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线 与病毒搏杀的日与夜 我所了解的“红会”抗疫行动 来自农村抗疫一线的声音 一个呼吸科医生的“中场战事” 紧急前往雷神山 自制口罩的人 疫幕下的“临时救护车” 漩涡里的百步亭 两百里返岗路,回武汉 1716例医护感染缘何发生 在金银潭/CU的日子 方舱无战事 武汉,不能后退的理由 在线新冠康复之家:偶尔治愈,总是安慰 跨过长江去武汉的少年 伤逝 一个“重症肺炎”患者的最后12天 从不生病的健美冠军,没能躲过新冠病毒 “新冠肺炎”家庭的爱与痛 两次未完成的告别 方舱里的100种情绪 众生 不回武汉过年的人 武汉“封城”倒计600小时 武汉的除夕静悄悄 一个“留守宠物”代喂者的出行 我在异地隔离,遥望武汉感染的父母 滞留在武汉的异乡人 一个武汉小区想要消毒 一个盲人在武汉熬过50天 一个武汉菜农再次从心酸到心宽 住在医院的“流落者” 一位单亲妈妈,穿过武汉最深的夜 复元 新冠肺炎治愈者:经历生死后 一个重现烟火气的湖北县城 康复后的幽灵 湖北人在外地:复工是另一场战役 复工未复学:四位职场妈妈的疫期难题 武汉走出“心理围城” 记者手记 朱莹:封城的每一天,我都在怀念自由的气息 沈文迪:难以共情 葛明宁:吞噬 黄霁洁:我写了很多并不完美、看似无用的故事 而那就是记录的意义 张小莲:在平静的余生中,我将无数次遇到那个街角 精彩页 与病毒搏杀的日与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在升级,截至2020年1月25日24时,国家卫健委收到30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 975例,仅25日当天,29个省(区、市)报告新增确诊病例688例。 在疫情中心武汉,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面临超常压力:患者源源不断地涌入,医疗物资短缺,防护装备亦不充足。他们不得不加班加点,维持装满病患的医院运转。 有的医护人员被感染或成为疑似病例,他们的同事仍在防护不足的情况下提供诊疗服务。医院一床难求,且检测病毒的试剂盒一度短缺,有的患者无法确诊,医护们背负道德压力,告知症状轻微的疑似病人:病房满了,住不下了。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将保障病毒检测的试剂盒下沉到基层的数量。而澎湃新闻采访了解到,目前试剂盒的供货商正在大量寻找原料货源,扩大产能供以武汉为重点的各地使用,业内人士认为急需解决后端冷链物流问题。 1月24日起,根据国家卫健委要求,上海、广东等多地紧急组织医疗队驰援武汉。25日下午,武汉市防疫指挥部决定,在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之外,半个月之内再建一所“小汤山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新增床位1 300张。 在1月26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表示,工信部正千方百计保证武汉防控物资的需求,但防护服、口罩等物资供求矛盾仍非常突出,下一步将动用中央储备来保证疫区的需要。 感染科医生:同事染病 确诊难,成了我的病人 1月17日以前,何军是武汉某三甲医院某科室的大夫,1月17日上午,全院开会,宣布科室重组;当日下午,何军进入新成立的感染二科,随即接到三个危重的肺炎病人。 何军过上了每天睡眠两三个小时的生活。他负责看护近百个病人,最多的时候,医院每日接待350名以上的发热病人,整个隔离病区很快满员。医院告知门诊患者没有床位,一部分病人改去其他有床位的医院。但每天还是有大量的发热病人涌入。 第一天在感染科上班,何军和一位53岁的同事搭档,1月23日,同事出现肌肉酸痛、浑身乏力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7.9℃。查了胸部cT和血常规之后,被认为疑似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直到24日下午,同事才住进了隔离病房。病床腾空的原因是,上一位病人去世了。这位同事现在成了何军的病人。 “他大概率是医院里染上的。”何军估计,他更加提心吊胆地上班。 何军甚至不确定去世的病人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1月22日之前,所有疑似病例的样本都需送到湖北省疾控中心统一检测,22日之后为加快检测速度,检测权下放到各个定点医院。据武汉市卫健委披露,22日以后,武汉全市每日可检测2 000份样本。 何军所在的医院没有可使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实验室,仍然需要送检,需要两三天时间。目前病房里还有大量诊断为“重症肺炎,疑似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人。 医院里用担架、用轮椅将病人运入隔离病房,没有专用电梯,也来不及消毒。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标准,疑似病例应在单间隔离治疗,确诊病例两人一间。但何军所在的医院已无此能力,有时只能是轻、中、重度疑似病例混住在一起,“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P3-4 导语 本书为澎湃新闻网“澎湃人物”栏目记者对2020年初影响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的深度报道集。书中所收文章以人物报道为重点,涉及疫情事件中社会方方面面的人物个体和群体,如援鄂医疗队成员、参与救治的武汉医院的医生、参加防控工作的农村干部、社区工作者、普通的社会志愿者、肺炎的治愈者和去世者、工作受影响的白领,等等。《疫中人》是新冠疫情下的人间冷暖,医护人员、志愿者、普通市民的抗疫生活实录,《澎湃人物》栏目疫情特稿结集。以记者调查、当事人口述等形式,全面深入地反映受疫情影响的社会众生在特殊时期的工作生活,反思疫情事件带给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 序言 人有悲欢,文有冷暖。 二〇二〇年伊始爆发新 冠肺炎疫情至今,体温一 直是衡量健康的关键指标 。无论居家隔离,还是进 出小区、商场、车站等公 共场所,生活在温度计的“ 注视”下,已成为所有人都 不得不习惯的新常态。 集纳了“澎湃人物”栏目 关于疫情报道的这本书, 就是一支记录疫情期间人 心冷暖的温度计。 这本书里,一个人,一 个家庭,一个群体,一家 医院,一个方舱,一个社 区,一座城,都可以是故 事的主角,是这支温度计 的刻度。 天有不测风云,我们更 习惯目光向下,关注衣食 住行,关注柴米油盐,关 注酸甜苦辣,这些人间烟 火让我们更加懂得,越是 生活在底层的人,越能感 受到世态炎凉和人间冷暖 。 再多的评介,都不如真 实的力量,所以我摘录了 一些文章的细节。这些细 节里,有太多我们一直在 聚焦却仍然并不为人所知 的声音与故事。书里有生 离死别: 这一个多月来,李悦就 像做了无数场噩梦:先是 癌症晚期的母亲病情恶化 ;接着疫情暴发后,自己 和父亲先后被确诊为新冠 肺炎;在父亲离去后,母 亲的治疗又一度陷入僵局 ,最终离去…… (《两次未完成的告别》 ) 王凤英自认还年轻。但 她的同学群里,也不时有 人提到同龄的朋友去世. 她的心止不住地震颤。 “莫得办法呀。这是一下 子爆发出来的,医院收不 了这么多,年纪大了.抵 抗力差了呀。这个病它没 有特效药,就是靠免疫力 拼呀。” (《一个武汉小区想要消 毒》)书里有艰难困苦: 疫情暴发后,面对繁杂 的防疫工作、居民的抱怨 和质疑,以及被感染的风 险,(社区干部)江强和他的 同事们“有太多想要崩溃的 瞬间”。 “剩下的人就是接电话挨 骂。这两天很多人都在家 关‘疯’了,一点小事就闹, 我们也‘疯’了,给他们解释 各类政策、各种事情。我 今天把手机都摔了。”(《漩 涡里的百步亭》) 因为业主群流传某一户 人家有还未送医的确诊病 人,(业主)刘正凯决定亲自 上门验证真假,他特意选 择晚上,这样家中必定有 人。出门前,他甚至戴上 了驱邪的钟馗挂件,结果 证明都是谣言,那单元房 里没有住人。 “一个个都只会在群里传 图片,瞎说八道。”刘正凯 后来变得有些愤世嫉俗。( 《一个武汉小区想要消毒 》) 当然,更多的是医护人 员,他们无疑是英雄,但 血肉之躯的他们,却也宁 可没有这样做英雄的机会 。 病人们的cT片大同小异 ,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 来的,就像眼前的这张—— 但这张又太不一样了,那 是胡晟自己的。 (《一个呼吸科医生的“ 中场战事”》) 白天紧绷的神经一松,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援 鄂医疗队女医生的担子卸 下,她开始忧心女儿的学 习、母亲的糖尿病和自己 的安危。被压下去的焦虑 、惧怕和孤独,又冒了出 来。 (《方舱无战事》)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活 下来。天天看到你们,就 是我最大的幸福。”武汉某 三甲医院疫情暴发后新成 立的感染科医生何军心想 。 (《与病毒搏杀的日与夜 》)书里有守望相助: 弟弟把饭拿上来后,发 现还有一张(志愿者)写给秀 秀的小纸条:“没有一个冬 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 天不会到来。坚持住,照 顾好弟弟,你们母亲所需 的蛋白粉已在打听。当无 法坚持的时候,请拨打 158****5998,我和希望都 会出现。” 当时秀秀几乎快放弃自 己了,对住院已不抱希望 。小纸条给了她一点力量 ,就像在一片黑暗中,“有 一束光照进来”。 (《跨过长江去武汉的少 年》) 1月24日除夕夜,身边在 医院上班的朋友发来一段 语音,一段崩溃的哭诉。 这压倒了邱贝文的“最后一 根神经”,她无法再继续袖 手旁观,必须要做点什么 。 邱贝文那晚“边看边流泪 ”,捧着手机在编辑朋友圈 。这条后来登上微博热搜 的朋友圈,在25日凌晨06 :33发出来了。 “我在盘龙城,开车送 161医院15分钟,送协和医 院40分钟,只要医院医护 人员需要吃饭,无论哪个 点,提前半小时打我电话 153****1171,24小时在线 。” (《武汉,不能后退的 理由》) 书里有形形色色的普通 人,有在武汉华南海鲜市 场的店主,有在武汉菜市 场摆摊卖菜30余年的夫妻 ,有带着大包小包和棉被 住在医院急诊大厅的“流落 者”,有在心理热线做志愿 者的咨询师,有滞留武汉 的异乡人,也有在外地的 湖北人,有人选择不回武 汉过年,也有人选择大年 初一骑了两百里摩托返岗 回武汉抗疫,还有一位开 按摩店的盲人: 这是他第一次独自生活 ,各种具体而琐碎的麻烦 不停地冒出来——封城的第 37天,电磁炉“扑哧”一声烧 坏了,家里的电路也跳闸 了;封城的第39天,卷帘 门关不上了,他害怕得要 命;封城的第47天和49天 ,冰箱隆隆作响,厨房水 池又堵了…… (《一个盲人在武汉熬过 50天》)无论悲欢离合,他 们即便一时被疫情的无情 吞噬,为生活的艰难屈膝 ,但终要向前跋涉。 “你要么就倒下去 内容推荐 收录《澎湃人物》栏目疫情报道的这本书,是一支记录疫情期间人心冷暖的温度计。这本书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一家医院,一个方舱,一个社区,一座城,都可以是故事的主角,是这支温度计的刻度。天有不测风云,我们更习惯目光向下,关注衣食住行,关注柴米油盐,关注酸甜苦辣,这些人间烟火让我们更加懂得,越是生活在底层的人,越能感受到世态炎凉和人间冷暖书中文章的细节里,有太多我们一直在聚焦却仍然并不为人所知的声音与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