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母亲并没有在意。可以后的几天里,小恩格斯每天中午都喊饿,还要吃两份饭,这引起了母亲的担心。她想:孩子突然贪吃起来,是不是患了什么寄生虫病?便把儿子带到了医院,可医生一检查,身体正常。母亲还是不放心,强迫孩子停学几天,在家里休息。
“妈妈,我会耽误课程的。”小恩格斯不愿意。
“你放心吧,我请人给你补课就是了。”
小恩格斯拗不过母亲,便提出了一个条件:“妈妈,让我的同学克林斯曼来给我补课好吗?他的成绩棒极了。”
“好吧,就让克林斯曼来补课。”
到了放学时间,克林斯曼准时来家里为小恩格斯补课。但每次补完了课,小恩格斯都向克林斯曼挤挤眼睛,悄悄从桌子底下塞去一包东西,让他带走。可是,最后一次,这一举动被母亲发现了。母亲拿起了纸包,打开一看,是面包和点心。母亲用不解的目光紧盯着儿子,小恩格斯不好意思地说:“妈妈,对不起。这是我送给约尼尔吃的。”
“约尼尔是谁?为什么要送这个?”母亲严厉地问。
“约尼尔是我的同学。最近,她的爸爸失业了,全家没有了收入,吃不上饭。几天前,约尼尔上课时突然晕倒了,是饿晕的。”小恩格斯眼里溢出了眼泪。
“哦,是这样,”母亲的脸色变得温和起来,“约尼尔太不幸了。孩子,你有同情心,懂得帮助别人,这很好。可是,你为什么要瞒着妈妈呢?你为了同学,自己却饿着肚子,这也是不应该的呀。”
“妈妈,我害怕你知道了会责隆我。”小恩格斯说。
“怎么会呢?你做得对,妈妈不会责怪你的。”
第二天,母亲便让小恩格斯去上学,还为他多准备了一份早点。让他带到学校去。小恩格斯高兴地扑在母亲怀里。
对于一个人的个眭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比大人更强烈的爱心。这时候,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肯定和赏识,而不是因为孩子没有和父母商量或者违背了父母的意愿而否定孩子的爱心,更不能因为个人的私利而打击孩子的爱心。否则,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有爱心是错误的,从而自我否定这种爱心行为,变得冷漠和自私,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生活中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时下“独生子女”家庭多起来了。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孩子们不愁吃、不愁穿,但缺少的恰恰就是一颗爱心。一些孩子生性自私、狭隘、偏激甚至冷酷、残忍。有的因一些日常琐事便顿生不满,口出秽语,乃至拳脚相向。平时,家长对孩子关心的就是如何吃好、睡好、学习好,对心存爱意、关心他人、爱护集体的思想品德教育却不够重视。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就一个孩子,只要我有能力,孩子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图的就是让孩子快乐幸福;也有的家长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多学点知识技能,在聪明才智上超过别人,至于其他方面,用不着怎么教;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任性一点很正常,大起来自然会好的;更有甚者,还把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表现视为孩子的聪明、好玩,而加以纵容。一位上初中的女儿和母亲一起乘坐公交车,女儿要给一位老太太让座,妈妈示意女儿不要让。女儿站起来坚持要让座,妈妈非但不支持,反而当众打了女儿一耳光。这样的父母不仅伤害了爱心,还践踏了社会的和谐气氛。
“人之初,性本善”。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一旦发现孩子的爱心行为,就要及时地亲吻、拥抱和赏识孩子,受到赏识的孩子下次会更容易做出类似行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闪光点”视而不见,孩子做出同样行为的频率就会低得多。
一天,五岁的尼娜见妈妈在家里忙碌,便问:“妈妈,你在做什么?”妈妈答道:“我正为隔壁的史蒂芬太太烧一盘菜。”“为什么?妈妈。”妈妈告诉尼娜:“因为史蒂芬太太失去了女儿,难过得心都碎了。我们应该照顾她。”妈妈又对女儿说:“尼娜,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也许你也会想出一些方法来安慰史蒂芬……
P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