯,他们给出种种理由增强我的自信,还对封面的设计、书名、框架结构、内容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我就斗胆一试吧! 之所以能铺陈得比较完整,主要的来源是: 我的日记,孩子出生以后,我开始了漫长的产假。有孩子相伴,虽然忙得不亦乐乎,却时刻氤氲在幸福的气息中。一天天的新发现,一天天的惊喜,一天天的甜蜜,让我无处释放,于是便决定写日记。尽管也不是天天写,尽管有时记录的只是片言只语,但作为串起记忆的珠链已经足矣。 孩子的日记。孩子自上小学三年级(七岁半)即在我的要求下开始写日记,虽然是拼音加汉字,虽然文字简洁、文笔平淡,但毕竟不失童真。那天整理他的作业等资料,竟然发现日记——厚厚的一沓日记,让我从中掏出了许多珍宝。一页一页地翻开,就像浏览一幅幅陈旧的老照片。海南旅游的欢畅与刺激,学校生活的热闹与平静,双休日的奔波与忙碌,运动场上的酣畅淋漓……一个个熟悉而又温馨的场景,层出不穷地出现,化成了我笔下的文字。 母亲的日记。孩子大一那年(2011年)寒假回家,母亲将一本中学生的练习簿给了我,里面是孩子小时候逗留赣州的印迹,记录了孩子几次回赣州的生活。让我想起了孩子上学之前,有几段时间是在赣州度过的。一次是暑假家里装修,我没有时间照看他;一次是上幼儿园全托之前(孩子两岁半曾上过一个幼儿园),因为奶奶年龄大了,身体不好我们无法兼顾,只好将孩子送回了母亲工作的赣州市保育院。我感动母亲的用心,母亲几乎记录了小外孙在小学之前的每一个暑假在赣州发生的趣事和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孩子每一天的生活起居,孩子的吃喝拉撒,孩子的感冒发烧,孩子的喜怒哀乐…… 小姨的补充。孩子送回赣州后,我将我的日记本留在了家里,叮嘱孩子的小姨偶尔记录小外甥的趣事,小姨满口应允。里面有这么一段,那天我一进门,小航就乐颠颠地走过来告诉我:“下学期我就要到广州去上全托幼儿园了!”小姨问他:“你知道全托是什么意思吗?就是一个星期你才能见到妈妈一次。”儿子不由低下了头。亲爱的小姨,你太现实、太残忍了,留一点憧憬,让肥皂泡多飞扬一些时间不行吗? 这本书里呈现的也就是孩子的生活场景而已,其中夹杂的不过是一些粗浅的思考,倘若能读出高深的教育思想,那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有卓著的成果和数以-f~77计的思想,无须再去创造,只管谨慎拿来——选择合适你的,或者“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倘让我去俯拾,我会首先将“尊重孩子”、“激励孩子”、“因材施教”收入囊中。 孩子考上北大,是他人生中灿烂的一页;孩子考上北大,是为人父母辉煌的阶段性成果。 借此机会,感谢我亲爱的孩子,感谢孩子带给我们的无尽的快乐和跌宕起伏的生活真趣! 借此机会,感谢我的家人,感谢家人对孩子无私的爱和对我教育孩子的认同、理解、配合。 借此机会,感谢孩子的老师和我的朋友们,是你们的期待和帮助给了我教育的灵感和智慧。 借此机会,感谢我的同事和学生家长,你们对孩子的赏识和对我的支持与信任是我更加努力的助推器。 借此机会,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史小军总编辑,感谢他为该书出版所做的一切! 感谢所有关注我和我的孩子的朋友们! 郑蕙 2012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