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王充不喜欢和小伙伴一同玩耍,表现得孤介寡言,像个大人似的。父亲王诵认为他是个奇才,6岁便让他学习写字。王充从小听话,父母很疼爱他,邻里也没有人批评过他。
王充的同学有百余人,都被老师责罚过,不是因为淘气了,就是因为字没写好。王充不但字写得好,还不犯错,因此没受过责罚。
8岁时,王充从书馆毕业,开始学习《论语》和《尚书》,一天阅读上千字。他不但能背诵下来,而且明白其中的含意。他写出的文章,老师看后十分赞赏,对王充的父母说:“这孩子将来必能写出传世之作。”
王充虽然才学高,却不炫耀自己;虽然口才很好,却从不夸夸其谈。如果对方不是在学问道德方面有修养的人,他会整天一言不发。他的言论初听起来像是诡辩,及至讲到结尾,听者发现这正是自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他写的文章也是这样。
不久,王充的父亲病危,临终前,他拉着王充的手对妻子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栋梁,无论如何也要供他继续读书。”
父亲去世后,家中的生活陷入困境,母亲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变卖家产,送王充到洛阳太学去读书。
王充从小是个神童,过目不忘。太学里只讲五经,不能满足王充的求知欲。
太学里的书不够读,王充就成了书市的常客。洛阳是东汉的京城,又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宫殿壮丽,王公贵戚的府第鳞次栉比。街道上有许多豪华的商店,出售各种贵重物品。洛阳也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这里不仅有全国最高学府太学,还有全国最大的书市。书市上出售各种书籍,真是琳琅满目、浩如烟海。
他在书市里如饥似渴地读书。天黑了,书市关门了,他真想把书买回去读,但他因家贫无力购买,只得心情惆怅地返回太学。
王充从太学毕业后,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从洛阳回到上虞,一边教书,一边写作。
读尽天下书,王充终于成了一位渊博的学者。他觉得天下虽然统一,但文化界和思想界却乌烟瘴气,官民迷信鬼神,热衷谶纬。他决定著书立说,敦风化俗,改变天下人的精神面貌。
为了把脑海中闪现的想法及时记下来,免得忘了,王充在家中门旁、窗台上、床头、书房的各个角落里都放了笔砚和竹简。经过30年的笔耕,王充终于完成了一部传世之作——《论衡》。
《论衡》是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王充在书中说:“天地是物质的,万物自生自灭,根本不是上天安排的。天与人之间没有任何感应关系,没有任何内在联系。人不能感动天,天也不会因受感动而作出反应。”
根据儒家学说,尧时十日并出,人们都要被晒死了。尧为了拯救人类,射下了九个太阳。王充说:“既然儒家说尧是仁君,其德感天,那么天就应该自动去掉九个太阳,何必由尧去射日呢?由此可知,天与人之间并无感应。帝王也是父母所生,并非天的儿子。”
王充反对迷信,认为世上没有鬼,他说:“人死如灯灭,蜡烛燃完了,光也就消失了;人死了,精神也就没有了,怎会变成鬼呢?从开天辟地到现在,死人无数,如果都变成鬼的话,世上早被鬼装满了,我们天天都会碰到鬼,哪还有人住的地方呢?但我们从来没有遇到鬼,这说明根本就没有鬼。有的人说他遇到了鬼,那只是病中的幻象。”
王充认为,人虽有善恶之分,但人性是可以转变的。他说:“恶是可以转变为善的,其关键在于教育。如果蓬草生在麻中,不用人扶,它自然就直了;如果将白纱抛进墨池,不用染就黑了。”
王充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他举例说:“战国时代,人才进入楚国,楚国就强大了;人才走出齐国,齐国就衰弱了;人才为赵国服务,赵国就安全了;人才叛离魏国,魏国就衰落了。”
王充认为,要想有知识,必须学习,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王充也尊敬孔子,但反对神化孔子。他说:“孔子也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连他自己都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因此,王充劝世人不要盲目崇拜,不要迷信古书和古人。他说:“扬雄那样的大学者,生前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是因为那时的人过于迷信古人所造成的。”
王充不但劝人读书,还关心对文吏的教育。他说:“文吏不读书,不知仁义,不知爱民,没有品德,当了官就鱼肉百姓。因此,必须让他们读仁义之书,学会做人,树立一代新风。”
《论衡》里虽然充满了真知灼见,但由于汉朝皇帝认为自己是天子,并借助于孔夫子来奴役百姓;而王充既不承认“天”,又不肯神化孔子,所以《论衡》在当时被列为禁书,只能私下传看。
但是,当时的一些读书人都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要读到这部书。有一次,著名学者蔡邕到江南去了一趟,回洛阳后,大家发现蔡邕学问大进,连说话都和以前不一样了。大家奇怪地问他说:“你这次到江南,遇到什么高人了?”蔡邕低声偷偷地对人说:“我在江南读到了王充的《论衡》。”
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王充受聘去扬州担任治中。治中是州刺史的佐吏,负责管理州里的文书和档案。
据说,孔子快死的时候,曾预言说:“不知何一男子,自谓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颠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孔子死后二百多年,果然有一个秦始皇,他虽然没有到孔子的故居去上孔子之堂,踞孔子之床,颠倒孔子的衣裳,但他却把儒家的著作烧了,把孔子的追随者——儒生也杀了不少。而秦始皇最后竟真的死在沙丘了。
这种似是而非的预言称为谶语。这种谶语当然不是孔子所作,而是后来的儒生编出来用以骗人的。
东汉光武帝刘秀,认为谶语中的几句话,是说他应该做皇帝。于是,他就对谶语大加提倡。因此,东汉时期各种各样的谶语大行其道。
东汉的儒生除了要学习儒家的经书以外,还要学习纬书。纬书明明是汉朝人编造出来的,却假称是孔子等古人秘密流传下来的,其中有大量的谶语,因而又称为“谶纬”。
纬书中也有不少精华,如关于地动的学说。但纬书中的大量谶语宣扬迷信,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真正的儒者是反对谶纬的。如张衡、马融、王符、崔□都不相信谶纬。但在当时,公开反对谶纬是危险的,大学者桓谭因为反对谶纬,差点儿被光武帝杀掉。
王充强烈地反对谶纬,认为这是骗人的鬼话。而扬州刺史是个迷信谶纬的人,他和王充在谶纬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王充说:“谶纬是迷信,谶纬里的话都是虚假的。高祖灭秦,建立汉朝,并没有谶语预言其事。刘向父子整理秘阁图书,编列目录,目录中也没有什么谶书、纬书。可见谶纬是后人编造的,孔子根本没说过那样的话。在纬书中,孔子讲到的公输班和墨翟,是孔子死后的战国时期的人。在纬书中,孔子还讲过益州,益州是汉朝设置的州,孔子时期根本没有。这些,怎能是孔子说的呢?谶语有很多和经书不合,谶语之间也有很多互相矛盾的地方。我曾找出三十多条相互矛盾的谶语去问讲谶语的专家,他们竞无法解答。由此可知谶语是虚假的,不能相信。”
扬州刺史说:“光武帝相信谶纬,谶纬不会有错!”
王充又说:“有个叫宋□的人,编造说他曾看见大禹的玉版上有谶语,那上面说现在马上要有水灾了。一些人听信了他的话,抛家舍业,逃进山林。但是,后来并未出现水灾,闹了个大笑话。这是谶语害人的实例。”
扬州刺史仍坚持说:“纬书上的东西不会错。”P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