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先平是我国现代意义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作品丰富,获得国家奖八项,很多作品已成传世名著。三十多年来或参加科学考察队,或独自在山野跋涉,足迹遍及我国的崇山峻岭、大漠戈壁,多次穿行于横断山脉。近八年来围绕着探寻——水之源、山之源——这个命题,五上青藏高原,两次横穿中国从南北两线直达帕米尔高原。
本书是“我的山野朋友”之《盐湖探宝》,该丛书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丰富的大自然探险经历,将西部雄伟、东部秀丽的山河,东西部异彩纷呈的野生动植物世界交相辉映,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旨在将中国最美的山川,最美的野生动植物世界的故事传播给读者。
“我的山野朋友”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第一个系列,共8本,均为获过国家级奖的作品。该系列是作家刘先平的中篇探险纪实故事,每本书都是关于中国特有珍稀动植物的故事,融小说的情节、散文的哲理和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于一体,呼吁建立生态道德,呼吁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走近大自然文学。
本书为“我的山野朋友”之《盐湖探宝》。
五彩戈壁
由德令哈西行到格尔木有两条路。我们舍弃了青藏公路,方向却基本上与青藏铁路一致。
出了怀头他拉草原,景色陡然大变:草稀了,石头多了,绿色少了,灰褐色笼罩着荒野。天显得更蓝,云显得更白。
山峦突起,没有一棵草,只有灰头土脑的嶙峋岩石。流石滩、砾石……虽然各具形象,都有个性,却个个满面沧桑,像参禅悟道的哲人,默默地沉思。
阵阵热风扑面,感到身体正在被蒸烤。路也突然钻进了山沟,在两边大山的挤压下,令人无端感到憋屈。
路旁突然窜来一只狗样的精瘦动物,追着我们的车狂奔。黄乎乎的,只是臀部一块黑斑,上下跳跃。我们纷纷猜测那是什么野兽。大约是孤独难耐,它误将汽车作为比赛或交往的朋友了。否则,在这荒漠中,哪里会有如此的兴致?
只一小会儿,它不善于长距离奔跑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师傅将车速减了下来。它又鼓足劲头,奋力来追……它也想为单调的行程制造一点乐趣?
一声长长的啸声传来,它放慢了脚步,回头。是狗。我这才发现,在灰褐色的山上,在灰褐色的岩石上,有羊的雪白身影。牧民正在召唤那狗。
羊群的出现,表明了在这看来沉寂的戈壁深山中,应该还有着另一片绿色世界。
在瀚海中长途跋涉,好的心情如甘泉。真的,远方蓝天下有片银光闪亮。是云?
不,是雪。
尽管它只是山顶上的一小片,却闪耀着生命的光辉!车厢里荡起了欢声笑语。
师傅说,那是祁连山的雪。
大自然总是将一切作了巧妙的安排,山下也闪起了银光。一圈的银白,围住了一汪清亮亮的水,绿草镶在银白的圈外。
柴达木盆地中的盆地——小柴旦湖光芒四射地躺在前方。凭着经验,断定那银白的是盐的晶体。
它是盐湖。
君早想停车拍照。师傅说,等会有更好的角度。真的,又有一大湖正在前方招手——大柴旦湖。
地图上标的是小柴达木湖和大柴达木湖,难道柴旦与柴达木同义?司机无法回答君早的问题。
还未进入大柴旦,高高的杨树已如旗帜。戈壁中突然出现了绿洲。喜悦像清泉涌上心头。行走在杨树的绿阴里,身心都舒坦极了!
突然飞来几声鸟鸣,如天外飘来的仙乐。我们个个都驻足倾听。
工委的老韩正等着我们。他是老杨的朋友。
大柴旦原是几户人家的居民点,是古丝绸之路茶马道上的一个驿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勘察队员们来了,石油大军来了,带来了探索者的欢声笑语,带来了生命的歌唱。现在,它已是海西州所辖的大柴旦工委(县制单位)所在地,柴达木盆地核心区的著名重镇,会聚着南来北往、东奔西走的建设者们。
青翠的杨树林带两旁为主街区,商店林立。
老韩盛情邀请我们去温泉洗刷风尘。
出了大柴旦不远,车向右拐,进人戈壁滩。前面是山,山顶戴着雪盔,日积月累,车轮碾压出一条路径。老韩说山里有煤矿,果然有运煤车从山谷中摇摇晃晃地出来了。
说起柴达木的煤,在地质学家的眼里,那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当年的勘察队员,正是因为发现了煤层,从它带来的地层深处的远古信息,才坚定了寻找石油的决心。果然,大油田被发现了。
开始爬山了。满坡的巨石,油黑闪亮。大者如钟,小者如斗,多数如打谷场上的石磙。灰褐色的山体,衬托出它们傲然卓立的身姿。
仔细审视,在杂乱无章中它们其实有序,特别是在一条干沟中,无论从哪边看,似乎都有规律。难道是古冰川下滑并消失后留下的砾石?
石隙中,盛开着金黄的、血紫的野花,很像是一位雕塑家的杰作,展示出一种震撼心灵却又难以言说的壮美。是远古的呼唤,还是生命的协奏?
车在艰难地爬坡,大声喘息。
突然,一条山泉从乱石中奔来。大家连忙下车,掬水洗脸。
君早干脆趴下,将头埋入水中,大叫:“头发都咝咝响!真热!”
阳光并不烈,但灼人。高山紫外线强烈,空气燥热。如果有仪器,一定能看到体内水分蒸发出的水雾。
温泉在山沟中。山沟到了这里刚好形成几个相距不远的水塘。说是水塘,也只不过四五平方米大小。上方百米处有一简易小屋,可是谁都未去。几个人忙乱了一阵,各自寻找了位置,脱了衣服,满怀豪情跳进温泉,洗起天体浴。
在云南腾冲,在昌都的髻螺山中,在西藏的澜沧江边的曲孜卡,我都踊跃参加温泉的天体浴。
好像是一九八七年,我和研究大熊猫的专家胡锦矗考察途中到达昌都。髻螺山的温泉在山腰,妙在旁边有一冷泉,各有石塘,更有双泉汇聚的。石塘都只有三四平方米大,清爽极了。我们时而泡温泉,等到大汗淋漓,又突然跳入冷泉石塘。渴了就喝温泉水。那时我们都已届不惑之年,但如孩子一般戏水,至今还历历在目。
因为水浅,且知道强紫外线的厉害,我只是脱了鞋袜,卷起裤脚,坐在泉边;一再告诫君早要趴在水里,尽量不要把肌肤暴露在阳光下。
我最喜在山野洗温泉,看着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感受着地球母亲的温暖,倾听她的潺潺细语。久之,忘乎所以……
雪山方向隐约传来响声。是雪崩?未见腾起弥漫的雪雾,却有股猛烈的穿山风刮来。
朋友说,这季节是雪崩的频发期。
不用我劝说,全都上来穿衣。
我发现右腿小腿肚肤色很红,摸起来发烫,肯定是刚才忘乎所以中的疏忽。这才想起青藏高原上有臭氧层的空洞,紫外线可以毫无遮拦灼伤生物。直到半年多之后,这块红的肤色才消失。可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护臭氧层的重要。
柴达木盆地硼矿的蕴藏量位居全国第一,矿在大柴旦湖中。
硼酸厂也就建在湖边。刚进厂房,一股浓烈的刺鼻味扑面而来。这个厂不算大,但主人说硼酸的产量在全国排行榜上。
硼是盐湖的产物,大柴旦湖的硼蕴藏量特别丰富。
原以为要下井,谁知说是采矿。只是挖掘机在湖中挖掘,翻斗车将满载的硼砂堆到湖边,也就是硼酸厂的备料场,一堆堆如沙丘,泛出灰绿的光辉。
厂长说,硼砂每吨价值三四百元,制成硼酸后,已超值十倍。
出了大柴旦,路折向南。不多远,右前方山下,几座沙丘立在湖边。我们很惊讶,附近并没有沙漠,它们从哪里来,又怎样越过湖面?
雪山、盐湖、芦苇、草地、沙丘织成了一幅奇特的景观。
正在争论中,师傅语出惊人:“这里遍地都有沙。沙是什么?是碎石头。”
柴达木属高寒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冬天冻,夏天晒,风吹雨淋,石头裂了,碎了。你们看,哪座山下不是堆满了碎石?这叫流石滩。又没有树呀草呀的遮盖,小风都能吹起。
柴达木的大风是出了名的,每年有八个月的大风期。别以为台风、飓风只在大海大洋形成,沙漠也有八级以上的大风。
气象部门说过,在柴达木盆地每年八级以上的大风,少者二三十天,多者七八十天,还出现过每秒四十米的狂风。
根据气象部门的标准,八级台风的风速是每秒十七点二至二十点七米。十二级以上的台风,称之为飓风。十三级台风的风速是每秒三十至四十一点四米。
风速每秒四十米的还不是飓风?可见沙漠也有飓风!
吐鲁番盆地也是大风盛行之处,常有行人遇难。遇难人被大风卷倒在戈壁滩上如球般翻滚,竟体无完肤。
大风将飞沙走石吹过柴旦湖,那真是小菜一碟!碰到前面的山,落下了,日积月累还不成了沙山?
关键是保护植物!最好是少放点羊,多留点草。
我想起曾看过一份资料,记载了一九四三年五月席卷美国三分之二国土的“黑风暴”,在三天中,竟然刮走了三亿多吨的土。有科学家在分析夏威夷群岛的一个小岛沙粒时,发现它是由距离九千多千米的中国刮去的。
盆地的地理环境特殊,气候当然也就异常。
风力是可再生、清洁的资源。吐鲁番盆地已建起了示范性的风力发电场。
对于柴达木风的神奇伟力,我们将在南八仙和一里坪的雅丹地貌群中,获得非常深刻的认识。
过了两山之间的峡口,左边湖水粼粼,芦苇青葱。又是一湖?原来是小柴旦湖伸到了这边。
P3-13
生态道德的缺失,造成了我们今天生存环境的危机。
感谢大自然!在山野跋涉三十多年,大自然给予了我最生动、深刻的生态道德教育,因而无论是描写在大熊猫、相思鸟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或是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的奇遇,我都在努力宣扬生态道德的伟大,呼唤生态道德在人们心间生根、发芽。
世界承受着环境危机的重压,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都在纷纷追究其原因,并积极寻找应对方略。环境危机实际上就是生态危机。
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中国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必然呼唤生态法律的完善与生态道德的树立,进而从根本上消解环境危机,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两大支柱,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几千年来,我们已有了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法律、道德,却根本没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辞海》关于“道德”的释文是:“道德是一定社会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足以证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根本未纳入“道德”的范畴,缺失了生态道德;或者说生态道德在这之前,根本没有进入我们的观念。这是认识的失误。
“生态”一词的出现,至今只有二百来年的历史,而发现生态与人以及生存环境的紧密关联,在时间上则是更近的事情。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认识人与环境方面的重大失误,更加说明了树立生态道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生态道德的观念,就无法建设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生态道德的缺失,是造成今日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根本没有建立系统的行为规范,法律也严重滞后,对大自然进行了无情的掠夺。无视其它生命的权利,任意倾泻垃圾,没有预后评估与监测的科技滥用,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去平衡,人类因此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直到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人类才不得不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和生态道德的重要性才得以突显。强调生态道德,在于强调、突出它比之于其它道德的鲜明特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急需建立对于自然、环境的行为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消解环境危机,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命题。
与树立生态道德相比较而言,制定、完善生态法律,有其更为艰巨的一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而道德是公民应具有的修养、品质,带有自觉或自我约束的性质。当然,对法律的遵守,也是修养和道德的表现。法律可以明令从哪一天开始执行或终止,但同样的方法却并不适用于道德。比如某一行为并不违背法律,却违背了道德。这大约也就是媒体纷纷设立“道德法庭”的原因。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树立,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任务,需要一个启蒙和培养的过程,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努力。对一个人来说,它甚至是终生的使命。
三十多年对大自然的考察,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使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树立生态道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十多年前我所描写的青山绿水,现在有不少已经面目全非。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了,很多小溪、小河都已退化或干涸。
记得一九八一年我第一次到西部去,云南的滇池,四川的岷江、大渡河、若尔盖湿地……美丽而壮阔的景象,使我心潮澎湃。如今,滇池早已被污染,湖水发臭。二○○七年十月,我再去川西,所经岷江、大渡河流域,到处在建水电站,层层筑坝蓄水。在一个山村水电站工地,村民忧心忡忡地说,大坝建成后,村前的小河将干涸,到哪去找吃的水啊!这种只顾眼前的利益,对大自然无序、愚蠢的“改造”,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已有所显现。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若尔盖,泥炭层最深达九米,它在雨季吸水,干季溢水,一千克干泥炭可吸蓄八到十二千克的水。若尔盖是黄河上游的天然水库,蓄水量相当于三个葛洲坝。枯水季节,黄河水的百分之三十(一说百分之四十)是由这里补给的。但在上个世纪,人们挖沟沥水,采掘泥炭。现在湿地已大面积退化为草原,沙化、鼠害严重。最发人深思的是,在这里拍摄红军战士过草地的电视剧时,竟然无法找到足够深的沼泽,只好人工制造。黄河屡屡断流,当然就不足为奇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的污染给整个生物链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影响,使人类的健康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中国五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群的代表,是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生命线。但只经历了短短的二十多年,其中的太湖、巢湖,已是一湖臭水,根本无法饮用。其余湖泊也都面临着湖面缩小、污染等等生态问题。
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水污染更是触目惊心。
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可我们忘记了感恩,忘记了对其它生命的尊重,妄自尊大,胡作非为。当人类面对大自然而道德缺失时,自然也会还之于十倍的惩罚!
我曾立志要为祖国秀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但只过了短短的二三十年,我所描写的山川河流不少都已成为“历史”,成为“老照片”。
我曾冒着种种危险,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描写滇金丝猴、梅花鹿、黑叶猴或红树林、大树杜鹃,都是为了歌颂生命的美丽,但是总也避免不了描绘生命的悲壮——它们在人类的猎杀、压迫下苦苦挣扎。无论是每年要进行一次宏伟的生育大迁徙的藏羚羊,或是给人类带来福祉的麝,或是山野中呼唤爱的黑麂……都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厄运。它们生存的空间,正被人类蚕食。
这使我无限忧伤、愤怒,更加努力地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也更寄希望于孩子。
正是大自然当前的状态,激起了我决心在每篇作品之后写下后记,为过去,为未来,立此存照。
三十多年来,大自然以无比真挚、醇朴的热情,接纳了我这个跋涉者。我和大自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山川河流,野生动、植物世界的生灵,都是我的朋友,因而这套书取名为“我的山野朋友”,以表达对它们的感谢、思念、问候和祝福。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应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
我们来自自然,与自然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人类的初期对自然是顶礼膜拜的。很多的部落,将动物的形象作为图腾。我们的祖先,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曾有过很多充满智慧的表述,比如天人合一之说,再比如盘古开天地的创世纪之说等等,至今仍是经典。从世界教育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对于自然的认识,讲述天体气象、山川河流、森林、环境和资源等等,一直是教育最基本、最经典的内容。以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作为人生的启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培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是生命教育的优良传统。但这种优良的传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淡化或消失了。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活生生地切断了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系。现在城里的孩子不知稻、麦为何物,甚至连看到蚂蚁也会发出惊呼。缺失生态道德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自然失去了自然,更为可怕的是使孩子们远离了自然。
我希望用这些大自然探险、奇遇故事,还给孩子一个真实的大自然世界,接通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接受生态道德的洗礼、启蒙,获得智慧,健康成长。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请千万不要忘记,大自然也是知识之源。正是在不断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人类的科学技术才得以不断发展,成就斐然。而即使到了今天,生命起源仍是摆在人类面前的最艰巨的命题。
道德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和不朽的精神。道德力量的伟大,犹如日月星辰。我一直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治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我想将大漠赠给每个人作为故乡,使我们时时眷恋着母亲——大自然。
二○○八年四月二日
一直未能再去武夷山揭谜,那些谜也就常常牵肠挂肚。
最为牵挂的是华南虎。华南虎是中国虎。近年来,梅花山腹地的考察消息不多。或许,要进入“梅花十八洞”太困难了,但我始终认为那儿是华南虎的家园,最后的栖息地。当然,也有可能早已被开发,不再是“梅花十八洞”了。
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华南虎繁育中心的好消息,倒是常有报导。
二○○八年三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