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69名老一代革命家和革命烈士子女共同撰写的回忆录。这部回忆录共分四卷——“父辈的追寻”“母亲的求舍”“儿女的梦幻”和“人生的冷暖”。全书以160余万字、8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先驱及其子女的斗争生活经历,讲述了众多鲜为人知的红墙内外的真实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之魂(星辰谱共4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邢立统//刘克府//刘忠铁//李立//范红延等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由69名老一代革命家和革命烈士子女共同撰写的回忆录。这部回忆录共分四卷——“父辈的追寻”“母亲的求舍”“儿女的梦幻”和“人生的冷暖”。全书以160余万字、8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先驱及其子女的斗争生活经历,讲述了众多鲜为人知的红墙内外的真实故事。 内容推荐 本书以百万文字八百余幅照片分四集展一不了中国共产党先驱者及其子女的斗争生活经历,以后辈人的眼光审视前辈们的理想信念和对祖国复兴、民族崛起的赤诚之心,从中汲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精神。 目录 父辈的追寻 父辈的追寻不能忘 共产主义理想 缔造工农武装 长征世纪丰碑 人民当家兴邦 儿女眼中的父辈 父辈无愧于子女 李大钊的一家 陈独秀父子间 毛泽东的儿女们 刘少奇的舔犊之情 任弼时、陈琮英和他们的孩子 面对革命和儿子的刘伯坚 张浩一家人 董老父女间 革命妈妈——曾志 巾帼英雄——张琴秋 外交家夫人朱霖和子女 阶级斗争舍生 “二七”死难烈士的光辉代表——林祥谦 《墓畔哀歌》祭一君宇 尽善尽美惟解放的——王烬美 燃烧自己照亮长夜的——萧楚女 革命何须怕断头的——杨超 好汉身躯为群裂的——周文雍 砍头不要紧的——夏明翰 立志创造新社会的——刘绍南 誓为人民灭虎狼的——贺锦斋 再世当为天下雄的——熊亨瀚 但愿工农万万岁的——彭湃 历史的长子——殷夫 留得豪情作楚囚的——恽代英 不惜惟我身先死的——邓恩铭 工农红军的杰出将领——黄公略 勇猛的奋斗者——邓中夏 风雨登轮出国门的——何叔衡 孤身入虎穴的——钱壮飞 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瞿秋白 以“两条半枪”起家的——方志敏 铁窗难锁钢铁心的——王若飞 在烈火中永生的——叶挺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的——陈然 民族斗争取义 民族英魂永不灭的——杨靖宇将军 尽忠报国的——张自忠将军 千古美名留的——戴安澜将军 愿拼热血卫吾华的——左权将军 路线斗争求真 在时代中求真和追寻的——朱德 愿把身躯易梦真的——续范亭 在不屈中求真和追寻的——彭德怀 在无悔中求真和追寻的——陈毅 在永恒中求真和追寻的——周恩来 终生追寻和不尽烦恼的——毛泽东 尾声 母亲的求舍 信念·追求 “国之瑰宝”——宋庆龄 巾帼女杰——邓颖超 史册留英名——向警予 “双枪女将”——贺子珍 血染雨花台——何葆珍 骨硬志坚——陈少敏 钢铁战士——李伯钊 两闯鬼门关——李开芬 忘我为革命——萧月华 在烈火中永生——邱清玉 求“明清”何其难——徐明清 宁折不弯——王长德 报国何计女儿身——王根英 对死亡不屑一顾——黄励 丰碑铭刻女红军 伴侣·战友 长空舞忠魂——杨开慧 中华英杰——伍若兰 风雨征程中——刘英 我的妈妈——陈琮英 掌握自己命运——林月琴 人生无怨无悔一谷羽 忘不掉那些年月——浦安修 耿耿的晨星——忆张茜妈妈 含笑长辞——秋葵 一心为革命一周东屏 我的母亲——刘志兰 历尽磨难——李秀文 在爱的苦海中游泳——吕璜 在期望中度日——梅志 史诗吟咏伉俪情 儿女·未来 笑看旌旗红似火——赵一曼 功不可没——安娥 育苗甘为先——曹孟君 冒死救孤幼——罗叔章 口碑胜墓铭——蒋鉴 毕生为难童——杜彦桐 育建国人才——赵君陶 心中只有孩子——丑子冈 永远活在学子心里——王一知 博大质朴——康克清 天下至圣慈母爱 儿女的梦幻 特殊时代的平凡人 “上帝宠儿”——与共产党同生存共命运的一代 家庭教育 生离死别的——毛岸英 在襁褓中离开父母的——刘允斌、刘爱琴 多灾多难的——朱敏 九死一生的——贺捷生 没有父母爱的——张代侠 在战火中成长的——黄义先 从荒坡上捡回来已断气的——任湘 蔡妮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日子 民众的女儿——项苏云 颠沛流离的——李特特 将来又是个大革命的——罗西北 寄人篱下的——王继飞 和母亲风雨同舟的——聂力 朱总司令的儿子——刘太行 珍惜父母爱的——瞿独伊 魔窟铁牢里的——囚童军 “特权阶层”——与人民群众无法割裂的一代 社会教育 几十位父母的——彭士禄 人民的女儿——杨月花 写了抱约的——刘熊生 林苏生与邓瑞生 陆范家定 寄养在工人家里的——聂力 石来发与蔡春华 罗家儿女 红军的女儿——方梅 吃百家奶的——刘克府 在异国他乡的——蔡妮 ■字旗下小囚徒——朱敏 流落街头的——毛家兄弟 沦落为放牛娃、童养媳的——刘氏兄妹 千里寻父母的——陶斯亮 组织部的女儿——刘朝兰 巧遇首长的——杜吉昌 忘不了那段情的——李铁映 胸中装着他人的——林汉雄 为了革命后代 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 黄土地洛杉矶 罕见的娃娃长征 四支儿童军的五条长征路线 “红色贵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的一代 学校教育 背井离乡苏联国际儿童院 圣地幼苗历尽寒暑迎甘露 延安中学转战陕北变迁多 华东学子烽火摇篮五千里 边区联中一路坎坷一路歌 溪流归海公育儿童汇北平 老区教育改革除旧开新路 老区教育改革的五大突破 集体育儿养教并举的十大特点 人生的冷暖 一代贤愚史册留 碧血染青史的——陈延年、陈乔年 子承父业的——李葆华、李星华 国际主义战士——毛岸英 丹心照汗青的——刘允斌 帅府平民女——朱敏 “光明在前”的——任远志 从自然科学之路步入仕途的——叶选平 平凡的有心人——苏河清 在父辈熏陶中的——邹家华、叶楚梅 新中国第一个俄语播音员——瞿独伊 首任核潜艇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彭士禄 延安时代的青年楷模——谢绍明 水电专家——罗西北 国防科技战线上的尖兵——叶正大 民革主席——李沛瑶 人民音乐家——施光南 劳动模范——刘虎生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者——陈祖涛 自强不息的——伍绍祖 默默奉献的——李特特 水电将军——贺毅 誉满江河的陕北娃——崔军 为祖国争得殊荣的——黄健 走出多灾多难岁月的——郭志成 民歌旗手——刘燕平 心中只有祖国的——赵施格 至死不屈的——孙维世 监狱之星——张燕林 稀有元素矿产勘探专家——任湘 机床工艺革新能手——张代侠 不向病魔让寸分的——刘形矢 群星在太空闪烁 人生旅途中的思考 后记 试读章节 俄国的十月革命影响了全世界,也影响了整个中国革命的进程。当十月革命的消息传人中国后不久,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从1918年下半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已经得到初步传播。五四运动,是在中国无产阶级成长壮大和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发生的。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6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13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读政治本科。1916年春,在神田酒家风雨楼聚会为一位即将返国的朋友饯别,席间写下了互勉的赠别诗:“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当时,国内袁世凯已窃国称帝,各地讨袁风起,李大钊借“风雨”一词,既勉励朋友风雨同舟,共赴国难;又预示封建复辟势力终将被革命的急风暴雨所摧垮,抒发了革命必胜的豪迈激情。 这年夏天,李大钊归国后,即担任北京《晨钟报》编辑,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才能够救中国。 被誉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1879年出生于安徽安庆。少年时便痛恨八股,为敷衍母亲而去应考,却高中第一名秀才。进入20世纪后,陈独秀作为我国第一代赴日留学生,于1901年自费进入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的前身),不久又进成城学校(日本士官学校预备科)。回国后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改名《新青年》,高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人物。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9年5月4日,从北京大学红楼中涌现出一批手持小纸旗、喊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学生。他们与其他12所学校的学生会聚到天安门,又在街上游行示威。这一运动从规模看,只有3000余人自发参加,口号是反对北洋政府外交上的无能,却在中国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即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跨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其主要标志,就是无产阶级(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代表)成为新时期革命斗争的领导力量。 毛泽东后来曾说过:“在五四运动里面,起领导作用的是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虽然不上街,但是他们在其中奔走呼号,做了许多事情。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五四运动从广义上讲,应包括此前已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和随后开展的工人、市民的声援运动。尤其是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统治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与迷信宣战,从而出现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此基础上,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最先进的知识分子才能由民主主义进一步走向共产主义,随后又成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最早发起者。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在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捕,李大钊联络各界群起营救。陈独秀在狱中关了83天后表面上被获释,却被软禁在家。李大钊与志同道合者研究商量,决定送陈到上海发挥领导作用。因陈独秀不会北方话,又受警探监控,很难出城,为确保其安全,李大钊决定亲自护送。 1920年2月旧历年关时,李大钊化装成车夫,用马车直送陈独秀到天津码头。在路上李大钊一面赶车,一面与陈独秀商议建立共产主义政党问题。两人取得共识,并决定在南北分头着手筹备。 陈独秀到上海后,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发起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前身。陈独秀来信询问党的名称是否叫“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叫“共产党”! 同年3月,李大钊和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此时,共产国际派远东局局长威金斯基与中国革命者联络,首先到北京找到李大钊,经过交谈,就建立中国共产党取得一致意见。随后,李大钊介绍威金斯基去上海会见陈独秀,为正在筹划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了国际联系。 “南陈北李”发起创建共产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当时的青年曾经在两人的照片后面题写这样的诗句:“北李南陈两大星辰漫漫黑夜吾辈仰承”。 早在1918年10月,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杨昌济教授,领着湖南长沙师范学校自己的学生毛泽东(字润之)来到北大红楼图书馆,想找份工作。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农民之家,后曾身历农、兵、学三界。毛泽东少年读私塾,16岁入新式的东山小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入湖南新军当兵半年,退伍入长沙师范学校。 李大钊听毛泽东言谈,感到此青年见识很不平凡,同意安排他当图书馆的助理员,月薪8块大洋。毛泽东在此一面工作,一面旁听哲学和新闻课,并总想找名流请教。当时月薪200多块大洋的教授们,谁有心思和时间听一个月薪8块大洋的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起初,惟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例外。已是学界权威并已名满天下的“守常先生”接待了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登门请教,经过几次畅谈,深感这个操浓重湖南乡音的图书馆助理员志向见解非同常人,并将他介绍给了胡适等名师。 毛泽东通过李大钊的介绍和提供的学习条件,开阔了视野,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掌握了对各种流派比较鉴别的方法。 1920年5月在上海,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沈雁冰等人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小组,由李达代理小组书记;同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刘仁静、罗章龙等建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等人在湖南长沙创建了共产主义组织;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包惠僧在湖北从事武汉地区的建党活动;王烬美与邓恩铭等在济南从事党的筹建工作;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在广州参与党的筹建工作。此外,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张申府、刘清扬、赵世炎、周恩来、蔡和森等人在留法的勤工俭学学生中,也在从事建党活动。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可尔斯基抵达上海,提出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上海发起组很快与北京的李大钊和已去广州的陈独秀相商,认为经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酝酿和准备,成立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确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小组随即通知各地小组各派代表两名出席会议。 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李汉俊的住宅里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全国各地和旅日共产党小组的代表,共12名,代表全国党员50余人。12名代表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烬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包惠僧由陈独秀委派,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荷兰人)、尼可尔斯基(俄国人)也列席了大会。 P2-4 后记 《中华之魂》星辰谱是《中华之魂》丛书最后一部。这部书的作者和资料提供者,大都出生和成长在战乱年间,分别经历了国内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文化大革命。这些人有义务和责任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父辈的追求、希望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怀着难言的复杂心情,去回忆、整理、编写这部书,即便是匆匆回眸,也能痛切地感受到那充满着坚定信念、不灭斗志的英雄气概和屡遭磨难、正道直行的悲壮精神;那些还没有来得及走远的困惑与思索;那些还没有结束的不平与抗争……究竟哪些是不应当轻易遗忘的? 经过了17个酷暑和严冬,干着被有些人认为的“傻事”。其实,我们并不觉得傻,我们的神经也很正常。既然不傻也不疯?为什么在这离不开“金钱”的社会里,还干这出力不讨好、赔钱赚吆喝的买卖呢?这大概就是父辈们给予我们的那颗执著心。 理想和信念、希望和追求,是留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最坚定不移的特征。我们没有成长中的烦恼和奋斗后的失望!变态的品格,残酷的真面,我们前后已亲历了六七十年!在历史长河中这只是短暂的一瞬,在人生里程上却已是十分久远。但我们至死不悔,我们坚信共产主义终会有胜利的那一天。 为什么我们留恋过去?为什么我们憧憬青少年时代的生活?那时候的物质生活远远不如现在!那时候的教学条件也远远构不成现代教育的风景线!“治病救人,与人为善”、“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布衣不见官”……不管这些话是谁说的,大家认为对,大家都去做;没有人民的老爷,只有人民的公仆;在民族解放、祖国建设这座大厦上,每个人都是砌墙铺路的砂石。 现在有些人不理解、不相信,还按他们的思路去做注解: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是去朝鲜镀金的,只是个人命运不济该着了;刘允斌、张玛娅、孙泱、孙维世之死,是他们父辈争权夺利的继续…… 那么,李大钊、罗亦农、刘伯坚、孙炳文、彭湃、瞿秋白、赵世炎、蔡和森、郭亮、张太雷、李硕勋……为谁而死?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大弟毛泽民、小弟毛泽覃为谁而亡?伴随着鲜血和生命,这些灼人而惨烈的代价怎能遗忘。 如果说在市场经济的初期:“体制、观念的转变”还停留在理论探讨或客观战略筹划上的话,那么,峥嵘的延安时期,这种转变和要求已经开始了真刀真枪的实际较量和你死我活的贴身肉搏。正因为如此,从延安和各解放区出来的孩子,虽少有大红大紫的新星涌现,却有大批初衷不改的忘我奋斗者。这些经过延安、各革命老区教育的孩子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之后,虽然依旧平凡,但却成熟了性格,硬起了心肠,开始向养育他也禁锢他的环境和土壤告别。 为了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这部书搜集到的资料和文章竟达500多万字,照片2000余张。我们无法将来稿照登,也不能每篇署上作者的名字。无奈之下,经过编委会的多次讨论,只好将大部稿件重新编辑,按类分成四集,将选用稿件的作者或资料提供者,纳入编委会成员。也有稿件没有署名,一并在此特予敬告和致谢! 《中华之魂》编委会 2006年8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