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跸山大捷
六月二十二日凌晨,决战开始。高延寿首先进攻西岭上的李勣。在高延寿看来,李勣的一万五千步骑,就是给自己塞牙缝也不够。高延寿忙着调兵遣将的时候,长孙无忌和牛进达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绕到他的背后,正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高延寿的脑袋。
六山上的唐太宗看到远方尘土飞扬,立即发出进攻的信号,顷刻之间锣鼓震天,号角激越,旌旗漫天飞舞。各路唐军好像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似的,夹杂着冲天的杀喊声,所有人的目标只有一个——高延寿的脑袋。
高延寿不知道唐军到底有多少人马,登时慌了手脚,赶紧分兵抵御。主帅一慌,十五万高丽人就更慌了,就像挨刀的鸭子,乱逃乱窜。
李勣的人马从西岭上如猛虎下山,直奔而来。数不清的长枪长矛,犹如千万条巨龙,张牙舞爪,很快就把高丽人撕裂成碎片。行军总管张士贵的先锋部队锐不可当,更有一个白衣斗士,格外显眼。犹如神兵天将从天而降,手中握着丈余长戟,腰间悬着两把金弓,猛地跃出,金刚怒喝,像一只被激怒的野牛,蛮狠地在高丽军阵中肆意冲撞。长戟所到之处,血肉横飞,顷刻之间就扫倒了一片高丽人。
高丽人本来就吓得胆子都没有了,这时候又突地晴天劈来一记雷电,白衣斗士简直就是天上的雷公下凡,彻底让高丽人魂飞魄散。只见他风驰电掣,手中长戟银蛇狂舞,高丽人挡者必死。四周战鼓紧敲,旌旗迎风乱舞。在这个白衣斗士的示范之下,唐军将士无不奋勇向前,摧锋陷阵,所向披靡。
这景象看得六山之上的唐太宗热血直涌——军中竟然隐藏着如此一个纵马横刀的大猛人——马上派人去问张士贵:你手下的那个跑在队伍最前头的白衣斗士叫啥啊?何方人氏?张士贵只说了三个字:薛仁贵。无须更多介绍,一个旷世奇杰就此横空出世。
唐太宗当即下诏,赏赐薛仁贵马两匹、绢四十匹,由一个普通士兵提拔为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从这一刻起,薛仁贵就迈上了威震四方的名将之路。
这个薛仁贵名礼,字仁贵,绛州龙门人氏。仁贵两个字铿锵有声,所以人们习惯叫他薛仁贵。但薛仁贵年轻时候只是一介穷困潦倒的下贱农民。薛仁贵把自己的贫贱归咎于老爹薛轨的风水不好,决定改葬他处,以求富贵。
薛仁贵的妻子柳氏很有眼光,她早就看到了薛仁贵飞黄腾达的未来。柳氏告诉薛仁贵:纵然是不世之才,要想发达也须机缘巧合。现在皇帝要亲征高丽,张榜悬赏猛将。这样的机遇,千载难逢。你一身都是本事,为什么不去混一混?说不定还真能够混出名堂来,扬名于世。到那时衣锦还乡,再改葬也不迟啊。
连个女人家都那么识大体,薛仁贵不投军不行啊!于是薛仁贵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爱妻柳氏,风风火火地找到了张士贵。张士贵一瞧此人虎背熊腰,身材魁梧,绝对是当兵的料,就把他带到了辽东这个英雄用武之地。
来到辽东之后,薛仁贵第一次大显身手是在安市城下。郎将刘君邛被高丽人围了一重又一重,眼见性命不保,薛仁贵骑着一匹绝影快马,飞也似的杀进重围。只听见敌军阵中一声惨叫,薛仁贵的马鞍上很快就挂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那是高丽将领的脑袋。吓得高丽人趴在地上,连气不敢喘。薛仁贵由此名震一时。
这一次安市城外打援,薛仁贵更是抢尽风头,无人能及,遂成了唐军的先锋模范。全军将士无不向他看齐,涌现出一批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左武卫将军王君愕和新罗人薛罽头。
王君愕冒着高丽人雨点般的矢石,忽左忽右,比风还要轻快,很快就冲进高丽人的军阵中央,夺取了一面大旗,呼呼舞动得像一道长虹。气急败坏的高丽人发疯似的砍杀过去,只听见一声惊天长号,王君愕登时成了血人,身中数刀,含恨而亡。
新罗人薛罽头生前发誓要立非常之功,流芳百世。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佩剑出入于天子之侧。武德四年(621年)薛罽头偷渡到唐帝国,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建立功勋。直到唐太宗亲征高丽,招募义兵。薛罽头毛遂自荐,任左武卫果毅,跟随唐太宗来到了辽东。
六山之战,薛罽头一头猛扎进敌军阵中,没命地往前冲,遇高丽人就砍,差点儿就杀到高延寿跟前。可惜孤身奋战,惨死于高丽人的乱刀之下。但是薛罽头的大无畏精神让唐太宗震撼不已,泫然问随从:他是谁?死得如此壮烈!薛罽头的大名谁不认识,随从争着回答:新罗人薛罽头。
壮哉!悲哉!唐太宗泪流满面,立即下令找到薛罽头的遗体,赐封大将军,脱下龙袍盖上之后,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裹上了御服,
薛罽头就永远跟皇帝相伴随,心愿也终于得到了结。
一个外国人为了唐太宗竟然不惜捐躯沙场,让唐军将士情何以堪?死了一个薛罽头,不亚于为唐太宗搬来五万救兵。所有的人都产生一个念头,光荣战死沙场,报效皇上!
但是唐军将士还没有来得及为皇帝捐躯,对阵的高丽人就莫名其妙地哗啦啦四散开来,消失得比冰雪融化还要快。原来是长孙无忌和牛进达从背后猛插过来了,高丽人彻底被打垮了。
就这样,出现了古代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三万唐军包围了十五万高丽人,而且战斗完全是一边倒的。高丽人毫无反击之力,任人宰割。高山上,原野上,森林间,小溪里都铺满了高丽人横七竖八的尸首。据统计唐军共斩首二万余级,逃散的更是难以计算。
到最后高延寿、高惠真带着剩下的三万六千八百人,逃到一座高山上躲起来,但是再也逃不出唐太宗的手掌心,被唐军包围得水泄不通。长孙无忌将全部的桥梁都撤去,至此高丽人成了瓮中之鳖,插翅也难飞。
唐太宗还真不相信这一战会打得如此漂亮,骑马绕着高丽人的营地走了一圈,看到处处狼藉,破败的旗帜,丢弃的器械,堆积如山的尸体,惨不忍睹。唐太宗不由得仰天长叹,高丽人倾巢而出,弹指一挥间灰飞烟灭。此乃老天相助也!于是跳下马,再三拜谢老天爷。
高延寿、高惠真被围了一个晚上,吃的、喝的全都没有了,最后斗志全无。六月二十三日,两人垂头丧气地走进了唐太宗为他们精心准备的受降帐篷。残余的三万六千八百高丽人放下武器,跪在地面上,一步一步地爬过了唐军营垒的大门,全都拜倒在唐太宗跟前,讨饶之声不绝于耳。
唐太宗狠狠地教训了这些降兵一顿:你们这些毛都没长齐的东夷小屁孩,微乎其微的海蛐,打起仗来,冲锋陷阵,连老头子都不如。从今以后还敢跟大唐的天子斗吗?高丽人闻言吓得汗流浃背,俯伏在地,不敢出言。
爽也爽完了,骂也骂完了。大人不计小人过,唐太宗除了挑出酋长高延寿、高惠真以下三千五百人,授予官爵,迁到中原去之外,其余的三万多高丽人全都放回平壤。
是役,共消灭五六万敌人,虏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还有带护心镜的明光铠铁甲一万件,至于其他战争物资更是不可胜数,堪称唐太宗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高丽举国震动,后黄城、银城等守军闻风而逃。安市城以西数百里之内成了一个无人区,高丽人都忙着逃命去了,把空城丢给了唐太宗,高兴占多久就占多久!
打了这么一个大胜仗,想低调都不行。唐太宗这回确实有点飘飘然,他派人速去定州向太子李治报捷,并写信问太子的辅臣高士廉等:我打仗的本事就是这样子,你们感觉如何?为了让自己的丰功伟绩留传千秋万代,唐太宗下诏,将自己战斗过的六山更名为驻跸山,让人画下大破高丽军阵图,刻在石碑上以表纪念。
驻跸山大战之后,水军统帅张亮也率部到达建安城下,跟唐太宗相隔不过五十里,可谓近在咫尺。安市城完全成了一座孤城,唐军形势一片大好。
七月初五,唐太宗在安市城东的山岭上扎下大营,积蓄力量,伺机攻城。在攻城之前,唐太宗先给阵亡者的尸体做上记号,待凯旋之日一并运回家;同时重赏投降的两个高丽统帅,高延寿封鸿胪卿,高惠真封司农卿,以求稳定己方军心,动摇敌方士气。
令人惋惜的是,唐太宗大胜之后,骤生骄心。唐太宗对拿下安市城信心满盆,尽管跟张亮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并没有跟他取得联络。结果两路大军各自为战,形不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
而张亮胆小鬼的本性,也在建安城下一览无遗。扎营之时,营垒还没有筑好,士兵们都出去砍柴了。突然一队高丽人前来偷袭,军中一阵恐慌。张亮更是吓得脸色苍白,口呆目瞪。坐在军椅之上,浑身颤抖,甚至连逃跑的勇气也没有了,只是眼睁睁看着高丽人叫喊着冲杀过来,准备挨上一刀。
可这回张亮走狗屎运了,部下以为主将临危不乱,佩服得五体投地。总管张金树壮了壮胆子,敲锣打鼓,发起反攻,将高丽人赶走。阴差阳错,总算逃过了一劫。但是张亮就此吓破了胆,在建安城下转了一圈,看到城池坚固,再也不敢进攻,更不敢继续北上与唐太宗会师,反而南逃到卑沙城去了,把逃跑将军的角色扮演到底。
攻打安市城的任务,就交给百战百胜的皇帝吧!
P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