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彷徨(典藏对照本)(精)/国民阅读经典
分类
作者 鲁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彷徨(典藏对照本)》收入鲁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说11篇,正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 “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内容推荐

《彷徨(典藏对照本)》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收录了鲁迅在1924—1925年间所写的短篇小说十一篇,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高老夫子》、《兄弟》、《伤逝》等。作品以“表现得深切”、“格式的特别”开创了小说现代化的特征。鲁迅的伟大人格、深邃思想、强烈忧愤、崇高情怀、精湛艺术都凝聚其中。

《彷徨(典藏对照本)》是“国民阅读经典”系列之一。

目录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祝福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日“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竞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勿勿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请墩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

P1-5

序言

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国民的阅读生活中最迫切的事情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阅读经典!

在承担着国民基础知识体系构建的中国基础教育被功利和应试扭曲了的今天,我们要阅读经典;当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信息爆炸”占领人们的头脑、占用人们的时间时,我们要阅读经典;当中华民族迈向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时,我们更要阅读经典。

经典是我们知识体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园,是走向未来的起点。这就是我们编选这套《国民阅读经典》丛书的缘起,也因此决定了这套丛书的几个特点:

首先,入选的经典是指古今中外人文社科领域的名著。世界的眼光、历史的观点和中国的根基,是我们编选这套丛书的三个基本的立足点。

第二,入选的经典,不是指某时某地某一专业领域之内的重要著作,而是指历经岁月的淘洗、汇聚人类最重要的精神创造和知识积累的基础名著,都是人人应读、必读和常读的名著。我们从中精选出一百部,分辑出版。

第三,入选的经典,我们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尽量选择最好的版本,选择最好的注本或译本。

我们真诚地希望,这套经典丛书能够进入你的生活,相伴你的左右。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一二年四月

后记

十年前我汇编周作人所著《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及关于鲁迅的零散文章,共得五十万言。如今又成此书,并非找到了什么新材料,但也不是简单的“炒冷饭”。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解说鲁迅的《呐喊》、《彷徨》和《朝花夕拾》,而《鲁迅的故家》中的《百草园》也“差不多可以说是《朝花夕拾衍义》”(《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彷徨衍义·狗》)。料想此老当年必是鲁迅一书在手,有话可说,即著之笔墨。“这只是像《四书典林》之类,假如用了庸俗的旧书来比方,讲说一点相关的人地事物四项的故事,有没有用处不能知道,但不是望着题目说空话,所以与《味根录》之类是有些不同的。”(《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呐喊衍义·开端》)作者本是基于原著某一具体内容,“凭了我所知道的和记得的说来”;但《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和《鲁迅的故家》虽然各自出过几个版本,却始终是独立成书。读者读了周作人的解说,须得觅鲁迅著作对照;或者反过来,读了鲁迅的小说、散文,再另外看周作人如何讲法。这未免太麻烦了,估计少有人实行。于是这些“衍义”的效用,就要打些折扣了。现在我把周作人的相关文字,附在《呐喊》、《彷徨》和《朝花夕拾》各篇之后。便于读者阅读,如此而已。

《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向被列作“鲁迅研究资料”,——此亦为周作人自己所认可:“我很自幸能够不俗,对于鲁迅研究供给了两种资料,也可以说对得起他的了。”(《知堂回想录·不辩解说下》)其间可能就是他所谓《四书典林》与《味根录》的区别,而后者不免如其所说,“是夸夸其谈的在讲章旨、节旨,谈得比本篇原文更长,印出来徒耗物力,要看的人也不会多的”(《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呐喊衍义·开端》)。或许他之“供给资料”,正为了使“研究”不成那个样子。也可以说“研究资料”与“研究”关注点有所不同。对《呐喊》、《彷徨》这类小说来说,其一在“来”,其一在“去”。周作人讲过两段话:“这所谓索隐,与《红楼梦》索隐并不相同,只是就小说中所记的事情,有些是有事实根据的,记录下来,当作轶事看看,对于小说本身并无什么关系,作者运用材料本极自由,无论虚构或是实事,或虚实混合,都无不可,写成小说之后,读者只把它作整个艺术作品看,对于虚实问题没有研究的必要。”(《<呐喊>索隐》)“文学家所写,艺术家所画的人物,自然不必全要照原样,但是实物的比较有时也还不是无用。”(《秉烛后谈·关于阿Q》)是乃拘于虚实,则“没有研究的必要”;着眼创造,则“实物的比较有时也还不是无用”。他讲了很多,归结到一点,就是鲁迅作为小说家,是怎样“运用材料”,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的。这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作为“研究资料”的价值,就在这里。

前引两段话,体现了周作人对于小说本质的深刻认识。他之无意“研究”,“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举个例子,《阿Q正传》刚刚发表不久,他评论说:“阿Q这人是中国一切的‘谱’——新名词称作‘传统’——的结晶,没有自己的意志而以社会的因袭的惯例为其意志的人,所以在实社会里是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他像神话里的‘众赐’(Pandora)一样,承受了恶梦似的四千年来的经验所造成的一切‘谱’上的规则,包含对于生命幸福名誉道德各种意见,提炼精粹,凝为个体,所以实在是一幅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相’。”“只是著者本意似乎想把阿(墉骂一顿,做到临了却觉得在未庄里阿Q还是唯一可爱的人物,比别人还要正直些,所以终于被‘正法’了;正如托尔斯泰批评契诃夫所说,他想撞倒阿Q,将注意力集中于他,却反将他扶起了,这或者可以说是著者的失败的地方。”(《阿Q正传》)以“研究”论,恐怕较他人此后种种说法高明得多。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一再声明“专说社会事实”,“不谈文艺思想”,其实偶尔涉及写作动机,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均不乏精辟见解。——附带说一句,前引文章有云:“至于或者以为讽刺过分,‘有伤真实’,我并不觉得如此,因为世间往往‘事实奇于小说’,就是在我的灰色的故乡里,我也亲见到这一类脚色的活模型,其中还有一个缩小的真的可爱的阿桂,虽然他至今还是健在。”周氏“衍义”鲁迅小说,实即肇始于此。

周作人说:“读者虽不把小说当作事实,但可能有人会得去从其中想寻传记的资料,这里也就给予他们一点帮助,免得乱寻瞎找,以致虚实混淆在一起。这不但是小说,便是文艺性的自叙记录也常是如此,德国文豪歌德写有自叙传,题名日《诗与真实》,说得正好,表示里边含有这两类性质的东西。两者截然分开的固然也有,但大半或者是混合在一起,即是事实而有点诗化了,读去是很好的文章,当作传记资料去用时又有些出入,要经过点琢磨才能够适合的嵌上去。”(《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呐喊衍义·搬家》)所关心的是《呐喊》、《彷徨》和《朝花夕拾》的“读法”问题。这里前两本虚构乃属必须,读者只要当它们作“小说”去看;后一本是“文艺性的自叙记录”,有必要分辨其中何者为“诗”,何者为“真”。所以谈论起来,态度略有区别。周作人曾说:“豫才早年的事实大约我要算知道得顶多。”(《瓜豆集·关于鲁迅之二》)他记述了许多事实,也谈到什么不是事实;所谓“对于鲁迅研究供给了两种资料,也可以说对得起他的了”,应该从这两方面去理解。此外他说:“有些物事特别是属于乡土的,土物方言,外方人不容易了解,有说明的必要,此外因为时地间隔,或有个别的事情环境已经变迁,一般读者不很明了的,也就所知略加解说。”(《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总序》)这是他的兴趣,也是他的长项,记述事实时不免有所侧重;而对“有点诗化”者加以订正,亦多在此等方面。

以上所说“周作人讲解鲁迅”的特色,与我从前的看法相去不远,当时写过一万字的文章,在我的出品中算是长篇了,是以无须辞费。只再交代一点:选录的是《鲁迅的故家》和《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直接“衍义”鲁迅作品的内容,并非两本书的全部;此外仅从《鲁迅的青年时代》和《知堂回想录》中各取了一节,以为补充。周氏还有不少文章涉及鲁迅作品,为免重复,不复收入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23: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