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玛丽-珀尔著的《俄国革命前夜(柳芭日记1916-1917年)》是“围绕着俄国展开的。4岁的柳芭是俄国皇家芭蕾舞学院的演员,她一直为实现在舞台上振翅高飞的梦想而努力着。然而,局势变得越来越严峻,沙皇的宠臣被暗杀,参加一战的军队节节退败,反战、抗议的风潮笼罩着大地上……该书主要以主人公柳芭的视角讲述了俄国大革命前夕混乱的社会状况——局部冲突、战争、物资短缺、罢工等笼罩着人们的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俄国革命前夜(柳芭日记1916-1917年)/日记背后的历史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法)安娜·玛丽-珀尔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安娜·玛丽-珀尔著的《俄国革命前夜(柳芭日记1916-1917年)》是“围绕着俄国展开的。4岁的柳芭是俄国皇家芭蕾舞学院的演员,她一直为实现在舞台上振翅高飞的梦想而努力着。然而,局势变得越来越严峻,沙皇的宠臣被暗杀,参加一战的军队节节退败,反战、抗议的风潮笼罩着大地上……该书主要以主人公柳芭的视角讲述了俄国大革命前夕混乱的社会状况——局部冲突、战争、物资短缺、罢工等笼罩着人们的生活。 内容推荐 《俄国革命前夜(柳芭日记1916-1917年)》由安娜·玛丽-珀尔著,讲述了:4岁的柳芭是皇家芭蕾舞学院的演员,她一直为实现在舞台上振翅高飞的梦想而努力着。然而,局势变得越来越危险了,沙皇的宠臣被暗杀,参加一战的军队节节退败,反战、抗议的风潮笼罩着俄罗斯大地……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昨天夜里,我害怕极了。 我们睡了很长时间,中间,我惊醒过几次。守夜人在圣母像下点燃的红烛明灭不定,整个宿舍一片漆黑,我几乎看不见身旁的床位。外边(可能很远,也可能很近,我不太清楚)传来声声狗叫。突然,响起一连串噼噼啪啪的声音。 一个白色的身影坐了起来,是睡在我旁边的塔玛拉。她低声问我:“是烟火吗?” 我微微提高嗓音答道:“如果是烟火,会看到光的。” 美丽的光在空中旋转,化成花,化成金雨,化成满天繁星!可是,只有噼噼啪啪声,时断时续,见不到一丝欢乐的光芒。我知道,这是枪声。塔玛拉也想到了,默默无言。我们侧耳倾听,狗叫声消失了。黑暗的角落里,传来娜迪亚颤抖的声音:“战争来了吗?” 无法回避的问题。它让我窒息。 两年多来,俄国一直在与德国作战。人们说,这是一场世界大战,因为整个欧洲都参战了。最初,所有人都相信只要打几炮就能高唱凯歌!现在呢,没人唱凯歌。敌人一步步向我们逼近。 是不是只有几步之遥? 零星的尖叫声回荡在深沉的黑夜里,还有长靴踩在雪地里嘎吱嘎吱的声音,汽车发出的轰隆声。接着,什么声音都没了。一片寂静。只有不知哪儿来的大钟报时:3点。 塔玛拉长舒一口气:“一群醉鬼在打架。” 我拉高被子盖住头:孩子般无用的姿态。 在学校,有什么危险呢?高墙厚壁,双层窗户。我们这些未来的皇家舞者,被保护得很好。身上裹着的蚕茧,为我们遮风挡雨,令我们化茧成蝶。“化茧成蝶”,多美的词,不知道是谁造出来的,我们每天要听不下十遍。“小姐们,你们要变成蝴蝶!” 昨晚,为了忘记战争带来的冲击,我想象着神往已久的一幕:我的名字“柳芭·米勒”出现在玛丽剧院的海报上,闪闪发光,变幻出千百种不同的颜色。 我8岁进皇家芭蕾舞学院学习,今年刚满14岁(我的生日是12月3日)。我感觉自己要振翅高飞了。我也幻想过这样的场面: 掌声如潮 鲜花簇拥 我身穿舞裙,激动谢幕! 闪亮的聚光灯照得我头晕目眩…… 唉,我做的梦不外乎就是这些:梦……铃声响起(敲钟的管理员就睡在宿舍旁的储藏室里),我睁开双眼:仍是日复一日乏味的现实。 天还很黑,25岁的老姑娘卡提亚·彼得罗芙娜提着灯过来了。黑暗中只见到一圈光晕。该起床了。艰难的时刻。 卡提亚叫道:“小姐们,起来!” 她使劲摇晃着还在沉睡的娜迪亚。 祈祷完毕,飞快地洗漱,新的一天宣告开始。每个人的床下都放着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盆,盆里放着一壶水。往常,起床后,大家把水倒进盆里,衣服也不脱就匆匆忙忙用毛巾擦脸、擦脖颈、擦眼睛。可是今天早上,一滴水都倒不出来!一层淡灰色的薄膜堵住了壶口。惊呼声和讨论声四起: ——天哪!水结冰了…… ——绝对是今年冬天太冷了。 ——也可能为了省钱,他们把暖气关了…… 学校条件很好,配有现代化的设施:办公楼、会客厅里都放着大暖炉,每一层还装着暖气片。然而,这一刻,我们瑟瑟发抖。P1-5 序言 老少成宜,多多益善 ——读《日记筲后的历史》丛书有威 钱理群 这是一套“童书”;但在我的感觉里,这又不止是童书,因为我这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就读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这两天我在读“丛书”中的两本《王室的逃亡》和《米内迈斯,法老的探险家》时,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异感觉。作品所写的法国大革命,是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就知道的,埃及的法老也是早有耳闻;但这一次阅读却由抽象空洞的“知识”变成了似乎是亲历的具体“感受”:我仿佛和法国的外省女孩露易丝一起挤在巴黎小酒店里,听那些平日谁也不注意的老爹、小伙、姑娘慷慨激昂地议论国事,“眼里闪着奇怪的光芒”,举杯高喊:“现在的国王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把人关进大牢里去了,这个时代结束了!”齐声狂歌:“啊,一切都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我又突然置身于3500年前的神奇的“彭特之地”,和出身平民的法老的伴侣、十岁男孩米内迈斯一块儿,突然遭遇珍禽怪兽,紧张得屏住了呼吸……这样的似真似假的生命体验实在太棒了!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咸宜。在我看来,这就是其魅力所在。 而且它还提供了一种阅读方式:建议家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自己先读书,读出意思、味道,再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这样的两代人、三代人的“共读”,不仅是引导孩子读书的最佳途径,而且还营造了全家人围绕书进行心灵对话的最好环境和氛围。这样的共读,长期坚持下来,成为习惯,变成家庭生活方式,就自然形成了“精神家园”。这对孩子的健全成长,以至家长自身的精神健康,家庭的和睦,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或许是出版这一套及其他类似的童书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我也就由此想到了与童书的写作、翻译和出版相关的一些问题。 所谓“童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儿童阅读的书。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儿童”,二是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 首先要自问:我们真的懂得儿童了吗?这是近一百年前“五四”那一代人鲁迅、周作人他们就提出过的问题。他们批评成年人不是把孩子看成是“缩小的成人”(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是视之为“小猫、小狗”,不承认“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正因为不认识、不承认儿童作为“完全的个人”的生理、心理上的“独立性”,我们在儿童教育,包括童书的编写上,就经常犯两个错误:一是把成年人的思想、阅读习惯强加于儿童,完全不顾他们的精神需求与接受能力,进行成年人的说教;二是无视儿童精神需求的丰富性与向上性,低估儿童的智力水平,一味“装小”,卖弄“幼稚”。这样的或拔高,或矮化,都会倒了孩子阅读的胃口,这就是许多孩子不爱上学,不喜欢读所谓“童书”的重要原因:在孩子们看来,这都是“大人们的童书”,与他们无关,是自己不需要、无兴趣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又可以“一切以儿童的兴趣”为转移呢?这里,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把儿童的兴趣看得过分狭窄,在一些老师和童书的作者、出版者眼里,儿童就是喜欢童话,魔幻小说,把童书限制在几种文类、有数题材上,结果是作茧自缚。其二,我们不能把对儿童独立性的尊重简单地变成“儿童中心主义”,而忽视了成年人的“引导”作用,放弃“教育”的责任——当然,这样的教育和引导,又必须从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尊重与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就以这一套讲述历史文化的丛书《日记背后的历史》而言,尽管如前所说,它从根本上是符合人性本身的精神需求的,但这样的需求,在儿童那里,却未必是自发的兴趣,而必须有引导。历史教育应该是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需要这样的让孩子走近历史、开阔视野的人文历史知识方面的读物。而这套书编写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一个个少年的日记让小读者亲历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引导小读者进入历史名人的生活——如《王室的逃亡》里的法国大革命和路易十六国王、王后;《米内迈斯:法老的探险家》里的彭特之地的探险和国王图特摩斯,连小主人翁米内迈斯也是实有的历史人物。每本书讲述的都是“日记背后的历史”,日记和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细节却是真实的,这样的文学与历史的结合,故事真实感与历史真实性的结合,是极有创造性的。它巧妙地将引导孩子进入历史的教育目的与孩子的兴趣、可接受性结合起来,儿童读者自会通过这样的讲述世界历史的文学故事,从小就获得一种历史感和世界视野,这就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一个坚实、阔大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素质,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如果因为这样的教育似乎与应试无关,而加以忽略。那将是短见的。 这又涉及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前不久读到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提出要将“商业童书”与“儿童文学中的顶尖艺术品”作一个区分(《中国童书真的“大胜”了吗?》,载2013年12月13日《文汇读书周报》),这是有道理的。或许还有一种“应试童书”。这里不准备对这三类童书作价值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当下社会与教育体制下,它们都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如同整个社会文化应该是多元的,童书同样应该是多元的,以满足儿童与社会的多样需求。但我想要强调的是,鉴于许多人都把应试童书和商业童书看作是童书的全部,今天提出艺术品童书的意义,为其呼吁与鼓吹,是必要与及时的。这背后是有一个理念的:一切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长远、全面、健康的发展。 因此,我要说,《日记背后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文化丛书,多多益善! 2013年2月15——16日 书评(媒体评论) 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成宜。 ——钱理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