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栋编著的《懂心理会管理》是不可多得的管理者实用手册。它不是给你高深的大理论,只是从管理中发掘了一些你不曾注意的,曾经困扰你的,或者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解释,令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这样的管理心理学新鲜、有趣。与你的管理活动密切相关,定会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希望本书可以使企业各阶层的管理者懂得一些心理学的实用知识,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加强自我修养,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工作对象的个性差异,审时度势、“量体裁衣”,使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从而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这正是我们出版此书的初衷。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得人心者得天下”。对于带队伍的管理者来说,如果不了解作为被管理者的员工的心理,在管理中可能以己度人,鸡同鸭讲,管理措施受到抵触。胡国栋编著的《懂心理会管理》是通俗的管理心理学读物,可以帮助管理者充分了解员工的心理,《懂心理会管理》对症下药,征服人心,巧妙地实施管理策略,成功地实现管理目标。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社会角色”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的某一特殊位置,以及被社会和团体规定的行为模式。社会角色,其实意味着人的各种社会规定性。这就像在舞台上演出。每一个演员首先都必须贯彻导演的总体要求,比如台风要正,思想集中,听从安排等。此外,你扮演的是旦角或是武生或是别的角色,还应该根据这一角色的特殊要求去行动。
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社会角色,管理者也应该按照社会心理学对管理者的角色要求去做事,否则,他就不会得到社会和周围人的认可。那么。管理者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他是全权负责组织或其子机构的人。按一般人的理解,管理者可以作出许多活动的最初决策,可以发展自己的信息渠道,可以控制自己的时间使用,可以利用一切机会收集和宣传信息,可以用命令、罚款、解职等手段限制下属的行动,同时,管理者还意味着有更好的办公环境、拥有经营管理股份、高薪和其他待遇。这些都是管理者权力的体现,但是管理者这种角色,不仅意味着权力和地位,理性地看,在它的背后还隐含着与这一切相应的风险和责任:社会的、组织的、员工的、自己及他人的。具体来说,作为管理者,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扮演下列几种角色:
(1)领导者的角色
管理者管理组织,构成领导者的角色。几乎所有管理者都具有“领导者”的角色功能,他们要指挥协调下属的行动,激励、控制和影响下属,如向优秀员工颁奖的总经理、与重要客户共进午餐的市场部经理、带领一群外来者参观视察公司的主管,等等,他们都在扮演着“挂名首脑”的角色。
(2)联络员的角色
所有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要从组织内外的机构和人员那里接受和收集信息。管理者为了获得信息,必须同组织内外的个人和团体建立联络关系,在这一点上,他们充当着“联络员”的角色。
信息沟通是管理人员重要的工作方式,而管理者大约有78%的时间都用于口头交流(会议、电话、巡视等)中。管理者不必做研究工作,不必计算各种报表和数据,不必编制程序,也不必推销产品,“沟通”本身就是管理者的工作。管理者是信息的传递者,他们要和大量熟悉或不熟悉的人打交道,他们要在许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场合中获得大量、生动而有活力的信息,因此,他们更喜欢也更常用口头交流的沟通形式。
与信息沟通相关的,是管理者常常成为沟通网络的中心,他们交流的对象包括下属、上级、组织中其他部门的同事和组织外的一些人。
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来说,与别人交流的频繁程度是不同的,如对于一线的管理者,只有10%的时间在与自己的上级打交道,而中、高层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与其他管理人员、部门及组织外的人员的交流上。
(3)谈判者的角色
当管理者为了自己群体的利益与其他群体讨价还价、商议条件时,毫无疑问,他是在扮演一个“谈判者”的角色。谈判,是管理者不可推卸的工作职责,而且是工作的主要部分,因为只有管理者有权把组织资源用于“真正重要的时刻”,并且只有他拥有重要谈判所要求的神经中枢信息,比如足球俱乐部老板被叫来解决与坚持不让步的超级球星的合同纠纷,公司总裁率领代表团去处理一次新的罢工事件等,这些都是管理者的谈判行为。正如伦纳德·塞尔斯所言。谈判对于富有经验的管理者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
此外,管理者扮演的角色还有:作为“企业家”,管理者发起和监督改进组织绩效的新项目;作为“故障排除者”,管理者采取果断措施应对那些未预料到的问题;作为“资源分配者”,管理者负有分配人、财、物等资源的责任;通过阅读杂志和参加社会活动来了解公众趣味的变化,了解竞争对手的意向、计划,即扮演所谓的“监听者”;当他们代表自己的群体或组织向外界表态时,则是在扮演“发言人”的角色。可见,管理者的社会角色是各种角色的综合体。
总之,管理者的工作是忙碌和片断性的,例如,一个总经理在一天要处理若干份邮件;要听取下属关于消费者对本公司产品要求的汇报;要参加几个既定的会议;要招待公司的重要客户;要听取关于减员增效所带来的抱怨;要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而与各方沟通;等等。这就要求他是一个高效率的管理者,需要经常而且迅速地变换工作方式,或者说,每个管理者的工作都是各种角色的结合,每个不同的情景可能要求管理者扮演一个与之相应的角色。
当然,根据个人风格、管理层次、组织形式及职业的不同,管理者可能对于某些角色更加得心应手。此外,管理者角色的侧重点在不同管理层次上有所不同,如传播者、挂名首脑、联络员、谈判者、发言人的角色,对于高层管理者要比基层管理者更重要,而领导者角色,对于一线管理人员似乎比高层管理人品更重要。P2-4
过去许多管理者认为,管理是规范、流程控制,是资流的获取、配置、利用,管理的目的是效率,管理的精髓是“权利均衡,利益均衡”。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管理者面临的困惑越来越具有心理特征:
怎样了解一个员工?
怎样预测一个员工的行为?
员工工作的动机有哪些?
怎样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怎样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除了金钱,还有别的办法吗?
在职场情境和工作压力下,管理者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个群体的员工和单个员工的行为一样吗?
怎样处理和应对职场中的群体事件?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人们发现: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人,管理者应该根据人的心理和思想规律,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来改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和管理效率。因此,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从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领导学等方面去研究管理,更重要是从心理学角度去研究管理。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与心理学挂钩的东西总是避而远之、讳莫如深,很多人会把它与“神秘”、“深奥”、“难懂”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因为人的心理实在是变化莫测。但是,大量的试验以及经验的总结证明,人类的心理活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对心理现象事实上都很熟悉,只不过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解而觉得神秘罢了。因此,管理者迫切需要一条纽带,将心理学的科学性运用到管理的工作中。
本书正是这样一条纽带。本书是给管理者看的管理心理学通俗读物,为管理者提供了管理工作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心理、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帮助管理者了解自己,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本书共分为六章:
一、管理者的心理修养
二、管理者需懂得的基本心理学知识
三、管理者正确决策的心理学
四、管理者激励下属的心理学
五、管理者要懂的沟通心理学
六、管理下属情绪的心理学
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管理者实用手册。它不是给你高深的大理论,只是从管理中发掘了一些你不曾注意的,曾经困扰你的,或者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解释,令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这样的管理心理学新鲜、有趣。与你的管理活动密切相关,定会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希望本书可以使企业各阶层的管理者懂得一些心理学的实用知识,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加强自我修养,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工作对象的个性差异,审时度势、“量体裁衣”,使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从而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这正是我们出版此书的初衷。
目前,随着人们对管理问题认识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在管理活动中注重人的心理,从人的心理出发进行管理,是最有效的管人方法,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我们知道,人类心理活动是一种极其高级的精神形态。这种精神形态,尽管看似无形、听似无声,但却实实在在存在,蕴涵无穷奥妙。管理者作为社会活动的组织者,只有洞悉这种奥妙,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实施管理,才能知民心、顺民意,受到下属的真诚支持和拥戴。此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研究这一问题既有理论意义更有实践意义,对于每一个管理者有效实施管理,完善和提高自己,巩固和发展组织赋予的权力,都极其重要。可以说,懂一点心理学,对管理者来说,就像拥有了一个指南针,它不仅科学地指出正确的方向,而且让管理工作更轻松,让沟通也更简单。
《懂心理,会管理》正是尝试从心理的角度,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实际管理中的案例,对管理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供了操作简便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在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各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的同时,使得管理工作更加轻松上手,游刃有余。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查询、参考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包括电视、图书、网络、报纸、杂志等资料,从中借鉴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由于资料来源广泛,兼时间仓促等原因,难免挂一漏万,错讹悖谬之处在所难免。如有遗漏,深感歉意,还盼谅解。但是,我们仍希望该书的出版能为管理者提供一些思路,使管理者获得一定的借鉴和启迪。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同仁对书中的错误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