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金钱能为心灵的满足提供多种手段和工具,但并不是唯一能够满足心灵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只顾享受金钱而不去享受生活。享受金钱只能让自己早日堕落,而享受生活却能够使自己不断品味幸福。享受金钱会使自己被金钱这个恶魔无情地缠绕,生活的主题只有“金钱”两字,整天为金钱所困惑,为金钱而难受,为金钱而痛苦,于是生活便会沦为围绕钞票而上演的闹剧。享受生活的人更在意心灵的宁静与快意,会感觉人生是无限美好的,于是越活越有味道。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在他创业初期,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当黄金像贝斯比亚斯火山流出岩浆似地流进他的口袋里时,他变得贪婪、冷酷。深受其害的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方的居民对他深恶痛绝。有的受害者做出他的木偶像,亲手将“他”处以绞指之刑,或乱针扎“死”。无数充满憎恶和诅咒的威胁信被送到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也十分讨厌他,还特意将儿子的遗骨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地迁到其他地方,他说:“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内·,我的儿子变得像个木乃伊。”由于洛克菲勒为金钱操劳过度,身体变得极度糟糕。医师们终于向他宣告一个可怕的事实,以他身体的现状,他只能活到50多岁;并建议他必须改变拼命赚钱的生活状态,他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三者中选择其一。
这时,离死亡不远的他才开始省悟到是贪婪的魔鬼控制了他的身心,于是便听从了医师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上剧院去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他开始考虑如何将庞大的财富捐给别人。于是,他在1901年设立了一‘洛克菲勒医药研究所”;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会”;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纪念基金会”。他后半生不再做钱财的奴隶,喜爱滑冰、骑自行车与打高尔夫球。到了90岁,依旧身心健康,耳聪目明,日子过得很愉快。他逝世于1937年,享年98岁。他死时,只剩下一张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因为那是第一号,其他的产业都在生前捐掉或分赠给继承者了。
对待金钱必须要拿得起放得下。赚钱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赚钱。如果人活着只把追逐金钱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和宗旨的话,那么人将是一种可怜的动物,人将会被自己所制造出来的这种工具所捆绑,被生活所遗弃。
有些人谈到富有,单纯指的就是拥有钱财。实际上,金钱本身并不代表幸福,因为,金钱只是幸福的间接承载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并不是从物质中直接获得的,物质只是媒介,是人内心需求获得满足的中间品,我们的幸福,就是需求满足后的愉悦感。
人之所以工作,是为了在人生的各个领域中,生活得更有意义,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我们必须领悟:财富是无所不在的。金钱、土地、股票、债券是财富,但是水、空气、太阳、山、海、树木、花草、爱与帮助也是财富。凡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一切均为财富,若能充分享受这些恩惠,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内心充盈的人、一个最富有的人。
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不是越多越好,凡事要适可而止。懂得适可而止,欲望会带给你快乐;不懂得适可而止,欲望只能成为你的包袱。P1-2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贡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以及许多老师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许长荣、齐艳杰、上官紫微、史慧莉、闫晗、李娜、李良婷、陈艳、常娟、廖瑶瑶、杜慧、杨秉慧、武敬敏、王艳明、欧俊、杨莉、黄晓林、肖冬梅、李文静、李颜垒、蔡亚兰、王杰、周珊、赵一、赵红瑾、齐红霞、曾桃园、赵广娜、张保文、杜莉萍、张艳芬、李伟楠、王鹏、杨英、杨艳丽、于海英、姚晓维、刘红强、毛定娟、李伟军、魏清素、何瑞欣、付欣欣、王艳、黄亚男、曹博、陈小婵、贺兰,焦亮、廖春红、慈艳丽、黄薇、付玮婷、常悦、姜波、张云、杜艳洲、白雪、江瑞芹、丁敏翔、闫瑞娟、杨云鹏、王本钢、张丽君、成苗苗、郭先红、钟双玲、廖鹏、崔贵兵、常苓、张红、徐端、张彩彩、于若熙、许鸿琴、孙洁、何艳丽、高榕瑶、李娟、梁妤婷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菁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本书的诞生。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都将按出版法有关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作者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敬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函告您的详细信息,我们会尽快办理相关事宜。
心理学中的幸福因子
当我们奋力考上梦寐以求的学校,全家人欢喜雀跃地抱在一起的时候;当我们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为自己置备心仪许久的物品的时候;当我们在工作上备受器重和信任,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当我们在爱情上大丰收,拥抱爱人在照相机前灿烂地微笑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满足感,而这种感觉,就叫做幸福。
有人说过,幸福的多少,来自拥有幸福感之事的多少;幸福的大小,来自所做有幸福感之事的大小;幸福的长短,来自有幸福感之事持续时间的长短,如实现大的梦想、目标、愿望等都是比较长的乐趣;幸福的深浅,来自该事在你心中地位的深浅,如爱情、友情、伟大之事等。
但是,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我就是不快乐?为什么我就是感受不到一丁点的幸福?为什么我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少快乐?
其实,我们是幸福的感知者,而每个人又有每个人的幸福认知。或许是一杯水,或许是一本书,或许是一次旅游……幸福的感知总是和我们自己的“心”分不开的,人的生存状态、思维结构不同,自然对幸福的理解也就不同。然而,现在的社会,快速运转的生活节奏和大脑运作,似乎让人们没有闲暇去感知。我们早出晚归,我们埋头苦干,我们奋勇拼搏……却在很多时候又感觉到空虚和迷惘,似乎在生活和生命中缺少了那么一点东西。我们遗忘了自己奋斗的初衷,甚至目标,只因为在社会大齿轮的运转下,我们也开始机械化了。
这种状态叫做幸福的迷失。而要逐渐调整和改变,不是简单地转换一下物质环境就可以满足的,而是要从心理——从内在开始补充幸福的养分。
当幸福变成了稀缺品,我们大声抱怨着自己的不幸其实是外部世界造成的悲剧时,我们总是这样对自己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钱,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傲人的身材,没有出众的学历……我们把自己放在苦水里面,看见的总是自己没有被填补的生活黑洞,于是,很多人伤心、悲愤、寂寞,只因为他们对已拥有的幸福的漠视。
在我们的生活中,物质世界固然重要,但是幸福感、快乐感、愉悦感、满足感、自由感等,却都是埋藏在心灵中的宝藏。这些感觉并不是买一块名表、一辆跑车、一栋别墅可以直接换来的。
打开这本书,我们可以开始了解,其实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获得幸福更不是一件难事。我们可以从心理上进行调整,从思维上开始改变。其实,幸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与金钱、名利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隐藏着,只是等待我们去“激活”。更难得的是,我们还可以懂得怎样找到幸福,怎样收获幸福。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恋爱结婚的时候,打理办公室的时候,处理家庭关系的时候,甚至是一些生活小细节……我们都能从中发现幸福,从中获取幸福。
幸福其实很简单,它就在我们的心中,可以靠自己亲手创造。这就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此书涉及现代人所关心的幸福感、家庭、事业、感情等方面,通过贴近生活的各种心理学知识,从专业角度出发,对现代都市人进行心理调控和情绪疏导。文字清新精致,风格更易让大众接受,让人从知识的学习和自我的实际调整中获得美感与幸福感。白雯婷编著的《贴心的幸福》既是一本心理学读物,也是一本心灵指引书!
《贴心的幸福》适合任何年龄段人士阅读。
打开白雯婷编著的《贴心的幸福》,我们可以开始了解,其实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获得幸福更不是一件难事。我们可以从心理上进行调整,从思维上开始改变。其实,幸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与金钱、名利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隐藏着,只是等待我们去“激活”。更难得的是,我们还可以懂得怎样找到幸福,怎样收获幸福。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恋爱结婚的时候,打理办公室的时候,处理家庭关系的时候,甚至是一些生活小细节……我们都能从中发现幸福,从中获取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