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水姻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文颖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今天是个有意思的日子。

电视午间新闻的时候,看到有记者采访朱季海的镜头,心里一愣,也一惊。这朱季海可是姑苏城里的传奇人物。他是章太炎的关门弟子,鲁迅是他师兄,同门学人则是大名鼎鼎的陈寅恪。此人名头虽大,但性格桀骜不驯,又怕受管束,颇不合群,所以活得颇为有些贫困潦倒。潦倒归潦倒,但头却一直是高高昂着的。有段时间,坊问传说他对记者之流极不待见,以至于2006年《南方都市报》的朋友来苏州,想采访他的时候,我们做了非常周密的准备工作:去商店买录音笔,偷偷地放在书包隔层;找朋友了解他的生活规律,然后在一个冬天的上午,在他常去喝茶的公园扮作路人来回晃悠……幸好朱老先生并不反对别人请他分享美食,我们请他去一家不错的餐厅吃午饭。那年他91岁,对油烟的味道特别敏感与厌恶。

但是今天,神秘的朱季海竟然接受了电视采访,这让我感到有点惊讶。但仔细一看,人还是那个人。手里一直拿着一本线装书,说话态度我行我素,非常强硬。

“我莫名其妙?明明是他们莫名其妙!”

“一点不后悔,思考问题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后悔!”

后来镜头里记者又问他,关于国学之类的问题。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没有人关心的,哪有人关心,现在都只关心赚钞票!”

专访标题是“远离大众视野的大师”。但我觉得他更像赌气的堂吉诃德。在96岁还能保持那种坚定倔强又干净如孩童般的面容,他很强大。但或许时代的风车比他更要强大。但不管怎样,我喜欢这样的堂吉诃德。手里拿着一本线装书,气鼓鼓的,这一辈子就是理也不理你们。

然后是关于利比亚的事情。电视新闻、报纸网络,铺天盖地都是卡扎菲倒台的消息。反对派攻入市中心……全城围捕卡扎菲……长子投降,次子被捕……北约呼吁和平过渡,奥巴马发表讲话敦促卡扎菲让权……

然后我们的专家分析,卡扎菲可能步萨达姆后尘,又感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再然后,是我坐下来,开始写小长篇《水姻缘》的新版前言。其实是两个小长篇,《水姻缘》和《高跟鞋》。它们都写于十来年前,首版于十来年前。那时的朱季海一如既往地每天喝茶,读古书,对周围的世界不听,不看,无动于衷。那时的卡扎菲,他面带微笑的画像出现在政府的印花上,在学校里注视着孩子们的脸和书包,在茶杯底部盯着饮茶者的脸……

有些事情,不知什么时候就悄悄改变了。就像《高跟鞋》里,在夜店做着暧昧工作的女大学生,就像《水姻缘》里“姑妄言之姑听之”的南方市民生涯,那时候是“新新人类”的生活,但现在看来,却不知不觉有了一丝奇怪的怀旧意味。

我的一位朋友说,中国社会正处在“大河拐大弯”的历史进程中。我觉得,现在,我终于有点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或许,真的没有一个时代会比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时代更复杂、更精彩、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也更需要滋生智慧来加以判断……也正因为这样,今天,当我重新对这两部小长篇略加修正的时候,我看到了它们的单纯甚至狭窄。同时,也正是这样的单纯和狭窄突然让我觉得,它们的存在还是具有价值的。因为第一,就像几乎所有的“新版前言”里都会出现的这句话——我已经写不出这样的书了;第二,也正因为它们的单纯和狭窄,而同时说明了另一个问题:时代真的已经义无返顾、大有深意地走过去了,而它们,则终于成为这个过程中一个微小而但愿略有些意义的见证。

朱文颖

2011年8月23日

于苏州

第一章 碧螺虾仁  沈小红和康远明的头一次约会本来在沧浪亭。后来才改到玄妙观。原因是那天上午突然下雨了,雨下得蛮大,还刮了几下风。康远明就来了电话。康远明在电话里说,改个地方吧,忽冷忽热的天气,不要着了凉。

沈小红听了心里就蛮舒服。

他们原先约好在沧浪亭外面的水廊见面。然后就沿着水廊进沧浪亭。沈小红要是喜欢爬假山,他们就可以爬爬假山。沈小红要是喜欢园景,他们就可以隔着花窗看看园景。即便沈小红什么也不喜欢,他们总可以在沧浪亭里兜上一圈,然后在西面的小茶馆里喝上一杯茶。这种想法,其实倒真是蛮好的,其实即便下了雨,天气忽冷忽热也都不要紧,但问题在于康远明说了这样一句话,康远明说:可不要着了凉哦。

其实,下午沈小红出门的时候,雨就有要停的意思了。变成了蒙蒙雨。沈小红撑了一把伞。走了几步,觉得天色好像亮堂起来了,就把伞收了。却发现雨还是下着的。说也奇怪,变成了那种蒙蒙雨后,天气就忽然闷热了起来。那些小针尖一样的雨打在脸上,倒也有点暖洋洋的。

康远明正站在玄妙观的石柱子前面。伞收起了,拿在手里。康远明穿了件深墨绿色绸质的长袖衬衫。一看就是上好的货色,不是出自乾泰祥,就是来自更为现代的皇后绸都。其实绸的衣服是挺难穿出样子来的。出汗了,容易贴在身上。刮风下雨了,也容易贴在身上。即便不出汗、不刮风、不下雨,男人穿绸衣多半也会显得轻佻。但康远明不是。康远明穿了绸衣,就像闷热天气里的一阵风。

康远明说:“来了?”沈小红就略低下些头,点了点。康远明又说:“有点累了吧?”沈小红又把头略低下些,脸有点红了。

到了这会儿,雨倒是真停了。康远明想把沈小红手里的伞拿过来,自己拎着。却瞧见她拿的是把长柄的阳伞。于是就把她刚脱下来的一件小风衣拿了过来,搭在手臂上。

康远明建议说,不如先在玄妙观里走走。沈小红觉得蛮好,她就点着头说:“蛮好,蛮好。”

玄妙观里人倒是不多。这是新修的玄妙观了,很干净。路面铺的石头和围栏用的石头,都显得白茫茫的。康远明和沈小红在那些白茫茫的石头上走了几遍,又绕着几棵很老的樟树兜了兜圈子。康远明就问沈小红:“饿了吧?要不要吃点东西?”沈小红连忙说,她现在一点都不饿,中午吃得晚,况且也还没到晚饭的时候。康远明就说可以先吃些点心,反正黄天源、朱鸿兴、采芝斋就在旁边,吃面食吃甜点吃糕团都行。“不过,”康远明又说, “不过,点心可要少吃些,要不,等会儿请你吃晚饭就没胃口了。”

沈小红微微笑了笑,心里还是蛮舒服的。她没说什么话。沉默着拎了一把伞走在亮堂堂的玄妙观里。表示已经默认:自己将会和身边这个穿绸衣的男人,吃了下午点心以后,紧接着再吃晚饭。

康远明选了一家老字号的饭店请沈小红吃晚饭。

原本康远明可以有三到四种选择。离玄妙观不远的地方有肯德基和麦当劳。略远些则是广东的高级海鲜馆。还有本地几家新兴的私营小酒店,菜是改良过的,不是正宗的本帮菜,但好多人都说比正宗的本帮菜要好吃。那里的服务小姐也不是本地的,也经过些改良,长得更高挑些,裙摆离膝盖的距离也要更高挑些。

但康远明选择了一家百年老字号的饭店。这种饭店往往都有些传说。有些传说是传奇,还有些传说则是渊源。其中有个传说是这样讲的,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穿了便衣的皇帝从京城来到这里。皇帝既然穿了便衣,别人就看不出他是皇帝了,就以为他是个平常人。店小二手里拿了块跑堂用的毛巾,招呼他上楼。便衣皇帝就上了楼。便衣皇帝上楼后说他要坐I临窗的位置。店小二说你要坐临窗的位置就要加钱,因为窗下就是观前街,就是玄妙观,观前街和玄妙观里有很多好看女人走来走去,你看了可不能白看。便衣皇帝就笑了。便衣皇帝说你这个店小二可真有意思。然后开始点菜。点的是活鱼、活虾、活蟹。小二说,怎么烧?便衣皇帝说:清蒸。小二问:全部?便衣皇帝说:当然。

接着就出现了那个女人。P3-5

书评(媒体评论)

《水姻缘》有个比较好的地方,我觉得她(作者)看生活、看世界、看爱情,还有看年轻人的人性很冷静,有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不粉饰。不像现在流行的文化,把现在的生活描写得很梦幻,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一种第三世界的现代化梦想。

——王安忆评《水姻缘》

目录

水姻缘

 第一章

碧螺虾仁

沈小红

为什么不吃炝虾

米园

于莉莉来找彪哥了

花窗

康远明与两个历史人物

看上了鸽子烧茉莉

 第二章

徐丽莎与杨秀娟

松鼠鳜鱼的一种烧法

张先生和姚先生的夜生活

画皮

大姐大

姑妄言之姑听之

 第三章

康远明的人缘

两杯清茶饮一杯

沈小红看到那片池水有点心慌

天下第九楼

赤膊女人与不赤膊女人

赤膊女人与塑胶巨人

战长沙

 第四章

心惊胆战与心怀鬼胎

沈小红的三轮车搁浅了

再来半斤炝虾

老姜与嫩姜

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这般姹紫嫣红

啼笑如何姻缘

高跟鞋

 第一章

很多事情看上去总是美的

安弟的眼睛有点特别

王小蕊说那个女人是鸡

这条街上长满了眼睛和嘴巴

 第二章

一块玉

王建军和一只凳子

咖啡有种说不清的味道

一个彻底现实主义者的开端

小资产阶级的威力

王小蕊说她没有进房间

她们的眼睛相遇在一起,又分开了

 第三章

一棵柿子树

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

柿子树的果子在晚上是黑色的

商人们

一个人在一夜之间可以产生的变化

对于卑不卑鄙的问题不用回答

 第四章

事情发展到了中间环节

市民与市民的相遇

艾温公寓以及一部电影

与性有关的几个问题

现在是认识大卫的时候了

 第五章

不按牌理出牌的结果

大卫的一些经历

只有我知道你的孤独

兄弟,你看见过碎吗

碎撕成碎后是什么

与教堂和信仰有关的几件事情

 第六章

事情的另一面

是什么从你心里消失了

一幢楼和一个器官

骑车穿越黄昏的男孩

还有一个王建军

 第七章

苦孩子与恶手段

永远就是像遥远那样远

美人鱼的故乡

一个晴朗的早晨

序言

今天是个有意思的日子。

电视午间新闻的时候,看到有记者采访朱季海的镜头,心里一愣,也一惊。这朱季海可是姑苏城里的传奇人物。他是章太炎的关门弟子,鲁迅是他师兄,同门学人则是大名鼎鼎的陈寅恪。此人名头虽大,但性格桀骜不驯,又怕受管束,颇不合群,所以活得颇为有些贫困潦倒。潦倒归潦倒,但头却一直是高高昂着的。有段时间,坊问传说他对记者之流极不待见,以至于2006年《南方都市报》的朋友来苏州,想采访他的时候,我们做了非常周密的准备工作:去商店买录音笔,偷偷地放在书包隔层;找朋友了解他的生活规律,然后在一个冬天的上午,在他常去喝茶的公园扮作路人来回晃悠……幸好朱老先生并不反对别人请他分享美食,我们请他去一家不错的餐厅吃午饭。那年他91岁,对油烟的味道特别敏感与厌恶。

但是今天,神秘的朱季海竟然接受了电视采访,这让我感到有点惊讶。但仔细一看,人还是那个人。手里一直拿着一本线装书,说话态度我行我素,非常强硬。

“我莫名其妙?明明是他们莫名其妙!”

“一点不后悔,思考问题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后悔!”

后来镜头里记者又问他,关于国学之类的问题。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没有人关心的,哪有人关心,现在都只关心赚钞票!”

专访标题是“远离大众视野的大师”。但我觉得他更像赌气的堂吉诃德。在96岁还能保持那种坚定倔强又干净如孩童般的面容,他很强大。但或许时代的风车比他更要强大。但不管怎样,我喜欢这样的堂吉诃德。手里拿着一本线装书,气鼓鼓的,这一辈子就是理也不理你们。

然后是关于利比亚的事情。电视新闻、报纸网络,铺天盖地都是卡扎菲倒台的消息。反对派攻入市中心……全城围捕卡扎菲……长子投降,次子被捕……北约呼吁和平过渡,奥巴马发表讲话敦促卡扎菲让权……

然后我们的专家分析,卡扎菲可能步萨达姆后尘,又感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再然后,是我坐下来,开始写小长篇《水姻缘》的新版前言。其实是两个小长篇,《水姻缘》和《高跟鞋》。它们都写于十来年前,首版于十来年前。那时的朱季海一如既往地每天喝茶,读古书,对周围的世界不听,不看,无动于衷。那时的卡扎菲,他面带微笑的画像出现在政府的印花上,在学校里注视着孩子们的脸和书包,在茶杯底部盯着饮茶者的脸……

有些事情,不知什么时候就悄悄改变了。就像《高跟鞋》里,在夜店做着暧昧工作的女大学生,就像《水姻缘》里“姑妄言之姑听之”的南方市民生涯,那时候是“新新人类”的生活,但现在看来,却不知不觉有了一丝奇怪的怀旧意味。

我的一位朋友说,中国社会正处在“大河拐大弯”的历史进程中。我觉得,现在,我终于有点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或许,真的没有一个时代会比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时代更复杂、更精彩、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也更需要滋生智慧来加以判断……也正因为这样,今天,当我重新对这两部小长篇略加修正的时候,我看到了它们的单纯甚至狭窄。同时,也正是这样的单纯和狭窄突然让我觉得,它们的存在还是具有价值的。因为第一,就像几乎所有的“新版前言”里都会出现的这句话——我已经写不出这样的书了;第二,也正因为它们的单纯和狭窄,而同时说明了另一个问题:时代真的已经义无返顾、大有深意地走过去了,而它们,则终于成为这个过程中一个微小而但愿略有些意义的见证。

朱文颖

2011年8月23日

于苏州

内容推荐

朱文颖所著的《水姻缘》收集了朱文颖两部小长篇代表作:《水姻缘》和《高跟鞋》。两部小说风格相近,也是作者的成名作。《水姻缘》中,朱文颖笔触灵透,以全知视角俯瞰世道人心。在古旧的往事和现代人的真实生活中穿梭,以旧时候的美食家朱自冶不羁的生活状态与现代沈小红、康远明等人的精于算计暗作比较。《水姻缘》揭示了时代的痛感,现代工业化使人们变得机械、冰冷、有着明确目的性。小说渗透着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尖锐,也有丰盈的质感。

《高跟鞋》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上海为背景,主要描写了安弟和王小蕊两个女大学生在时代的变迁中沉浮的故事。小说展现在当代社会物质与精神的较量中,物质完胜的真实状况,表现了人们在物质与精神的两难境地中的挣扎。小说笔触冷峻客观,描绘安弟现实经历的同时,更写出了心灵变化的轨迹,有强烈的女性视角。

编辑推荐

朱文颖所著的《水姻缘》是《高跟鞋》之后的又一个长篇,但它的内容不像它的题目那样温柔甜蜜,作者认为这是一本很冷酷的小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另一种理解。《水姻缘》中的每一个人都各自怀着心腹事,为了各自的目的而煞费着心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