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分享(40位中国顶级艺术家的成功秘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关雅文//周娴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深度采访了40位代表中国艺术界最高水平乃至世界一流水准的、仍然活跃在艺坛的实力派名家,并将这40篇采访修正后集结成书,让热爱中国顶级艺术家的读者们能够“一次爱个够”。

本书不仅是中国顶级艺术家系列报道的汇集,更有意义的是,它记录了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这批艺术家的成就,是艺术瑰宝与珍品的集纳,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内容推荐

本书是《广州日报》娱乐部《向中国顶级艺术家致敬》系列采访报道的结集,共收入了2009年下半年该报对4啦代表中国艺术界的最高水平、仍然活跃在艺坛的实力派名家的专访。全书以“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民乐家”分类,包括殷秀梅、宋祖英、阎维文、李海鹰、徐沛东、吕思清、张国勇、杨丽萍等人。

专访聚焦于艺术家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请他们亲自讲解成功背后的独门绝技和辛勤付出。对专业领域的读者,以及普通的艺术爱好者,都极具启发性。

目录

歌唱家

 “美声皇后”殷秀梅/周娴

 “高音王子”戴玉强/沈远安

 “歌剧天后”幺红/苏蕾

 “西部新歌王”王宏伟/苏蕾

 “甜美的东方百灵”宋祖英/林芳

 融三家之美谭晶/程雪超

 “亚洲第一男中音”廖昌永/苏蕾

 独一无二的女中音关牧村/周娴

 “民歌界一哥”阎维文/苏蕾

 唱“花儿”最地道的吕继宏/程雪超

 最佳“中国弄臣”袁晨野/周娴

 “中国奥赛罗”魏松/吴红林

 “金嗓子天后”张也/张素芹

 “中国制造的蝴蝶夫人”郑咏/苏蕾

 通俗“一哥”孙楠/程雪超

 “天籁女声”韩红/程雪超

 “发烧女王”蔡琴/苏蕾

作曲家

 “高产作曲家”印青/林芳

 跨界音乐大师李海鹰/苏蕾

 电影配乐大师赵季平/王振国

 词曲大家徐沛东/苏蕾

演奏家

 “古典超人”许忠/苏蕾

 “小提琴神话”薛伟/周娴

 小提琴“苦行僧”吕思清/林芳

 最年轻的钢琴大师郎朗/林芳

 “钢琴才女”陈萨/戴雨静

 “新一代音乐诗人”李云迪/苏蕾

指挥家

 最活跃的青年指挥家李心草/莫斯其格

 点石成金的指挥家张国勇/吴红林

 最懂“经营”的指挥家余隆/苏蕾

舞蹈家

 中国民族舞金招牌杨丽萍/苏蕾

 跳得最男人的黄豆豆/吴红林

民乐家

 “胡琴皇后”宋飞/苏蕾

 “中国笛王”张维良/沈远安

 “筝坛神手”王中山/沈远安

 “金唢呐”侯彦秋/苏蕾

 秦派“古筝掌门人”周望/程雪超

 “琵琶天王”张强/苏蕾

 “江南神笛”蒋国基/龙迎春

 “炎黄鼓王”阎学敏/王振国

试读章节

殷秀梅,祖籍山东,出生于黑龙江省鹤岗市。

1970年任鹤岗市文工团独唱演员,因为表现出类拔萃,殷秀悔1976年调任中国广播艺术团独唱演员。根据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回忆,当时的殷秀梅非常恋家,赖着不走,怎么也要在家多待几天。姜昆一再说服才将哭哭啼啼的殷秀梅拉走,没想到这一拉就为中国艺术领域拉进了一个声乐的大家。

1979年,电视剧《青春啊青春》成功播出后,段秀梅演唱的主题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久,她又录制完成了《妈妈教我一支歌》,这两首歌成为殷秀梅走向成功的起点。可是,就在她演艺“红火”的时候,她却意外地选择了上学,1980年段秀梅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学习之后的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技术上,比以前来讲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显著的飞跃与突破。

30多年来,殷秀梅演唱的《党啊,亲爱的妈妈》、《长江之歌》、《妈妈教我一支歌》、《中国大舞台》、《幸福在哪里》、《永远是朋友》、《我爱你塞北的雪》、《我们是黄河泰山》、《中国好运》等等歌曲已走进千家万户,不仅这样,她对一些外国作品也能做到处理得当,游刃有余,实属歌唱领域的领军人物,是歌唱领域的实力派歌唱家。

殷秀梅多年来获奖无数,殷秀梅同时也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及大型文艺晚会中担任独唱。她那亲切、大方和气度不凡的舞台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此外殷秀梅常常参加各种义演、慰问演出,处处展示了一个艺术家的德艺双馨。也正因此,殷秀梅也获得了老中青三代歌迷的热爱,开辟了一个属于她的时代。

名家采访

2009年6月初殷秀梅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永恒的旋律——名家名歌演唱会》演出,观众对殷秀梅的演唱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更有观众称被殷秀梅放如滔滔江水、收若涓涓细流般的歌声震撼。记者深入采访了殷秀梅,畅谈她的音乐与生活。

最喜欢写雪景的歌曲

广州日报:几十年过去了,您的歌声依然圆润浑厚,您是如何保持的?您在气息唱腔方面有没有自己特别的处理方式?

殷秀梅:我觉得唱美声的歌唱家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而扎实的基本功必须通过专业的训练,其中最好的途径就是上大学。我就是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毕业,师从沈湘教授。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在中国最好的音乐学院学习,遇到最好的老师。

至于气息唱腔,如何控制没有特别具体的诀窍,基本功练好了,唱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够很随意自如地控制气息,达到腔体的通达,形成自己的规律。因为到了舞台上是没有时间让你考虑方法的,那时候还要考虑音准、音量、歌词等东西。演员在台上其实是高度紧张的,所以基本功一定要练好。不过我觉得要想唱好美声,一定要身体好,因为唱美声是很费气的,上学时我自己练习得多了都练到头痛背痛。另外,聪明和悟性好也很重要,才能体会作品内涵。

广州日报:自从1979年您演唱《青春啊青春》为全国观众认识,已经30年了。30年来,唱红了很多歌曲,请问您最爱哪一首?

殷秀梅:特别偏爱的歌曲我就没有,我演唱的歌曲都是我喜欢的,因为只有自己喜欢,才能够吃得透,唱得好。比如我是在东北出生,特别喜欢雪,所以《我爱你塞北的雪》、《沁园春·雪》这些描写雪景的歌曲,我都很喜欢。

广州日报:听了您多年的作品,感觉您的演唱前后还是有很大的变化,您自己觉得变化在哪里?

殷秀梅:就技巧而言,在声音运用、速度控制上更自如了,爆发力比从前强了很多,能将强的地方唱得更强,同时柔的地方也能压得更柔,就像在2008年独唱音乐会上我演唱《摇篮曲》时,感觉观众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听得见。

从对作品的理解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唱过的曲目和学习的东西多了,阅历也多了,体会也多了,作品自然也会有很大变化。就像我演绎《我爱你,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这些歌曲的时候,现在的我比从前演唱时投入的感情更多了,歌声的内涵也更丰富了。

还有舞台经验也很重要,比如有一次演唱,前一首是《我爱你,中国》,这是一首很大气的歌曲,紧接着就是民歌《想亲亲》,地道的山西风格,自己都紧张了一下,因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如何迅速调整声音就很关键,不过这样的经验多了,再遇到也就容易处理了。

广州演出最后一刻决定唱《沁园春·雪》

广州日报:不久前您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永恒的旋律——名家名歌演唱会》演出,当晚的歌声澎湃激扬,可是观众却不知道,您是带病演出。

殷秀梅:谢谢,已经好了,其实我很少生病的。这次广州演出第一场还能坚持,第二天嗓子就已经哑了,到医院紧急治疗,才完成了第二场的演出。

我之所以坚持,除了职业的要求,还源于我对广东观众的感情,我从上世纪80年起就常常在广东演出,那时唱美声的少,唱通俗的多,即便如此,观众从来都对我的演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次的广州演出也是座无虚席,我更觉得必须每句词每个字都要唱好。本来我的曲目顺序应该是先唱《沁园春·雪》,然后是《绒花》和《映山红》,第二场演出因为嗓子的原因,就赶紧调整了演出顺序,先唱了比较柔和一些的《绒花》,然后再唱音调渐强的《映山红》,在唱《映山红》的时候我还没有决定要不要唱《沁园春,雪》,可是想到观众的热情,《映山红》唱完的最后一瞬间,才下了决定,对指挥轻声说了一句“沁园春”,坚持唱完了这首气势磅礴的歌曲。

歌唱以外的另一面

广州日报:您演出的时候常穿的演出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下面是西式拖地长裙,上面是中式领子,演出服是您自己设计的吗?

殷秀梅:是的,是我自己设计的,我的演出服90%都是自己设计的。按常规,唱美声的演员都选择袒胸露背的礼服,我也很喜欢高雅大气的西式礼服,不过我们的演出在电视上播出时,电视镜头常常只出现演员的上半身,袒胸露背的衣服显得有点不雅,同时我觉得中国人应该穿中国特色的衣服,所以想到了现在这种中式领子的设计。可是作为是独唱演员,在一个很大的舞台上,穿中式的旗袍又显得很单薄,所以裙子就选择了西式的蓬松拖地长裙,这样一配合,舞台形象也就饱满了,而且高雅又大气。不过我也不会在所有的演出中都穿一种演出服,那只是我的一种形象,我更喜欢随着作品不同变换演出服,这才是我的性格。

广州日报:生活中您喜欢什么风格的衣服?有没有特别喜欢的品牌?

殷秀梅:我平时穿的衣服风格比较随意,也多是自己设计的,设计好了然后请人做,很有自己的特色。另外,我特别喜欢用围巾,买了很多,一年四季都用。因为常在外地演出,气温变化很大,天冷的地方,大围巾一围就解决了问题,漂亮又实用。

我是在东北长大的,黑龙江人很讲究穿着,1976年我到北京任中国广播艺术团独唱演员,那时的北京还没有什么时尚观念,可是我就喜欢与众不同,演出服颜色我特别选择了和大家不同的鲜亮玫瑰红,大家都是短发,我就留起了齐肩长发,这样一来观众就觉得很不一样。我,就是这样喜欢有自己的特色。

广州日报:音乐之外,生活中您看电视吗?最近很热的电视剧《潜伏》您知道吗?

殷秀梅:我平时看电视看得最多的是新闻。电视剧我就喜欢看国产电视剧,韩剧这类的就很少看,不过因为演出也常常在晚上,所以电视剧看不完整,就常常向周围的人打听剧情。我觉得《亮剑》、《闯关东》很好看,《潜伏》也很喜欢,这些演员都很棒。

P2-5

序言

当代中国,经济巨大的潜能正逐渐向世界显示,文化深远的魅力正逐渐向世界延伸。在中国正与国际接轨的艺术舞台上,有这样一批艺术家,他们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在各自的领域里堪称大家。他们,是中国艺术界真正的大家,也是世界一流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人们提起他们的名字,犹如谈到老朋友般的亲切,人们说起他们的作品,亦像如数家珍般的熟悉。

不过,他们在专业领域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却只为艺术界象牙塔内的小众所知晓,普罗大众如雾里看花,大多说不出个一二三四来。与中国艺术界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反差和深深的遗憾。艺术需要传承,才能生生不息,顶级艺术家用心血浇灌的艺术之花需要传播,才能历久弥新。葆有恒久的生命力。

有感于此,在南国的广州,有这样一家报纸——《广州日报》,她正在奇迹般地绘写着中国报业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在位于广州传统繁华商业地段人民中路的广州日报社采编大楼五楼的娱乐部,有这样一群来自中国大江南北的年轻人,他们热爱艺术,经过多年记者编辑的专业生涯打磨,他们对艺术的各门类已经有了很深厚的积淀,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艺术领域的“非业内”专家,他们长于将普通人喜爱却说不清楚的艺术魅力,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责任感,有志于汲取中国艺术的精华,并向世人推广和展示。并通过他们的记录得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于是《广州日报》推出《向中国顶级艺术家致敬》系列采访,从2009年6月20日第一篇采访见报开始到11月28日第40篇采访见报,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在广州日报娱乐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深度采访了40位代表中国艺术界最高水平乃至世界一流水准的、仍然活跃在艺坛的实力派名家。

如今,娱乐新闻在各家综合类报纸中都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对艺术家的报道也常常见诸报端,但是如何做到曲高而不和寡,通俗但不低俗,却不容易。此次《向中国顶级艺术家致敬》的采写,显然打破了常规的采访模式,没有漫谈。而是将话题聚焦在了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上,请艺术家们亲自讲解其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就,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个人秘笈和独门绝技。这样的报道方式,在中国的新闻界也是创新的。而以此规模一次性报道40位中国最顶级的艺术家,亦非常少见。

为了最全面地展示艺术大家的艺术成就,采写报道时设计了“名家采访”“名家课堂”“大家谈”“佳作欣赏”“记者手记”的环节。在“名家采访”中,名家讲述了自己是怎样达到艺术巅峰的过程:在“名家课堂”里艺术家仔细地分析了自己是如何演绎一部作品的细节,甚至细到一个音一个字是如何发声的,有的还将自己的成名绝技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在“大家谈”中,听取了来自业内人士的评语和来自艺术爱好者的声音:在“佳作欣赏”中,介绍了名家们最受欢迎的作品:而在“记者手记”中,采访者写下了自己与名家们交流后的心得,以及对艺术家的个人感觉。

《向中国顶级艺术家致敬》的系列报道见报后,收获了非常好的口碑,无论是专业领域还是普通读者,都称赞“值得一看”,现在他们将这40篇采访修正后集结成书,让热爱中国顶级艺术家的读者们能够“一次爱个够”。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中国顶级艺术家系列报道的汇集,更有意义的是,它记录了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这批艺术家的成就,是艺术瑰宝与珍品的集纳,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分享的同时,也能传承下去。而这,也就是此书名为《分享》的深层含义。

虽然,这些“非业内”专家或者还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在记录中华民族这笔宝贵文化财富的过程中或许还有疏漏,不过,他们的努力值得肯定,这是他们职业生涯多年厚积薄发的收获,这本书,也是他们和中国艺术界共同成长的见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