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分类
作者 肖辅臣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高度浓缩的传统文化经典读本!一本值得收藏的国学知识百科全书!

作为现代人,不可以不了解传统;作为中国人,不可以不知道国学。

最全面的文化常识介绍,最权威的国学知识解析,最有趣的风土人情展示,最正宗的俗语趣语溯源!

本书内容极其广泛,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礼仪民俗、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无所不包,是一部提升国学修养、丰富知识储备的理想读本!

内容推荐

追根思源,知古鉴今。从个人角度来讲,国学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不仅可以使我们开拓视野,提升素质,丰富知识,更有助于启迪我们的思维,引发我们新的思考、探索和行动。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国学,编者编撰了《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一书。本书基本上涵盖了国学的各个方面,浓缩了国学知识的精华。本书内容轻松有趣,言语通俗易懂,体例既科学合理又新颖别致,可读性极强,是您学习国学,了解国学的好帮手。

目录

第一章 国学典籍

 一、经部

“十三经”的由来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仪礼》

《春秋左氏传》

《论语》

《孟子》

《孝经》

《大学》

《中庸》

《尔雅》

《方言》

《说文解字》

《广雅》

《四书集注》

 二、史部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通鉴纪事本末》

《国语》

《战国策》

《东观汉纪》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新元史》

《清史稿》

《竹书纪年》

《汉纪》、《后汉纪》

《明实录》、《清实录》

《通鉴纪事本末》

《水经注》

《洛阳伽蓝记》

《贞观政要》

《史通》

《通典》

《通志》

 三、子部

《老子》

《庄子》

《墨子》

《荀子》

《韩非子》

《列子》

《鬼谷子》

《六韬》

《黄石公三略》

《淮南子》

《颜氏家训》

《二程集》

《朱子语类》

 四、集部

《楚辞》

《列女传》

《博物志》

《古诗十九首》

《玉台新咏》

《昭明文选》

《文心雕龙》

《诗品》

《搜神记》

《世说新语》

《大唐西域记》

《乐府诗集》

《容斋随笔》

《菜根谭》

《随园诗话》

《阅微草堂笔记》

《全唐诗》

《西厢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牡丹亭》

《金瓶梅》

《长生殿》

《桃花扇》

《儒林外史》

《红楼梦》

三言二拍

《聊斋志异》

《曾国藩家书》

《太平御览》

《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

《齐民要术》

《农政全书》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干金要方》

《本草纲目》

《梦溪笔谈》

《天工开物》

 五、蒙学

何谓蒙学

《三字经》

《百家姓》

《干字文》

《干家诗》

《弟子规》

《增广贤文》

《声律启蒙》

《幼学琼林》

《龙文鞭影》

《五字鉴》

《小儿语》

第二章 政治、职官制度

 一、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政权体制

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军事行政体制

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官吏选拔制度

品阶制度

职官奖励制度

职官惩罚制度

职官监督弹劾制度

官吏退休制度

官吏休假制度

史官制度

女官制度

财政制度

土地制度

皇帝制度

皇位继承制度

宫省制度

法律制度

法医检验制度

狱讼制度

狱禁制度

赋税制度

徭役制度

兵役制度

户籍制度

漕运制度

奴婢制度

后妃制度

内侍制度

仪仗制度

帝王陵寝制度

宫殿建筑制度

 二、古代官制

太师、太傅与太保

司马、司徒、司空

家臣

门客

相、丞相、宰相

太尉

御史大夫

十三曹

郎官郎吏

三公九卿

将军

尚书

博士

侍中

秘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剌史

酷吏与循吏

都护府

节度使

路、州、府

宰执

枢密院

计相

翰林学士

锦衣卫

三殿三阁大学士

军机处

南书房

理藩院

总理衙门

钦差大臣

行中书省

达鲁花赤

明代三司

总督和巡抚

道员

 三、古代刑法

朝审

秋审

笞刑

杖刑

流刑

发配

徒刑

黥刺配

劓刑

拶指

炮烙

刖膑

宫刑

车裂

凌迟

大辟

弃市

第三章 哲学、思想知识

 一、儒家

儒家

孔子

孟子

苟子

二程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三纲五常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二、道家

道家

黄老学派

玄学

无为

齐物

逍遥

老子

庄子

杨朱

刘安

 三、墨家

墨家

兼爱

非攻

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

墨子

孟胜

 四、法家

法家

管仲

子产

韩非

商鞅

李斯

李悝

 五、名家

名家

邓析

尹文

公孙龙

惠施

 六、方技家

方技家

扁鹊

《难经》

《素问》

《灵枢》

 七、兵家

兵家

孙子

孙膑

吴起

《孙子》

《孙膑兵法》

《吴子》

 八、其他学派

阴阳家

纵横家

杂家

农家

小说家

第四章 民俗、礼仪知识

 一、节日民俗

日、气、朔

古人怎么计时

二十八宿和三垣

什么是“四象”

二十四节气

历史悠久的农历

天干地支

黄道吉日

什么是黄历

十二生肖

元旦的变迁

什么是人日

元宵节的由来

花朝节的由来

上巳节的由来

社目的由来

寒食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

浴佛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七夕节的由来

什么是中元节

中秋节的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

腊日的习俗

除夕的习俗

 二、华夏图腾及符号

凤凰

麒麟

饕餮

蟾蜍

鹿

鸳鸯

喜鹊

蝙蝠

岁寒三友

盘古

女娲

伏羲

祝融

后羿

 三、婚丧嫁娶

问名

订盟

完聘

请期

亲迎

闹洞房

交杯酒

盖头

指腹为婚

上门女婿

愚昧的冥婚

做七

服丧

祭文

居丧之礼

丁忧

招魂仪式

牌位

明器

冥镪

 四、民间生活

年龄称谓

古代年岁的别称

社交用语

社交称谓

走亲戚

送礼

第五章 文学知识

 一、文学体裁

古体诗

近体诗

格律诗

歌行体

律诗

怀古诗

咏物诗

山水田园诗

战争诗

行旅诗和闺怨诗

送别诗

四言诗

五言诗

六言诗

七言诗

杂言诗

无题诗

章回小说

笔记小说

志怪小说

话本小说

元曲

杂剧

散曲

南戏

民间文学

神话

 二、文学流派

建安七子

三曹

竹林七贤

初唐四杰

山水田园诗派

边塞诗派

唐宋八大家

花间派

婉约派

三苏

豪放派

苏门四学士

中兴四大诗人

永嘉四灵

元剧五大家

元诗四大家

明初三大家

公安派

竟陵派

浙西词派

桐城派

常州词派

 三、文学名家

屈原

宋玉

曹植

陶潜

孟浩然

王维

李白

杜甫

韩愈

柳宗元

刘禹锡

白居易

杜牧

李商隐

柳永

范仲淹

欧阳修

苏轼

秦观

李清照

陆游

辛弃疾

文天祥

关汉卿

施耐庵

罗贯中

吴承恩

汤显祖

李渔

蒲松龄

曹雪芹

袁枚

龚自珍

第六章 历史知识

 一、古代帝王

夏启

秦始皇

刘邦

刘彻

刘秀

曹操

刘备

孙权

杨坚

李世民

李隆基

武则天

赵匡胤

成吉思汗

忽必烈

朱元璋

努尔哈赤

皇太极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二、文臣武将

范蠡

管仲

蒙恬

张良

萧何

韩信

贾谊

董仲舒

班超

诸葛亮

谢安

房玄龄

王安石

司马光

岳飞

戚继光

林则徐

曾国藩

左宗棠

 三、历史事件

商汤灭夏

武王伐纣

周公东征

国人暴动

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

焚书坑儒

巨鹿之战

楚汉战争

文景之治

张骞出使西域

王莽改制

昆阳之战

光武中兴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八王之乱

淝水之战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甘露之变

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

王安石变法

澶渊之盟

靖难之役

郑和下西洋

平定倭寇

康乾盛世

第七章 书法、绘画知识

 一、书法技法与流派

钩填

飞白

章法

笔法

文房四宝

真迹

墨迹

简册

帛书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魏碑

 二、书法家

钟繇

王羲之

陆机

王献之

陶弘景

欧阳询

怀素

褚遂良

颜真卿

张旭

柳公权

米芾

苏轼

黄庭坚

蔡襄

赵孟頫

董其昌

朱耷

郑燮

翁同龢

 三、书法作品

《石鼓文》

《泰山石刻》

《乐毅论》

《兰亭序》

《曹娥碑》

《龙门二十品》

《孔子庙堂碑》

《九成宫醴泉铭》

《麻姑仙坛记》

《玄秘塔碑》

《三希堂法帖》

 四、绘画技法与流派

水墨画

文人画

写真

指头画

皴法

泼墨

意在笔先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画圣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北宋三家山水

雀爪郭熙

马一角夏半边

扬州八怪

 五、绘画作品

《龙凤人物图》

《人物御龙图》

《飞天》

《簪花仕女图》

《捣练图》

《韩熙载夜宴图》

《明妃出塞图》

《清明上河图》

《丽人行》

《听琴图》

《浴马图》

《苏武牧羊图》

《麻姑献寿图》

《游春图》

《潇湘图》

《关山行旅图》

《秋山问道图》

《溪山行旅图》

《春山瑞松图》

《踏歌图》

《秋野牧牛图》

《西湖柳艇图》

《水竹居图》

《双松平远图》

《青绿山水图》

《渔乐图》

《秋江待渡图》

《黄海松石图》

《苍翠凌天图》

《黄山古松图》

《五牛图》

《写生珍禽图》

《芙蓉锦鸡图》

《柳鸦芦雁图》

《寒雀图》

《四梅图》

《花鸟图》

第八章 乐律、曲艺知识

 一、乐律、乐器

雅乐

乐府

五声

八音

十二律

韶武

丝竹

箜篌

编钟

拍板

羯鼓

琵琶

笛子

洞箫

二胡

葫芦丝

 二、名曲

《高山流水》

《梅花三弄》

《阳关三叠》

《秦王破阵乐》

《夕阳箫鼓》

《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

《胡笳十八拍》

《广陵散》

《平沙落雁》

《十面埋伏》

《霓裳羽衣曲》

 三、曲艺

评书

相声

说学逗唱

独脚戏

双簧

快板

数来宝

山东快书

梅花大鼓

京韵大鼓

西河大鼓

苏州评弹

单弦

凤阳花鼓

“龙套”

“梨园三怪”

京剧

评剧

越剧

黄梅戏

秦腔

昆剧

第九章 教育、科举知识

 一、古代的学制

察举制

征辟制

孝廉

贤良方正

九品中正制

乡试

会试

殿试

朝考

古代的学位

状元

榜眼、探花

进士

举人

秀才

连中三元

蟾宫折桂

金榜

科举四宴

公车

武科

门生

贡生

萌生

监生

学士

帖括

明经

八股文

入学·同案·同年

 二、古代学校

左学·右学·辟雍·泮宫

庠·序·校·塾

太学

国子监

杏坛

郡国之学

中国古代私学

稷下学宫

鸿都门学

书院

同文馆

通儒院

京师大学堂

私塾

 三、趣闻轶事

历史上的女状元

“别字状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名列前茅”的由来

“名落孙山”由来

学位名溯源

我国古代“胎教”

古代对教师的称呼

古代的童科

五花八门的八股文题

喝墨水

破天荒

“独占鳌头”与“魁首”

历代状元之最

第十章 科技知识

 一、古代发明

锯子

水力鼓风机

第一架自动天文仪器

造纸术的发明

印刷术

火药的发明

针灸

水运仪象台

“飞弹”

中国雪和中国盐

磁现象的发现

指南针的发明

胆水炼铜

灌钢法的发明

玻璃小史

水车是如何发明的

马镫的发明

 二、数学

分数的运用

小数最早使用在什么时代

勾股定理的发明

圆周率溯源

十进制的应用

九九表的历史

我国最早的数学文献

《九章算术》的成就

 三、天文历法

何谓盖天说

何谓浑天说

古代观察天象的仪器

何谓仰仪

世界第一架

 观测地震的仪器

五星与五行

史籍中的哈雷彗星

古籍中的飞碟

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农历十二个月的别名

闰月的由来

旬的由来

朔望月、上弦、下弦

何谓漏壶

 四、医学养生

扁鹊

张仲景

华佗

孙思邈

我国古代的医院

中医的四诊法

中医的经络学说

何谓拔火罐

伺谓刮痧疗法

中药史之最

中国四大药都

第十一章 国学名家

 一、近代国学大师

俞樾

孙诒让

刘师培

严复

沈曾植

辜鸿铭

罗振玉

章 太炎

梁启超

王国维

 二、现当代国学大师

郭沫若

胡适

黄侃

钱玄同

张君劢

赵元任

顾颉刚

吕思勉

熊十力

梁漱溟

陈寅恪

钱穆

吴宓

冯友兰

徐复观

钱钟书

余英时

季羡林

试读章节

一、经部

“十三经”的由来

两千年来,宣扬儒家思想的典籍浩如烟海。不过作为重要经典的儒家著作,最初只有六部,即孔子所说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早在战国后期已失传。后来历朝历代不断扩展和改变,到了宋朝时,定为十三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十三经”。它们分别是:《渤、《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孟子》和《尔雅》。

南宋以后,有人把十三经以及比较好的注、疏、正义合刻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经书及其注文,称为《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作者分别如下: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毂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春秋左氏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论语》魏何晏注,宋邢邴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邴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寅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邴疏。

《周易》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及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周易》名列五经之首,素称“群经之首,百科之源”。中华建筑、音乐、医学、纪年等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

《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后在春秋时期,圣人孔子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这部书,讲的是理、象、数。用变易,简易,不易三种看法去读。从形式和方法上看,易好象是专论阴阳八卦的著作。但实际上,它论述的核心问题,是运用一分为二、对立与统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对立与统一的法则,并运用这一世界观,运用八卦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各种信息。《周易》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它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处世做人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周易》是我国预测学、信息科学的起源与基础。《周易》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不仅系统地记载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和医学方面反映出来的、潜藏的、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同时还有预测信息的宝贵方法。

P2-3

序言

知古鉴今 追根思源

“国学”,顾名思义,即为中国之学,中华之学。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一般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从广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其深厚的底蕴和内涵享誉世界。国学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是在中华文化传统之中孕育和发展而成的,中华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培育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又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基本特质与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能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直接关系到面向未来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实现现代复兴、站在时代前列。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振兴国学,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不仅不会妨碍中国现代化建设,而且还会为我们建构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思想资源和精神资源。具体讲,国学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有助于恢复文化自信,唤起文化自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还在于它能够推进我国文化的竞争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同时,学习国学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目前,全国各地出现的“国学热”,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和迫切要求,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和生命力。历史和现实都昭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又会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追根思源,知古鉴今。从个人角度来讲,国学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不仅可以使我们开拓视野,提升素质,丰富知识,更有助于启迪我们的思维,引发我们新的思考、探索和行动。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国学,我们编撰了《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一书。本书基本上涵盖了国学的各个方面,浓缩了国学知识的精华。本书内容轻松有趣,言语通俗易懂,体例既科学合理又新颖别致,可读性极强,是您学习国学,了解国学的好帮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7:4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