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向大家介绍一位仁慈的人
那是一个寒冷的二月。一天下午稍晚的时候,在肯塔基州P城一个布置得很讲究的客厅里,有两位绅士正一边喝酒一边说话。旁边没有仆人,他们两个人坐得很近,好像在非常认真地商量什么重要的事情。我在这里称他们为绅士,只是为了方便而已。如果用挑剔的眼光判断的话,他们其中的一位并不能称为绅士。这个人不是很高,但很粗壮,长相平平,却神气十足、装腔作势,一看就知道他是那种出身卑微,却又拼命想往上爬的人。他的穿着过于讲究,上身穿着一件俗气的花哨的背心,脖子上围着一条鲜艳的黄点蓝底围巾,还系了一条非常醒目的领带,这身打扮倒和他的派头很相符。一双粗大的手上戴着好几个戒指,胸前戴着一条沉甸甸的金表链,表链上还穿着一串大得惊人的五颜六色的图章。每当他谈兴浓时,他总是把表链甩得叮当作响,显出一副满足的样子。他说的话丝毫不符合《默莱氏语法》,还经常冒出各种各样的下流词汇。虽然作者力求让作品更加形象、生动,但依然不能说服自己将这些词记录下来。
和他正相反,他的同伴谢尔贝先生倒很有绅士风度。单从他家里的摆设和家务管理的整体情况来看,就知道他家里条件很好,甚至可以说非常富有。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那样,这两个人正在认真地商量着什么。
“这件事就这么安排吧!”谢尔贝先生说。
“谢尔贝先生,我实在不能做这样的买卖。”对方一边说,一边把酒杯放在眼睛和灯光之间观察着。
“黑利啊,汤姆可不是一般的黑奴。他为人诚实,做事稳重,而且非常能干,他把我的庄园打理得井井有条。不管到哪儿他都值这个价钱。”
“你说的是黑奴的诚实吧?”黑利一边说一边给自己倒了杯白兰地。
“不,我说的诚实是真真正正的诚实。汤姆稳重、明理,而且虔诚。在四年前的一次布道会上,他宣誓信教,我相信他是真信教的。从那以后,我就让他管理我的所有产业——钱、房子、马匹,还让他自由行动。我发现,不管做什么事,他都非常正直、可靠。”
“谢尔贝先生,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世上有虔诚的黑奴,”黑利一边说一边坦率地摆了摆手,“但我相信。在我上批卖到奥尔良的黑奴里,就有一个黑奴非常虔诚——真的,听那家伙做祷告,就好像在参加教友聚会一样。而且他性情温顺、沉默寡言,我用他换了不少钱。他以前的主人因为欠了债急于将他卖掉,所以比较便宜,我在他身上净赚了六百美元。没错,在那些黑奴身上,宗教是有用的,只要他是真的相信。就是这样。”
“是的,如果世上真的有人信教,那就是汤姆了。”谢尔贝说,“去年秋天,我让他自己到辛辛那提帮我做事,顺便取回五百美元来。我跟他说:‘汤姆,因为你相信上帝,所以我相信你——我知道你不会骗人。’没错,汤姆果然回来了,我知道他一定会回来。后来我听说有些无耻之徒对他说:‘汤姆,你怎么不趁机逃到加拿大去呢?’汤姆对他们说:‘主人相信我,我不能做这种事。’我不得不说,我很遗憾要卖掉汤姆,你应该让他抵掉我的全部债务,如果你还心存善良,就应该这样做。”
“我身上有所有生意人身上所具备的良心,——但这点良心,可以说,只够我发誓用。”黑奴贩子开玩笑似的说,“而且,只要合乎情理,我会尽我所能帮助我的朋友。但是你看,这件事让我感到为难——而且非常为难。”黑利沉默地叹了口气,然后又给自己倒了一些酒。(P1-2)
19世纪50年代,美国南北方因为蓄奴制度的存废问题,矛盾走向白热化。就在这时,《汤姆叔叔的小屋》就像一个轰雷,响彻在美国上空,对美国南方的蓄奴制度进行了有力的声讨。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哈里耶特·比彻·斯托夫人。1811年,哈里耶特·比彻·斯托夫人出生在美国北部的一个清教徒家庭,她从小就喜欢读书、写作,练就了一手好文笔。哈里耶特·比彻·斯托夫人的父亲、兄弟和丈夫都是有名的废奴主义者。在他们的影响下,她一直非常同情那些饱受压迫的黑奴,并热切地希望废除蓄奴制度。哈里耶特·比彻·斯托夫人见过和听过很多关于黑奴的悲惨故事,决定写一本鞭挞蓄奴制的作品,于是她怀着满腔热情写下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除此之外,她还写过《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奥尔岛上的叫珠》《老镇上的人们》等,但成就皆不如《汤姆叔叔的小屋》。
在故事的开始,作者就交代奴隶主谢尔贝先生因为债务问题,决定卖掉他的两个奴隶——汤姆和女奴伊莉莎的儿子哈利。伊莉莎知道这个消息后,就决定带着儿子逃跑。这对母子连夜逃到自由州,并在那里偶然遇到自己的丈夫,一家三口经历重重磨难,成功抵达加拿大,过上了自由的生活。而汤姆,那个忠厚、朴实、能干的黑奴,毫无怨言地被送到了一艘船上。在船上,他偶然救下了奴隶主圣·克莱亚的女儿伊娃。在伊娃的要求下,圣·克莱亚将汤姆买了下来。然而不幸的是,天使般的伊娃因病去世,而圣·克莱亚也在一次事故中被人杀死。伊娃的母亲不顾伊娃和圣·克莱亚的遗愿,将汤姆送到了拍卖市场。汤姆被穷凶极恶的奴隶主雷格里买下,最终被摧残至死。
这部小说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主要在于它揭露了蓄奴制度下种种令人发指的现象,进而将蓄奴制的残忍、灭绝人性公之于众。在这种制度下,所有奴隶都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他们毫无自由,可以被奴隶主任意打骂或者买卖,随时都面临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就连那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汤姆都无法幸免于难。正是这种对黑奴悲惨命运的描写,唤醒了很多人的良知,让更多的人加人支持废奴运动的队伍,并对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部小说一经出版,立刻风靡全美国,一年内销售三十万册,后来又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
在故事的开始,作者就交代奴隶主谢尔贝先生因为债务问题,决定卖掉他的两个奴隶——汤姆和女奴伊莉莎的儿子哈利。伊莉莎知道这个消息后,就决定带着儿子逃跑。这对母子连夜逃到自由州,并在那里偶然遇到自己的丈夫,一家三口经历重重磨难,成功抵达加拿大,过上了自由的生活。而汤姆,那个忠厚、朴实、能干的黑奴,毫无怨言地被送到了一艘船上。在船上,他偶然救下了奴隶主圣·克莱亚的女儿伊娃。在伊娃的要求下,圣·克莱亚将汤姆买了下来。然而不幸的是,天使般的伊娃因病去世,而圣·克莱亚也在一次事故中被人杀死。伊娃的母亲不顾伊娃和圣·克莱亚的遗愿,将汤姆送到了拍卖市场。汤姆被穷凶极恶的奴隶主雷格里买下,最终被摧残至死。
斯托夫人著,姜筱菡译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全译本)(精)/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主要在于它揭露了蓄奴制度下种种令人发指的现象,进而将蓄奴制的残忍、灭绝人性公之于众。在这种制度下,所有奴隶都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他们毫无自由,可以被奴隶主任意打骂或者买卖,随时都面临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就连那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汤姆都无法幸免于难。正是这种对黑奴悲惨命运的描写,唤醒了很多人的良知,让更多的人加人支持废奴运动的队伍,并对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斯托夫人著,姜筱菡译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全译本)(精)/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刺激1850年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小说。这部小说中关于非裔美国人与美国奴隶制度的观点曾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
19世纪50年代,美国南北方因为蓄奴制度的存废问题,矛盾走向白热化。就在这时,《汤姆叔叔的小屋》就像一个轰雷,响彻在美国上空,对美国南方的蓄奴制度进行了有力的声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