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洛夫编著的《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增订新版)》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揭示了儿童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令人惊异的断裂,今天,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在生活中缺少与自然的接触,洛夫把这一现象和一些最令人担忧的儿童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这是第一本总结了系统研究成果的书籍,指出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与成年人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洛夫不仅仅敲响了警钟,也为恢复这一至关重要的联系提供了实际的方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增订新版)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美)理查德·洛夫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理查德·洛夫编著的《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增订新版)》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揭示了儿童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令人惊异的断裂,今天,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在生活中缺少与自然的接触,洛夫把这一现象和一些最令人担忧的儿童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这是第一本总结了系统研究成果的书籍,指出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与成年人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洛夫不仅仅敲响了警钟,也为恢复这一至关重要的联系提供了实际的方法。 内容推荐 理查德·洛夫编著的《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增订新版)》是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它第一个指出儿童与大自然关系的断裂问题,并命名了“自然缺失症”。在这本增订新版中,作者综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与自然的直接接触是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并更新了大量的证据,表明儿童与自然的断裂和肥胖症、注意力缺陷、抑郁症等上升之间的关系。 作者并未止于担忧和警示,而同时为救治“自然缺失症”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主张。他对如何拉近生活与自然的距离、修复儿童与自然的联结、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提出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包括种植、园艺之类的传统方式,也包括户外活动、散步和露营、钓鱼和野外动物观赏,等等。 而修复儿童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更具根本性的方式是改变将城市与自然对立、隔绝的空间规划。本书就此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疆域,它关于建设“野生化城市”的主张,使它超越了对父母和教师的指导,而同时成为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的绿色指南。 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尤其是在中国,应试教育、互联网时代已几乎使我们成为与自然彻底决裂的新物种,再加上凶猛的城镇化浪潮、危机重重的环境污染,我们的孩子们,会成为“林间最后的小孩”,经历“自然的终结”吗? 目录 引言 Part 1 儿童与自然的新型关系 01.自然的礼物 “有插座的地方” 02.第三边疆 旧边疆消失,新边疆出现 / 第三边疆的特征 03.自然游戏非法化 里克先生的社区引发的思考 / 测量去自然化的童年 / 自然缺失症 Part 2 为什么儿童(以及我们自己)需要自然 04.爬上健康之树 费伊大道延长线上的“灵魂” / 亲生物性和心理健康 / 恢复自然化健康童年 05.感觉生命:大自然VS无所不知的脑袋 森林里的少年 / 丧失感觉 / 文化自我中心主义的兴起 / 无限大的宝库 06.第八智能 自然智能:注意力 / 回归感觉 / 树上的教室 07.孩提时代的天赋:自然如何培养创造力 大自然和著名的创始者 / 自然、创造力和令人着迷的地方 / 诗人的游乐场 08.自然缺失症和恢复性环境 恢复性环境 / 自然的“利他林” / 用棍子去触天 Part 3 好心的结果:为什么约翰尼和珍妮不再出去玩了 09.时间和恐惧 在自然中度过时光不是闲着 10.恐惧症候群归来 吓傻了 / 当自然变成妖怪 11.贫乏的博物学知识:教育阻碍孩子亲近自然 解释生态恐惧症 / 硅信仰 / 博物学之死 12.未来的自然守护者从何而来 欢迎光临虚拟国家公园 / 濒危的环保主义者 / 未来的童子军 / 依恋理论 Part 4 自然与儿童的重逢 13.把自然带回家 把热情当礼物 / 无聊小传 / 后花园里的自然与林中漫步 / 挤出时间 14.应对恐惧的智慧 自然中的超觉:加强自信的本能 / 家长们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 探察冰,发现美 15.乌龟的故事:把自然当做品德老师 钓鱼和打猎 / 野外采集及从拿到看的转变 / 不是互联网,而是海洋 Part 5 丛林黑板 16.自然学校改革 在真实世界里的学习 / 詹姆斯和大萝卜 / 生态学校 / 高等教育、生态素养以及博物学的复兴 17.野营复兴 为什么投入有意义 / 儿童生活保护区 Part 6 仙境:开辟第四边疆 18.撒切尔法官的教育:自然游戏合法化 自然侵权行为改革,及其他修正错失 / 不要放弃 19.城市野生化 “动物园城市”运动兴起 / 绿色城市主义:西欧案例 / 回归绿色美洲 / 荒地的彻底改造:为孩子着想的绿色城市设计 / 为了儿童及其他生物对城市进行健康规划 / 想象一座新城 20.野性在哪里:新回归土地运动 更好的生活方式 / 美好的新草原 / 生态之出埃及记 / 乡村地区的绿色城镇 / 公元2050年 Part 7 感受惊奇 21.儿童灵性需要自然的滋养 证据 / 以信仰为基础的环境主义、科学,以及我们的下一代 / 上帝和自然母亲 22.浴火重生:发起一场运动 播种时代 / 乐观的理由 23.一切仍在继续 阅读指南 田野笔记:一场运动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如何参与 我们能够采取的100个行动 写给孩子和家庭的自然行动 / 对转化我们社区的一些建议 / 给企业家、律师和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建议 / 教育工作者、父母-教师团体、学生能够推动自然学校改革做的事 / 政府的目标 / 掀起运动 讨论要点:写给阅读小组、教室及社区讨论的问题 成年人 / 孩子和青少年 / 社区群体 参考文献 人物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在我的孩子年幼的时候,一天晚上我们在一家餐馆吃饭。马修当时只有10岁。隔着餐桌,他一本正经地看着我说:“老爸,为什么你小时候比起我们现在要有趣得多?” 我问他指的是什么。 他回答说:“你总说起你小时候的树林和树屋,还有你经常骑马到沼泽地附近去玩。”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生我的气。的确,我经常和他说起诸如自己是怎样用细绳和几块动物肝脏在小溪中钓小龙虾的事,这些事我发现如今的孩子已经很少做了。和多数父母一样,谈起自己的童年时,我总是会添油加醋,给那种生活增添了不少浪漫想象的成分——恐怕这些话让孩子们在玩耍和冒险时的快乐打了折扣。但是我儿子却是认真的,他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中少了一些重要内容。 他是对的。和我年龄相仿的美国人大都出生在战后婴儿潮时期或者再早一些,我们乐享其中的童年游戏是那么自由和自然,在习惯了寻呼机、即时通讯和任天堂游戏的孩子们看来,简直就像是古董。 短短几十年间,孩子们理解和体验自然界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理解和体验的关系彻底颠倒了。现在的孩子们知道环境所面临的全球性威胁,但是他们和自然的关系却疏远了,和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也越来越少了。这和我小时候的情况恰恰相反。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不知道我们的那片小树林与其他地方的森林在生态上是互相联系的。20世纪50年代,没有人谈论酸雨、臭氧层空洞或者全球变暖的问题。但是我却熟悉自己的那片小树林和周围的田野。我也熟知林中那条小溪的每个转弯,每条土路上的每个角落。我甚至于多次梦到自己在那些树林中游荡。现在的孩子们能告诉你有关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一些知识,但却无法告诉你,上一次他们在荒僻的林间探索,或者躺在田野上听风吹的声音、看云朵飘过是什么时候。 本书旨在探讨儿童和自然之间不断扩大的裂痕,以及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有关环境的、社会的、人类心理和心灵的影响。本书同样也介绍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明为了孩子,也为了成年人的健康,我们有必要保持与自然的接触。 我特别关注儿童的问题,也很关注过去二三十年出生的美国人,在这个时期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即便是在那些旨在增强人同自然关系的活动中也是这样。不久以前,夏令营的时候,你会宿营,在林中远足,了解动植物,或者在篝火边讲鬼故事或美洲狮的故事。而现在,所谓的夏令营成了减肥营或是电脑游戏营。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自然,与其说是一种现实存在,还不如说是一个抽象概念。自然对人们来说越发成为一种供观赏、消费、使用甚至忽视的东西。最近的一则电视广告中,一辆sUV(城市越野车)沿着一条美得令人窒息的山溪疾驰,而在后座上,两个孩子正盯着车载显示器看电影,全然不觉窗外的美景。 一个世纪前,历史学家特纳宣称美国的边疆开发已经结束。对他的论断,人们一直争论不休。而事到如今,我们正在穿越一个相似却更为重要的“边疆”。 社会正在告诫孩子们避免与自然直接接触。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甚至是户外运动的组织,都在不断地向孩子们灌输这种思想。在很多社区,这些观点被写入了当地法律和法规。我们的体制,城市和郊区的设计以及文化态度都不知不觉地把自然同毁灭和死亡联系在一起,而不再认为户外活动能让人独处,给人带来快乐。好心的公共教育体系、媒体和家长成功地恐吓住了孩子,让他们不再前往树林和田野。在“或有专利,或被淘汰”这一生存法则主导的高等教育领域,随着像动物学这样强调实践性的学科被更为理论化并且经济回报更高的微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学所取代,博物学正在消亡。快速发展的技术,模糊了人类、动物和机器三者之问的界限。后现代主义的观点认为现实不过是一种主观架构。我们怎样建构,现实就是怎样。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我们的孩子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无论是生理上的感觉还是心理上的知觉都在退化,人生经历也越来越单薄。 但是,就在孩子们同自然界之间的纽带破裂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与自然的联系能对人们的心理、生理和心灵的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好几项研究都发现,有意识地让孩子们与自然接触是治疗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精神疾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一名科学家认为,就像孩子们需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一样,他们可能也非常需要与自然的接触。P1-3 序言 关于儿童与自然的疏离,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类渐渐远离了山川、森林、溪流和原野,成为穴居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动物。这种令人担忧的异化,今天正在加速。我最早受到触动,是大约二十年前,读到三毛的《塑料儿童》。说她在台湾邀几个孩子去看海,以使他们领略自然之美。孰料他们一路专注于手中的游戏机,到了海边仍不为所动,说这就是海啊,我们回去吧,六点半动画片要开始了! 一直以为欧美国家的情况会好些,因为他们更为崇尚体育和户外运动,城市生活与自然的联系也更密切一些。理查德·洛夫的这本《林间最后的小孩》打破了我的想象。事实上,“去自然化”的生活、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病。的确,这本书具有开创性和振聋发聩的作用。作者透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历程,揭示了正变得日益强大的导致儿童与自然疏离的新因素:空调、电视、动画片、电子产品、治安状况……以及网络。一个孩子坦率地说:我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只有屋里才有电源插座。 儿童与自然的脱离有一些直接的后果。新一代人不再关注“红的白的牵牛花,红的白的三叶草,还有那绯鹪鸟的歌声,还有那三月的羊羔,母猪浅粉色的猪崽,母马的幼驹和母牛的初生小犊”……这种自然缺失会造成感官的逐渐退化,造成例如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等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病态。间接地,自然缺失则损害着儿童的道德、审美和智力成长。一个从小对生命和自然失去敏感的人,长大之后怎么会关心地球环境和人类命运呢? 早在卢梭的《爱弥尔》、梭罗的《瓦尔登湖》中,就揭示了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质。这本被誉为可以与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相媲美的书,并未止于一味地担忧和警示,沿着卢梭和梭罗向自然学习的方向,作者为救治儿童的“自然缺失症”,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主张。拉近生活与自然的距离,重新建立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结,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成为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包括种植和园艺之类让孩子亲近自然的传统方式,以及更多地带孩子走进自然,户外活动、散步和露营,野外垂钓和野外动物观赏,等等。这一变革的主题得到教育学理论的新支持。加德纳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起初提出的七个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之外.又补充了第八个智能“自然探索”或“博物学家”智能。这是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能了解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对物体进行辨析和分类的能力。 恢复儿童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更具根本性的,是改变将城市与自然对立、城市与自然隔绝、所谓“自然在远方”的空间规划方式。《林间最后的小孩》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疆域。它关于建设“野生化城市”的主张,使此书超越了对家长和教师的指导,而成为规划师和建筑师的绿色指南。与一般意义的“生态城市”有所不同,它更强调对本真的自然环境、自然形态的保留和兼容。例如通过计划用地、建筑设计以及公共教育将城区中的一些空间转化成野生生物栖息地、基因多样化的自然廊道。关键在于,这并非是一种“生态乌托邦”,例如芝加哥市不仅保护野外空地,并且重视重建野生动物栖息地、林荫道、河流廊道以及其他自然地貌,扩大城市已有的公共用地。“景观城市主义”强调将空地的利用放在首位,而非建筑形态;提倡不确定性,改变一成不变的建筑模式,以唤起自然周期性自我修复的能力。“绿色城市主义”已经在西欧国家迅速发展。在芬兰的赫尔辛基市,绿色从城市中心一直延伸到北部的原始森林,城区则致力于“为儿童玩耍和-居民社交提供一个野生的、绿色的、机动车禁行的场所”。瑞典的哥德堡市周边有60个农场,有的对公众开放,居民们可以自采浆果和蔬菜;有的是供儿童游玩嬉戏的农场;还有残疾人专用的骑术训练场。新建的居民区中心,还可见到小片的牧场、牲畜和农场建筑…… 《林间最后的小孩》告示我们,人与自然的危机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而新文明的曙光和坐标也已清晰可见。在这一人类文明转型的关键时刻,中国的地位十分独特,而且举足轻重。作为自然之友的一员,我见证了早期参与野外活动的孩子长大成人,成为生态和环境领域的大学生;也目睹了在应试教育环境和互联网时代中青少年与自然的彻底决裂,并形成一个新的物种——都市中与世隔绝的“宅男”“宅女”。 正如作者所说,人与自然间有意义的联系对人性、对人类都是必要的——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个种群,它对我们的生存和精神需要都必不可少。作为21世纪的自然之友、自然之子,他理想的状态是生存在大自然和互联网之中,成为一个保持自然属性的地球村村民。也就是说,网络应当是我们更密切地走进社会、走进自然的桥梁和纽带,而不是封锁和屏蔽。我们需要重建与自然的联系,归真返璞,正本清源;需要不断地走进自然,热爱生命,热爱动物和植物;需要使城市更加自然和野性盎然;需要重温这样的至理名言: “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爱默生)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蕾切尔·卡森) 自然之友理事长 杨东平 2009年5月7日 后记 由于这本书在大陆的出版,“自然缺失症”在国内也算一个比较流行的词了,我不知道应该是感到高兴还是应该有些遗憾。 2006年,我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斯蒂芬角校区攻读环境教育硕士,这本新出版不久的书是老师指定的必读书,并且需要在课堂上讨论。当我向美国老师和同学说要把这本书译成中文的时候,他们都很欣喜地说,好呀,这是一件好事。 这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去美国读书之前,我对环境教育这个概念知之不多。学校坐落在一个安静祥和的小镇上,人口不过数万,周围仅仅我去过的自然中心类型的机构就有三家,这些机构都是有自己的“地盘”的,也就是说,他们有自己的专职的工作人员、教室、森林、池塘等等。此外,还有众多的类似保护区之类的地方。而我在学校里所学习的,就是如何带孩子们走进这些地方,认识那些花草树木,以及它们和人类的关系。 在我的眼里,美国的小孩子够幸福了。课业不多、小班教学、自然环境优美,可是作者却还说,现在的美国小孩和自然接触太少了,有了自然缺失症。然后还有一大批人赞同,说,对,我们的孩子太缺乏和自然的连接了,我们要做更多的事,让他们能到自然中自由玩耍。 我问自己,如果连这样都算缺乏和自然接触,那中国呢?那个时候国内好像从来没有人觉得这是个问题,这才是最要命的问题。 回国后不久,“自然之友”组织把这本书翻译出了初稿,国内环境教育早期的推动者之一郝冰老师和我参与了书稿的审校。这本书不出意料地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也借由此书,认识了更多对环境教育感兴趣的朋友,非常感谢这本书把这么多关注自然、关注儿童教育的人聚在了一起。 然而当时由于时间仓促,第一版的有些内容翻译得不够准确,比如对naturalhistory,后来我才知道更合适的译法应该是博物学,而北京大学的刘华杰教授致力于推广博物学多年,并有深刻的论述。当时书捧在手里,略有遗珠之憾,特别是向大家介绍这本书的时候,我往往要表示歉意。很高兴中国发展出版社购买了这本书第二版的版权,责任编辑徐瑞芳女士邀请我负责全书的翻译,这样我就有机会对全书重新做了修订,尽可能地弥补了上述的缺憾。 不过要指出的是,这本的重要性还不仅仅是对第一版的修订,洛夫在这个版本中,不仅更新了第一版出版之后最新的研究成果,还特别增加了一个“阅读指南”,其中我要重点推荐“我们能够采取的100个行动”。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往往不太爱谈“改变世界”,而“改变世界”却是西方人的口头禅。在他们看来,改变身边的一点点,那就是改变世界了。这种态度很是让我敬佩,勇于从自己的家庭、小区、学校做起,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是值得鼓励和欣赏的。 这种改变已经出现了,比如目前国内圈子里相当热门的“自然教育”,全国涌出了各种类型的自然学校、自然教育中心、野营基地、森林体验中心等机构,有官方主导的,有国际组织推动的,也有个人发起的,而这个领域在几年前还基本上是空白。这个世界变化之快,确实有时候超出想象。 但是,同样超出想象的,还有影响了大半个中国的雾霾。 谁能够跑得更快一点?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王西敏 2014年7月6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在“自然之友”从事环境教育时接触过一些城乡儿童,非常明显的是,往往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更为见多识广、口才出众,显得更聪明自信,但也更容易缺乏耐心和注意力,容易变得暴躁。比如有的孩子会整段整段地讲述他对“全球变暖”的理解,还有对北极熊的担忧,确实挺有见地。但如果请他观察一下临近树上的小鸟,他却无法静下心来寻找。……这些,不都是“自然缺失症”的症状吗?——环境教育工作者,胡卉哲 我们中国的家长们年复一年的将孩子小心翼翼地包裹在自己构建的安全世界中,竭尽心力地为孩子们提供了自己所能提供的一切优渥条件,却始终想不通为什么这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似乎比以往的我们更加艰难。感谢洛夫,在这个时候为我们带来这本书,让我们明白如何在滚滚而来的城市化大潮中把我们的孩子带出门外,让他们遵从天性的呼唤,追求同自然的和谐相处。 ——高校教师,刘志斌 我们的社会已经被去自然化了,很少有人意识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自然被电视和互联网听取代的严重性。这本书对找到恢复的有效处方至关重要。每一位父母都应该阅读这本书,但同样重要的是,每一化教师都应该从内心深处认可,并且将每一个学生带到自然中去。——保罗·戴顿博士,E.O·威尔逊博物学家奖获得者 对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任何关心孩了们和我们社会的未来的人,这本书是一记警钟。任何和孩子一起生活或从事和孩子相关工作的人,以及今后有此打算的人,《林问最后的小孩》应该是必渎书。——玛莎·法瑞尔·埃里克森博上,心理学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