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列·伊·勃列日涅夫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苏联历史上的整整一个时代。勃氏执掌苏联党和国家最高权力长达18年之久,在苏联领袖中仅次于斯大林(27年),是该国历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然而,勃列日涅夫在我国远不及斯大林、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那般声名显赫,尽人皆知。勃列日涅夫及其时代给我们所留下的印象似乎平淡无奇。
读者面前的这部《勃列日涅夫时代》(列·姆列钦所著),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其人及其时代的多方面的重要史实和大量鲜为人知的有趣信息,无疑可以填补一段认知空白。苏联解体之后,当年严密封锁、讳莫如深的秘密档案次第开放,使得本书所涉及的史料丰富而翔实,加之作者作为作家和政论家,独具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对人物、事件的分析、评判深刻而独到,颇富参考价值。这也是我们向读者译介本书的原因。
勃列日涅夫去世多年之后,人们对他的了解依然太少。一些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毫不中用的领导人,他把国家引向衰亡;另一些人则相信,其他任何一个人处在他的地位,都只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不幸,而他并不暴虐,信奉一条原则:你活,也要让别人活;第三类人认为,他比后来那些葬送了一个伟大国家的继承者要好得多。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后数年,苏联开始崩溃。究竟是勃列日涅夫时代导致了这种崩溃,还是继承者们滥用了他们所得到的东西?
《勃列日涅夫时代》(列·姆列钦所著)像一幕史诗大剧,赫鲁晓夫时代和勃列日涅夫时代的高层政要悉数登场,俄罗斯时代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叶利钦、谢瓦尔德纳泽、雷日科夫、普京等,也有重要表现。一幕幕活剧给读者带来前苏联由“升平”到衰败的真相和启发。
《勃列日涅夫时代》俄文版出版于2008年。作者姆列钦,曾任战罗斯政治周刊《新时代》和《消息报》副总编辑,与苏联及俄罗斯时代许多高层政要有着近距离接触和深层次关系。他查阅解禁档案、官员日记,进行私人采访,书中披露了大量新鲜真实的史料。作者是新闻记者出身,文笔生动,冷峻幽默,让人在沉思中兴味盎然。
作者的话
Chapter 1
与赫鲁晓夫的最后一次谈话
秘密谋划·2
为什么要扳倒赫鲁晓夫·6
谁发挥首要作用·11
层层渗透·13
猎物警觉·19
最后的三天·24
新领袖为什么是他·36
Chapter 2
登顶之路
家世·41
小地的英雄们·49
将军荣归故里·57
摩尔达维亚共和国主宰·64
老广场上的新人·69
赫鲁晓夫的提携·73
在最高领导集团里站稳脚跟·77
国家的第二把手·88
Chapter 3
稳固局面蚕食对手重新洗牌
一朝天子一朝臣·99
中央主席团内的地域性斗争·106
暗战——乌克兰二把手职位出缺·111
削弱强势的共青团首领谢列平·116
初试锋芒——任用萧洛科夫·126
撤换克格勃主席·130
莫斯科领导人换马·136
罢黜谢列平·144
基辅大换血·148
甩掉部长会议副主席波利扬斯基·159
大局已定·164
二号人物波德戈尔内离开主席团·169
Chapter 4
意识形态战线最重要
意识形态圣火的守护人·177
套中人·181
一路高升的思想总警监·184
成为坐在总书记右首的人·192
平衡之道——书记处主持人的“二人转”·1 95
清算古拉格群岛的伊万·杰尼索维奇·198
逆向的寓言——不是把未来而是把过去说成最好·204
石化的意识形态部门·211
一个诗人的遭遇·217
“布拉格之春”的前后·22l
对斯大林无休无止的争论·227
难当的宣传鼓动部长·232
Chapter 5
缓和与紧张
国防部长换将·239
紧张的边境·243
不等边三角形——外交部长在总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之间·247
与尼克松的“蜜月”·252
谈判中愿意寻求妥协·264
新任的国防部长是文职·268
听军方的还是听外交部的·279
“胡桃三驾马车”的强硬立场·282
Chapter 6
亲信们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帮·289
顾问·助手·笔杆子·292
办公厅主任契尔年科·299
安德罗波夫和他的副手·304
Chapter 7
官场现形记
政治局委员的日常生活·314
面面俱到的官员福利系统·320
总书记身边小圈子的日常运转·324
掌握住州委、边疆区委、
民族共和国第一书记们·332
苹果通心烂·345
Chapter 8
失败的柯西金改革
从合作社指导员到政府首脑·356
柯西金的日常生活与家人·363
试图让经济增速的局部改革·368
越来越多的反对者·373
无可奈何花落去·380
坐困愁城·386.
Chapter 9
病夫治国
在阿富汗的混乱局面·392
飞黄腾达的总书记家人·399
要命的药片·407
仍然是主宰者·419
残灯摇曳·428
为总书记代笔的回忆录·440
倒计时·444
谁第一个到来,谁就是继承人·451
结尾的话·457
勃列日涅夫大事年表·461
译后记·463
为什么要扳倒赫鲁晓夫
多年过后,我有机会详细询问该事件的一些参与者。最主要的几个问题是:为何他们要反对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是一个精力异常充沛的人。他是个无从预料、难以驾驭和不可思议的滑头,与此同时,却又是个活泼好动、性情直爽之人。在人们的记忆里,赫鲁晓夫一直是一个恣意妄为的捣乱分子,有时显得荒诞不经,有时俨如十足的古董,因而并未得到历史应有的评价。他曾坦言:
“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倒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已经建成,土豆却没.有了。”赫鲁晓夫曾下令食堂免费供应面包。他一心想让国家摆脱贫困,但总是寄望于一些乌托邦式的想法,冀图一举解决各种问题。
1959年12月4日,赫鲁晓夫在中央主席团就苏共纲领草案发表讲话。他阐释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社会即将到来的具体设想:
“这就意味着让所有的儿童都进入寄宿学校,让所有的孩子从出生到受完教育都由国家加以保证,让所有的老人从某一年龄开始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我想,再干上一两个年计划,我们就能够做到所有的人都有饭吃,谁想吃多少都行。我们将会有面包和肉——再来两个五年计划(这是最大限度)就请随便吃吧。不过一个人只能吃那么一些,多了也吃不下。连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一些食堂,在那里你可以随便交点钱,就想吃什么吃什么。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下却无法做到这点呢?……”
赫鲁晓夫常常搞出一些缺乏理智、不合情理的新花样,而且在他十年执政生涯临近终结之前,经济状况即已恶化。
由于严重干旱,1963年庄稼歉收。许多城市不得不实行购物卡制度。首次从国外采购粮食——940万吨谷物,约为当年收获量的10%。商店里已见不到面粉、饼干、甜饼、-肉类的踪影,买牛奶排起了长队。
1961年的货币改革和物价上涨毁坏了赫鲁晓夫的声誉。他已失去反对官僚主义者和达官显宦的“人民庇护者”的光环。另一方面,他又居然得罪党的机关(打破习以为常的管理体系)、军队(裁减军官队伍)、克格勃。(对肃反工作人员表现出十足的不敬,拒绝赋予他们特权),惹得他们反对自己。
最高权力集团之所以不喜欢赫鲁晓夫,有着一些个人方面的原因。高官显宦们渴望安宁与舒适,而赫鲁晓夫却持续不断地推行干部制度的彻底改革。他将中央委员们像小孩子一般随意申斥、呼来喝去。对待中央主席团的同事,遣词用语上也毫不客气:傻瓜、无赖、懒蛋、死苍蝇、可怜虫、臭狗屎……
比如,在1963年12月23日的主席团会议上,赫鲁晓夫便大肆斥责自己的助手们。赫鲁晓夫在谈到农业领域的劳动报酬时,猛力抨击他在政府中的副手波利扬斯基:
“波利扬斯基同志,我不同意您的意见。这一分歧会形成某种路线。您大胆地揽上了一个任务,为您并不懂得的问题进行辩解。这也正是您的斗胆之处。不过这既不能使我、也不能使其他人受到鼓舞。我很难指靠您解决这些问题。您只是随口说了一大堆不负责任的话。”
“是您问我,我才回答的:为国家提供的粮食,集体农庄的产品比国营农场的便宜。”波利扬斯基进行反驳。
被激怒的赫鲁晓夫扭头对党和国家监察委员会主席谢列平说:
“谢列平同志,您去开一张介绍信,顺手塞给这位主席团委员。我动身之前,就在中央统计局开了介绍信。”
然后重又对波利扬斯基说:“您歪曲事实。您说得不对。”
“请不要说塞给,”波利扬斯基气恼地顶撞道,“我也是有身份的人。究竟该怎样和您谈话呢?如果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气氛马上就会紧张起来。也许,您对我的态度就是这样?”
“显然就是这样,我不否认。我怀着极大的不信任,我不可能信任您。这也可能是主观看法,让主席团去判定吧。请坐到我的位置上来,我坐到您那里。”
“不必激动,”波利扬斯基坚定不移,他可不是胆小鬼,“财政部也好,国家计委也好,都用数字表明,集体农庄的产品更便宜。”
赫鲁晓夫面向全体主席团委员说道:“同志们,我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认为波利扬斯基不够客观。我们俩曾经十分尖锐地谈论过养老金的问题。结果是您对还是我对?”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带着准备完美的提议来开会呢?”波利扬斯基抗辩,“除中央委员会各位书记之外,还有五位主席团委员都签署认可了这一提议。为什么您总是认为那仅仅是波利扬斯基一个同志提出来的呢?”
“因为那是您起草的。”
“您仅仅根据这一事实便形成这种印象是不足为凭的。”波利扬斯基不客气地回答。
“岂止一个事实。”赫鲁晓夫语带威胁地说道,“也许,这是年龄的问题,我衰老了,爱激动,容易起反应。看来,在我没死之前,还会做出反应,我对自己无可奈何。似乎不关我什么事了,我已年届七旬,好吧,你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不过我还是共产党员,只要我还活着,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党的事业斗争……”
稍后,赫鲁晓夫又补上一句:
“看来,该是我退休的时候了。我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性子急躁。”
随即他又突然猛烈抨击自己的另一名副手柯西金:
“柯西金不在这里,但这里散发着柯西金的气息。条条线索都通向柯西金,他有许多陈旧的观点……”
按赫鲁晓夫意图,1961年10月第二十二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要求不断更新党的领导机关。区委每次选举必须更新一半人员,州委更新1/3,苏共中央委员会则更新1/4。这就是官员们忌恨赫鲁晓夫、拥护勃列日涅夫的原因,后者允许他们稳居自身的职位15年之久。赫鲁晓夫身边的人都不赞成他的自由主义行动:批判斯大林,庇护索尔仁尼琴。和特瓦尔多夫斯基o,试图寻求与西方的共同语言,裁减军队和削减军工生产。
1964年4月17日赫鲁晓夫寿辰当天,中央主席团全体委员和候补委员都来到他位于列宁山上的府第,向他表示祝贺。斯大林在世时,政治局委员都住在克里姆林宫。赫鲁晓夫则建议大家迁入紧邻莫斯科大学巍峨大厦的崭新宅邸。
P6-9
我清楚地记得,初次听人谈起勃列日涅夫和见到他的照片的情形。1964年9月我上小学一年级。当时我们都生活在对赫鲁晓夫所许诺的共产主义的期盼之中。我们的女班主任毕业于摩尔达维亚师范学校,她根据国民教育科的要求,做了更为确切的说明:
“你们要知道,共产主义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就到来,别以为某个清晨广播里会宣布说.共产主义已经从今天开始。共产主义可是一步一步地实现的。”
然而谁都不怀疑共产主义将迅即到来——直至苏共中央+月全会让赫鲁晓夫退职为止。正是那个时候,我才见识了勃列日涅夫——他的照片引人注目地刊登在所有报纸的头条版面。照片刊登的是两张——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的。但我记得。大人们议论的只是勃列日涅夫。他们都明白,正是他会成为国家领导人。于是我便喜欢上了他。
我也同样清楚地记得他去世的日子。1982年11月10日,我在旷日持久的出差之后,从南方飞返寒冷的莫斯科。在家里取出背包中的物品时我打开收音机,当即明白有什么事情发生了。所有的广播和电视频道都在播放哀伤的古典音乐。人们纷纷猜测:是不是他?对勃列日涅夫的好感业已荡然无存了。举国上下全都腻烦了他……
18载的勃列日涅夫年代——这正是我的青少年时期,日渐长大成人和对人生倍感关注的岁月。撰写本书之时,我仿佛再次重温了全部这段时光。
诚然,也常常令人伤感。正值撰写他的传记之际,一些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并非无足轻重并曾向我讲述了许多事情的人们,接二连三地相继辞世。我也安葬了自己的继父,我非常爱他,并在本书中有所提及,别的不说,单是在增进对勃列日涅夫政权机制的理解这一点上,我也应当对他深怀感激。
不过更加令人感到痛惜的是。那真是一个坐失良机、徒劳无功的年代!勃列日涅夫接手一个渴求复兴、期望进步的国度,而遗留下的国情却是灰心失望,腐败堕落到公然弄虚作假,越来越落后于发达国家。不过我这是过早地提及了后话……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掌国家大权之时,谁也不曾料到他会领导苏联长达18年之久,直至他寿终正寝。
与列·伊·勃列日涅夫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苏联历史上的整整一个时代。勃氏执掌苏联党和国家最高权力长达18年之久,在苏联领袖中仅次于斯大林(27年),是该国历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然而,勃列日涅夫在我国远不及斯大林、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那般声名显赫,尽人皆知。勃列日涅夫及其时代给我们所留下的印象似乎平淡无奇。
其实,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走向衰亡的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时期。勃氏执政初年,苏联国势蒸蒸日上,颇有盛世气象。而迨其后期,老大帝国便江河日下,颓象毕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解体自有其深层次的制度原因,但勃氏时代的逐步停滞和倒退却直接为国家的解体铺平了道路。因此,勃列日涅夫其人和勃列日涅夫时代,对于人们了解、研判苏联这个最早、最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史,便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读者面前的这部《勃列日涅夫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其人及其时代的多方面的重要史实和大量鲜为人知的有趣信息,无疑可以填补一段认知空白。苏联解体之后,当年严密封锁、讳莫如深的秘密档案次第开放,使得本书所涉及的史料丰富而翔实,加之作者作为作家和政论家,独具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对人物、事件的分析、评判深刻而独到,颇富参考价值。这也是我们向读者译介本书的原因。
回顾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苏联民众对赫鲁晓夫某些随心所欲的折腾啧有烦言,于新领导人属望有加。勃氏将打乱的党和国家管理体制恢复正常,强调集体领导(与波德戈尔内、柯西金结成“三驾马车”),并继承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余绪,大力发展生产,使1960年代下半期的苏联经济保持了原有的较快增长速度,科技快速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障不断健全,举国一片祥和景象。国防力量的增强尤为迅猛,时至1970年代初,苏联战略核武器已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从而跻身世界超级大国行列。然而,自1970年代中期开始,保守、僵化和停止改革的趋势日益明显,随后更是实际上取消了改革,一味追求“稳定”,结果经济渐渐失去活力。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的弊端进一步加深,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恶性发展,个人崇拜盛行。由于恢复了赫鲁晓夫废除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特权阶层日趋稳定和扩大化,他们拼命维护既得利益,竭力阻止各种实质性的改革,视集权主义政治体制为救命符。这样,勃列日涅夫时代在当时和后来都被苏联和俄罗斯的思想界和学术界一致总体评价为“停滞”时期。这种经济上陷入困境、政治上复旧倒退的状况使得社会危机四伏,为苏联走上不归之路准备了条件,即便锐意改弦更张如戈尔巴乔夫那样的后来者也无力回天了。
本书作者列·米·姆列钦是俄罗斯著名的作家、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政治评论家,曾历任政治周刊《新时代》和《消息报》副总编辑,电视中心主持人和政治评论员,撰有20余部文学和政论著作,其中许多已被翻译为多种外国语文。在本书中,作者对各种事件叙述详尽、客观,对传主和其他许多人物评价亦颇理性、公允,个性描写形象生动,血肉丰满,既无脸谱化之嫌,也避免了一般传记作品的古板枯燥,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当然,对于各种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的评说,从来都是人言人殊,见仁见智,作者的观点未必悉数正确,臧否亦恐难尽如人意。我们相信,广大读者定然会有各自的鉴别和判断能力的。
王尊贤
2013年7月
勃列日涅夫既不是改革家,也不是革命者,毋宁说是一个具有保守思想倾向的大国统治者。
——勃兰特(联邦德国总理)
勃列日涅夫的一个长处就是对干部特别关注。有时他同中央委员和其他负责工作人员的交谈都归结到一个话题:谁人在干什么,谁同谁的关系如何——所有这一切的目的就在于从交谈中摸清,是否有谁在搞针对他个人的阴谋诡计。
——葛罗米柯(前苏联外交部部长)
知识不足,不忘旧怨,毫无才能,但有一点除外:他对自身的拥护者和反对者具有极为准确无误的辨别能力。
——雅科夫列夫(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病况的恶化惹人注目。他经常处于紧张状态,陪伴他的人,包括葛罗米柯在内,想方设法不在他眼前露面。一个与年龄不相称的老人,屈指可数的大国领袖,却听命于警卫和服务人员一帮人。
——法林(苏共中央国际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