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伴随着人类生生不息的成长。而海洋意识与海洋发展战略,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这也是很多国家民族的历史都证明了的一个事实。
“海洋百科知识系列丛书”旨在使读者了解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进而开发海洋,增强海洋意识和保卫“蓝色国土”的责任感。
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从“筏和独木舟”说起,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舰船的由来、演变与发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船发展史话/海洋百科知识系列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
作者 | 唐志拔 |
出版社 |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海洋,伴随着人类生生不息的成长。而海洋意识与海洋发展战略,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这也是很多国家民族的历史都证明了的一个事实。 “海洋百科知识系列丛书”旨在使读者了解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进而开发海洋,增强海洋意识和保卫“蓝色国土”的责任感。 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从“筏和独木舟”说起,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舰船的由来、演变与发展。 内容推荐 该书从“筏和独木舟”说起,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舰船的由来、演变与发展。主要内容为:天下最早的船、木板拼装船、中外古代战船、海战中的多面手等共20部分。本书是在收集了大量的古今中外舰船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读后可极大地丰富海洋、舰船方面的知识。该书图文并茂,科学性、知识性较强。 目录 1.最早的船——筏和独木舟 美丽的传说 筏的出现 刳木为舟因材制船 2.木板拼装船 奴隶创造了木板船 中国早期的木板船 国外早期的木板船 3.国外古代战船 桨帆战船 风帆战船 4.千状万端的中国古代战船 战船诞生于春秋时期 秦汉战船首屈一指 三国至隋战船持续发展 唐宋战船趋成熟 元明战船达鼎盛 举世无双的郑和船队 5.漫话龙舟 龙舟竞渡 帝王乘坐的龙舟 6.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造船技术 科学合理的船型 钉接加榫合 水密隔舱术 灵活自如的船具 7.钢铁蒸汽机船时代的到来 钢铁同木材的比赛,蒸汽机同风帆的竞争 穿梭于大洋间的班轮 8.“大炮巨舰”时代 爆炸弹“炸”出了装甲舰 海洋霸主——战列舰 游戈大洋的巡洋舰 9.神出鬼没的潜艇 探索“龙宫”的奥秘 真正潜艇的问世 在战争中锻炼成长 潜艇的功能和特点 奇特的外形和结构 10.海战中的多面手——驱逐舰 应运而生的驱逐舰 由驱逐舰拉开的大战序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驱逐舰 踏上现代化的征程 11.海上巨无霸——航空母舰 两次成功的试验 初期的发展 一鸣惊人 海上的活动机场 飞行甲板上下的特种设备 12.海上轻骑兵——军用快艇 历史悠久的军用快艇 海上突击手——鱼雷艇 海上利剑——导弹艇 海上小猎手——猎潜艇 13.海战的无名英雄——军辅船 14.步履艰难的中国近代修造船工业 洋务派与近代海军 设厂自造近代海军舰艇装备 福建船政的舰船建造 民国时期的海军舰艇 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炮舰——中山舰 15.用途各异的运输船舶 运输船的演变与发展 客船 货船 16.海洋开发用船 钻探船(平台) 采油平台 海洋调查船 浮油回收船 17.渔业船舶 拖网渔船 围网渔船 捕鲸船 加工母船 18.当代中国舰艇 修复改装旧舰船 通过技术引进,掌握舰艇生产技术 研制第一代战斗舰艇及辅助舰船 研制第二代战斗舰艇 19.借水飞舟——高性能船 滑行艇 水翼艇 气垫船 地效翼艇 小水线面双体船 20.21世纪的舰艇发展 21世纪国际海军舰艇发展战略 正在研制或探索中的新舰艇 试读章节 帝王乘坐的龙舟 历代的帝王,都自命是什么“真龙天子”,专门供帝王乘坐进行巡视、旅游和娱乐的船自然就叫“龙舟”了。以为坐在龙舟里就可以升天人海作神化仙。1973年5月,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城东南子弹库楚墓中出土了一件珍贵的帛画,上面画了一个形似帝王的男子,侧身面左而立,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翘起,龙身平伏,略呈舟形。在龙尾上部站着一鹤,水中有鲤鱼一条。画的上端有华盖。龙和鱼均向左,鹤独向右,画作舟形的龙向左前进,整个帛画表现了乘龙人海升天的形象。 帝王乘坐的龙舟,最早见于《穆天子(周穆王)传》:“天子乘龙舟、鸟舟”。晋代郭璞注释:“舟以龙、鸟为形制也”。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不久就开始了五次大规模的巡游,每次都有一支庞大的御用船队,其中就有秦始皇乘坐的“龙舟”,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到了汉代,造船业更加发达,造出了闻名世界的“百尺楼船”。当然帝王乘坐的“龙舟”就更雄伟华丽了。汉武帝对御用“龙舟”很满意。公元前113年的秋天,汉武帝刘彻与大臣们乘坐“龙舟”在汾河中巡游观景,吟诗赋,非常高兴,并亲作《秋风辞》一首,其中的“……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等句,就是汉武帝见景起兴,抒发感情之作。汉武帝为了显示西汉王朝的繁荣昌盛,促进与邻国的友好关系,曾在“龙舟”上设盛宴招待各国的使臣。据《汉书》中有关文章记载,船上鼓乐喧天,轻歌曼舞。各国使臣们对“龙舟”的雄伟华丽,个个赞不绝口;对演员们扣人心弦的精彩表演看得目瞪口呆;对招待他们的美味佳肴吃得津津有味,赞叹不已。 据《三国志·魏书·明帝本纪》中有“帝亲御龙舟东征(孙)权”的记载。从中可知:魏明帝亲乘“龙舟”率水军东征吴国。魏帝乘坐的“龙舟”作为水战中的旗舰使用,可想而知,龙舟上的兵器装备应是精良的,士卒应是训练有素的。 据《隋书·炀帝本纪》《大业杂记》《资治通》等书上记载: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东游江都(今江苏扬州)时,其龙舟高45尺、宽50尺,长200尺(隋代每尺合0.273米)。船上设楼4层,上层为正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60个房间,皆用金碧珠翠装饰,都是雕梁画栋,象鼻挑檐,下层为内侍住处。皇后乘坐设有3层楼的“翔螭舟”,比龙舟稍小,但装饰一样华丽。妃嫔乘坐设有3层楼的“浮景舟”9艘。贵人、美人及夫人乘坐设有2层楼的“样彩船”36艘。还有“朱鸟航”24艘、“苍螭航”24艘、“白虎航”24艘、“元武航”24艘、“飞羽舫”60艘、“青凫舸”10艘、“凌波舸”10艘等。这些船供宫人乘坐。往来供奉及拉船者有10万余人。诸王、公主及三品以上官乘坐5层楼船52艘,四品官及僧尼道士乘坐三层楼船120艘,五品官以及五品以上官的家属乘坐“黄蔑舫”2000艘,卫队乘坐战船“平乘”500艘、“青龙”500艘、“艟”500艘、“八棹舸”200艘、“舴艋舸”200艘,还有专门载羽仪服饰及百官供奉之物的“板榻”200艘。隋炀帝于605年8月率领一二十万人及各种船舰数千艘的庞大船队,船只相衔前后达100余千米,两岸还有骑兵随船夹护而行,拉船的壮丁就达8万余人。所过州县,250千米内居民都得来给“贵人”献食。食品当然都是山珍海味,妃待们吃不完,就在岸边掘地坑埋掉。隋炀帝的庞大船队所到之所,就像传播了瘟疫一样,老百姓的生计几乎荡然无遗,使得千百万劳动人民倾家荡产。龙舟成了这个残暴帝王游山玩水、纵情享乐和加重对人民剥削压迫的工具。 宋代孟元老著的《东京梦华录》上说,宋代的大龙舟长三四十丈,阔三四丈(宋代每丈折现在3.2米左右)。 宋代画家张择端画的《金明池争标图》上,池中一只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大龙舟两旁画有许多小龙舟,也都装饰华丽,排列在方方的池面上。那只设有御座的大龙舟到了皇帝驾幸的临水殿前之后,小龙舟开始举行“争标”,得标者还要“山呼拜舞”一番。这种竞赛真是浓妆重彩、鼓乐喧天,但毕竟是“池”中做戏,掀不起几许涟漪。同民间那种水阔天空、山欢人笑的赛龙舟盛会是根本不能比拟的。 元代画家王振鹏画的《龙池竞渡图》,反映了元代龙舟的形象。有三层楼,完全仿造陆上的宫廷建筑,其气势之雄伟和装饰的华丽要超过宋代的龙舟。 明代沈著的《南船记》中,有一艘专供皇帝乘坐的“预备大黄船”,是专为皇帝巡幸而准备的。古代黄颜色是皇帝独用的颜色,船舶涂上这种颜色就显示了这船的尊贵,所以叫黄船。它常年停泊在通州备用。虽多年未必动用一次,但也必须轮番修造,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黄船前加“预备”二字的原因。“预备者,备巡幸也”。《龙江船厂志》上说它是“国朝御用之船,以石黄涂其外,梢上有亭如殿,故名水殿”,也称“水殿黄船”。《南船记》上刊载了“预备大黄船”的侧视图,记载了该船主要尺寸,有几个舱及舱的长度,建造时须用多少木料,以及结构、设备、属具等。船长八丈四尺五寸,阔一丈五尺,共有十五个隔舱、两根桅。 从史料得知,清朝的康熙、乾隆等历朝皇帝在巡幸江南时都有御用龙舟。清代陆长青著的《三朝宫词》中记载了元代主正十四年(1354年)在宫廷内苑建造龙舟的实况。 龙舟上楼阁森森,等于把帝王将相们的宫殿从陆地扩展到水上。龙舟背上了这些高楼大殿之后,就成了背着大壳的蜗牛,由最快的船变成最慢的船了。例如隋炀帝的大龙舟要几百人挽着走,挽船的人被称为“殿脚”,足见船本身是很笨重的。 大龙舟之大,带来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否能保证结构的强度,工匠们创造了用底龙骨和大来保证龙舟的纵向总强度。底龙骨就像人的脊柱骨一样,铺设在船底正中,而大是在舷部上端沿纵向铺设。它们是船体的主要受力构件,用多根大木料联接而成。联接的好坏,对船体结构的牢固性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木料的长度、粗细有限,造大船就要把较短较小的木料联接起来;同时,船体的骨架与甲板之间、骨架与外壳板之间、上层建筑与主船体之间的联接等等,都要求很高。中国大龙舟的联接方法是采用榫接,结合铁钉钉接,这比西方用木钉、竹钉联接和用藤条皮条捆扎的工艺要牢固得多、先进得多。 大龙舟之大,还带来了保证稳性的问题。大龙舟有那么多高大的上层建筑,自然是头重脚轻。但怎样保证它在水上航行中不会倾覆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船的底舱加压载的方法,使整个船的重心降低,达到增加稳性的目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增加船的宽度,也能达到增加船的稳性目的;对于大龙舟来说,通常这两种方法同时采用,这样就使大龙舟的稳性更好。据宋代孟元老在1147年写成的《东京梦华录》中所说的,金明池的那条大龙舟“木皇板到底深数尺,底上密排铁铸大银样,如卓面大者压重,庶不欹侧也”。意思是说,船底加了铸铁块压载以后,船就不会倾侧了。这是在中国,也是在世界上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压载方法。但它的产生当在更早的时候,可能在隋炀帝的大龙舟上就已经采用了。至于民间用石头作压载的时间就可推测更早的年代了。西方采用压载的具体记载,是在15世纪末哥伦布远航美洲时,据说由于船的上部很重,迫使在底舱装上石块压载以增加稳性。 大龙舟的建造成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造船技术方面做出的一个奇迹,在当时世界上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 P43-46 序言 海洋——大自然生命的摇篮 海洋——蕴含着多少无尽的宝藏 海洋——演绎了无数壮烈的故事 海洋——伴随人类生生不息的成长! 我们所处的地球,严格说来,其实应该称之为“水”球,因为其中占71%的地域表面被水所覆盖。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最早是在大海里诞生的。原始的海洋,就是孕育一切生命的温床。大约在30亿年前,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就漂浮其中。约5.7亿年前,海洋中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约4.4亿年前才有植物和动物向陆地移居,开始了地球生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陆上进化。而人类的出现,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的过渡,则是生命不断进化发展的结果。如果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人类来自于大海,那么也终将在更高层次的基础上回归大海。 海洋,伴随着人类生生不息的成长!而海洋意识与海洋发展战略,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这也是很多国家民族的历史都证明了的一个事实。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随着地球人口的日益增加,生活环境恶化与水土大量流失,地球上的陆地已不堪重负,而海洋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和广阔空间,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与关注,海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竞争的新热点,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即将跨入的21世纪,将是一个以海洋开发为主题的“蓝色世纪”。 我们编写此书的目的,旨在使读者了解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进而开发海洋,增强海洋意识和保卫“蓝色国土”的责任感。 全书由各有关方面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参加编纂,力求做到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身。但是,由于海洋知识领域十分广泛,而本书篇幅有限,又要适应青少年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在框架设计,内容取舍等方面难度较大,疏漏差错之处在所难免,热诚希望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由于本书知识量较大,因此编者搜集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许多资料,在此对给予本书大力支持的各界朋友深表感谢。 编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