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来帮会第一人”的杜月笙,在其五十寿诞之时,民国蒋介石主席为“杜家祠堂”亲自题写“孝思不匮”的牌匾,在颂词中称赞杜月笙“任侠好义、声驰遐迩”。
1888年8月22日这天,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也叫鬼节,杜月笙出生了。他不是口含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或者说官二代,他一落地,“辛酸”二字就伴随左右,成为他最真诚的朋友。懂事后,杜月笙信奉英雄不怕出身低,愣是在千百个不可能的理由中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身后或褒或贬已经任由他人评说。台湾著名传记作家章君谷先生断言:前进上海滩、知交上海人,此人必读。
他的家乡是在上海浦东(当时官称“江苏川沙”)高桥镇以南大约十里的一个小村子。杜月笙的父亲叫杜文庆,没什么文化,看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就给儿子取名叫“月生”,这就是日后威名远播的“海上闻人”杜月笙的本名。
杜家的住处是一座破旧不堪的小平房,村里人管它叫“杜家宅”。杜月笙成名后,有帮闲文人将此宅更名为“杜家花园”,以彰显气派。
这个“花园”虽然狭小破败,夏天不能挡雨,冬天无法遮风,却并非杜文庆独有,而是他和哥哥两家合住,足见其经济之困窘。
不是一般的艰苦。杜文庆曾在茶馆里当过跑堂,码头上卖过苦力,都难以养家糊口,妻子朱氏不得不靠帮人洗衣服赚点钱补贴家用。为了生活得好一些,杜文庆后来与人合伙到较为繁华的杨树浦开了家米铺,和许多小店老板一样,只能凭着没日没夜的劳作,勉强维持生计,所以直到妻子临产,才能赶回家来照顾。
为生活所迫,当妻子刚刚可以下地走动自理生活,杜文庆就不得不赶回杨树浦,此时他的儿子杜月笙,尚未满月。
杜月笙出生不久,上海开始闹旱灾,旱灾刚过,一场连绵几十天的雨水又酿成水灾,高桥四乡瘟疫流行,饿殍遍地,朱氏只好背着刚满周岁的儿子,赤足走了二十多里,到杨树浦投奔老公去了。
杜文庆勉力撑持的小米铺,也支持不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好在杨树浦一带工厂多,大概正在闹民工荒,杜夫人很容易就在一家丝厂找到了工作。
杜文庆百般不愿意妻子出去打工,一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流行的是男人工作,女人持家,女人抛头露面工作挣钱是件没面子的事;更重要的是,杜月笙刚满周岁,女人又有了身孕,理应在家静养。可是生活的压力毕竟盖过了生命的尊严,杜文庆最终只能向现实妥协。
朱氏打工的丝厂,是个血汗工厂,每天十二个小时高强度的劳动,足以让身怀六甲的她累出一身的毛病。结果只工作了几个月,1890年,杜月笙两岁的时候,身体虚弱的母亲早产下一个女婴后,因失血过多不幸去世。
杜文庆实在无法负担两个孩子的生活,只好把女儿送给了一个宁波商人。两岁的杜月笙,从此和亲妹妹天各一方,再也无缘相见。
后来杜月笙功成名就,曾想尽一切办法寻找这个妹妹,其中包括在报上登寻人启事,奈何找上门来的全是些假冒伪劣的。在杜月笙,这是生平一大憾事。
草草将妻子葬在“杜家花园”旁的荒山上后,杜文庆带着杜月笙回到杨树浦,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还得打点小买卖,真是苦不堪言。直到亲戚里混得比较好的堂兄、在十六铺水果店打工的杜阿庆看不过去,张罗着为他续娶了一位张氏为妻,杜家的生活才开始有了一点点转机。好景不长,杜月笙五岁那年,父亲染上风寒,因无钱医治,留下孤儿寡母,撒手人寰。这时的杜月笙已经有点懂事,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命运为什么竟如此残酷。
张氏卖掉小米铺,买了副棺木,将杜文庆葬在了小月笙生母墓旁边。随后便带着杜月笙重回杨树浦,租了间小屋,靠卖点米面糕饼,兼帮人洗补衣服为生。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艰难地活着。万幸的是张氏本性善良,一点也不像个后妈,对杜月笙视为己出,百般关照,让他真正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
一年后,张氏甚至节衣缩食攒下了一点点钱,她便送杜月笙去附近瞿老太太办的私塾读书,每个月学费四五毛钱。可惜随着张氏糕饼铺的难以为继,杜月笙不得已只好停学,这段学生生涯只持续了四个月。失学后,杜月笙跟着张氏回到了高桥镇老家,生活全靠张氏为邻里洗补衣服挣的微薄收入,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可即使是这样的日子也不能持久,杜月笙八岁那年,张氏被人贩子拐骗,从此音讯杳无,杜月笙成了标准的孤儿。
无依无靠的杜月笙只好在堂叔、外婆、舅舅家有一顿没一顿地混饭吃。虽然他也尽力帮着做一些杂事,无奈各个亲戚家也都很穷,凭空多个吃饭的人,时间长了难免白眼相向。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两三年,长到十一二岁时,心高气傲的杜月笙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寄人篱下的凄凉,索性浪迹街头,和其他流浪儿一起,或沿街乞讨,或到饭店、茶馆捡吃剩饭剩菜,时间长了,结交了一些朋友。
杜月笙骨子里有一种天生的义气因子,这在他的乞讨生涯中即有所显现。每当讨到食物,他都不介意和小伙伴分享,而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小伙伴,只要有人受到欺负,他都会招呼大家一拥而上,久而久之,他俨然成了当地流浪儿的小领袖。
身为小领袖,心尚未比天高却也潜藏凌云之志的杜月笙,绝不满足于仅仅靠乞讨为生,免不了带着小伙伴们时不时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甚至仗着人多,对一些外乡人或回乡客半乞半抢,讨得一些零食零钱,虽然仍不足以保证恒久的温饱,日子却也过得逍遥自在。
逍遥的日子过久了,肚子不饿的时候就难免会感到无聊。因为年纪尚小,饱暖还不至于思淫欲,所以无聊之中,杜月笙迷恋上了赌博。这是他一生的嗜好,只不过最初的时候,他赌得很小。
高桥镇因为地处要冲,来往客商很多,镇上赌棚也很多,生意大多不错。杜月笙先是看热闹,看得多了心就痒痒,于是只要手里有几文钱,就要跑到赌棚去下一注,往往是血本无归。偶有赢的时候,他又会很慷慨地请小伙伴们吃碗面之类的,总之输赢都留不下钱。有~次身上没钱却赌瘾发作时,他灵机一动把“杜家花园”里父母留下的破铜烂铁破旧家具通通卖掉,换得五毛钱,可惜这笔“巨款”转眼就输了出去。
赌红了眼的这个小孩子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要把祖屋“杜家花园”给卖掉。正寻找买家呢,消息传到了他舅舅朱扬声耳中,舅舅对自己这个不争气的外甥离经叛道的败家子行为感到极为愤怒,把他吊起来暴打一顿,直接打消了杜月笙卖祖屋的念头,也打断了他浑浑噩噩的街头岁月。
卖祖屋兼被暴打,使杜月笙这个“败家子”霎时成为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的笑料级人物,这让他感到很没面子,他便决定离开家乡,到上海滩去闯荡。老家所有的亲戚里,一直以来只有外婆对杜月笙这个外孙最疼爱,虽然外婆也很穷,不能从物质上关照他,但杜月笙依然对她充满了敬爱。所以临走前,他谁也没通知,只是只身来到外婆家告别。
P2-4
我是在上大学的时候略微了解到杜月笙的,当时觉得这个人很牛,是个人物。但也没多想,因为这个世界,牛人太多了。
2005年的时候,我看了两本书,都是关于杜月笙的,其中一本把他偶像化成了一个天使,另一本则将之妖魔化成了魔鬼。我就再找了几本书来看,却往往大同小异,于是便有了写点东西的念头。
因为工作的缘故,这一写断断续续写了将近五年,在翻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写成了一个三十多万字的帖子。而最终让这个帖子变成书得以出版,我需要感谢北京浩歌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米林秀先生和山西人民出版社社长李广洁先生。
当我在天涯连载这个帖子的时候,米先生是第一个向我传达出版意向的业内人士,而我们最终可以携手合作,这大概就是缘分吧!
当然还需要感谢另外十一家出版社、文化公司的编辑海月明等,谢谢你们在这本书还是帖子的时候所给予的关爱。
最后我必须得感谢对本书予以大力支持和鼓励的网友们,如“有力回天”“风一样男子”等等,恕我不能按姓氏笔画排列,再次致谢!
刘蜀秋(小杜城南)
2010年12月6日
第一章 赤贫童年
第二章 心动
第三章 张啸林的霸气
第四章 金荣大哥招手
第五章 杜月笙出道
第六章 弟子闯祸
第七章 借刀杀人扳倒沈杏山
1 烟土生意三鑫公司火爆
2 借刀杀人
第八章 潮起潮落黄金荣
1 杜月笙迎娶陈帼英
2 戴笠报到
3 黄金荣跌霸
4 杜月笙出面讲斤两
5 黄天霸拜山
第九章 妙手化解三鑫公司危局
1 帮顾竹轩和英国人打官司
2 三鑫危局
3 杜月笙结交新贵过难关
第十章 乐不思蜀张宗昌
第十一章 荣升法租界华董
1 改换行头杜先生
2 张宗昌轶事
3 春风得意荣升华董
第十二章 计涮毕庶澄走向北伐军
1 美人计涮死毕庶澄
2紧密谋,跟定蒋介石
第十三章 杀害汪寿华投靠蒋介石
1 汪寿华被害
2 赴南京晋见蒋介石
3 要退黄振东门生帖子
第十四章 罢工!叫板英美烟草公司
第十五章 挺身而出杜先生
1 礼遇君主立宪专家杨度
2 为死难工友挺身而出
第十六章 开银行娶新人
1 开银行顺手敲打闻兰亭
2 喜娶明星姚玉兰
3 为报恩摆平警备司令熊式辉
第十七章 上海各大报说:鸣谢杜月笙先生
1 祝贺你们胜利
2 与范哈儿的交情
第十八章 杜氏家祠威风落成
1 章太炎赐名“杜镛杜月笙
2 上海滩从未有过之盛典
第十九章 礼尚往来驰援陈光甫,耍手腕解困张学良
1 为灾民募捐的急先锋
2 紧急驰援陈光甫
3 耍手腕解困张学良
第二十章 “一·二八”上海抗战做狮子吼
第二十一章 办教育开办正始中学
第二十二章 转型难,江湖丑事一箩筐
1 烟土行被逼搬家
2 《啼笑因》的电影之争
3 绑架魏廷荣
第二十三章 杜月笙羽翼丰满建恒社 五虎上将顾祝同求上门
1 羽翼丰满建恒社
2 顾祝同求上门
第二十四章 两度交手“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
1 李鸿章 的混蛋长孙惹麻烦
2 为张学良剑拔弩张
第二十五章 大达、大运公司风生水起
1 担任大达轮船公司董事长,跻身航运业
2 卖航空奖券大运丰收
第二十六章 风月场中的左右手
第二十七章 孔祥熙巧取豪夺杜月笙借梯上位
第二十八章 史量才事件背黑锅
为手下甘做月下老
第二十九章 上海抗战尽显英雄本色
1 担任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主席团要角
2 与戴笠组建“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开展敌后抗日
3 就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救助伤病员
第三十章 拒绝日军拉拢,离沪赴港
第三十一章 在香港成为中国的杜月笙
1 遥控上海滩
2 大后方重操旧业卖烟土
第三十二章 锄奸与策反高陶
1 锄奸
2 策反高宗武、陶希圣
第三十三章 为国家的面子除掉张啸林、傅筱庵
第三十四章 营救大管家万墨林
调停两大特工系火拼
1 “感谢杜先生,感谢国家
2 调停两大特工系统的火拼
第三十五章 落脚重庆办公司
1 有背景的大公司相继开张
2 营救国民党中组部副部长吴开先
第三十六章 孔祥熙那些事
第三十七章 胜利回沪弟子挑战
第三十八章 为崛起再建恒社哪料想戴笠折戟
第三十九章 为赈灾出奇招办中国首届选美大赛
第四十章 跌宕起伏杜大亨
1 与警备司令宣铁吾结下梁子
2 竞选为首届上海市参议长
3 宋子文的尴尬
第四十一章 杜先生的那点家事
第四十二章 蒋经国打虎摸到杜月笙
第四十三章 客居香港被批流氓
第四十四章 大秤分金的大亨光景不再
第四十五章 大亨谢幕
后记
杜月笙的另一面
杜月笙是什么样的人?回答几乎一致:上海滩黑社会的老大。杜月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约翰·根室曾经在他的《亚洲内幕》一书中说,杜是当代亚洲引人注目的猛汉,是中国最有趣的人物。读完本书,你会觉得杜月笙不仅是一个最有趣的人物,还是那个年代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论出身,杜月笙是贫农中的贫农;论家庭,四岁丧母、五岁丧父、八岁时继母被人贩子拐走不知所终而成为孤儿;论文化,念了五个月的私塾。十五岁泪别姥姥光着脚丫子只身从浦东高桥乡下来到上海滩,但是在其五十寿诞之日,蒋介石题写牌匾“孝思不匮”;杜氏家祠落成盛典,英文报纸《大美晚报》说这是“上海有史以来空前胜举”!民国大学者章太炎等人是他的座上嘉宾,为他取名“杜镛”,心悦诚服地叫他“杜先生”;令人谈之色变的“中国的希姆莱”戴笠与他情同手足,而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张学良说“我对杜月笙也是非常佩服”。杜月笙何以从凄苦而臻于绚烂呢?这本《上海枭雄杜月笙》将向您娓娓道来。
我对杜月笙的兴趣和研究由来已久,蜀秋兄的这本《上海枭雄杜月笙》是目前国内第一本客观真实的杜月笙传记,是从当时的现实环境出发,把杜月笙还原成一个真实的人,而不再脸谱化。作者深入到杜月笙内心世界、从杜月笙做人做事的角度来书写,这不仅需要的是历史资料和文笔,更重要的是需要作者本身的阅历,蜀秋兄抓住了杜月笙区别于其他人的“亮点”。也难怪在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栏目甫一登场便好评如潮,点击量一天八个台阶地蹿升。
本书谈到“一·二八上海抗战做狮子吼”,杜月笙在法国领事馆痛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无端侵占我东三省;得知日军钻入法租界要从背后袭击我十九路军时,他挥拳喝道:“我请日本军从尽量地开来,外国朋友一个也不要走,我杜月笙要在两个钟头之内,将租界全部毁灭!我们大家一道死在这里。”日本人屈服了。
抗战胜利后,肃清汉奸成为历史遗留下来的一项政治任务,由于权力的滥用不可避免地要“肃汉”扩大化。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几个入会为“被汉奸”说几句公道话,更不用说去解救他。因为在许多聪明人的眼里,自己要这么做岂不是站错了队伍,说不定还会引火烧身呢?中国几千年下来冤枉的人又不是你一个,只能怪你自己命不好。当时著名的新月派诗人邵洵美,这个与徐志摩、郁达夫、戴望舒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子”之一,因其哥哥邵式军做了大汉奸而被军统无端关押两个多月。恰巧被杜月笙撞见,杜与邵洵美是朋友,他还了解邵洵美拒绝了自己的汉奸哥哥和日本宪兵队长的拉拢,是挺得住站得直的一个中国人。杜月笙当即与戴笠交涉,并为之担保,诗人重获自由。不计个人毁誉,还朋友一个公道,这是杜月笙的风格。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祖先都一直这样教导我们。自己有十万块钱,拿出三万来回报自己的恩人,这并不困难。难的是敢于克服困难,在自己也很艰难的情况下回报。书中谈到杜月笙“礼尚往来驰援陈光甫”,他常常干这种急人之所急的事情。他自己常说“锦上添花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这就远不止是知恩图报,而是上升到了做人的另一个境界。苏北赈灾、两广赈灾、抗日后援会的种种工作,杜月笙都干得有声有色。书中谈到,苏北赈灾刚完,四川参议会议长向传义和何北衡因川省水灾跑到上海求市长吴国桢协助募捐,吴市长冷冰冰地说:“大乱刚过,上海财力有限,刚给苏北捐出二十亿,哪里还有余力?”杜月笙恰恰相反:“我们在四川吃了好几年的饭,现在四川有灾,这个忙,没有不帮的道理。”一个是政府大员、一个是社会闲人,一个是留美归来的知识分子、一个是没读过几天书的农民孤儿,是否值得我们抬头思考呢?
1932年3月,杜月笙和几十名国难会议会员一起抵制国难会议,联名签署了要求“抗日到底,结束党治,实行民治”的提案;杜月笙是靠法租界的庇荫混起来的,但他对自己的主子法国入敢于对着干,坚决支持被法国水兵无辜杀害的中国工人,并策划了罢工抗议行动。日本人对杜月笙是百般拉拢,但杜不为所动。他说:“我这个人虽然爱面子,但是现在最大的面子是抗日,是国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悉尼·胡克说,所谓英雄就是那种能够将历史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关键因素。在前方抵抗日本侵略的时刻,后方急需紧急支援前线的一个团队和这个团队的领袖出现时,杜月笙挺身而出,担任上海抗敌后援会会长,号召各界中国人为前线将士捐款。上海沦陷后,他出走香港、重庆,在大后方任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等职继续参与抗战。为此,他不惜除掉已经做了汉奸的拜把子哥哥张啸林与有恩于自己的傅筱庵,杜月笙坚定地站在了民族大义这边,做到了大节不亏。中国全民抗战的“势”形成了,杜月笙以一介平民的身份贡献良多。
对待任何一个人我们决不能一叶障旧不见森林,不能将他的错误无限放大以至于淹没他本人,甚至以为错误就是他本人,也不能将他的光辉无限放大而遮掩他本人的错误,更不能以出身论是非。这就需要我们来“认真”,认真理清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所作所为并予以符合事实的评价。今天我们看到了杜月笙那鲜为人知的“硬汉子”的一面,但是对于他出身黑道、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与黑道有染这件事视而不见显然是不对的。他所涉及的两项支柱产业烟和赌,就是放在任何国家、任何时间都是非法的,都是需要社会的正义力量予以坚决打击的。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他居然奇迹般地生存下来,而且成功地进行了“结构转型”,因为那是乱世。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曾经的现实。书中做了很多披露,专门有一章谈到“转型难,江湖丑事一箩筐”,这也就是我认为他还不是西班牙佐罗的原因,因为佐罗是一尘不染,专门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理想“骑士”人物。
是什么造就了杜月笙这样的一个人呢?杜月笙是一个彩色的人,他不是简单的一个罪人也不是简单的一个功臣,他是一个“侠客”。他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培育出来的一个奇人,他的价值标准、做人准则更多地来源于《三侠五义》《隋唐英雄传》《水浒传》等这类评书、演义的熏陶,他在生活中自觉地扮演起了小说中的“侠义”英雄形象,有时候可以不计法度为朋友两肋插刀,有时候又一身正气勇挑重担,他的浑身充满了矛盾。当然我们还不能忽视青帮教义对他的影响,杜月笙身上的“义气”精神,也渗透着青帮文化的精神。而民国时期的青帮还有投身辛亥革命的因子存在,是有点革命加痞子的性质,如果单纯谓之曰“黑社会组织”确实有点不够实事求是。
米林秀
2011年5月12日于北京
小杜城南的这本《上海枭雄杜月笙》是目前国内第一本客观真实的杜月笙传记,是从当时的现实环境出发,把杜月笙还原成一个真实的人,而不再脸谱化。作者深入到杜月笙内心世界、从杜月笙做人做事的角度来书写,这不仅需要的是历史资料和文笔,更重要的是需要作者本身的阅历,作者抓住了杜月笙区别于其他人的“亮点”。《上海枭雄杜月笙》在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栏目一登场便好评如潮,点击量一天八个台阶地蹿升。
杜月笙是什么样的人?回答几乎一致:上海滩黑社会的老大。杜月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约翰·根室曾经在他的《亚洲内幕》一书中说,杜是当代亚洲引人注目的猛汉,是中国最有趣的人物。读完《上海枭雄杜月笙》,你会觉得杜月笙不仅是一个最有趣的人物,还是那个年代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