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改革开放亲历记(胡平访谈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综合评述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口述成果。它的口述作者胡平是一位学识渊博、执政经验丰富的中共高级官员。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尤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一直处于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最前沿。他对党在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谙熟于胸,在改革开放的基层一线不断探索与实践,他对身处改革开放洪流中的中国百姓生活非常熟悉。在胡平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位老党员、一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者,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忠诚与执着;看到他对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看到他对中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忧虑与焦灼;看到他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前景的美好期盼与崇高的政治信仰。

内容推荐

胡平,1930年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早年曾就读于江苏纺织工业专科学校纺织专业,1948年赴苏北参加革命,1949年后长期在福建从事经济工作,历任福建省计委主任、副省长,1982年任常务副省长,1983年4月至1987年8月任福建省省长。1987年9月,胡平调京任国家经委副主任,1988年任商业部部长,1993年任国务院特区办主任,2004年底离休。他是党的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在儿孙绕膝之年,回首往事,他讲述的故事中充满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回忆片段。本书的采访者将通过与胡平面对面的交谈,多角度地展示一位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亲历者,立体化地讲述一名实事求是、敢闯敢干、冲锋陷阵、不懈探索改革之路的时代先锋,为读者展示一幅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

 一、中国国民经济落后的直接原因是闭关自守

◆毛泽东提出中国15年左右赶上并超过英国

◆中国在搞“文化大革命”,一些亚洲邻国已发展为世界强国

 二、僵化的社会体制阻碍了人的流动性的同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三、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追求从未停止

◆中华民族领跑世界几千年,近现代我们落后了

◆近代百年,是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现代化之路的一段历史

◆毛泽东在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华民族寻找了几百年,终于抓住了一个历史的机遇

 四、物质产品最好的时代,也是精神文化最缺失的时代

◆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自强不息和以柔克刚

◆中国传统文化埋藏很深,现在未被好好挖掘利用

◆孔夫子“下岗”了

◆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中国现代化呼唤大思想家

第二章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邓小平理论的产生

 一、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理论与组织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展开的

◆对外开放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经济特区

 二、不搞改革开放,中国就没有出路

◆全党、全国人民都有一种要摆脱困境的期望

◆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使我们不得不调整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计划

◆解放后封锁和反封锁的格局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有开放

◆“第三世界”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想要寻找中国的活动空间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使中国进入一个疯狂的年代

◆没有“文化大革命”,就不会那么快进行后来的改革开放

 三、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奏曲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仍然处于迷茫之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中国历史上出现邓小平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不是偶然的

◆他曾到法国留学,这恐怕是产生邓小平思想的重要因素

◆他是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也是政治思想领域的统帅

◆他在历史关头迈出重要一步,能够走在时代的前面

◆“一块石头、两只猫、三条鱼”

◆邓小平理论完善丰富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中国改革开放以及民主的进程,不能按西方的时间表进行

◆“苦海有边,回头无岸”

◆中国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即邓小平开辟的方向前进

第三章 改革开放的艰难开端

 一、中央决定建设经济特区

◆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二、经济特区建设需要基础设施先行

◆利用外国贷款修建国际机场在中国是第一家

◆租用集装箱设备解决货物进出口

◆引进当时最先进的万门程控电话

◆第三产业也要跟上特区建设的步伐

 三、什么叫招商?如何引资?这些都搞不清楚

◆请外宾吃饭要省长批准

◆外商的专利费被认为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大陆第一次大规模对外招商项目竟然是拍脑门编出来的

 四、对外开放对台湾同胞及海外华侨的影响

◆停下婚礼进程只为观看台湾电视连续剧

◆两岸渔民的易货贸易——黄花鱼换电子手表

◆两岸姐弟通信需绕道第三地

◆我们的财产被“共产”了怎么办?

◆国民党空军最后一名驾机起义者李大维

◆“英雄三岛”被几十年的炮火搞得破烂不堪

◆今晚要见的是真的还是假的王永庆?

◆台湾有一个流亡的福建省政府

◆要将两岸民众由对立斗争的观念转变成合作交流的思维

◆对外招商引资首先是找港澳、东南亚的华商

 五、80年代初福建对外开放发生的问题

◆对台进口失控导致走私贩私严重问题

◆震动全国的晋江假药案

◆一个诈骗案损失一个亿,无可挽回

 六、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

◆在全国争论对外开放是“收”还是“放”的压力下,邓小平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南巡

◆“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建立特区,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是“放”,而不是“收”

 七、平衡特区与非特区的关系

◆厦门是中央定的经济特区,省里也要在政策上倾斜

◆被福州人称作“厦门人的省长”,被厦门人称作“福州人的省长”

◆湖里2.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特区建设确实是在摸索中前进

 八、福建省的改革开放需要总体平衡

◆福建第一批搞改革开放的奠基人

◆用足中央50号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各项事业

◆积极招商引资,重点抓住几个大项目,对外开放初见成效

◆念好“山海经”,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步伐

◆利用侨资发展教育事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软”与“硬”一起上

◆金融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

 九、福建省的发展离不开中央的领导和支持

◆希望福建走在四化建设的前头

◆煮饭的电灶只是个摆设

◆水产品和水果琳琅满目,可是标签上的标价怎么这么便宜

 十、福建农村在改革开放中同步发展

◆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什么时候都要以粮为本

◆通过一个孩子的成长透视中国农村的变化

 十一、融侨开发区创新开发思路

第四章 流通领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一、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就宣布国家要放开市场价格了

◆1988年“抢购”风潮席卷全国

◆短缺经济时期的商品供应情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六四”风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

◆中央提出要学会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经过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逐渐赢得了许多国家的理解

 三、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为在不发达国家搞期货提供了一个模式一

◆当年我接受中央的委派,搞中国的粮食期货市场

◆1990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在河南郑州开业

◆新生事物由产生到被国人认识需要很长时间

 四、提出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

◆“要科学认识全民经商”的谈话发表后,引起学术界不同反响

◆“在市场化改革方面胡平走得太远了,有很大风险的”

◆改革开放的政策既然已经定下来了,就不能随便改变

 五、老一代领导人为流通领域改革指明了方向

◆小平的南方谈话为全党全国人民以及改革开放定下了调子

◆在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调控经济方面,陈云是我们党内的老行家

 六、粮食问题是重中之重的大事,不能出现任何闪失

◆汪洋中的后勤保障关乎灾民的生命和社会的稳定

◆李鹏总理说,如果因为缺粮死了人,你胡平要负责任

◆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现代化的粮食物流

第五章 中国改革开放的渐进式梯度推进

 一、对外开放中形成不同类型的开发管理模式

◆党中央领导开放改革有两个系统

◆国家级开发区批准了56家

◆经济特区只批准了5个

◆保税区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新技术开发区对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很大

◆各地建设的开发区体现不同的风格

◆特区、开发区、开放城市在改革开放中有它们的历史功劳

 二、五个经济特区的发展各具特色

◆深圳经济特区是特区中的“龙头老大”

◆汕头经济特区依靠贸易发展的思路出现了偏差

◆珠海经济特区留下了一片空间让后人去开发

◆海南经济特区的洋浦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出现曲折

◆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既“打台球”又“打侨牌”

◆五个经济特区之间也存在竞争

 三、中央决定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大连、天津开发区在全国排名不分伯仲

◆山东省各开发区发展比较正常

◆江苏、浙江受到上海浦东的拉动,优势很多

◆北部湾的开发带动了广西的发展

◆全国都开放了,首都北京还不是开放城市

 四、对外开放向沿江、沿边及中西部推进

◆中央决定省会城市都要开放

◆各省市有权审批自己的开发区

◆优惠的地价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一张王牌

◆各地建设开发区的积极性高涨

◆边境城市对外开放的几种类型

◆俄罗斯“倒爷”繁荣了边境贸易

◆边境贸易合作发展到现阶段,新的亮点是广西的北部湾

◆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区域合作

◆东北亚经济圈的构思为中国今后的进一步开放做了铺垫

◆香港有条中英街

◆大陆与台湾渔民可以在国家指定地点开展贸易

◆“特区无用论”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许多计划建设的开发区未通过审批

◆各个地区根据本区域的特点,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

 五、上海浦东——不是经济特区的特区

◆浦东新区对上海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

◆昆山、苏州两个园区对浦东新区形成竞争

 六、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的成功之作

◆向李光耀建议把工业园区放到苏州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还带了苏州的人去欧洲招商

◆苏州工业园区的起点高,引进项目是一流的

◆中国单方收回控股权打击了新方积极性

 七、商业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

◆一些国外的商业企业开始进入中国

◆北京百盛开张营业后曾连续亏损

◆当年国家政策不允许外资搞商业批发业

 八、从“商业部长买鞋”看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人家把状都告到省长这里来了

◆外国的名牌也有质量问题

◆商业部长脚上的鞋成为记者们争相报道的素材

◆新鞋刚穿一天,鞋跟处就能插进一根火柴

◆穿了秘书的鞋子去拜见新加坡总统,秘书留在宾馆里补鞋

◆鞋子质量与商业部长联系到一起了

◆国家要制定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的发展规划

 九、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更加谨慎

◆中国第一家合资银行因为规模太小没能发展起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一些华商由于资金转出来很多,损失很小

 十、对外开放初期大部分华人华侨都赚了钱

◆赤道的阳光可以穿透北极的冰川

◆东南亚华人对中国的国情了解较多,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多

◆最初的外资带有试探性质,大多滚动发展

◆通过举办活动向外商宣传中国国情

第六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今非夕比的物质生活

◆国家和百姓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

◆中央提倡要过几年紧日子,胡平却在谈适度消费

◆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百姓的吃穿住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再向“休闲型”的三段式发展过程

◆星巴克把分店开到了故宫里

◆只要有5%的中国人富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当今的中国社会畸形消费和贫困共存

 二、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相对颓废的精神世界

◆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确实是思想大解放的时代

◆“小历史”颠覆“大历史”

◆近一个世纪已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折腾得面目全非了

◆要学会运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生活语言对孔子的学说进行阐述和解释

 三、基础设施建设逼近世界先进水平

◆进一步开放后,基础设施有了快速发展

◆福建高速公路项目被专家和主管部门联合否定了

◆经济的现代化需要交通的现代化

◆交通的现代化带动了经济的现代化和市场化

◆市场经济不能是跳跃的,而是要脚踏实地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四、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矛盾突显

◆许多领导干部稀里糊涂地拉着现代化的战车向前跑

◆难道上海人还要拎着100万只马桶进入2l世纪吗?

◆我们曾经认为现代化就是烟囱,就是工业化

◆城市里的城铁、地铁、公交互不衔接,缺少人性化设计

◆新的时代把这些历史名镇抛弃了

 五、农村——改革最初的受益者,今天的衰落之地

◆我们国家不是到本世纪末基本脱贫,而是到本世纪末基本不能脱贫

◆农村的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比城市的现代化更难

◆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农村只有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农村的社会公共事业体系需要重建

◆农村的家庭问题不容忽视

◆农民是市场经济天然的追随者

◆“五缘文化”使农民冲破束缚勇敢闯市场

◆农村的发展要有自己的支柱产业

◆农产品深加工后要在培育市场上下功夫

◆现在又在重新构建供销社的网络体系

 六、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与环境不堪重负

◆廉价劳动力和大市场是中国的两大优势

◆用总人口一平均,我们就成了资源小国

◆要大力开发清洁能源

◆城市建筑设计要符合节能标准

◆工业化程度越高,污染越严重

◆昔日美丽的村庄变为污染严重的地方

◆我们欠下大自然一大笔账,也欠下了儿孙们一大笔账

 七、国有企业仍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中国的国企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外资企业的进入挤垮了一些小型国有企业

◆要给国企“松绑放权”

◆商店开架销售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与外资合作是实现国企发展的一种方式

◆外国人的“斩首行动”应该引起国人的重视

◆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应该保持谨慎的乐观

◆改革初期,国有企业采取工人身份的置换和国有资产的置换

◆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情况严重

◆面临外商的竞争,有些国有企业也想有所作为

◆瓦解国有企业的办法很多,扶持国有企业的方法很少

 八、商业流通领域的改革非常彻底

◆“主渠道”作用逐渐淡化

◆改革开放中的商业领域基本没有垄断

◆我们建立了国家粮食储备体系

◆城乡商品流通网点的经营渠道和体系都发生了变化

◆一些国有商业企业的“阵地”还在

◆商业企业改革的形式多样

◆要努力培育我们自己的本土商业、新型商业、跨国商业

 九、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元素——外资企业的兴起

◆外资最初进入中国多采取“三来一补”形式

◆外资逐渐进入基础设施及服务领域

◆中国的家电企业与国外品牌竞争中占据优势

◆外资搞一些我们没有的品种,有很大的竞争能力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很大

◆外资搞房地产项目对城市建设有积极作用

◆外资享受“两免三减”的税收优惠政策

◆外资带动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外资银行的进入使金融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

◆中国的老百姓对洋品牌很乐意接受

 十、非公经济成为支撑国家经济的半壁江山

◆民营企业在开放改革中成绩很大

◆民营企业适应能力强,外资和国有企业做不到的它能做到

◆只有义无反顾地向前走才是出路

◆民营企业是培养企业家的摇篮

◆共产党员也可以“下海”

◆学而优则商,商而优则仕

◆企业家要做到“大富、大红、大德”

◆现代企业家需要增强自身修养

 十一、小政府大社会思路下行政管理模式的演变

◆20年里,我到哪里机构就撤到哪里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着执政观念的变化

◆80年代我们根本不知道还有红包

◆我去参观了新加坡反贪局

◆政府官员对待赖昌星这样的老板,要时刻保持一种戒备心理

第七章 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力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出路何在?

◆1997金融风波是“华盛顿共识”的终结者

◆“北京共识”方兴未艾

 二、制造业的发展是国家实力的物质体现

◆改革开放思路的形成是理论的产物,也是实践的产物

◆商业也是生产型劳动

◆对外开放有一个梯度推进的过程

◆外资的进入带动了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重点要看中国的跨国公司

 三、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南南合作”应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中国企业要大胆地“走出去”

◆把办国营农场的模式搬到境外注定要失败

◆“走出去”要有自己的跨国公司作后盾

◆要提高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未来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要成为标准制定者

 四、要培养适应对外开放形势的新型企业家

◆市场经济的一套游戏规则已完全提高到法制层面

◆在国际竞争中,企业要学会一套自我保护的本领

◆“闯关东”与“下南洋”的结局完全不同

 五、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市场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改革开放是中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对外开放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化

◆市场化不等于自由化,不是放任自流

◆在市场化的问题上要有一个“度”

◆市场化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统一

◆私有制就这么可怕吗?

 六、要将“软实力”与“硬实力”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我们对“软实力”的认识和运用能力都还不够

◆提高国际竞争力,最终还是落实到提高人的素质上来

第八章 对外开放与文化竞争

 一、要提高全社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人们都在讲管理,没有人讲经营

◆发达国家先进的经营理念体现在一些小事情上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中心问题是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二、经济文化一体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经济与文化“两张皮”

◆邓小平理论拉近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文化现在开始融入到社会各个方面

◆外国商品吸引中国人眼球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包装

◆制造业的加工环节水平较高,设计与营销环节落后

◆与其叫“知识经济”不如叫“智慧经济”

◆文化复兴在整个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三、文化领域的竞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文化传播以强大经济实力为支撑,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传播过程

◆文化融合——世界不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化输出需要中国人的自主创新

◆社会文化心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的文化心态

◆文化安全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创新的关键是八个字:继承、融合、创新、超越

◆文化自觉需要部分先进分子身体力行、积极倡导

第九章 对外开放与共产党人

 一、对外开放过程中共产党人经受住了考验

◆党通过改革开放慢慢成熟起来

◆党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和表面的难题

◆共产党现在要处理好与中产阶级的关系

◆处理共产党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关系,是一个老问题

◆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进程

 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源渊是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的革命文化指导我们取得革命胜利

◆共产党的执政文化指导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党的开放文化具有时代特色

 三、共产党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共产党员要树立崇高理想

◆共产党的文化需要继承发展

◆共产党的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了

 四、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基层政权

◆八十年代党风比较好,腐败问题基本上没有

◆开放改革不是糟蹋干部的,而是培养干部的

第十章 胡平与商业文化学

 一、商业文化学的基本构想

◆商业文化学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

◆商业文化学的提出是商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商业文化学的提出对改善商业的社会形象、提高商业的地位具有战略意义

 二、商业文化学的基本内容

◆任何一件有价值的商品都凝聚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透过营销艺术的表象,我们可以发现蕴藏于背后的更为深沉的内涵

◆商业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商业伦理问题

◆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同化力、渗透力、约束力

 三、商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商业文化是活跃于商业经济领域的一个独特存在

◆商品文化在商业文化诸因素中具有纽带的地位和作用

◆商业文化内在结构的三个主要特征

 四、儒家伦理与商业文化

◆儒家伦理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伦理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组织、稳定、促进的积极力量

◆要将儒家伦理深深地切入现代经济生活,寻找新的生长点

◆儒家伦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发儒家伦理这笔文化遗产

 五、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伦理观念

◆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

◆把腐败的根源主要归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失偏颇

◆“新时代商人”要实现“以文化陶铸商业”的理想

 六、商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形象

◆现代企业形象是企业自身塑造和社会公正评价的结合体

◆现代企业形象具有多样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的特征

◆现代企业形象应体现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的统一

◆企业形象是审美文化和伦理文化的统一

◆塑造企业形象和塑造企业家要统一起来

采访后记

试读章节

汕头经济特区依靠贸易发展的思路出现了偏差

汕头特区比较小,它的面积与厦门差不多。当年许多广东人、客家人通过汕头走向海外,汕头是一个重要的对外口岸,中央决定在这里搞特区的目的也是面向东南亚地区,起个示范作用。后来它的发展有点走偏了,只搞了少量工业,主要搞对外贸易,想靠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由于它本身没有工业基础,在本地区没有形成生产能力,所以依靠贸易发展的战略是有一定问题的。

到了90年代末,影响全国的一个大案就发生在汕头,即虚开增值税发票案。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查,把这种虚开发票的势头遏制住了。一些不法分子买来增值税发票,他根本没有那么多业务,案件大概涉及几十个亿。后来国家工商总局和税务总局联合封杀汕头的企业,汕头企业开出的发票在全国都不能结算,汕头开出的票证在流通领域里不能通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都纷纷撤资,很多外资、港资包括汕头本土企业都转移到了别的地方。前几年我去过一次汕头,城市建设还不错,比过去我去时有所发展,但市面比较冷清。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严重地影响了汕头特区的发展。

珠海经济特区留下了一片空间让后人去开发

珠海地理条件不错,靠近澳门,特区面积也不小。他们把土地征了很多,预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自己还单独搞了个机场。这里面有一个定位的问题,它本可以和澳门一起联合建设一个机场,解决两家的问题,两家却各搞了一个。后来珠海又搞航空展,我看这个展览的带动作用也不是很大。制造业开始也搞了一些,但规模不是很大。珠海虽然发展得不是很快,但留下了一片空间让后人去开发,这个思路也是不错的。

当年我曾经设想在深圳、珠海、香港、澳门四个地方搞四城联动,外国人从一个城市落地,其他三个城市都可以免签。当时我提出这个想法后,与港澳办、外事办都商量过,但最终没有搞起来。港澳和深圳珠海怎么联动?这个问题需要通盘考虑,提出一个大的战略。

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也有一个相互协调的问题,广州市有一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制造业搞得也不错,但它发展空间有限。从广东省的层面上看,存在着一个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如何总体协调的问题。广州和其他三个经济特区同属一个省,彼此之间未能形成合力,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说明市场经济还需要宏观的指导,不能说广东没有指导,但在这个事情上如果搞得早一点、好一点,整个广东省的经济可能会发展得更快一点。

广东也有欠发达的地方,像粤北和粤西地区。深圳周边的一个市叫河源市,这个市向香港供水,它的发展并不快。这说明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当然从总体上看,各地经济都发展了,但可以搞得更好一点,水平提得更高一点,发展得更快一点。这是广东的情况。三个特区都有成绩。

海南经济特区的洋浦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出现曲折

海南原来是广东的一个行署,后来从广东省分立出来成立海南省,同时在全岛范围内搞经济特区,是全国最大的特区。海南原来的基础比较差,在建设港口、码头、机场方面感觉很吃力。它的支柱产业是什么?当时思路不清晰,当初它的支柱产业是农业,下力气搞种植业和饲养业。但作为一个经济特区,制造业必须要搞上去。P97-98

序言

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走过了30年的历程。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几十年对外封锁后,自觉地开启了面向世界的大门,主动革新那些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给世界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一样,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再一次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出华夏儿女锐意进取、追求现代化的勇气和决心。

作为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与共和国一起走过了这段历史。蓦然回首,看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泪水,看到了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蒸蒸日上的各项事业和无数为此奋力拼搏的建设者。从共和国的领袖到每一名普通百姓,心中的标尺无时不在衡量着我们这个国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30年,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中国刚刚走过的30年,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历史阶段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由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逐步将改革向深层推进,由局部开放向全方位开放过渡,这种渐进式的改革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这成功本身说明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政治魄力、敢为人先的巨大勇气和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

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必将被史家大书特书。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世界东方的古老国度创造的伟大奇迹。近代中国受尽了列强的凌辱,经历了几代人的流血牺牲、上下求索,终于在20世纪后期迎来了经济大发展、国力大提升。占全世界1/4人口的中华儿女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把改革开放作为追赶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把利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每一位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无论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公民,还是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国家领袖,感觉都是那么真切而神奇,变化就发生在身边,触手可及、惠及你我。对于那些经历过战略决策过程的人来说,每次决策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表达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神圣责任。回溯他们的足迹和心路,对后来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洗礼和智慧的升华。

本书所要采访的人物,是曾经和我们一起走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一位老人。他年轻时参加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革命成功后曾任边防前沿的地方大员,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他又被委任共和国的部长,冲锋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他曾经亲自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粮食交易所,连外国业内人士都不相信中国人能够搞成功,而实践却无可置疑地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超前意识。他曾在国内第一个提出对流通领域进行改革,实行市场化。在90年代初人们对市场化讳莫如深的日子里,他的创新思维与中央的战略决策不谋而合。他曾在学术界首倡商业文化建设,将商业与文化紧密结合,成为商业文化理论的奠基人。他将自己亲身经历与睿智思考相结合,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挑灯著书,成为一名学者型官员。

他就是胡平。胡平,1930年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早年曾就读于江苏纺织工业专科学校纺织专业,1948年赴苏北参加革命,1949年后长期在福建从事经济工作,历任福建省计委主任、副省长,1982年任常务副省长,1983年4月至1987年8月任福建省省长。1987年9月,胡平调京任国家经委副主任,1988年任商业部部长,1993年任国务院特区办主任,2004年底离休。他是党的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在儿孙绕膝之年,回首往事,他讲述的故事中充满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回忆片段。本书的采访者将通过与胡平面对面的交谈,多角度地展示一位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亲历者,立体化地讲述一名实事求是、敢闯敢干、冲锋陷阵、不懈探索改革之路的时代先锋,为读者展示一幅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后记

采访后记

采访胡平部长,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部长从工作岗位离休后,仍不辍劳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商业文化学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问题孜孜以求,开展研究工作。由于参加学术讨论与交流的缘故,部长常年奔波于各地,很难在北京家中长住。

2007年3月,部长不慎将腰部摔伤,遵医嘱需卧床静养数月。病榻上的部长仍手不释卷,将养病的时间用来整理思路,思考问题,部长的勤奋精神实令人钦佩。北京市西城区宣传部部长傅华在探病期间向部长提出,能否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个访谈,将部长多年来由于工作繁忙无暇梳理的思路做一次系统的整理。这一提议与部长的想法一拍即合。蒙部长垂爱,我有幸成为此次访谈的参与者,能够有机会与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部长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我感到莫大荣幸。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采访部长的情形。那天我拿着录音笔、笔记本电脑等,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敲开了部长家的门。当时心里一直在想,一位曾参与过经济特区建设、陪同小平视察厦门特区的老领导,一位领导过几千万商业职工的部长,会不会很严厉?走进部长的卧室,看到一位面容慈详、和蔼可亲的老者正躺在病床上,满面笑容地向我打招呼,我的担心已经减了一半。部长好像看出我有些紧张,就趁着我准备录音设备的机会与我拉家长,采访正式开始时,我已经感觉与部长之间“零”距离了。

从3月20日到4月29日,共采访了16次,每次采访都将近半天时间。部长为了不耽误时间,一直坚持少喝水甚至不喝水。连续几个小时的谈话,对正常人都是个挑战,对于一位卧病在床的老人更不是一件容易事,但部长做到了。一个多月的采访使我看到了老一辈领导人身上那种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随着采访的深入,部长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娓娓道来,没有现成的稿子,部长的谈话却是自然成篇,逻辑性极强,对历史事件、文献引用、数字图表的讲述都十分精确,我不禁惊诧于部长过人的记忆力。部长的讲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实,仿佛看到了改革开放决策者的坚毅果敢与执着追求,看到了实践者的义无反顾与不懈探索,看到了怀疑者的悲天悯人与彷徨退缩。一个个画面定格在我们的眼前,我本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也激发了对改革开放艰难历程的深刻反思。

部长一直被人们称为学者型官员,因为他爱好读书、勤于思考。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他能提出震惊理论界与舆论界的创新思想,形成一次次的理论冲击波。他率先提出商业文化学的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框架,成为商业文化建设的首倡者和商业文化理论的奠基人。当年,曾有人称他为“商业文化部长”,这一“戏说”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部长兴趣广泛、思想敏锐的性格特点。部长曾提出新时代商人要做到“大富、大红、大德”,要为市场立功,为社会立德,要做到富而能仁、富而有义。这一理论为新时期民营企业家们指出了成功后的发展道路。部长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问题也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提出“中国经济市场化,市场经济中国化”的理论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部长不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认真研究,提出创新理论,还亲自参与实践,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商业部工作时,部长亲自主抓,在郑州建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期货交易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一时间被人们称作“郑州模式”。世界银行的一位高级官员称,郑州的这个期货市场为在不发达国家搞期货提供了一个模式。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他曾通过国家有关部委借到一笔科威特提供的低息贷款,用这笔钱修建了厦门国际机场。地方政府修建国际机场,这在国内还是第一家。他还利用别具创意的“国家出一些、省里出一些、地方出一些”的方案,在福建引进了万门程控电话。这在改革开放之初是一个大胆而有远见的创举,福建成为国内首个实现程控电话进县城的省份。这些数不胜数的事例,都是部长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事例,这说明部长不但是改革开放理论的创新者,更是创新理论的实践者。

部长对历史的讲述,不只停留在理论与实践之中,还穿插着一些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在访谈过程中,本人经常被故事中的感人场面所触动,跟随着讲述进入到历史之中,亦喜亦悲,心情也即信马由缰,随它去了。比如部长讲他在福建深山区视察时,看到一个穿着打了几十个补钉衣服的孩子时,他掉泪了。在讲这段经历时,部长的声音低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破旧的乡村小学。还有一个改革开放初期,大陆渔民用小黄鱼换台湾渔民电子手表的故事,我从部长的眼神中看到了他对两岸渔民在特殊时期创造出来的特殊贸易方式的欣赏。在讲到北京城冬储大白菜的故事时,部长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物资短缺的票证年代。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部长讲“部长买鞋记”这个故事。当讲到他买的几双鞋都因为质量问题不能穿时,采访者与被访者一起放声大笑,那笑声中既包含了对历史的无奈,也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

在对历史的追忆中,随处可见部长忧国忧民、爱国爱党的赤子之情。这使我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004年,部长离开工作岗位,离开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第一线。虽然赋闲在家,部长对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仍然殚精竭虑,思考不停。对于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比如:他提出中国社会呼唤大思想家,这个大思想家需要全社会的培养孕育,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他还提出经济与文化是手心与手背的关系,我们要努力实现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使中国文化超越自己,超越历史,超越世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的论断。作为一名老党员,部长对党的建设更是高度关注。通过对党的执政历史的追忆,他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是大有希望的,面对着大风大浪的考验,我们的党必定会逐渐成熟起来,一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名经受过战争岁月洗礼和执政年代考验的无产阶级战士对党未来事业的预期,这一论断掷地有声,代表了大多数党员的心声。

在书稿整理过程中,得到了傅华同志的临卷指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对书稿的语言、句读斟酌斧削,态度之认真令人感佩,在此表示感谢。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导师王顺生教授,为本书题写序言。

本书采访者2009年9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7: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