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阅读文库”通过故事、诗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类永不磨灭的美德:诚实、孝敬、负责、自律、敬业、勇敢……这些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用来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对与错的标准;同时通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又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秦始皇敬重恩师》、《苻坚尊宣文君为师》……这本《师(尊师重教)》(作者于永玉、杨呈旭)是其中一册,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弘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使青少年增强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不断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增强和提升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质,编者特意精心编写了本套丛书——《巅峰阅读文库》。
这本《师(尊师重教)》(作者于永玉、杨呈旭)是其中一册。
《师(尊师重教)》收录了《秦始皇敬重恩师》、《苻坚尊宣文君为师》、《林琴南敬师》等故事。
康熙(1654—1722年),满族。全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为世祖顺治帝第三子。康熙六年(1667年)亲政。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康熙好学敏求,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崇尚节约。在位61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华帝国的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开创了中华帝国的另一黄金时代。
康熙皇帝玄烨,在清代诸帝中数得上是很有作为的,但他的文治武功实得力于勤奋好学,故史家们誉之为好学皇帝。
康熙八岁登基,作为清入关的第二位皇帝,深知年幼无知,必须把读书学习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头等要事。据《康熙政要》载,康熙的学习十分勤奋且认真,“日所读书,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并努力从书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法之意”。康熙七年(1668年),他采纳了大臣熊赐履的建议,讲学勤政并举,实行经筵与日讲两种讲学制度。经筵在文华殿举行,日讲则设在乾清宫,或弘德殿与懋勤殿。
在讲课时,康熙不仅认真听讲,而且主张“互相阐发”,因为只有这样,“方解融会义理,有裨身心”,“有裨实学”。讲完课后,他总是将讲授的内容反复琢磨,一定要求得道理明彻才罢休。在繁忙的政务中,他也是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披阅典籍,常常天未放亮就起床苦读,晚上也常读至深夜,寒暑不辍,风雨无间。
康熙十三年(1674年),镇压三藩叛乱,军务倥偬,大臣提出隔日进讲,但他驳回了大臣的请求,“仍为日进讲”。在八年的平乱战争中,无论春夏秋冬,经筵与日讲都坚持不懈。由于他勤奋学习,所以他对中国古典文化有较深广的了解。加上教他的讲官如熊赐履、李光地、叶方蔼、高士奇、张伯行等人,都是当时的大学者,所以他所学习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对传统的四书五经、历朝典章、《二十四史》以及诸子百家之书,都有较深的理解。
康熙有了经史之学的基础,开始把学习范围扩大到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自然科学,如数学、天文学、地理学、药理学、解剖学、拉丁文、音乐理论、欧洲哲学等等。他学习自然科学,其动因在于政治需要。康熙初年,出现了一场历法之争,学者之间互相讦告,至于死者不知其数。这场历法之争实际上是一场政治斗争。
当时,因举朝无有知历法者,这使康熙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凡万几余暇,即专制于天文历法二十余年”。为了弄清历法,他把传教士南怀仁召至宫中,让他做一名有别于熊赐履、叶方蔼等人的“讲官”。以后,又陆续聘用葡萄牙的徐日升,法国的白晋、张诚,意大利的闵明我、德理格等到宫中充任内廷行走,为他进讲西方科学。
据法国传教士白晋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报告中讲:康熙每天都召见他们进宫讲授西方科学。他听讲十分认真,重复所讲内容,自己动手画几何图,并向他们提出感到有困惑的任何问题。为了记住几何定理的推理步骤,他经常温习几何定理。在半年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几何学,能够立刻说出他所画的几何图形的定理及其证明过程。对传教士说,《几何原本》他至少读了二十遍。他以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除听讲课外,晚上还要自学,起早贪黑,往往在传教士到达讲课地点之前就做好了听课的准备,一见到传教士就向他们求教,帮助教正他做过的习题,和问一些新问题。传教士张诚在其日记中记述康熙学医的情况:
“……皇上在这次谈话中得知我们已经写出了一些材料,放在我们书房里,他便派御前的一个太监随我们去取。这份论述消化、营养、血液变化和循环的稿子,虽然尚待完成,但我们已经画出一些足以使人领会的图例。皇上仔细翻阅,特别关于心、肺、内脏、血管等部分。他还拿起稿子与一些汉文书籍上的有关记述互相对比,认为两者颇为相近。”
自古帝王尊师求师者有之,像康熙这样打破传统观念,专心致志地学习自然科学,而且是向外国人学习,却是十分罕见的。
康熙不仅善于学习西方自然科学,而且也注重对中国自然科学遗产的继承和总结,以图社会实践的应用。他说:“朕平时读书穷理,总是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言”,“学问无穷,不在徒言,惟当躬行实践方有益于所学”。由于他讲求学以致用,所以在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首先,他组织编纂了《律历渊源》。在《庭训格言》中,康熙叙述了学习数学和整理数学遗产的良苦用心:
“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门外九卿前,当面睹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已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今凡人算之法,累辑成书,条分缕析,后之学此者,视此甚易,谁知朕当日苦心研究之难也。”
在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过程中,康熙深知数学是天文、地理、测绘、水利等学科的基础,因此在南怀仁、白晋、张诚等人的辅导下,先后学习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巴蒂斯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以及代数、三角、对数等几种数学科目,并命张诚等人陆续翻译和编纂了《几何原本》、《比例规解》、《测量高远仪器》、《八线表根》、《借根方算法解要》等十几种满汉数学书籍。
在学习西方数学的过程中,他发现中国传统数学著作有不少成就先于西方,但在元代以后有的失传。为了整理中国数学成就,并把西方自然科学加以系统化,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兴办算术馆,地点设在畅春园蒙养斋,召集中国数学人才如梅钰成、陈厚耀、何国宗、明安图等人,根据算术馆教学的需要,由皇三子允祉负责组织编纂大规模的天文、数学、乐理丛书《律历渊源》。康熙不仅亲自拟定编辑方针,而且还把自己数十年积累的算稿拿出来作为编纂数学部分的资料。
其次,康熙还组织测绘了《皇舆全览图》。在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的影响下。他对地理学产生了兴趣,一边学习《西方要纪》,了解世界地理知识;一边学习中国传统地理著作,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徐霞客游记》等,同时还在出巡、征战等机会中,进行实地的天文地理考察。他先后派人考察了长江、黄河、黑龙江、金沙江、澜沧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全国地图勘测。为了实地考察地理,他精心组织了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体的测绘技术队伍,经过十几年的培训,一部分技术人员是由张诚等人培训的中国学生。
康熙不仅重视人才培养,而且注意向西方采办测绘仪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他传谕进行全国地图测绘。这支测绘队伍走遍了东南西北中各省,绘制了一幅幅各省地图。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全国地图的测绘大功告成。他亲自命之为《皇舆全览图》。它采用经纬图法,梯形投影,比例为1:4000000,是我国第一次经过大规模实测,用科学方法制出的地图,也是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份,而且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都好且精确。《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在世界地理学史上是一件大事。
最后,康熙还注重科技的应用,在培育优良稻种以及气象、医学方面多有建树。据记载,康熙亲自考察过二十余种植物,对某些植物、土壤及栽培技术进行过调查研究,并做了一些有效的实验。
如康熙在南巡时,发现农民运载猪毛和鸡毛到用泉水浇灌的稻田,以提高水温,促使稻子早熟。于是他回京后采用这种方法在玉泉山稻田搞试验,结果使稻早熟丰收。他曾经在西苑丰泽园开辟了一片水田,一年六月他偶尔发现有一棵稻子早熟且颗粒饱满,于是他亲自采折下来作为种子,在次年进行试验,结果在六月成熟。这种稻米颗粒细长,颜色微红,香甜可口。于是他下令年年播种,以致康熙朝几十年间宫中帝后们都食这种稻米。他命名此稻为“御稻”,后在江宁、苏州等地推广。P135-138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大家代代传承。
那么,什么是传统美德?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通常来说,传统关德就是在自觉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一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在现代仍有着积极影响的那些美德。具体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指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的稳定的社会优秀道德因素,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领域,并通过社会心理结构及其他物化媒介得以代代相传。
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华传统美德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成为社会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所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让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等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国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德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更是日渐凸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党中央非常注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全社会也已形成了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风尚。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不断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增强和提升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我们特意精心编写了本套丛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
本套丛书立足当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归纳为一百个字,即学、问、孝、悌、师、教、言、行、中、庸、仁、义、敦、和、谨、慎、勤、俭、恤、济、贞、节、谦、让、宽、容、刚、毅、睦、贤、善、良、通、达、知、理、清、廉、朴、实、志、道、真、立、忠、诚、公、正、友、爱、同、礼、温、信、尊、敬、恭、恕、责、仪、精、专、博、富、明、智、勇、力、安、全、平、顺、敏、思、积、利、健、率、坚、情、养、群、严、慈、创、新、变、革、争、谏、诲、齐、省、克、竞、求、简、洁、强、律。丛书内容丰富、涵盖性强,力图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囊括进去。丛书通过故事、诗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类永不磨灭的美德:诚实、孝敬、负责、自律、敬业、勇敢……这些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用来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对与错的标准;同时通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又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在本套丛书中,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我们还在每一篇故事后面给出了“故事感悟”,旨在令故事更加结合现代社会,结合我们自身的道德发展,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加全面的道德认知,并因此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为丰富读者的知识面,我们还在故事后面设置了“史海撷英”、“文苑拾萃”等板块,让读者在深受美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质的同时,汲取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这是一套可以打动人心灵的丛书,也是可以丰富我们思想内涵的丛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圣洁的、高尚的生活哲学。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给予人类基本力量的美德从来不曾变化。著名的美国政治家乔治‘德里说:“使美国强大的不是强权与实力,而是上帝赐予的美德。假如我们丢失了最根本且有用的美德,导弹和美元也不能使我们摆脱被毁灭的命运。”在今天,我们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应关心道德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因为今天我们正逐渐面临从未有过的道德危机和挑战。
人生的美德与智慧就像散落的沙子,我们哪怕每天只收集一粒,终有一天能积沙成塔,收获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中的美德故事将直指我们的内心,指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一定会在我们的倡导和发扬之下,世世传承,代代延续!
全套丛书分类编排,内容详尽、文字优美、风格独具,是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优秀读物。愿这些恒久流传的美文和故事能抚平我们每个人驿动的心,愿这些优秀的美德种子能在青少年身上扎根、发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