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骅编著的《少年读史记(辩士纵横天下)》一书中的人物故事,主要是根据《史记·列传》的前十八篇加以编写。主要人物有:孙膑、孙武、庞涓、吴起、司马穰苴、子贡、商鞅、苏秦、张仪、穰侯魏冉、白起、王翦、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这些人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曾叱咤风云。读了他们的故事,读者可以大致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如何诡谲多变的时代。
本书史学、文学、哲学、国学一次到位,荣登台湾诚品书店畅销书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少年读史记(辩士纵横天下)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张嘉骅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嘉骅编著的《少年读史记(辩士纵横天下)》一书中的人物故事,主要是根据《史记·列传》的前十八篇加以编写。主要人物有:孙膑、孙武、庞涓、吴起、司马穰苴、子贡、商鞅、苏秦、张仪、穰侯魏冉、白起、王翦、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这些人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曾叱咤风云。读了他们的故事,读者可以大致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如何诡谲多变的时代。 本书史学、文学、哲学、国学一次到位,荣登台湾诚品书店畅销书榜。 内容推荐 《少年读史记(辩士纵横天下)》由台湾著名作家张嘉骅精选《史记》中的人物故事编写而成。主要根据《史记》中的“列传”的相关篇章,精选了孙膑、吴起、子贡、商鞅、苏秦、张仪、穰侯等15个辩士的事迹。语言生动,文字流畅简约,通俗易懂,有极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目录 轮椅上的军事家——孙膑的故事 将军的悲剧——吴起的故事 寸舌动天下——子贡的故事 作法自毙——商鞅变法的故事 乱世中的超级辩士——苏秦合纵的故事 各个击破——张仪连横的故事 贵极富溢的丞相——穰侯的故事 秦国大将——白起和王翦的故事 鸡鸣狗盗之雄——孟尝君的故事 拯救邯郸——平原君的故事 情义——信陵君的故事 安国与盗国——春申君的故事 后记 历史中的「生命档案」 故事取材 试读章节 只要舌头还在 张仪,魏国人,最初与苏秦同拜鬼谷先生为师,学习游说之术,而苏秦自认比不上张仪。 张仪学成之后,前去游说诸侯。 在楚国,他曾和楚相一起喝酒。宴会结束后,楚相掉了一块璧玉。楚相的门下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这家伙是个穷光蛋,没什么品行,一定是他偷走了璧玉。”楚相便把张仪抓起来严刑拷打。 张仪坚决否认偷玉,楚相一帮人只好放了他。 回到家,张仪的妻子责怪他:“唉!要是不念这个书,不去游说,你怎么会遭遇这样的屈辱?” 张仪什么话也不说,只是问妻子:“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他的妻子笑着说:“在呀!” 张仪说:“那就够了!” 入秦为官 彼时,苏秦已说服赵王资助他去邀请各国加入合纵联盟。苏秦怕秦国攻打各国,会破坏他的计划,想利用合适的人去潜伏在秦国,左右秦国的决策,于是便派人悄悄去指点张仪道:“您以前和苏秦的交情不错。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找他,好伸展自己的抱负呢?” 张仪觉得有理,便到赵国去,递上名帖,求见苏秦。 苏秦告诫手下的人不准为张仪引见,而且要想办法留他在赵国多住几天。 几天后,张仪见到苏秦,但却被安排坐在堂下,吃奴婢吃的饭菜。 苏秦责备他:“以你的才能,怎么会让自己落魄到这样困窘的地步?我只要说几句话就能让你富贵,但我不是不帮你引荐,而是你根本不值得我这样做。” 苏秦很快推托有事,将张仪打发走了。 张仪原以为来到赵国可以见到老朋友,顺便求个引荐,哪晓得却遭到羞辱。张仪心中非常愤怒,认为各诸侯国没有一个值得服侍,能雪今日在赵国所受耻辱的,只有秦国,于是便到秦国去了。 张仪走了之后,苏秦找来一个门客:“张仪是天底下少有的贤士,我恐怕不如他。我侥幸先被任用,才有今天的成就;而能在秦国掌握权力的,就只有张仪了。但是他很穷困,没有晋升的资本。我怕他满足于眼前的小利,反而忘了大事,所以把他找来,故意羞辱他,以激发他的斗志。你替我暗中帮帮他吧!” 之后,苏秦派那个门客暗中跟随张仪,与他住进同一家旅店,慢慢地接近他,然后将财物送给他。一路上凡是张仪需要的,都供他使用,但不告诉他真正的幕后帮助者是谁。 张仪因此能面见秦惠王。秦惠王奉他为客卿,与他商讨攻打各诸侯的事。 任务完成后,苏秦的门客向张仪请求离去。 张仪说:“多亏您的帮忙,我今天才能显贵。这份恩德我还没有报答,您怎么就要离开呢?” 苏秦的门客说:“对您有知遇之恩的不是我,而是苏秦先生。苏秦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使合纵计划失败。他认为能在秦国获得权力的,非君莫属,因此才用话激怒您,又派我在暗中帮助您,以完成他的策划。如今您已得到秦国重用,我也该回去复命了。” 张仪叹了一口气,说:“唉!这是我学过的方法呀,被人施用在我身上,我居然没有察觉。很明显,我比苏秦先生差太多了!我因苏秦先生的资助才被任用,怎么能打赵国的主意?请代我向苏秦先生道谢,就说只要苏秦先生在赵国一天,我张仪绝不会提议攻打赵国。况且,如果苏秦先生还在,我怎么敢跟他作对呢?” 张仪后来当上秦相,写了一封信给楚相,说:“当初我跟你一起喝酒,没偷你的璧玉,你却不相信,还对我严刑拷打。你要好好守住你的国家,我现在就要来夺取你的城池了!” P82-84 序言 乱世不浮生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分崩离析。根据统计,在这伍百一十四年间所发生的战役有八百多次;也有人估计在一千六百次以上。 各国交相征伐,争的不外是权力和土地。政治和军事总是最受瞩目的话题,出将入相也总是许多有志之士的人生抱负,就像吴起对母亲发誓,要是没当上卿相,绝不返回家乡。 然而越到战国中晚期,各诸侯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能攻击他国的不只是剑,还有舌。运用外交手段所得到的利益,有时候不亚于运用军事手段。许多联合的军事行动,参与各方也是靠使者的游说才在战前达成结盟的关系。各诸侯因此开始重视游说之士,造成游说之风盛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苏秦和张仪——他们都是所谓的纵横家,也被称为“辩士”。 “纵横”一词原本表示方位,南北叫作纵,东西叫作横。到了战国时期,这个词被赋予了政治内涵。“合纵”指的是韩、赵、魏、燕、齐、楚等南北向各国联合抵抗秦国;“连横”指的是以秦国为主的东西向结盟,联合此国,攻打彼国,然后共享其利。 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他们的事业都相当成功。只不过在游说各诸侯时,他们多用“诈伪”之词,往往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关于这两位“成功人士”,司马迁只欣赏他们在困境中奋发的精神,并不认同他们的权谋之术,甚至批评他们是“真倾危之士哉”。 《史记》记载苏秦和张仪师出同门,说他们一起跟鬼谷先生学习。鬼谷先生虽然被后人尊为“纵横家之祖”,但事实上,他可能只是个虚构的人物。而根据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记载,张仪比苏秦早出道二十多年,跟苏秦也不是同学。 《史记》又记载子贡出使齐、吴、越、晋等国,凭着嘴上功夫造成天下局势变化之事。后人据此认为子贡才是真正的“纵横家之祖”。事实上,子贡的这段事迹是当时的纵横家所假托,绝不能把它当成真正的历史。 《史记》在这些地方出现的讹误,似乎影响了它被称作“良史”的声誉。但是我们若能体会太史公著史的动机,对这些“讹误”应该会有不同的看法——比起“历史真相”的发掘,太史公更在意的是典型人物所能塑造的意义。这样的用心,在《史记》“列传”的首篇《伯夷列传》里已表露无遗。 《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这两位贤能的商朝遗民,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由于《史记》中关于二入的事迹记载得太少,不足以成篇,所以没有收录在本书中。自古以来,很多学者都对伯夷、叔齐两人事迹的真实性抱持高度的怀疑。然而若想探求太史公在《史记》中所秉持的人物观,就不能不提这篇。 伯夷、叔齐两人称得上是“善入”,但饿死荒山;盗跖是大盗,杀人无数,却活得长寿。太史公心怀不平,以此质问:“倘所谓无道,是邪非邪?” 太史公以孔子的话来寻求解惑之道——“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即志向若与人不同,无法共事,就只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即当世界变得混浊,品行高尚之人的节操才会被彰显出来。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把富贵看得那么轻,而世俗之人把富贵看得很重的缘故吗?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太史公重视的是人在乱世中的表现。 “乱世浮生”是指人在乱世中,生命都会变得轻贱起来。而太史公透过自己的著作标举的恰恰是“乱世不浮生”。 “乱世不浮生”并非意味着贪爱生命,而是说生命倘若终有结束的一天,那要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诚如太史公在《报任少卿书》中所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对太史公来说,战国时期的魏公子信陵君和他的门客侯赢就是“乱世不浮生”的典范。 信陵君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和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都以养士知名于世。但信陵君对士人的礼敬和了解,远非其他三人所能相比。 赵国国都邯郸被秦军围困,即将覆灭。魏王害怕秦国报复,迟迟不敢相救。侯赢作为一名门客,以死激励信陵君,让他不要瞻前顾后,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于是信陵君采用他的计谋,盗取兵符,夺取兵权,率领大军前去解围。 信陵君和侯赢所显露的情与义,正是太史公一生信仰的价值。不知太史公在写这段事迹时,心里是否百感交集?当年就是为了情与义,太史公挺身向汉武帝辩解李陵投降匈奴之事,却惨遭宫刑。 面对一个不分青红皂白就将酷刑加诸士大夫的君主,太史公想必也有“身处乱世”的感慨吧!在史册中多用笔墨刻画信陵君和侯赢等人的节操,正是太史公让自己的生命在“乱世”中变得不轻贱的方式。 本系列这一册的人物故事,主要是根据《史记·列传》的前十八篇加以编写。主要人物有:孙膑、孙武、庞涓、吴起、司马穰苴、子贡、商鞅、苏秦、张仪、穰侯魏冉、白起、王翦、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这些人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曾叱咤风云。读了他们的故事,读者可以大致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如何诡谲多变的时代。 张嘉骅 后记 历史中的“生命档案”——我为什么写《少年读史记》 坊间已有不少为年轻朋友编写的《史记》故事。尽管如此,把《史记》故事再讲一遍,仍有其价值。这是因为历史人物的行迹,在后人不同的观点中总有不同的诠释。 这套《少年读史记》共五册,精选《史记》里的人物故事来加以编写,合计六十篇。写司马迁的《太史公牛马走》放在系列第一册,一方面借此交代《史记》的成书经过,一方面表示对司马迁的尊崇。 这套《少年读史记》的铸成,不同于坊间其他类似的出版品。它的特色反映在它的体例: 一、人物故事:借鉴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着重描述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的意义,并视情况略加诠释和延伸,让原文主旨更明显。有单传、有合传,故事经过精心整编,择要去繁,更适合现代读者的阅读口味。遇有原著明显讹误,皆依《左传》《汉书》等予以订正,为省繁赘,不另注释。 二、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从文学、史学、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各种角度来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诠释,务求精到。 三、史记原典精选:仿照《古文观止》,呈现与人物故事相关的《史记》原文片段,附上详尽的白话译文和简要的注释;所选的片段都是《史记》精华,可以借此管窥全豹,亦可作为教学之用。 四、词语收藏夹:罗列多个与人物故事相关的词语,除了解释,还有例句以供参考。 除此之外,在行文中还标上了公元纪年,并附有相关图表。 我在大学时代深爱《史记》,常读此书而不能罢手,某夜在读《史记》时竟还流泪。对我来说,太史公在《史记》中所记载的那些事迹,不仅是故事,更是历史中的“生命档案”。借由这些“生命档案”,我对“人”有了许多发现,眼界因此开阔不少。 如今为了写《少年读史记》而重读这部史学名著,年岁已长,感动依旧。由于这许多年来的心路曲折,我更能体会这些“生命档案”的内涵,也更加敬佩司马迁的非凡意志。 我在编写这套书时参考了许多学者的著作,翻译部分有:龙宇纯等著《白话史记》(联经出版社)、韩兆琦著《史记精讲》(中国青年出版社)、韩兆琦著《史记选注》(里仁书局)、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分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和吴树平主编《史记》(新世界出版社)。其他学者的作品虽然不能如数列出,心中仍存万分感激之意。舍弟购赠参考书籍若干,一并致谢。 当年在台湾大学中文系求学时,担任《史记》课程的夏长朴老师对我多有启发;就读中正大学中文研究所时,历史所的卢建荣老师又教我许多史学新观念,自此以后十数年莫不承卢老师教诲。在这两所学校读书时,宋有炯先生、江政宽先生、周忠泉先生及陈怡得先生等学历史的友人,也教会我许多读史的方法。 回忆往事,长存感念。谨以这套与历史相关的作品,献给这两位好老师和这些好朋友。 张嘉骅 书评(媒体评论) 《史记》,应读名篇甚多,如《项羽本纪》《游侠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刺客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货殖列传》等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在《史记》之外,那篇《报任安书》也要读。司马迁是中国首席历史学家,又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巨匠,读他的书,兼得历史、文学、人格,不嫌其多。 ——余秋雨《何谓文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