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反思与展望(当代设计大家访谈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包括的采访者有: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前院长穆森·穆斯塔法维(Mohsen Mostafavi),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前院长彼得·罗(Peter Rowe),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系主任安妮塔·贝里兹贝蒂娅(Anita Berrizbeitia),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前景观系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国际知名艺术家徐冰,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景观系主任理查德·韦勒(Richard Weller),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前系主任、设计大师劳里·欧林(Laurie Olin),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前系主任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著名建筑理论家、设计大师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中国企业家潘石屹等。
作者简介
景斯阳,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危机与生态设计方向召集人,Eco-Vision Plan发起人,GARLIC创始人。景斯阳获得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学位,并曾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交换学习。她的研究领域为潜行科技下的危机设计、生态与可持续设计,并拥有建筑学、景观与规划背景。她曾策划“生态远见计划一生”、“餐桌上的星球计划”“餐桌上的第三自然”系列展览。设计作品曾获得中国制造大奖,参加深圳一香港双年展、2050大会、成都双年展、新疆双年展等。她译有《生物设计:自然、科学与创造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著有《可持续食物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园林》杂志特约编辑、曾在《装饰)《美术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HCI International等多个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组织国际设计类论坛和峰会20余次。她开设的课程多次获得校级优秀课程奖,并被推选参评国家一流课程等奖项。
目录

前言
安妮塔·贝里兹贝蒂娅专访
詹姆斯·科纳专访
查尔斯·詹克斯专访
穆森·穆斯塔法维专访
劳里·欧林专访
潘石屹专访
彼得·罗专访
宋协伟专访
弗雷德里克·斯坦纳专访
查尔斯·瓦尔德海姆专访
理查德·韦勒专访
徐冰专访
回顾与展望:LAF峰会大师对话
附录
注释
图片来源
后记
序言
设计是在中国改革开放
以后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之
一。设计牵涉着民计民生中
的广泛领域,有着巨大的社
会需求。设计的发展与时代
变迁一脉相承,第一次工业
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
,人类从以农业为主的封建
社会转型为以工业为导向的
资本社会;第三次工业革命
过渡为后工业时代的服务型
社会,如今的第四次工业革
命时代,物理世界、数字世
界和生物世界的边界逐渐模
糊。如果说,第一、第二次
工业革命是对物理世界的设
计,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对数
字世界的设计,那么第四次
工业革命就是为系统性的复
杂体系而设计。设计主体由
2D到3D,从实体到虚拟,
从有形到无形,从个体到系
统,形成了新的“间性”转化
。如此,设计师需要在一连
串的迥异的场景中扮演积极
的角色,这不仅需要设计师
对设计含义的变迁有深刻的
理解,还需要在前人的设计
思想上守正创新。
“当代设计大家访谈录”
系列的发起者景斯阳,本科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
院,后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
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攻
读与设计相关的不同学位。
这种“转益多师”的求学与研
究经历使她具备跨学科的学
术视野,而“敏于思”的素质
秉赋使她勇于将所学转化为
所思,将所思转化于所行,
把开展学术调研和访谈业界
名家作为研究和探究问题的
实践方式,尤其把握和聚焦
设计与社会、设计与科技、
设计与自然、设计与传播这
些前沿问题,从多元的视角
、背景和语境向设计不同领
域的名家大师发问,体现了
新一代青年学者立足全球视
野、敏思当代问题的前沿意
识和开拓精神。在她回到中
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任教后
,又结合自己开设教授的新
课程,结合中国设计与设计
教育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深化
研究和探索,将访谈的活动
向更多触角延伸,从而形成
了“反思与展望”、“危机与
转机”、“自然与城市”三个
主题构成的访谈系列。毫无
疑问,这套丛书以近距离的
交谈与交流,直接性的设问
与答问再现了生动的访谈现
场,展开的话题在时间与理
论两极之间形成了宽阔的维
度,既具备流畅的可读性,
又具有许多睿智的启发性,
是一份最新的有关设计思维
与实践经验相交织的文献。
在景斯阳当年着手开展访谈
的时候,我便深感她和她的
同伴这份学术热情与勇气十
分难能可贵,我举例在美国
几乎每年都会出版一本“艺
术谈”(ART TALK),通过
对艺术名家的访谈,让人接
近那些艺术的先锋探索者活
跃的思想,倾听他们无忌的
真言。许多年来,景斯阳坚
持了下来,并且将访谈录集
编成有主题、有结构的丛书
,我欣见其成。
“当代设计大家访谈录”
系列是多重思想“碰撞”的产
物。首先,是中国与世界的
碰撞。采访者以中国语境作
为根基向国际设计大师发问
,中国故事作为隐线、中国
问题作为窗口、中国方法作
为引子、中国实践作为案例
。其次,是青年人与长者的
碰撞。采访者代表着设计新
生代力量,以理想的视角、
未来的视角、困惑的视角、
批判的视角、热血的视角向
长者抛出问题,在一场场忘
年对话中,沉淀出时代的智
慧,折射出未来的希望。最
后,是设计与多学科的碰撞
。对话的问题包含对于政策
、技术、文化、历史、未来
、教育等领域的探讨,在学
科交融中孕育创新。系列对
话反映出宝贵的时代精神,
体现了思想的传承与创新精
神,是逆全球化时代中思想
融汇贯通的精神,是经济动
荡时代中孜孜奋斗与追求卓
越的精神,是文化多祥化时
代中人类平等博爱互助的精
神。
设计的问题是中国的也
是世界的,是地方的也是全
球的。希望这几百个问题不
是结束而是开始,回应社会
增长需求与设计人才培养的
挑战;回应新技术与设计学
科发展的挑战;回应文化冲
突与交融的挑战。希望在中
国与国际的对话中,青年人
与长者的交谈中,搭建国际
共赢共享共建的伙伴关系,
将灿若星河的人类设计智慧
,筑成社会发展的阶梯,构
建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
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杰
导语
本书的访谈内容既有大家们成长中的艰辛又有从业的经验;既有创作与研究思路又有近期的研究成果;既有对火星的设计倡议又有对社区的改造实践;既有对行业的反思又有对教育的远见;既有人生的教训也有为青年人的建议;既有对历史的凝炼又有对未来的畅想。
后记
2016年夏天,美国景观
设计基金会(Larldsca De
Architecture Fouridation)
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宾大举
办了主题为“新景观宣言”(
The New Landscape
Declaration)的重要峰会。
50年前,“生态设计之父”伊
恩·麦克哈格先生与一众景
观与规划设计领袖发表了“
忧虑宣言”,表达出对当时
环境的忧虑并且倡导设计师
作为解决该危机的生力军。
此次峰会基于1966年提出
的忧虑宣言重新起草宣言,
并作为50年后新理念的里程
碑。也是在这次大会上,我
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
神争取了与大师彼得·沃克
、玛莎·施瓦茨、詹姆斯·科
纳面对面采访的机会。
在此之前,我在宾夕法
尼亚大学读书期间有幸选到
露辛达·桑德斯(Lucida
Saladers)(昵称为辛迪)
教授一门叫“设计师的颠覆
性领导
力”(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for designers)
的课程。这门课跟普通的设
计课、理论课非常不同,它
更像是一门心灵治疗课。同
学们一度称之为“鸡汤课”。
在第一节课上,辛迪就推荐
了一本封面印着硕大U字的
书:《U型变革:从自我到
生态的系统革命》(Theory
U: Leading From the
Emerging Future: From
Ego-System to Eco-System
Economies)。辛迪借助这
本书的框架帮助我们在课上
剖析自己的成长历程、使命
、愿景和激情在哪里。这本
书对我的影响极大,以至于
我后来到哈佛继续求学,专
门去隔壁的MIT找到《U型
变革》的作者:奥托·夏莫
(Ott0 Schamer)教授,软
磨硬泡在MIT斯隆商学院又
选修了一遍他为企业高管上
的“U型变革”课程。在辛迪
课上,我当时的关注点是:
景观设计师的跨学科领导力
研究。期末汇报前,当我的
提案苦苦没有进展时,辛迪
建议我:“为什么不从采访
已经是行业领导者的设计师
开始呢?”于是我摸索着踏
上访谈之路,从身边的宾夕
法尼亚大学院长、系主任、
教授开始,再到在“新景观
宣言”峰会上采访到彼得·沃
克、玛莎·施瓦茨等大师。
并在此过程中,我与宾夕法
尼亚大学好友周张侃共同创
办了GARLIC设计智库。
从2016年到2017年,我
与周张侃把GARLIC从宾大
带到哈佛、MIT,采访对象
从景观设计大师扩展到规划
、建筑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
教育领导者、教授、国际公
司高管、明星设计师、跨领
域实验先锋者等。GARLIC
的采访团队由开始的宾大同
届好友张雯、赵睿作为左膀
右臂,逐渐发展为具有20-
30人规模的志愿者团体。志
愿者大多来自宾夕法尼亚大
学、哈佛大学、MIT、罗德
岛设计学院、北京大学、北
京林业大学等中美高校学生
。2016年8月,我与周张侃
到哈佛设计学院求学后,
GARLIC还开始举办跨学科
沙龙、峰会,包括与哈佛商
学院联合举办的“无人驾驶
论坛”协助哈佛设计学院、
哈佛商学院举办的哈佛“亚
洲商业论坛”城市板块;题
为“共享出行与城市未来”“
超越设计的设计师”“突破设
计的思维”等沙龙。2015年
至2018年,GARLIC逐渐发
展成为中美设计及跨学科人
才交流平台,推动中美顶尖
学生、学者、教授、设计师
,企业家和决策者之间的创
新交流并致力于拓宽知识智
慧的边界。GARLIC的定位
是中国未来50年新常态下新
型城镇化建设的智库。
GARLIC的使命是致力于找
到新一代中国设计师自己的
声音。GARLIC的青年设计
师将会是中国未来50年新常
态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智库

GARLIC几个字母分别代
表:
G(Genius)人才:发现
具有时代先锋精神的青年设
计及跨领域领袖;
A(Associations)联盟:
联合中国最优秀的设计人才
以及宾夕法尼亚和哈佛景观
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
、跨领域创新的校友;
R(Research)研究:探
索新常态下中国新型城镇化
建设的思路;
L(Learning)学习:学
习辩证思维以应对新型城镇
化的挑战;
I(Intelligence)智慧:
分享并探索设计的智慧和边
界;
C(Collaboration)合作
:学生、学者、教授、设计
师、企业家和决策者之间的
交流、合作、共赢。
每每想起我们用不充裕
的课余时间以及整个寒暑假
,东奔西走于中国与美国的
各大城市、企业、事务所、
教授办公室,在极有限的时
间内完成调研、收集资料、
提问、稿件整理、视频剪辑
、翻译、峰会报道等工作,
都能重新燃起我要大干一番
的渴望。在这些年间,我在
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前
院长玛丽莲·泰勒、景观系
主任理查德·韦勒的指导下
完成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毕
业设计:京津冀大区域规划
与生态创新提案;在著名中
国城市研究专家、哈佛大学
前院长彼得·罗的指导下完
成了哈佛大学的毕业论文:
“北京绿环研究:历史、问
题、比较与导则”(Beijing
Green Belt: histoty,
problems, comparison, and
guideline)。我在美国求学
过程中,始终关心的是我能
为中国做些什么。毕业后,
我回到国内任教于中央美术
学院设计学院,在宋协伟院
长的指导与支持下创立了危
机与生态设计研究方向,重
新出发,尝试构建基于广义
生态学
精彩页
安妮塔·贝里兹贝蒂娅:
自然的意义不是单一的定义可以解释的。如果我们承认自然这个概念会根据具体学科、特定文化以及历史环境而变化,那我们必须假设自然的意义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强烈变化。现在由于气候变化与环境恶化,我们常常将自然定义为生态系统服务。比如我们经常说自然会影响人类健康,或者优美的自然景观带来的美可以促进归属感。这些说法都体现了自然服务于人类的一面,是当下我们对于自然的定义。但这个定义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安妮塔·贝里兹贝蒂娅:
罗伯特·布雷·马克思一直是我重要的灵感来源与反思的参照。我认为他是“全能的”(complete)设计师。他既是一位知识分子,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与政策的倡导者。这在今天是很不同寻常的,因为景观项目如今往往在既有政策的框架下运作,而设计师主要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去影响环境并打响名声。此外,布雷·马克思也是一个博学的人,他非常了解这个领域,包括它的历史,以及与设计相关的所有其他方面。他既是一个实践艺术家,也是一个园艺学家。这在今天同样也是很不同凡响的,当今景观设计的实践已经变得过于专业化了。
我从罗伯特·布雷那里不仅学习到如何成为一名设计师,也学习到一种景观设计师的思考方式。因为对于公共空间的兴趣,我成为一个热衷于观察广义的景观设计学、建筑学、城市设计、艺术、建成环境、自然环境乃至政治环境的观察者。我非常喜欢任何与设计相关联的事物。这并不是回避你的问题,而是想强调一项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是如何丰富我们学科的知识的。通过这种方式,我的知识边界在不断学习中得到了扩展。在我的书中,我关注那些景观设计学产生概念性转变的时刻,以及是什么因素推动了这一转变。
当然,我有个人的偏好。我会说我更看重材料语言和项目的设计逻辑,我更喜欢仪式感的视觉呈现。我希望在项目中看到用有限的材料类型表达出丰富的层次,或展现出巧妙的设计概念。
安妮塔·贝里兹贝蒂娅:
当我谈到景观设计中需要更精确时,我指的是一种意图,以及这种意图要能精确地表达并被精确地理解。在20世纪80年代末这个特殊的时期,随着迈克尔·德斯维涅(Michel Desvigne)、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迈克尔·范·沃肯伯格等景观设计师的一系列作品的出现,开放式(open-ended)设计成为讨论的热点。开放式设计作为一种对普遍流行的形式化与公式化复合设计的批判,提供了一种应对纯形式设计的概念框架。但是这些年来,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关于过程设计的讨论迷失了它的边界。而3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临截然不同的挑战时,我们必须质疑这一想法的正确性。我们需要明确社会、种族以及环境正义需要体现在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中,而不是把它们当成悬而未决的元素。这种把所有事情留给未来发展的态度无法让我们实现那些近期与长远的目标。
安妮塔·贝里兹贝蒂娅:
现在重要的是要知道哪些元素是可以基于流程设计的,哪些元素是需要精确指定的,以及如何把这两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因此当面对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特定情况时,我们必须发明新的概念框架来思考城市中的自然。
P14-1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