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文字变得轻松亲切,文学的力量和图画的色彩一起流淌,开始一段愉快的彩色读书之旅。
本书列举了100部人一生要读的文学名著,通过“必读理由”、“作者介绍”、“背景介绍”、“名著概要”、“阅读指导”、“名家汇评”、“名言警句”、“延伸阅读”八个栏目帮助读者多角度解读文学名著,提炼作品主旨,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中外文学名著,为深入阅读提供指导。此外该书附有600多幅美图片,包括文学名著书影、作家的画像与照片、墨迹手稿、阐释名著的雕塑和绘画等,使读者直观地、深入地了解文学名著,同时了解绘画、雕塑、电影等艺术形式,获得更多的文化熏陶。相信本书会是青少年读者快速、高效地学习和了解文学名著的理想读本。
文学名著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精华,它们凝聚了作家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而且能陶冶情操、领悟人生和获得智慧,从而为走向成功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精选了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100部文学名著,通过“必读理由”、“作者介绍”、“背景介绍”、“名著概要”、“阅读指导”、“名家汇评”、“名言警句”、“延伸阅读”八个栏目帮助读者多角度解读名著,并为读者深入阅读提供指导。编者有机结合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为读者打造出一个立体的、彩色的、极具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使读者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必读理由]
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忠贞与放荡、抵抗与服从、精神与肉体、安分与叛逆等诸多矛盾的深层揭示
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幻抒情和感情浓烈的新水平
理论与文学的结合,传统现实派和现代先锋派的结合
人类灵魂的独特诠释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介绍
米兰·昆德拉(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他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背叛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背景介绍
昆德拉在谈小说时说:“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每一部小说都要回答这个问题: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其真意何在?”在他眼里,小说的主旨乃在于描述人类存在的境况,并揭示其中深藏的奥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正是此意义上的现代作品。这部小说以1968年捷克事件为历史背景,用冷静而幽默的笔触描述了外科医生托马斯、女记者特丽莎、女画家萨宾娜、大学讲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境况和心态意绪,揭示了人类生存的窘迫境遇和重重困惑,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面对生存,面对历史,昆德拉揭去了古典式的理想主义罩衣,把生命存在所面临的两难境地以及由此产生的全部荒诞赤裸裸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名著概要
工作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外科医生托马斯是一位与妻子离婚、自己独居的中年男子。十多年来,在男女两性问题上,他一直追求和保持着一种所谓的“性友谊”。男女双方的交往应仅仅局限在单纯的性交往上,除此之外,双方不应该要求对方,或用责任和义务来约束对方。托马斯依循着这种“性友谊原则”,与一些女人保持着不远不近、不疏不密、不冷不热的关系。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托马斯与乡间餐馆女招待特丽莎邂逅相识。年轻淳朴的特丽莎进入托马斯的生活,改变了托马斯守持十年的“性友谊”原则。托马斯决定与特丽莎在布拉格长期同居,并求他的情人——女画家萨宾娜为特丽莎找到了一份工作。同托马斯生活在一起,使特丽莎陷入了十分矛盾的窘境之中,同时,她的介入也造成了托马斯生活的窘态。特丽莎一方面十分珍惜与托马斯的爱情,另一方面,她又难以容忍托马斯继续与别的女人保持关系。特丽莎生活在嫉妒与恶梦之中,而托马斯则常常奔命于他的“性友谊原则”与爱的忠诚这两个难以调和的冲突之间。
1968年苏联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占领了布拉格。特丽莎这时已由暗房技工提升为一名出色的新闻摄影记者。她以记者的身份全身心地投身于拍照采访的工作中,用镜头记录下占领者的野蛮和抗议者的愤怒,虽几遭威胁和被捕,她仍不停地工作,将拍摄下来的历史镜头送往国外发表。苏军的占领使形势越来越恶化,托马斯和特丽莎不得不离开祖国,移居瑞士。恰巧托马斯的情人萨宾娜这时也已流亡瑞士。托马斯打电话与萨宾娜联系,两位昔日的情人又旧梦重温。侨居国外的生活并没有改变特丽莎的心境,反而使她觉得更加孤独和难以忍受。为此,特丽莎决定独自返回自己的祖国。临行时留给托马斯一封信。后来,内心深爱着特丽莎的托马斯,也毅然作出了返回布拉格的抉择。
流亡瑞士的女画家萨宾娜在日内瓦结识了新情人弗兰茨。弗兰茨是在大学任教的讲师。这对情人的不断交往,同样造成了令人窘迫的局面。萨宾娜生性孤傲,一生最厌恶的是媚俗,认为媚俗是人类生活中最可恶的敌人。从反对媚俗出发,萨宾娜蔑视一切众人约定俗成的原则和戒律。她凭着女人的敏感意识到自己与弗兰茨不过是貌合神离。她与弗兰茨的交往也都不过是些错位中的对话。她力图追求一种既真实又不媚俗的生活。在弗兰茨决定与萨宾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萨宾娜却不声不响地消失了。弗兰茨虽沉溺在对萨宾娜的爱恋之中,并决定与妻子克劳迪离婚,同萨宾娜结合,但他根本不能理解萨宾娜对生活的感受。萨宾娜的不辞而别把他推向了一个更为窘迫的尴尬境地:离开了妻子和家,但又同时失去了热恋的情人。然而,弗兰茨很快又惊异地发现,这种窘境也给他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自由和新生。这种突然降临的庆幸,又使他与一位学生情人同居生活在一起,从而使他摆脱了把爱情理解为一场战斗的那个可怕的妻子。萨宾娜离开日内瓦后,在巴黎定居。几经沧桑,几经漂流,她感到四周空空如也。强烈的虚无感包围了她,她悟出了人生的奧秘。人的一生所难以承受的并非累累重负,而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或许生活中的奋争、操劳、反叛、追求等等所欲达到的目的,只是那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在巴黎她收到了一封布拉格的来信,得知托马斯与特丽莎已死于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这一死讯更增加了萨宾娜的虚无感。
托马斯和特丽莎返回布拉格后,一直生活在绝望与沉沦之中。由于苏联的占领,捷克似乎进入了一个“葬礼的时代”,绝望之感在整个国家弥漫着,渗入人们的灵魂和肉体,人们的生活如履薄冰,到处充斥着暗探、密告、监视.托马斯和特丽莎当然不能逃脱厄运。托马斯因为过去写过的一篇文章,而被解雇,失业后在郊外的一家小诊所找到了一份很差的工作,可由于托马斯拒绝与警察的所谓合作,不愿去陷害一位编辑,连这份很差的工作也丢掉了,最后成了一名窗户擦洗工。
从此以后,托马斯更加沉沦,只能靠偶然外遇的性游戏来填补生命中的空白。特丽莎的心灵更遭受了极大的打击。祖国的沦陷,所钟爱的人的沉沦,使她陷入了极度的混乱而难以自拔,可怕的是梦魇和幻觉给她的心理蒙上了厚厚一层恐惧的色彩。为了摆脱缠扰不休的恶梦,她选择了一个荒唐的尝试,与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发生了性关系,然而,此等荒唐之举丝毫也未改变她的本来心境。特丽莎再也不能忍受这种沉沦绝望的生活了,为了她和托马斯,她建议双双隐居乡村,希望用乡村的静谧来安抚不安的灵魂。最后,他俩因车祸而双双身亡,灵魂因死亡而得到了彻底的安息。不知是出于对自己信念的追求,还是为表示对过去情人萨宾娜的忠诚,弗兰茨十分同情和关注被越南侵占的柬埔寨战况,并积极参加一次进军柬埔寨的行动。这一行动是由西方一些著名知识分子发起组织的,他们组成一支队伍开进越南占领的柬埔寨,以迫使越南人允许医生入境。在进入柬埔寨的过程中,弗兰茨体会到了伟大的历史事件与喜剧性的荒诞往往会自然而又奇异地结合在一起。许多知名人士在为正义而斗争的掩盖下,却干着猎取虚荣的勾当。一个夜晚,弗兰茨被几个拦路抢劫的歹徒打死。她的妻子克劳迪为他举行了葬礼。他的学生情人站在远处恸哭失声。弗兰茨完成了漫漫迷途的永恒回归。女画家萨宾娜一直流亡异地他乡,四处漂泊,最后定居美国。有一天,她写了一份遗嘱,请求把自己的尸体火化,骨灰撒到空中。用死完成了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阅读指导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带有很浓的结构主义色彩。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不同,昆德拉的人物从不追求如交响乐乐章般的鲜明和饱满,他只把人物和事件作为一些象征符号,让他们在社会符号系统里运动,藉此来阐释思想的内涵。小说的文字既像散文又像理论随笔,但结构却采用了严谨的巴赫金所谓“复调小说”的形式。小说章节题目中“轻与重”、“灵与肉”出现两次,而且次序颠倒,对某些意念(如树脂涂覆的草筐里的孩子、圆顶礼帽、托马斯的窗前凝望等)的反复出现,成为小说的基本动机和推进动力,但再现中又充满了变奏。围绕着忠贞与放荡,抵抗与服从,精神与肉体,安分与叛逆等诸多矛盾,作品从不同层面揭示了主题,最后几乎构筑了一个颇为完整的人物系统和理论体系。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哲理小说已经背离了小说的传统定义,不再通过感性传达使读者得到心理的满足,而要求他们用理性思维去感知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得到一种思索的快感。昆德拉曾引古犹太谚语“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小说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
P410-P413
文学名著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组成部分,它们凝聚了作家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历史,影响社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而且能陶冶情操、领悟人生和获得智慧,从而为走向成功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鉴此,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人一生要读的100部文学名著》,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掌握中外文学名著,并为读者深入阅读提供指导。
本书分为“中国卷”和“外国卷”两部分,收录了50部中国文学名著和50部外国文学名著。它们是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的代表作,也是各种文学流派的代表作,能较全面地体现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工具书。书中开设了八个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文学名著,提炼作品主旨:“必读理由”简述文学名著的成就和影响;“作者介绍”介绍作家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背景介绍”讲述文学名著的写作时代、社会背景或者写作过程中的轶事等;“名著概要”对作品的主要内容、情节、人物等进行提纲挈领的勾划;“阅读指导”对文学名著提出指导性的阅读建议;“名家汇评”收集名家对文学名著的独到见解;“名言警句”摘录文学名著中历经时间的考验沉淀下来的不朽词句;“延伸阅读”推荐与文学名著相关的作品。这些专栏由点及面,或纵向深入,或横向延伸,能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把握文学名著的精髓,是快速、高效地学习和了解文学名著的理想读本。
尽管本书是一部工具书,我们仍没有忽视对它的审美要求,力图为读者打造一个立体的、彩色的、极具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首先,编者为每部文学名著配入丰富精美的图片,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具象地展示文学名著的风采。这些图片有经久流传的文学名著的书影,有记录作家容貌的画像与照片,有世界各国文学家留下的珍贵墨迹手稿,有艺术大师阐释文学名著内容情节的雕塑和绘画。其次,装帧设计将每部文学名著所依托的文化底蘊与现代审美理念融合在一起,不仅使读者直观地领略每部文学名著的神韵,而且还能深入感受文学同社会文化、艺术的内在联系,在全方位接近大师、深层次品读文学名著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