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经二十年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财贵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年来推广读经,诸多的好奇者都抱着拭目以待的态度观望着读经的孩子们,更有资深经典教育推广者与王财贵博士“论战”,直面百年教育。为什么要读经?王财贵博士从多方面引导大家认识圣贤经典,认识读经的重要性。因此,《读经二十年》可以当成个人学习、家庭文化建设、学校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借鉴。

内容推荐

《读经二十年》从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王财贵教授的千余场读经教育演讲中抽取了最为精华的6场,是他20年来推广读经教育理念与实践心得的代表集萃。

《读经二十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著名传统文化教育专家郭齐家和徐勇、台湾自由学者薛仁明分别作序。第二部分是《读经二十年》的主体,包括引言、导读、6场演讲的实录和后记。导读是经典教育资深推广者华一欣与王财贵教授围绕20年读经历程的深度对话。其次是6场讲座的实录,主题包括“百年来读经教育的历程”“五四运动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什么要读中华经典”“读经教育与儿童成长的奥秘”“如何立志”“如何以圣贤为师”“如何开展读经教育”“中华文化源流与当代传承”等。后记则是海外华裔学者培养读经儿童的实例。

《读经二十年》适合一切关心中华文化传承与命运的读者阅读并实践。王财贵博士的读经教育理念值得所有关心教育事业的有志之士参考并实践。

目录

序1:光风霁月,业广惟勤 郭齐家

序2: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徐梓

序3:只管读经 ——王财贵先生小记 薛仁明

引言: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读一百遍《论语》 

导读:儿童读经教育问答录——对话王财贵博士

培养文化“巨人”的读经教育——一场演讲,百年震撼

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从胎教开始贯穿一生的教育

全民读经 涵养心性——先立乎其大

以圣贤为师 ——从良知而行

经典、儒家与读经——为什么先读《论语》

中华文化源流与当代传承——从读经教育开始

后记:读经种子,文化之根——我眼中的王财贵先生与海外读经 怀仁

试读章节

我们的教育界不是从上到下都非常努力吗?难道我们没有考虑到所谓的文化教养吗?其实不是没有考虑,上到教育部,下到所有的老师、家长,大家都非常尽心尽力。但是,如果这个尽心尽力没有对准焦点,就非常可惜,费力多而收功少。如果我们对于教育的本质了解得不够透彻,对于儿童心理的发展认识得不够清楚,那么我们所做的教育,不仅没有效果,还有反效果。

近几十年来,台湾的教育思想是学美国20世纪初的教育思想,是所谓的“实用主义”,所谓的“编序教学”,所谓的“行为科学主义”,所谓的“儿童中心本位”。这些术语合起来,用白话说,就是“懂了才教”的教育。

什么叫“懂了才教”?就是考虑儿童的学习能力到底能不能吸收所教的东西。什么叫吸收?现行标准是:我讲得很清楚,他听得很明白,听完之后,能够应试,甚至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来。这就叫“儿童中心本位”,就是“懂了才教”的教育。教的时候,要教得很清楚,让学生学得很明白。这一步懂了,才可以教下一步,这叫“编序教学”——按部就班。做这种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了解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程序到底是什么呢?有认知心理学的书可以看。其实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认知现象、认知过程、认知机制和规律的心理学,美国是一个科学的国度,对于科学教育按照认知心理学来教,所以他们的科学教育安排得比较合理。如果他们没有这样合理的安排,恐怕他们的科学教育不一定教得如此成功。

在台湾,科学教育是失败的。为什么?因为明显地违反了儿童的心理。现在的台湾孩子,害怕数学,恐惧数学。学生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就面对数学的压力。到了初中,有二分之一的人数学考不及格。到了高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数学、物理、化学统统考不及格。在台湾,大学联考,数学总平均只有30分。办教育,办得让青少年数学只有三十分,请问科学教育的成果在哪里?

难道是老师和学生们不认真吗?不是。但是事情不是认真就可以了。假如一个人要从北京去哈尔滨,他往南边走,走得越快,可能离目标越远。所以,凡是做一件事,要有智慧,先确立方向,然后加上努力,才可能成功。不然,努力都白费。如果中国小朋友学习数学有压力,我们应该学学美国人的教育方法。中国的孩子那么聪明,那么认真,这一点点数学,为什么学得那么痛苦?怎样让小孩子学数学,学得简单而有效?

喜欢数学的孩子往往不仅只是喜欢数学本身,其实是喜欢思考。他会思考,他敢思考。遇到一个问题,他能想出三种办法来解决,这才是科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我这有一份美国数学的教育课程,它是初中一、二年级的数学教材。他们学什么呢?第一,让孩子学会四舍五人的技巧。第二,让孩子会约分,二十分之十约成二分之一。第三,让孩子知道,二又三分之一等于三分之七。第四,让孩子学会分数加减乘除、小数加减乘除。第五,让小孩子会算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这是美国学校初中一、二年级的数学内容。这些课程我们的学生什么时候学?小学三年级!难怪我们的孩子数学学不好。孩子的数学一旦算不好就没兴趣,就害怕了。那还怎样来引导他,让他喜欢数学?科学教育是让一般的国民都能够思考,能够面对问题;其次才是培养一些科技工作者;最高一层,才培养科学家。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民众,学数学并不是要做科学工作,而是要学会思考。但是很多的数学教育,让我们不会思考,不敢思考,面对问题不知道怎么办。

如果孩子在四、五、六年级时数学不好,你应该安慰孩子,千万不要骂孩子笨——因为他不是故意要笨——不如安慰孩子说:没关系,你现在不会算,我们初中再来算,那时你就会了。人类心灵当中,本来就有逻辑,本来就有数学。我们只要稍微引导就可以了。随着时间的发展,很多问题后来都不会成为问题。初中生当然比小学生理解能力高,小学不能理解的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到了初中,简直不费吹灰之力。那么初中再有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呢?很简单,高中再来学就会了。老师不就轻松了嘛!我们孩子不就愉快了嘛!你说,这不可靠,这不行,我们不能降低程度,数学这么重要,我们怎么可以把程度降低呢?

请问,我们费了那么多的努力,科学程度提升了吗?现在我们去市场上买菜,用三角函数买菜吗?你的数学在哪里?你的物理、化学在哪里?最直接的数学能力和科学方法我们都没有学好。学习数学、物理、化学最重要的用意,是要培养出我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但我们背离了那原初的目的地!我们让初中生、高中生学了那么多东西,天天非常痛苦,乃至发誓一辈子不再算数学,对科学没有了兴趣,这是培养不出科学气氛的。但是谁能够,谁又敢让孩子初中学小学的知识,高中学初中的知识呢?

其实,正常的流程是一个人初中去学初中所应该了解的东西,高中去学高中所应该了解的东西。到了高中毕业,他自己决定要学数学,还是要学物理、化学,于是考大学,他就自主去选相应的科系。到了大学,数学教授就可以训练他,因为他的头脑成熟了,而且因为中学时没有课外补习,身体长得也很好。在一两年之内,他就可以把以前辛辛苦苦五六年时间才能学到的东西全部学回来。

跟美国的学生比较,同样是大学数学、物理、化学课程,台湾的学生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老早就把人家大学一、二年级的东西学完了,所以美国的学生,一二年级的程度很差。但是经过两年,他就与中国学生平起平坐,乃至于超越而上。因为他是自愿要学的,当他到了研究所,自然会更加深入地学习。我们赢他六年,他赢我们一辈子!

科学的学习是要养成喜欢思考、愿意思考的习惯。年纪未到,思考力未到,就逼迫他算很多的题目,算很深很难的题目,这没什么意义。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凡是认知科目,都要认知得非常清楚。假如他一知半解,就要教他学下一个单元,那就是在残害我们的孩子了。P47-50

序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个别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以来,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二十年来,王财贵博士在全球范围内强烈呼吁、大力提倡青少年读经,影响广泛。其提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简单易行,“小朋友,跟我念”的口号,广为流传。

王财贵博士为读经教育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在海内外开展了数千场讲座。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去了解王财贵博士的观点和做法,编辑部从中遴选出能反映和代表王财贵博士读经教育基本理念的六场讲座,整理成文稿。这六讲内容,经过了编辑部加工,王财贵博士审定,最为重要。《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读一百遍(论语)》,提出了全民读经的愿景,作为本书引言。华一欣针对读经教育与王财贵博士的对话,提纲挈领,作为本书导读,全文收录。这三部分内容,是本书的主体。

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齐家先生和徐梓先生,台湾地区的著名学者、作家薛仁明先生慨然为本书作序,或叙谈交往,或评述主张,语非泛泛,言之有物,颇能便利读者。旅居德国的怀仁女士所写《读经种子文化根苗——我眼中的王财贵先生与海外读经》一文,讲述与王财贵博士、读经教育结缘,梳理欧洲读经教育开展状况,述事论理,条畅明达,读者藉此可了解海外读经之大概,故征得作者同意作为后记。

作者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们之所以整理出版,一是为大家提供一种经典教育开展的思路和参照,二是保存这一文化现象的文献资料。我们更希望大家能参与进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

后记

从北京到牛津

十一年前的冬天,正在欧洲留学的我恰好回京数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带来一张碟片,题为《一场演讲百年震撼》,大家一起观看。当时的很多细节都淡忘了,却依然记得这位讲课老师的名字叫王财贵。他说:“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学了六年白话文,除了认识两千多个中国字以外,他的心灵当中用四个字可以形容:一无所有。完全浪费!”他还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甚至连‘百年身’都没有了,下辈子再说!错过时机永不再来。”——这些话,犹如平地惊雷,直让人感觉惊心动魄,仿佛说的就是我!虽然在他人眼中,从小到大,我的求学之路可谓一帆风顺,上北京最好的中学,本科清华,研究生北大,出国读博……可对于求学和人生的困惑,却越来越多。知识的增长,似乎未能解决生命真实的困惑,在内心深处,总恍然若有所失。虽然也曾经在二十岁就遍寻《论语》《老子》《周易》《金刚经》……在宿舍里硬着头皮啃读,最后终因不得其法,读了也就过了,最终了无痕迹。然而在那个冬日……这些曾经谋面却擦肩而过的圣贤、经典,又再次真实地出现在眼前,同时印刻入我内心的是“儿童读经”这四个字,好像一缕穿透雾霾的阳光,一刹那,照亮心灵。

我要自己读经!将来,有了孩子,我也要和他一起读经!让他的生命中,有圣贤与智慧相伴。在寒冬的北京,这枚儿童读经的种子就这样悄然种下。

两年之后,因为一个新生命的孕育,这枚种子自然萌发了。最初怀孕的日子,我正在牛津大学读古典印度学博士。每日的经典学习和经典生活是腹中宝宝的胎教。半年后我回北京生下女儿春子,待全家人重聚牛津时,春子已是九个月大的宝宝。而我们母女共同的读经生活就在这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大学城开始。在牛津公寓里的日子,我常常坐在地毯上,倚着沙发读《论语》,小春子则在地上爬来爬去。也在这里,伴着妈妈读经的声音,小春子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春子一岁时,我先生春永君应聘至德国汉堡大学任终身教授,我们全家迁居德国。这个中美家庭的小宝宝,尚未能言,就要置身于德语的大环境中。这枚刚刚萌芽的读经种子,将如何成长呢?——来不及思考这个问题,我就前面背着宝宝,后面背着古琴,推着一大车行李,登上了去汉堡的飞机。

汉堡儿童读经班

为了给春子找到华裔小伙伴,我带女儿参加当地的华人家庭聚会。而华裔父母们聚在一起,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孩子的中文教育。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为什么不向更多人介绍儿童读经呢?这样还可以给女儿找到读经同伴,一起共读。不过,我一向是个不热心组织和推广的人,总认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尊重他人的选择比所谓真理更重要”。这时,我意外发现了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这个网站的总版主字季谦,他的签名档居然是:“我是王财贵,欢迎来到本站!”我开始有机会直接向王老师请教读经问题。

王老师的一番话,令我口服心服。子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把这份觉悟和教育理念介绍给更多的人,就是对经典与圣贤最好的感恩与回报吧。于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就真的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来自勉,毛遂自荐在当地中文学校开始教授周末儿童读经课程,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海外华裔家庭,了解到当前海外中文教育的普遍情况。

当今海外中文教育的情势,相当尴尬,是典型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学当然不行,连外国人都越来越重视中文,华裔学童怎可不学呢?但学了又如何呢?十年周末中文学校,孩子们依然连听说读写都颇成问题,就是简单的中文报纸也无法自由阅读,更谈不到对中国文化有多么热爱和认同。更令人吃惊的是:即使海外中文教育现状如此一塌糊涂,几乎到了不能更加糟糕的地步,也很少有人去思考——是中文本身难学,……华侨们如想让孩子把中文学好,一定不可以再走“五四”以来的中国语文教育的路。当然,也不能走西方语文教育的路——中国语文教育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学西方的语文教育理念——不是学西方的,而是学‘近代西方的’,不是学近代西方的,而是学‘近一百年来美国的’。美国20世纪以来的语文教育学风,把世界的语文教育败坏了——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近一百年来,世界各国的语文教育让美国败坏了——是我们自己愿意被败坏的,美国是无罪的。《春秋》云:‘鱼烂而亡’——鱼是自己从肚子里开始烂,而死亡的。如今,吾人要解决的,不只是中国人学中文的问题,应同时解决中国人学外文,外国人学中文,乃至于外国人学外文问题。因为语文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语文衰颓,则文化衰颓。文化衰颓,则人将相食。”

的确,儿童读经虽然看起来只是关于语文的教育,实际上却不仅仅是所谓的语文之道,而更是教育之道,文化之道。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自读经班在德国汉堡出现不久,就有南德国友人子均从网上了解,并热切呼应,同时在南德国开始推广读经。季谦先生见此情此景,发文庆贺勉励:

《易》云:“君子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德国之南北,千里,华欧之东西,万里。吾等不敢自居为君子,然善言善行诚意真心之相应,虽千万里,无所阻隔也。  怀仁子均,两相呼应,吾人在此,遥为庆贺!

《周易·离卦》有云:“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维摩经·菩萨品》曰:“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愿读经之火,遍燎全德以至全欧,乃至全世界。

好一句“愿读经之火,遍燎全德以至全欧,乃至全世界”。六年前王老师的这段网络回复还言犹在耳。今日之海外读经,就确实有如火燎原之势。不仅德国有七八个城市有读经班,超过上百个读经家庭,而且欧洲的法国巴黎,里昂,芬兰的赫尔辛基,荷兰的海牙,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以及英国的伦敦和爱丁堡都有了读经班或读经家庭。北美在过去台湾侨民读经班的基础上,这两年因为汉堡致谦学堂的直接影响,出现了波士顿至善学堂,凤凰城读经班,而全美各地读经热心人士更层出不穷。欧美之外,澳洲地区的华人聚居区也陆续可闻儿童读经之声。

面对海外华人期待传承中华文化的心愿与行动,王财贵先生曾讲述这样的故事:“前几年,我在印尼一个寺庙演讲,那时印尼对封锁了四十年的华文刚解禁。讲完时,因为听众兴致很浓,我就教他们唱诗,用柳松柏的《唐诗新唱》曲调,唱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唱着唱着,我说,这是当今中华文化的写照。对于中华文化,我们都是少小离家,无依无靠的流浪人,流浪得很远很远(我特别把‘少小离家’的‘家’字拉得很长很长),现在经过八九十年了,老大了,虽然乡音无改,我记得那久无香火的祖宗牌位就立在老家的厅堂上,那未曾仔细展读的孔孟老庄犹搁在书房的案头上,但可叹我的两鬓青丝已然白了。不过,如今毕竟回头了,可惜后生晚辈相见却不相识,都这么久了,谁还识得这个从远方回到故乡来认祖归宗的老人呢?于是好奇地问:‘客人啊,您从哪里来?要来做什么?这里哪还有你的祖庙故友?哪还有你的传家诗书?’说着说者,台下哭声一片……”

这故事,不仅仅是王老师讲给印尼华人的故事,也是他讲给当今天下海外华人的故事。因为文化的断层,我们也已经和经典与圣贤,和我们国家民族的传统,分隔得太久,太远。愿今日的海外华人,可重拾久违的经典,和孩子再次读起来,诵起来。在这朗朗读经声中,让海外华人与华裔子弟,穿越时空之隔,真正亲近圣贤的智慧与中华文化之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4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