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平叛与民主改革
拨开雪域高原的乌云
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是西藏的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的封号,是中国清王朝的中央政府分别册封的。清王朝中央政府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并掌握确定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去世后转世灵童的大权。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前后,中央政府决定对西藏地方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针,并邀请西藏地方当局派代表到北京谈判。十四世达赖接受和平谈判的建议,派出代表谈判,并于1951年5月23日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
西藏和平解放后,许多西藏上中层的开明人士认识到,如不改革封建农奴制,西藏断无繁荣昌盛的可能。考虑到西藏历史和现实的特殊隋况,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社会制度的改革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十七条协议”规定西藏的改革中央不加强迫,由西藏地方政府自主进行。但是,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根本反对改革,试图永远保持农奴制,以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蓄意违背和破坏“十七条协议”,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变本加厉地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
1952年三、四月间,西藏地方政府的司曹鲁康娃和洛桑扎西暗中支持非法组织“人民会议”在拉萨骚乱闹事,反对“十七条协议”,提出人民解放军“撤出西藏”。1955年,西藏地方政府噶伦索康·旺清格勒等开始秘密策划、煽动武装叛乱。1956年,该区发生叛乱。1957年5月,在西藏地方政府噶伦柳霞·土登塔巴、先喀·居美多吉的支持下,“四水六岗”叛乱组织成立了,稍后又成立号称“卫教军”的叛乱武装。武装叛乱分子窜扰昌都、丁青、黑河、山南等地区,杀戮干部,破坏交通,袭击中央派驻当地的机关、部队,并到处抢掠财物,残害人民,奸淫妇女。
中央人民政府本着民族团结的精神,一再责成西藏地方政府负责惩办叛乱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并表示“中央不改变西藏地区推迟改革的决定,并且在将来实行改革时仍要采取和平改革的方针”。但是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把中央这种仁至义尽的态度看作软弱可欺。他们宣称:“九年来,汉人动也不敢动我们最美妙最神圣的制度;我们打他们,他们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只要我们从外地调一大批武装到拉萨,一打汉人准跑;如果不跑,我们就把达赖佛爷逼往山南,聚集力量,举行反攻,夺回拉萨;最后不行,就跑印度。”
顽固坚持农奴制度的农奴主和国外反华势力相互勾结,致使叛乱活动迅速蔓延。1959年3月8日,达赖确定3月10日下午3时到西藏军区礼堂看演出。3月9日晚,拉萨墨本(市长)却煽动市民说达赖喇嘛明天要去军区赴宴、看戏,汉人准备了飞机,要把达赖喇嘛劫往北京。他号召每家都要派人到达赖喇嘛驻地罗布林卡请愿,请求他不要去军区看戏。次日晨,叛乱分子胁迫2000多人去罗布林卡。随后,叛乱头目连续召开所谓“人民代表会议”和“西藏独立国人民会议”,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宣布“西藏独立”,全面发动了背叛祖国的武装叛乱。
17日夜晚,叛乱头目以所谓“汉人两发炮弹打到罗布林卡北围墙外,威胁达赖喇嘛安全”为借口,将达赖喇嘛及其家属“劫出”拉萨,然后又逃往印度。
19日深夜,叛乱头目指令叛乱武装向驻拉萨的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机关、单位发动大规模进攻。解放军一再广播喊话警告仍然无效,直到猛烈枪炮射击持续了6小时之后,忍无可忍的解放军被迫于20日上午10时开始反击。虽然解放军驻拉萨部队只有1000余人,但具有丰富作战经验、英勇善战的解放军指战员,在炮兵火力的支援下,一举歼灭了叛乱武装5360多人。仅仅两天时间,解放军就取得了拉萨平叛的全面胜利。
3月28日,国务院责成西藏军区彻底平息叛乱,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地方职权。在达赖喇嘛“被劫持”期间,由班禅额尔德尼代理主任委员职务。
达赖逃亡国外后,中央政府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大局出发,曾耐心等待他的转变,一直到1964年,还保留着达赖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职务。但达赖完全背弃自己曾经表示过的爱国立场,从事了大量分裂祖国的活动。他公开鼓吹“西藏独立”,成立“流亡政府”,制定所谓《西藏国宪法》;组建叛乱武装,多次在西藏制造爆炸、暗杀等恐怖活动,走上了一条与中央政府和广大藏族同胞对抗的道路。
1959年4月初,西藏军区调集兵力,迅速平息了山南地区的武装叛乱,切断了叛乱集团与国外的联系,粉碎了他们建立所谓第二国都的美梦。随后,解放军开始围剿西藏各地残余叛匪。至1961年底,西藏地区所有武装叛乱被彻底平息,西藏全境彻底解放。
人民解放军在广大西藏人民的协助和配合下,一边平叛,一边进行民主改革。民主改革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特别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争取到了更多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作。到1960年底,西藏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全区各地普遍建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农牧民协会、平叛保畜委员会等群众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P9-11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论述,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江西省教育厅、江西出版集团等有关单位自2006年起陆续编辑出版了《中外道德楷模100人》《中外道德警示100例》《中外和谐楷模100例》《中外创业传奇100例》《中外应对危机100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例》《中外应对网络舆情100例》《红色经典传奇100例》等单行本,旨在帮助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和谐观的深刻内涵,帮助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切实提高处置网络舆情和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
100例系列书的编写得到了中共江西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原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同志和现任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同志亲自为这些书作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同志担任编委会主任和主编,并亲自审定了全部书稿。本系列书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了使这套丛书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方便广大读者的阅读,江西省委宣传部将其统一整合为《100例经典系列丛书》,交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进行重新修订和再版。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1年11月
■政治篇
削平“三藩”:康熙从容拔掉帝国后院的引信
遵义会议:危急关头校正“罗盘”
西藏平叛与民主改革:拨开雪域高原的乌云
粉碎“四人帮”与批判“两个凡是”:拨乱反正斗妖孽
英国“光荣革命”:不流血的政权更替
拿破仑雾月政变:逆取顺守问鼎天下
推翻幕府统治与明治维新:向战胜自己的敌人学习
苏台德事件与慕尼黑协议:欧洲版的“抱薪救火”故事
法国阿尔及利亚大撤军:用收音机挫败兵变
智利阿连德饮恨未竟的事业:飞来的子弹有优先通过权
巴列维王朝的覆灭:他用自己的左手打败自己的右手
苏联“8·19”政变:胜负在于最后五分钟
美国“9·11”事件:恐怖袭击和全球反恐斗争
2004年乌克兰总统选举:“橙色革命”下的“黑色游戏”
他信政权的兴衰:错过也是一种过错
■经济篇
国统区金圆券改革:印钞机“印刷”出来的币改闹剧
建国之初经济战场上的正邪较量:银元之战与米棉之战定胜负
郁金香狂热:用经济杠杆摧平赌徒心态
南海股票事件:砸在牛顿头上的一只“烂苹果”
1837年经济恐慌:政府与金融大鳄博弈引发的乱局
1857年经济危机:美国南北战争的推手
大萧条时代证券改革:罗斯福为股市“野马”套上“笼头”
马歇尔计划:一石数鸟的国际大整合
日本战后的崛起:“吉田路线”吹响了日本振兴的“集结号”
联邦德国的重生:市场经济是一颗好种子
美国应对第一次“石油危机”:把帽子扔过墙去
里根政府摆脱经济困局:建立强势美元赢得人心
拉美国家债务危机:借钱买来的“繁荣”与教训
“黑色星期一”:股民集体坐上股票的“过山车”
日本房地产泡沫:急刹车来得太晚
东南亚金融危机:鸡蛋有缝招蝇叮
金融风暴下的香港保卫战:狭路相逢勇者胜
美国次贷危机:疏于监管酿大错
2009年世界金融风暴:各国使出十八般武艺保平安
■社会篇
1876年大饥荒:大清王朝从此患上“软脚病”
1910年东北鼠疫战:“鼠疫斗士”科学防疫建奇功
“5·6”特大森林火灾:永远难忘的红色警告
抗击“非典”:全民皆兵降疫魔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一场和受污河水的赛跑
三鹿毒奶粉事件:迅速化解的公共危机
中国防控甲型H1N1:早已壁垒森严,更加众志成城
制止霍乱肆虐:茫然与理性的较量
君士坦丁堡鼠疫:无知者的无奈
“西班牙女郎”大流感:一再松懈酿巨殇
1952年伦敦大雾事件:向天空宣战摘掉“雾都”帽子
日本水俣病:无法愈合的污染伤痛
印度博帕尔事故:“潘多拉”的盒子在深夜被打开
美国疯牛病事件:用强大“防火墙”作盾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核辐射举起了达利斯摩剑
■军事篇
曹操兵败赤壁:古代战史上的“次级债风波”
淝水之战:一场被“做空”的战斗
土木堡之变与北京保卫战:不能让敌人有勒索的可能
三湾改编:人民军队的新生
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亡了东三省
四渡赤水:在运动中摆脱围追堵截
抗美援朝:为保家卫国英勇出击
奥斯特利茨大捷:勇猛灵活多机变
滑铁卢之战:合纵之力斗强敌
敦刻尔克大撤退:“蚁式船队”创造渡海奇迹
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寒冬地狱的曙光
奠边府战役:蚂蚁对大象的围歼
古巴导弹危机:“谁是懦夫”的博弈案例
“斋月战争”:以色列后发制人反败为胜
■自然篇
“九八长江抗洪”:万众一心挽狂澜
大米草引进中国:“害人草”与“摇钱树”的命运流变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生之旅
关东大地震:仿佛恶魔从大地扫过
戈伊纳水库引发地震:科学改造消孽障
秘鲁雪崩:“太阳的子孙”勇斗“白色死神”
孟加拉1970年飓风:屋漏偏遇连夜雨
印度洋海啸:瞬间发生的浩劫
缅甸热带风暴大灾难:拒绝外援引发人道质疑
■企业篇
长江厂质量危机:诚信成为李嘉诚一生事业的基石
张瑞敏怒砸问题冰箱:“零容忍”成就质量金奖
格兰仕遭遇洪灾:低迷时刻需要横刀立马的将军
修正药业起家:一个企业的“仁、义、礼、智、信”
方太成功突围:“换位”思考换来成功
巨人集团重生:成功就是站起比倒下多一次
萍钢绝地逢生:一位船长和一艘舰船的航向
雅芳转型: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出水之后才知谁两只脚上沾满泥巴
新东方组织再造:脚大了鞋子也要跟着大
搜狐遭罚:一封信稳不住华尔街
松下幸之助三次危机:勇敢地跟灾难握手
联邦快递脱困:永不止步的传奇
桑德斯迎战英特尔:坚持就是胜利
克莱斯勒火中涅槃:大刀阔斧起死回生
达美乐低谷反弹:一招鲜吃遍天
巴林银行崩溃: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
泰诺药片中毒事件:要抬头必须先低头
王安没落悲剧: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塞勒菲尔德事件:怠慢比事故本身更坏
迪斯尼起死回生:艾斯纳杀出新血路
巴菲特拯救所罗门:先抢救声誉要紧
欧德瓦拉大肠杆菌危机:用速度表明态度
可口可乐中毒事件:傲慢和迟钝让消费者“乐”不起来
康泰克遭遇PPA噩梦:危机中快速寻找转机
安然惹出投行诚信危机:缺乏监管投资者怎能“安然”
法国兴业银行巨损:没有“守夜人”酿“法国史上最大的金融悲剧”
通用危机:一个人不能同时追赶两只兔子
后记
古往今来,人类经历并正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危机作为一种警醒方式,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提出严峻的挑战,形成巨大的考验。如何正确应对危机、有效化解危机、努力战胜危机,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切实解决的重大课题。
应对危机要常思忧患。人类历史上,洪水、地震、瘟疫、战争、事故、政变等各种天灾人祸从未间断。尤其到了现代社会,一方面发展突飞猛进,变化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积累,情况瞬息万变,过程危机四伏。“石油危机”、“黑色星期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9·11”事件、印度洋海啸、美国次贷危机、甲型H1N1流感,这些危机事件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面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和灾难,我们要常怀忧患之思,常怀警醒之心。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指出:“21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说过:“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可以说,没有危机感,其实就有了危机;有了危机感,才能有效避免危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居安思危,则有备无患。”无论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对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一个人而言,只有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树立忧患意识,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应对危机要坚定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坚定的信念,有如大海中的明灯、大厦中的支柱,不可或缺。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危机面前丧失信心。越是危机当头,越要增强信心、坚定意志;越要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就在于有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风险,特别是2008年以来战胜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和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挫败各种分裂势力的图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航向不断乘风破浪、昂首前行,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靠的正是在党领导下13亿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伟大力量。“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只要我们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不被任何挫折所屈服,就一定能够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应对危机要善抓机遇。所谓危机,既是危险,也蕴含机会。应对危机,关键是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综观古今中外,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富强,无不“受益于”各种各样的危机。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经济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版图都发生了重大调整。换言之,每一次经济危机,也是各国经济重新洗牌的一次机会。这次肆虐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对我省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但对江西来说,却正是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步伐的大好时机,正是我们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争取逆势进位, “弯道赶趋”的难得机遇。我们要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努力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排难而进、逆势而上。
应对危机要坚决果敢。危机具有突发性、威胁性、危害性、紧迫性等重要特征。古人说:“善谋且善断者,易胜。”如果优柔寡断、迟疑不决,困难就会越来越多,问题就会越来越大,而危机中潜伏、伴生和蕴藏着的机遇也会稍纵即逝、瞬间流失。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略大决战到抗美援朝,从粉碎“四人帮”到拨乱反正,从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到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无不是果断决策的光辉范例。这就说明,面对危机,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要有“风卷残云”的作风和气势。只要我们审时度势、快速反应、科学决策、措施有力,就一定能够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不断开辟新天地,开创新局面。
应对危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为系统总结古今中外应对危机的经验教训,江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了《中外应对危机100例》,该书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自然、企业等领域,分析了100个应对危机的经典案例,包括危机的成因、走势和影响,特别是应对危机的战略、战术得失等。全书内容丰富翔实,文字生动流畅,分析精深独到,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可读性和启迪性,对广大干部群众科学认识危机发生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方法,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彩虹与风雨共生,困难与成功相伴,危机与机遇并存。没有艰险,不能磨砺坚韧意志;没有挫折,不能成就非凡伟业。当前,我们正处在干事创业的大好时期,在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毫无疑问,我们还将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和考验。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智慧、有勇气、有力量战胜任何困难和风险,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康熙削平“三藩”;美国应对第一次“石油危机”;三鹿毒奶粉事件;土木堡之变与北京保卫战;汶川大地震;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本书《中外应对危机100例》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自然、企业等领域,列举了100个应对危机的经典案例,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危机的成因、走势和影响,特别是应对危机的战略、战术得失等。
《中外应对危机100例》由刘上洋主编。
刘上洋主编的《中外应对危机100例》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自然、企业等领域,分析了100个应对危机的经典案例,包括危机的成因、走势和影响,特别是应对危机的战略、战术得失等。全书内容丰富翔实,文字生动流畅,分析精深独到,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可读性和启迪性,对广大干部群众科学认识危机发生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方法,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