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去他的巴西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胡续冬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巴西生活辞典,从战争、宗教、诗歌、电影、绘画、语言研究,到厨艺、雨季、黑社会、未婚妈妈、路有冻死骨、烟民的地位……兼且记载跨文化语境中每每遭际的奇人逸事,以及种种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戏剧化情境,作者以其深入异域日常生活的热情、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色生香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巴西的神秘面纱。

内容推荐

巴西被社会学大师吉尔伯托·弗菜里称为“热带中国”,但却是一个我们所知甚少的遥远国度。在本书中,作者以其深入异域日常生活的热情、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色生香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巴西的神秘面纱。

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巴西游记,不如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巴西生活辞典,从战争、宗教、诗歌、电影、绘画、语言研究,到厨艺、雨季、黑社会、未婚妈妈、路有冻死骨、烟民的地位……作者没有预先的想象、崇敬和批判,只任自已浸淫于巴西的风情美 食、人情世故之中,兼且记载跨文化语境中每每遭际的奇人逸事,以及种种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戏剧化情境,堪称是以自己的肉身遭遇做榔头,为读者砸开了一扇了解巴西的窗户。

目录

Part one里约,里约

假如巴西欺骗了俺13

自行车、芒果和知了 17

巴西:烟民的地狱19

中国商人和日本菜农21

哗啦啦啦啦啦啦下雨了 23

夜间三部曲25

疯狂的“整新生”游戏27

拥吻的尴尬29

屙椰子3l

古城比利纳波利斯33

哥伦巴瀑布35

巴西高原上的嬉皮大本营37

里约,里约39

虚拟美女也狂欢45

小小福斯卡47

狂欢节:巴西利亚套中人49

金榜题名时,鸡蛋落满身5l

复活节彩蛋53

跳“扶火” 55

Poqo Azul:蓝池瀑布57

臀大为美59

玛丽娅·卡索里娜61

6月12日:巴西情人节63

农民节与“鼓我雄牛”传统65

都市怪兽圣保罗67

百州节70

革命历史博物农庄72

萨尔瓦多74

巴拉奇海滩82

基督山上的中国游客87

作为城乡打工纽带的巴西利亚地铁89

铃声飘飘天使到91

Part two我的巴西厨房

马黛茶95

鳄梨97

我的巴西厨房99

豆饭101

“大猪头”烤肉103

公斤饭‘105

我为西番莲狂107

洽洽香之海外版109

买活鱼记 111

瓜拉纳 :113

美味果王阿萨伊115

四川火锅巴西大战法国火锅117

蔬菜蔬菜我爱你119

街边的肉串121

人民的芒果人民吃 123

Part throe “别装了,我们都知道你是巴西人”

马尔库斯和他的朋友们 127

我附近的两家华人。130

古斯塔沃·达·里尼阿132

可爱的古巴老科学家 134

我的学生们:136  ’

学生运动领袖139

有女同室是兽医141

维诺尼卡的艰辛生活143

特级川厨在巴西145

树教授和谎话节 147

尤百图的汉语梦149

“怪兽叔叔”教授151

与电脑盲共事153

我在巴西的“新疆学生” 155

乌拉圭老头重现江湖 157

别了,鲁文和阿赛拉159

“小问号”霍德里格161

“别装了,我们都知道你是巴西人” 163

手舞足蹈的黑哥们儿 165

我的室友“苦菜花” 167

“霍德罗·肖德罗” 169

我的超强纠错学生沈友友 171

八指神徒173

热心的“三点” 175

十三不靠谱 177

“追女狂”保罗 179

Part four深入黑窟“上帝之城”

罢工、凶杀和邻国的动乱183

Made in China 185

绝望的周末187

喜剧性车祸189

遍地音乐解烦忧191

迷惘夜车 193

高原夜惊魂195

未婚妈妈知多少197

骑车去机场199

“警察也是人,警察也罢工” 201

狮子和炸弹203

学生如猫,老师如鼠205

巴西学生是怎样学“好”汉语的207

作为成人礼的15周岁派对209

酒鬼和火鸡21l

小小丫头心思怪213

巴西人都是活雷锋215

“杀人公路”遇险记217

课堂奇遇记219

急死人不赔命223

莎翁名剧让里约黑帮休战225

生活在毒贩阴影中的警察们227

里约犯人考大学228

青木瓜之籽230

在黑社会保护下的桑巴舞校之行231

深入黑窟“上帝之城” 233

电影工读学校238

“胸罩”航空公司240

俺终于赶上罢工了1 242

不识巴西好人心244

我与巴西自行车的渊源246

与德里达有关248

魔鬼公寓251

真命月老254

“中国人的耐心”256

好色阿婆何其多258

请黑帮老师擦板260

作为社会生活关键词的faxineira 262

大富之家的平安夜264-

巴西国会讨债记266

以“发飙”之名269

一场虚惊过海关271

阿嚏……巴西……273

Part five关于伊巴奈玛女孩的一切

巴西的书店:高价不胜寒277

老诗人的新鲜show 279

阿根廷人到底惹了谁? 281

巴西诗歌不免费283

关于伊巴奈玛女孩的一切285

奥斯卡·尼迈耶从业70周年建筑作品回顾展288

作为装饰图案的汉字29l

黑人武术卡普埃拉293

J.博尔伊斯及其木版画295

卡洛斯·特鲁蒙德和他著名的石头298

“政治不正确”导致豪华餐厅倒闭 300

巴西利亚大学“黑旋风” 302

无地农民运动与“红色四月” 304

越狱之都圣保罗306

巴西:热带中国308

离婚:家庭的增殖310

日本移民巴西96周年312

张大干和“八德园” 314

花里胡哨的选举文化316

“绑定爱情”巫术318

比尔是如何在巴西被杀死的 320

巴西人眼中的葡萄牙人322

作为文化部长的愤怒音乐家伊尔伯托·伊尔324

谁需要保罗·科埃略? 326

草木饰品知识分子330

巴西流行文化教父加埃塔诺·维罗索 332

试读章节

飞机终于到巴西利亚了。果真如任何一本旅游指南所说,从半空中看下去,巴西利亚城呈标准的飞机形,在巴西高原上做发展中国家展翅欲飞状,很有上进心的样子。从飞机上往下看见飞机状的城市,颇有《大话西游》里二当家的对着镜子惊呼“猪啊!”的感觉。

三十多个小时的辗转——从北京到法兰克福,从法兰克福到圣保罗,从圣保罗到巴西利亚——就在这“猪啊!”一般的感觉中戛然而止。我假装忘掉了一路上的诸多不顺(这些不顺大多归咎于数个航空公司联运造成的信息不畅,如果我走衰运的话,其中的任何一个不顺都将导致我成为国际盲流),向前来迎接我的人兴奋地怪叫。

来接我的是我即将执教的巴西利亚大学语言文学院院长恩里克教授和他的助理恩里克教授(天!从名字上看简直是《丁丁历险记》里的著名侦探杜邦和杜邦)。院长恩里克和我讲一口波兰口音的英语,而助理恩里克则和我讲德国口音的西班牙语,因为我不懂葡萄牙语。在院长恩里克的高尔车里,两个恩里克轮番向我介绍从机场到巴西利亚大学的景致。

巴西利亚城并不大,但给人的感觉极其空旷,如果在北京感觉树木、草坪是建筑物的点缀的话,在巴西利亚,建筑物纯属树木和草坪的装饰品。除了城中心造型怪异的各个政府部门的大楼像村委会开会一样凑在一起之外,其他的建筑物之间都很有礼貌地隔着“男女授受不亲”的距离,有的建筑甚至感觉像是旷野上孤零零的堡垒,途中经过的中国驻巴西大使馆便是如此。在城中放眼望去,道路、车辆要远远多于行人。我问恩里克们为何见不到人,他们告诉我,人全都在车里。在巴西,轿车如同自行车在北京一样,几乎人手一辆,以大众和福特的低价位轿车为主。人们养成了严重的汽车依赖症,相距数百米的距离他们都认为不适于步行。因此,在每幢建筑物的前面,都有庞大得惊人的停车场,虽然停泊的车辆甚多,但并不显拥挤。

恩里克们直接把我载到了为我准备的公寓。一进门,我就顿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在此前他们给我的邀请信里,院长恩里克告诉我我将会住在湖边的~套舒适的公寓里,我对此饱含憧憬。但此时我才发现,这套公寓颇似法国电影《欧洲布丁》里的学生公寓,除了我,还有四个本土理工科教师住在里面,大家共享客厅、厨房和洗手间,配有一个据说带有浓重的巴西东北口音的肥胖的黑人女仆。我自己的房间虽然不小,但里面空空荡荡,只有一张美容院里按摩床大小的单人床,令在夜间酷爱翻身的我恐慌不已。电话是公用的,不能打国际长途,也不能拨号,宽带接口更是天方夜谭。收拾行李的时候,我对着自己配备精良的IBM笔记本发了半天的呆。不仅落地当天就和国内亲友联系的愿望泡了汤,连原本指望成为最佳慰安妇的intemet似乎也是mission impossible。我不禁自问:假如巴西欺骗了俺,俺该怎么办?

1933年,极端激进的瑞士现代主义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家勒·科尔比西耶出版了一本堪称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秘笈的著作《灿烂之城》。在书中,他认为当时全球所有的城市都是垃圾,混乱、丑陋、毫无功能性。他狂热地呼吁把这些城市全都夷为平地,在原地按照详尽的规划重建一座新城。科尔比西耶最终没有找到实践这一梦想的机会,但是他的学生奥斯卡·尼迈耶却幸运地找到了一个千年不遇的机会,变相地实现了恩师的夙愿一——比摧毁一座城市再重建要稍微容易一些。尼迈耶受聘于雄心勃勃的巴西政府,开始在荒无人烟的巴西高原中央打造一座未来主义风格的首都。

1960年,惊世骇俗的巴西利亚城在奥斯卡·尼迈耶的设计下建成。这座古怪的城市俨然是一个庞大而纯粹的建筑实验室,设计师几乎可以完全按照功能逻辑和美学原则而不考虑其他因素来进行前所未有的实验。正如我在前面的文章里提到的那样,巴西利亚呈标准的飞机形,看上去像是一个巨大的外星人营地而不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首都。机头是所有的国家机关,机身是交通要道,机尾是中央车站,而宽阔的机翼则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不同类型的机构各就各位地安置在各自的功能区。功能区的设置具有数学意义上的精确——两片机翼被切割成上千个方方正正的街区,每个街区都以方位、字母和数字来编号命名,每一序列的编号对应一种城市的功能,没有一处漏网之鱼,其整饬性和规律性远远高于在方位感上已经算是很规则、整齐的北京。在设计巴西利亚的时候,巴西的汽车工业正在“雄起”之中,因而当局指示尼迈耶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人均拥有三辆汽车的梦想”来设计道路。于是,所有的街道都被建成快速车道,旁边没有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位置,至今仍是如此。对于像我一样没有车或者不会开车的人来说,无论是走路还是骑自行车上街,在巴西利亚都是极度危险的事情——早在来之前我就已经知道,巴西利亚是全球行人死亡率最高的城市。

这种冷酷、严谨的城市规划对于习惯了在混乱的大都市之中享受偶然性之快乐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冰凉的噩梦,因而,不但很多欧洲和北美的知识分子批评巴西利亚是一个乔治·奥威尔《1984》式的反人性的城市,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央集权的象征,就连巴西本国里约、圣保罗、萨尔瓦多等城市的人来到巴西利亚都会觉得极度不舒服。我的公寓里有一个家住传统热闹名城萨尔瓦多的巴依亚州立大学来的访问学者,他连续两个晚上使用葡英字典向我断断续续地嘟囔对巴西利亚的不满。但是,对于本地的人来说,他们却尝尽了这座城市功能便捷性的甜头,并认为其适度的冷漠和距离感有助于扭转外国人对巴西的妖魔化认识(热情、狂野甚至淫荡等等)。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正在阅读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的一本书,书中在谈到空间感与现代性的时候对巴西利亚进行了嘲讽,当我向院长恩里克教授转述这一段落的时候,他显得极其愤怒,甩下一句:“这些英语国家的学霸永远不会理解巴西!”

巴西利亚大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像是北京动物园——大片大片的草地、树木,每隔数百米有一幢看上去像是平房但实际上是楼房的低矮建筑,造型颇似笼子,只不过这些建筑的名字不叫“熊猫馆”、“热带小猴馆”或者“夜行动物馆”,而叫某某学院、某某系或者某某研究中心,连接这些建筑的也不是游客步行的小路,而是和巴西利亚的任何一条道路一样,是没有人行道和红灯的快速车道。

所有“笼子”之中最大的一个,也就是该大学的主楼,同样是由设计巴西利亚城的奥斯卡。尼迈耶设计的,相当于巴西利亚城的微缩版,一架小了n号的飞机。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才明白,巴西利亚大学的logo上的那几根线条所组成的图案原来就是飞机,而不是我原先以为的田径场(这个误解曾导致我一度以为该大学是一个以体育见长的大学)。这个飞机和大飞机巴西利亚不仅外形一致,其内部结构的数字化、逻辑化、功能化也极其相似。机身是主要通道,带有食品店、书店等服务设施,两个巨大的机翼虽然不高,算上地下层只有三层,但是颇为狭长,划分为上千个同等面积的隔断,每个隔断有着严格的数字编号,每个序列的编号按规律对应一组教室或者办公室,如果摸不清编号规律的话,走进主楼就会感觉进入了一个貌似简单但却极度冷酷、繁琐的迷宫。由于过于狭长,教室或者办公室找起来相当麻烦,昨天我曾尝试着自己走去办公室,结果足足在主楼里转了半个小时。好在走廊上美女如云,大波美臀应接不暇,所以也不会感觉沮丧。

主楼前面的停车场是我目前为止见过的最大的停车场,因为巴西利亚大学很少有住在学校里的学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自己驾车来上课(就像中国学生骑车去上课一样),加上驱车前来授课的教师,停在那里的车数以万计。白天校园里还算热闹,尤其是午饭和晚饭时分}学生们三五成群,猬集在树下、加油站或者商店门口,动辄眉飞色舞、打情骂俏。要想养眼的话最好此时穿越校园。由于我到目前还没有去据说美女最多的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大学算是我目前所见过的美女最多的地方,现在虽是当地的春天,但已有不少女孩穿得“衣衫褴褛”,惹火的身段烧得我的隐形眼镜极度干涩。一到晚上,校园里(尤其是我所住的公寓附近)除了偶尔有几辆车穿过之外,几乎见不到任何人影,像一个十足的旷野,安静得可怕。

校园的东边是横贯巴西利亚的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帕拉诺阿湖,从我的公寓步行到那里不算远。我只敢在白天漫步到湖边去怀念一下小它n号的未名湖,因为晚上实在是太黑暗、太空旷了,我害怕自己在路上会突然感到凄凉。P13-16

序言

感谢上帝,他去过上帝之城

尹丽川

胡兄身兼著名博士、老师和诗人,却是个喜欢低级趣味的。所以他从巴西海归后,约在后海见面时,我和另一个低级趣味的家伙,很没见过世面地,一味关心了色情和暴力:真有人在街上开枪火并吗?她们的胸真的很大吗?你有没有真的那个……胡老师也很兴奋呢,简直是手舞足蹈,在异国语言环境生活过的人,往往擅长手势和眼神,面对面听他煽情巴西,当比读文字更精彩;可文字又有另外的好处,因人家虽为著名顽童,学院无厘头的先驱,却仍是个诗人和准学者,长期热衷于学文化长知识。于是,这本类似游记的书,成了一本巴西生活辞典而不是旅游指南,他对生活的热爱,又如此地包罗万象,从战争、宗教、诗歌、电影、绘画、语言研究,到厨艺、雨季、黑社会、未婚妈妈、路有冻死骨、烟民的地位……

他居然写了这么多字!杂七杂八,见招拆招。我最喜爱的,是妙趣横生的奇人逸事和巴西社会的人情世故。我想,如果他从高尚欧洲海归回来,是不好意思把写序的作业交给我的,这一点咱们达成共识,都爱着脏乱差的非清教徒的非主流时尚化的习俗和文化上的第三世界。虽然——我就承认吧,我有着叶公好龙的小知心态,但胡老师竟身体力行起来,显示出平素断断瞧不出的电影中的勇气,样样事亲历亲为。朋友见他买下里约热内卢的机票,要去《上帝之城》中的上帝之城,不免生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送别心,而他咬牙到贫民窟转了一圈后,竟做起客来,吃了人家家里最后一个土豆,喝了别人从海滩捡来的矿泉水,得出的结论是,“贫穷并不是罪恶,真正的罪恶是歧视”.

并且胡老师追根溯源,说他从小时候看《丁丁历险记》,就开始惦记拉美诸国了。而对于巴西人民,一位中国青年也是从传说中的遥远国度走到现实中。所以这三十几万字的游记博客,记下的大多是一次次有趣而平等的相遇,而结局往往是抖包袱——或搞笑型,或文化总结型,全看胡博客博客那天的思想境界和幽默指数。

胡说,“巴西不是巴蜀以西”,可他在巴西端出的架势,却偏像是来到巴蜀以西,不需要预先的想象、崇敬和批判,只任自己在其中呼吸、感受,湿漉漉地生活,热乎乎地记录。即便有独在异乡的忧伤,也是热带的忧伤,黏滞、厚重,但一个太阳升起,就晴空万里无云,继续乐天优哉地写下去。

后记

2003年夏末,留校任教刚刚一年的我在恩师赵振江先生的大力推荐下,被北大派往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巴西利亚大学(Universitade de Brasflia,简称uNB)做访问教师,主要任务是在这所巴西排名前三的大学建立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点。从拿到“派遣令”到工作签证办理下来的那段时间里,我一直处于一种既兴奋又迷惑的状态,兴奋的是,我一直对只能用“神奇的热土”这句套话来形容的南美洲充满了基于阅读的好奇感,去南美晃悠一段时间算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令“人生完满”的机会,迷惑的是,为什么偏偏是去巴西这样一个我知之甚少的国家?我那可怜的西班牙语技能和这个南美洲唯一的葡萄牙语国家完全不配套,我通过阅读和博尔赫斯、科塔萨尔等西班牙语作家建立起来的亲和感也完全不能用于想象巴西。更令我迷惑的是,就算命运非得把我在巴西搁一段时间,为什么不把我搁在这个海岸线漫长无比的国家那些鼎鼎大名的沿海城市,譬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阿莱格里港什么的,而偏偏要把我扔到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正中心的内陆城市巴西利亚?凭着我对初中《世界地理》的顽强记忆,我知道巴西利亚虽然是首都,但地广人稀,功能单一,除了一些古里古怪的未来主义建筑,作为一个城市几乎乏善可陈。

就在我即将被既喜人又愚人的命运推离北京的时候,筹建中的《新京报》找到了我。老友李多钰和王小山诚邀我在《新京报》上开设每周四篇的专栏,把我在巴西的所见、所思及时记叙下来,从到达巴西的第一天一直写到离开,和国内的读者一起分享一段完整的、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不断积累和完善的巴西生活体验。我明白他们的意思是希望拿我的肉身遭遇当榔头,为读者们砸开一扇了解这个遥远国度的窗户。这是一件攒人品的好事,加之我对《新京报》充满了期待和信任,便欣然应允了。诚如李多钰女士在序言里所说,我到了巴西利亚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像个地下党员一样想方设法找到了上网的地方与“组织上”取得联系,开始了“永不消逝的专栏波”。这样,从《新京报》2003年11月11日创刊直到2005年初我回到北京,我那些唧唧歪歪的专栏文字一直像一群好动的南美小猴一样以“桑巴故里”之名赖在《新京报》上不肯离去,先是待在“首都”版的树枝上,后来又跳到“每日专栏”版的枝头跳起了桑巴,据说吸引了不少看客,可惜我身在八万里之外,无缘当面“抱答”一两个忠实的女读者。

“桑巴故里”专栏共有将近300篇,30多万字。回国之后不久我就把这些文字整理了出来,希望能够结集出版。我将这本想象当中的书命名为《文字桑巴69周》,因为我的“桑巴故里”专栏恰好记述了我69个星期的巴西生活,天意!我是多么中意于69这个伟大的数字啊!“69周”既是69个星期,也可以当作桑巴摆臀的69个圆周。我是一个身体极度不协调的愚钝之人,在巴西很多人试图教我跳桑巴都未遂,但我一直相信,我在巴西写下的文字会因地域的接触巫术而激烈地桑巴起来。在巴西的这69个星期,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对世界的认知、对文化的理解、对语言的敏锐度、对“同”与“异”的体察、对历史与现实的提问方式、对生活之中怪诞与凄凉的领悟、对各种各样的人的态度都在这个69个星期里酝酿着变化,与此同时,而立之年的到来、好友的辞世、写作的变异、感情生活的转折也都发生在这69个星期里,因此,裹挟了这些细微变化的69周文字桑巴不仅仅是我异域生活的鲜活经验之舞,更被我敝帚自珍为这段转型岁月里隐秘的内心之舞。嗯,那不能忘怀的69周,另一个国家,另一种活法,另一些人与事,另一道心灵内外的风景,不知道是不是另一个我,在日复一日的专栏中奋笔将我描述。

辗转了两年以后,想象中的《文字桑巴69周》历经磨难,终于变成了一本实实在在的书,书名调整为《去他的巴西》,这是因为一些朋友认为,“文字桑巴69周”这个名字太私人化,还有个令人棘手的“69”,不好处理,而“去他的巴西”则具有一种投我所好的歧义性:是“去他的一巴西”还是“去一他的巴西”?这是一个很好玩的问题。刚去巴西不久的时候,我学到一句俚语,直译过来是“去中国待着吧!”表达的意思是到某个乌有之乡去,中国在这句话里跟我们这边“忘到爪哇去了”里的爪哇一样,是虚指某个遥远的所在。这个“去他的巴西”某种意义上对应了上面提到的巴西俚语,可能在我叙述的最深处,巴西突然消散成了一个乌有之乡。

在此我要感谢《新京报》的副总编李多钰和我的好朋友尹丽川,两位如此优秀的女性为我作序,大大地满足了我小小的虚荣心。感谢王小山、胡少卿、绿茶、王文静、于崇宇,他们先后在《新京报》做过我的专栏编辑,是他们把我敦促成了一个靠谱的专栏作者。感谢老友席亚兵,这本书中的部分文字曾应他之邀放在了《世界博览》杂志的“并驾书场”上。感谢这本书的编辑、“立品图书”的竹子,一个抽烟比我还要厉害的文艺mm,她和她英俊的老板黄明雨让我这本怀孕期过长的书得以正常分娩。感谢萨其、宙艳、黄南、“鸡”、李蓬、小莫等巴西利亚华人小友,他们与我分享了本书中的所有神奇与寂寞。感谢在世界地图上像一个E罩杯一样饱满的巴西,它用罩杯中热情、淳朴、善良的乳汁喂肥了我的内心。感谢好友朱靖江,我们在里约热内卢活生生地演绎了“他乡遇故知”。感谢我在巴西时的MSN女友、现在的妻子阿子,如果没有她在MSN上分享我的孤寂时刻,我的文字就永远跳不出桑巴,如果没有她不远八万里去巴西看我,我就不会下决心在2005年初回国——“转型期”容易让人精神失衡,我曾一度想要在巴西把“公务”尽可能长地执行下去。

最后,感谢所有《新京报》“桑巴故里”专栏的读者和所有《世界博览》“并驾书场”的读者。我至今都感觉非常惭愧,法国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的巴西之行造就了奇书《忧郁的热带》、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巴西旅居生活为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诗歌带来了举足轻重的经典,而我的巴西之旅,却只能为大家提供这些零零散散的小专栏。望读者们饶恕我的散漫。

胡续冬

2007年2月于北大蔚秀园家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0: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