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珍异宝、江山美景、华丽宫殿、繁华商市、金银满地,一位威尼斯商人向欧洲人描写了这样一个令人神往的东方古国。这位威尼斯商人叫马可·波罗,而这个令欧洲人神往的东方古国叫中国!
1275年的夏天,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穿过河西走廊,历时四年多抵达中国。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到达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受到元朝皇帝忽必烈大汗召见,并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随后马可·波罗及其叔父在中国为官并游历各地17载,目睹了中国宫殿都城、山川大河、风土人情。
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等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1295年末,马可·波罗携无数奇珍异宝回到阔别24载的威尼斯,威尼斯人顿成巨富,全城沸腾。
虽然至今还有人怀疑马可·波罗是否真正到过中国,但是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强烈向往却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欧洲人对中国的印象也并非都那么美好。蒙古大汗忽必烈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富庶的中国,但是他的爷爷成吉思汗开创了杀戮扩张的先河。
对于蒙古大军的杀戮,欧洲人惊恐而痛恨,将以蒙古大军为代表的黄肤色入侵者称之为“黄祸”。然而“六百年河东,六百年河西”,六百年后欧洲人血淋淋地报复性地掀开了中国这个神秘东方古国的面纱,我们同样咬牙切齿地称欧洲白肤色入侵者为“洋鬼子”!
蒙古大军用铁骑践踏欧洲,欧洲列强敲开中国大门的东西却不是铁骑,而是坚船利炮!
我们难以判断《马可·波罗游记》与欧洲列强的殖民战争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马可·波罗游记》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地理学家甚至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从此,西方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中西乾坤倒转、强弱渐明。不管有没有《马可·波罗游记》,西方列强迟早会到来,但不是东游,而是侵略1
1839年7月7日,驻泊于香港的英国水兵在九乡尖沙咀向乡人强要酒喝,并酗酒行凶,用棍棒殴打当地居民,其中农民林维喜因伤重于次日死亡。案发后,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林则徐严令义律交出凶犯抵罪。义律拒交凶犯,企图以1500银元贿买死者家属了事,又公然侵犯中国主权,在一艘英国船上自行开庭审判,以“该犯罪没发觉”为词,对凶手5人仅处以3至6个月的监禁和60至80元的罚金。此案激起了当地群众极大的愤怒。8月15日,林则徐为了捍卫中国主权,F令驱逐广州和澳门的英商,停止供应给英船柴米食物,并布告澳门人民,3日内撤回为英商雇佣的中国买办和工役。这就是“林维喜事件”。
“林维喜事件”发生后,英军多次在九龙、穿鼻洋(广州虎门口)挑衅,英议会亦通过出兵议案,决定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840年2月,义律的堂兄懿律被任命为英军侵华全权委员、代表兼英国远征军海陆联军总司令。同年6月28日,懿律率领由48艘舰船、540门大炮、4000名陆军、3000名海军组成的英国远征军跨越重洋抵达中国广州,并封锁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就此爆发!中国的历史遭遇拐点,中国被迫进入了屈辱的近代史!
当时钦差大臣林则徐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禁烟期间,整顿海防、严密布控,并在虎门要塞设置了三道防线。战争爆发后,懿律见广东无隙可乘,便率领战舰北上舟山、定海。定海失守后,英军便很快抵达天津,道光帝慑于英军军威无心再战。由于严重的误译,道光帝以为英军只是为了“申焚烧鸦片之冤”,便派琦善南下广东“怀抚”英夷。英军自觉没有完胜把握,军中疫病严重,便同意和谈。
直到第二年1月,和谈无果。1841年1月7日,英军失去耐心,出动海陆军攻占虎门的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发起虎门之战。道光帝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从各地调兵万余人赴粤死守虎门。1月26日,英军强占香港,并要求割让。2月26日,英军舰击败清军水师攻破虎门炮台,溯珠江直逼广州。虎门之战,守军英勇作战、损失惨重,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壮烈殉国。5月25日,英军占领广州。
英国政府对义律侵华表现不满,改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来华,扩大侵略。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亲率舰船37艘、陆军2500人离香港北上,先后攻陷厦门、定海、镇海、宁波和乍浦。1842年6月侵入长江,先后攻陷吴淞、上海、镇江。
1842年8月2日,英军离开镇江,准备、进攻南京。此时,腐败无能的清廷已无战意、一心求和。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签订条约。圣旨9月7日才到南京,但是早在8月29日,耆英、伊里布已代表清政府在英国“皋华利”号军舰上同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
屈辱历史,刺痛人心!除了祭奠,更须反思!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以91680人的兵力对抗英军20000人,4倍于敌的兵力却换来40倍于敌的伤亡。英军只以523人伤亡的轻微代价击溃了清军的抵抗信心和民族自尊心,践踏了中国的主权。
后人分析战败原因时,总是离不开腐朽的社会制度、落后的经济和科技、昏庸腐败的清政府这几个关键词。可是令我们疑惑的是,长期以来的泱泱大国,曾几何时变成了社会制度腐朽、经济科技落后、政府昏庸腐败的“老大帝国”了?
这个历经五千年历史、纵横跨越几万里的古国,向来以泱泱大国自居。春秋文化,星河灿烂;秦汉铁甲,威慑四方;唐宋商贾,富甲天下;元明文武,亦令人敬畏。奈何大清帝国不堪一击?
公元前140年,张骞出使西域,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直达地中海各国,开辟了连接中西陆上通道。通道上丝绸商贾,络绎不绝,汉夷文化,穿流通行,后人称之为“丝绸之路”。
与陆路“丝绸之路”相对,“海上丝绸之路”兴于秦汉,发展于三国,繁荣于唐宋,最远抵达地中海、非洲等国。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香料源源不断地运到欧洲,欧洲人因此称中国为“陶瓷”(China),称中国人为“唐人”。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由240多艘海船、27400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从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郑和所到之处各国无不朝贡,大明国威威风八面。
直到15世纪末,西方才由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与郑和威风凛凛的巨型舰队相比,哥伦布只有区区3艘百十吨的帆船和87名海员,并历经70昼夜的艰苦漂泊。当时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也只有170多、265人。而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都在27000人以上,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折合为长151.18米、宽61.6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明史·兵志》记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15世纪,中国船舰远胜西方,然而400年后,西方列强却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讽刺之余,我们必须要弄明白:这400年的时间里,中西方都发生了什么?
明初洪武年问(1368年~1398年),“倭寇山东滨海郡县,掠民男女而去”,“倭寇苏州、崇明等地”,“倭入寇山东,转掠温州、台州、明州等地,又寇福建沿海郡县”。面对倭寇入侵,大明政府采用简单而被动的外交手段,1371年朱元璋宣布“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采取禁海政策。
明朝永乐年问(1403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一方面大力支持郑和下西洋,另一方面却沿袭了禁海政策。直到明朝中后期,隆庆(1567年~1572年)以后,部分地方才开放海禁,恢复海外贸易。此时,随着新航线的开辟。西方列强已经找到了他们向往的中国,并与中国开展贸易。中国也遇到一次融入世界潮流的机会!
然后,18世纪,中外贸易日益频繁和反清运动不断,清朝统治者担心汉人与外人勾结反叛清朝。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1720年,清政府开始实行禁教政策。1727年又明确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到广东的虎门和福建的厦门两处。1757年,乾隆皇帝一道“一口通商”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十三行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
这道圣旨,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标志着中国错过了融入世界潮流的一线机会;这被视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最直接原因!
在历史的紧要关口,西方借助新航路的开辟,走上了对外贸易、顺应潮流的强国之路,由国却“阴差阳错”般走上了闭关锁国、逆反潮流的没落之路。
最终,中国为闭关锁国、无知自大付出了衰败屈辱的代价。乾隆时期,英国派马嘎尔尼来中国商谈通商事宜,马嘎尔尼邀请福康安观看他的卫队火器操练方法,福康安却冷冷地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谅其也没什么稀罕。”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皇帝竟然不知道英国在什么地方,派人审问英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等令人咂舌的问题。两江总督牛鉴以为英国的火轮船“疑其系用牛拉”,有人将实情告之还“疑信未决”,直到亲见之“才叹而信之”。连“开化”官员林则徐都认为英军的膝盖不会弯曲,登岸立即“一仆不能复起”。如此“知己知彼”,岂能不败?
国人的美梦被击碎,大清的斜阳惨淡无比,千年帝国惶惶不可终日。P0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