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雪域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郎生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因为历史总被误导,所以世界不可理喻。”读史要看素颜照。历史是如何被误读的?

郎生编著的《雪域历》讲述了: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走过内地,到拉萨工作,独自在雪域西藏采风,深入藏人家庭、恋爱、等级、性情、习俗生活,以近乎记者的新闻眼光,记录了触动过他的人和事、文化和历史。

内容推荐

作者20世纪80年代在西藏工作五午,游历四方,采访各地,在无数的见闻和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写成了这本可读性极强的文化小说。

《雪域历》用纪实和虚构两种手法结合交替使用的叙述方式,撰写有关历史和现实中的拉萨、西藏农牧区和拉萨穆斯林的生活内容;它把众多的民族、时代、身份、经历不同的人物故事连接起来,构筑成一部西藏的百午史;它对西藏历史、文化、宗教、神话、民俗、民歌及日常生活的描述,构筑成本书活的文化背景;它对藏北三十九族阿扎白尔索诸部落传说史及民谣、野史的记录本身就是珍贵的爻学文献;它对汉藏青午男女挚深的爱情描写令人陶醉。

《雪域历》由郎生编著。

目录

序言:一部增富我们文华传统的杰作

第一部 初到圣城

第一章 一无所知的地方

第二章 全然不同的生活

第三章 朋友、领导和同事

第四章 青春纪事

第二部 羌塘草原

第一章 大头羊山谷

第二章 部 落的传说

第三章 雪中牧歌

第四章 打狗与取盐

第三部 卫地漫游

第一章 拉萨谣

第二章 旷野上的风

第三章 未生娘的面容

第四章 田园歌舞

第五章 失败的苦修

第四部 藏传故事

第一章 轮回际遇

第二章 众生和世相

第三章 地狱与天堂

第四章 赤足之旅

附:撕撑这个平板的空间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一无所知的地方

听说我要去西藏,同宿舍的几个人让我先出去,待会儿再回来。关于我,他们有要事相商。我等了一阵推门,留神上面有没有水盆子扣下来,还好,掉下来的是笤帚和拖把。他们说:“想拿把刀等你呢!又想,还是温柔点儿,改笤帚、拖把得了。”这便是室友们想象的西藏。

其实,班里还有两个北京同学想和我一道去的,可都没有得逞。同学一说,他才跟家里提了一下,老妈就装病,叫他陪自己上医院。同学二说,他只敢征求一下妹妹的意见,小丫头便骂道:“你想躲开这个家到哪儿都成,去西藏简直是扯淡!老爸知道了,非扒了你的皮不可!”于是,我就独自上路了。

刚到成都那几天,我还忙着进藏的事,恨不得马上就走。去了趟西藏驻川办事处,方才清醒了些。没人关心我去哪儿,人家只是苦着脸替你办个手续,其余一问三不知。听口音,他们全是四川乡下人,没一个像藏族的。

去过长途车站,卖票的似乎连“拉萨”这个词儿都没听说过,在南在北更搞不清楚。一个大概是从康区来的人,见我茫然若失的样子,才告诉我说:“没得去拉萨的客车。现在是雨季,川康一带的公路早就断喽,连货车也进不去。”

我不免嘲笑起自己来。几分钟前,我还梦想着乘车进藏,穿行在雪山峡谷之间。真要坐车去拉萨,只有一站一站往前挪,见风使舵,像搭顺风车的背包客那样。

眼前的几件行李也令人丧气。在昆明家中,我一直磨蹭着没有打包,每天玩到很晚才回来。等买了火车票,父母又再三催促,我才开始收拾,又不知该带些什么。最终所有的行装,几乎都是父母为我准备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高压锅和一件狗皮大衣,当然还有被褥什么的。

在家待得不长,老觉着百无聊赖。一旦决定进藏,故乡便成了异乡,我只是个飘飘荡荡的角色,魂不守舍,什么也不能往实处想,更不能往实处做。

去民航售票处预定了机票,见黑板上用粉笔写的日期和班次,我起码要一周后才能轮到。按时起飞的班机不多,误班的飞机何时飞,得等待临时通知,其间又可能有加班的飞机,等等,开玩笑一样。

进藏的人,便住在售票处旁的一家旅馆里,无可奈何地守候着。一旦日期临近,每天都得去看几回,以免错过机会,就不知要等到何时了。

与我同屋的两个中年男子,是拉萨某单位的汉族干部,临行前买了一大堆肉菜,打算第二天一早带走。不料班机突然停飞,他们只好一天到晚待在屋里,满身大汗,用电扇吹着自己的宝贝青菜和猪肉,直到它们通通腐烂发臭。

夏末的成都像个地窖,所有的东西全捂在里头,要长出芽来,或者霉变溃烂掉。有那么多绵密如毛发、蠕动似蛆虫的细芽在钻出来,让人恶心又刺激。一早起来,我发觉自己像在蒸笼里,到处雾气腾腾。日光也污污浊浊,含含糊糊,一点儿不光鲜明亮。

正如在蒸笼里才蒸得出馒头,成都这个大蒸笼也蒸出了许多皮肤如馒头般的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几乎所有成都女人看上去都两眼无光、神态慵懒。目光流转、活泼灵丽的,是那些未成年少女。

大家都是一副在家的感觉,仿佛老死也不会离开城市一步。妇人们穿着内衣、拖鞋,白腿白胳膊地去倒痰盂里隔夜的屎尿,走在街上像走在家中,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各种饮食摊铺纷纷开张,闹闹嚷嚷地贩卖着各式小吃,让人胃口大开、唾液横流。

早起从旅馆出来,慢悠悠吃过早点,我决定要尝遍成都所有的小吃,并去青羊宫、武侯祠和杜甫草堂看看。20世纪80年代的成都真的很可爱,满城都是喝茶、下棋、乘凉的人,要不就是无所不知、高谈阔论的人。二胡咿咿呀呀地拉着,说书的呜噜哇啦地说着,所有的古迹都成了茶馆,坐满了闲人。

勤快的是乡下来的民工(那时叫“盲流”),满街猴子般骑着三轮车,乱打着铃铛,蝗虫似的蹦跳着到处乱跑。四川江浙一带的民工真是无孔不入,到了西藏更有体会。即便那时的昆明,所有街头的鞋匠、裁缝、补自行车胎的,也都是他们。

在武侯祠要了杯盖碗茶,靠在竹椅上懒懒地喝着,听说书人讲了几段三国。吃过麻婆豆腐、龙抄手、赖汤圆一类,又买了包卤鸭脚边走边啃。去人民路配了副眼镜,顿觉眼前光鲜如洗,不仅街景清晰好看,美女也增加了不少。

迷迷惑惑跟着个短裙姑娘走了一段,又想起在北京,夏天上街也这样干过。那天看着姑娘笔直的大腿,走着走着,偷窥的同伴突然说,他真想钻到姑娘的裙子里去,把人笑个半死,连目标也搞丢了。

仿佛有意安排的告别仪式,去西藏前,又到了成都,再想起些不相干的事来,真不知道人的脑子是怎么回事儿。决心进藏后,我已打定了一个离奇的主意。我决定到那儿以后,不再或尽量少与汉族人来往,尽管我就是个汉人。

我仍眷念着内地的城市生活,渴望着能与某个漂亮姑娘漫不经心、懒散倦怠、甜甜蜜蜜地生活在一个我熟悉的城市里。我们将终日缱绻,一起上街、看电影、逛商场,一起去公园或者郊外玩耍,要不就到全国各地旅游。我们将成为令人羡慕的一对,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

我这人其实也庸俗得要死,有时甚至渴慕着庸俗,这些都是在大学里不敢承认的。和一个有理想、有头脑、有个性的女孩子相比,我真的更喜欢世俗实际而又漂亮可爱的姑娘。我情愿自己的女友是个成天翻阅时装杂志,节制饮食讲求质量,闲来无事便睡觉养颜、收拾打扮的空虚美女。

只是骚动的内心让我不得安宁。我怕自己会疯狂起来,一时一刻也无法忍受空虚和平静,突然间离家出走或者背叛女友,做出些让自己都难以想象的事来。

没别的可能,成都实际得像个咸菜坛子,人不过就是坛里的豆瓣和榨菜。去了两个同学家,他们都在为落实分配单位的事而忙碌苦恼,不时还要与父母争执几旬。

天热得要命,顿觉心烦意乱又没有胃口,对满街小吃也失去了兴致,连文殊院都不想去了。听两位同学说那里清静,本打算一起去散散心的。P3-5

序言

一部增富我们文华传统的杰作

余世存

夏天都过去了。立秋之后的几场暴雨已经送来了“热岛”中久违的凉意,窗外的蝉声不再高亢了:我们就这样又过了一年。但在我心里,一切都更加焦躁不安。我必须尽快向大家介绍郎生。

在我有限的文字生涯里,恐怕很少有像介绍郎生先生这样困难的事情。这是一种面对经典作家作品的困难。

春节期间,我在昆明郊区朋友家小住,郎生来看我,送来他的旧作,即现在的《雪域历》。朋友抢先看了,告诉我,这是久违的经典啊。跟流行的文字不同,这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杰作。我尚不相信,过了几天,到翠湖边休息,静静地把书读完,我很是羡慕郎生:多么难得的经历,他写下来了。

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走过内地,到拉萨工作,独自在雪域西藏采风,深入藏人家庭、恋爱、等级、性情、习俗生活。在这部自传性的异质文化之旅中,郎生以近乎记者的新闻眼光,记录了触动过他的人和事、文化和历史。他的书既是文学,又得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精要;既有80年代的青春和社会元素,又有百年来的世相变迁和众生历史。

这也是青春成长、人生自我完善的奇妙旅行,是如《大唐西域记》一样的取经,是像十七八世纪欧洲一些启蒙作家漫游记一样的探索。郎生跟众多的当代汉语作家不同,他是如此扎根吸附到当地文化环境里去,而向我们报告了时空中的经络和消息,使我们这些“生活在表层”的都市人得以与闻厚实的人生和文明。

我回到北京,多处宣扬这部作品,我希望看到它的新版。想起郎生,他那沉稳的笑容就浮现在眼前。我第一次见郎生,是住在离昆明三四百公里外的长春洞道观里,朋友叫他上来,我们三人在火边烤火、喝茶、聊天,他不怎么说话,多是沉思的样子,看到我时则会笑起来……后来就是今年春节,他来看我,同样是笑,厚实的、善良的、倾心的笑,让人温暖、明亮。

我知道他是我们时代作家中少有的圣徒,他的言路、思路和生路跟流行完全两样。为记录社会生态,他像奥威尔一样,在长达数年间陆续体验过擦鞋人、搓澡工、售货员、清洁工等多种职业……至今在昆明一隅过着清净自守的生活,并把人性的善意、温暖和能量传递给亲人、朋友。

但郎生又是少见的“富家子”。在他那里,西方的经典作家如数家珍;为了向自家的文化致意,他近年又到陶渊明、杜甫、司马迁……的家乡去采访其后人。同时,他热切地关注新生代作家的劳动,对一个逝去的年轻作家,他做了数十万字的笔记;对一个自杀而夭折的天才,他感叹说触动了他的心灵。他也批评了个别当代汉语贡献奖的得主,说他们不具备反思的才情。他热爱读书、旅行和写作,只是因为心性、家传,他跟时代社会拉开了距离,跌撞艰辛地,他把自己的人生岁月铸成了作品。

因此我看到的郎生的作品,有着我们当代汉语文学中少有的现代精神。这种现代性既非拜物主义,也非浪漫主义,其中有艾略特等人提倡的“不是发泄感情,而是逃避感情,它不应该表现个性,而应该逃避个性”,也有我们中国伟大的文教传统,“兴观群怨”。因此,郎生的作品能够穿越岁月,增富我们的文学传统。

隔着时代社会的浮华打量郎生,他代替我们走了一条特立独行的人生路,他给了我们如此丰富的安慰。现在,在孙轶和她的同事们郑重推出郎生作品的时候,我有幸来饶舌几句,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阅读郎生,能够借郎生之力而获得一个完全不同于当下的精神世界。

2011年8月立秋之后十日于青年湖畔

后记

《雪域历》初稿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于200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书名《拉萨的月亮》。这次新版作了大量调整。

本书所写的内容都是真实的,素材来自于我历藏5年留下的20个笔记本。在西藏的采访,均由我自定选题,自费完成。

修改及再版,得益于友人余世存、老村、尹杰及出版人孙轶、李勇和编辑叶光森、杨晶晶的建议与帮助。世存的序言和吕楠的照片,也使本书增色。在此致谢。

郎生

2012年4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牢牢记住了这个名字,郎生,我乐意到处宣扬他的观点。后来我的一个毕业的研究生要去云南考察,我一再对他说:不要怀着猎奇的心理,一定要真正把那里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当做一种精神资源去认真研究。

——北大教授 钱理群

郎生的作品能够穿越岁月,增富我们的文学传统。

——青年思想家 余世存

他写作的时候甚至没有考虑过诸如立场的选择问题。他不是为别人写作,干吗要受什么立场的拘限。催生这部作品的无疑是他对西藏的迷恋和陶醉,是他对人类生活的热爱和沉迷。

——学者 摩 罗

他的写作,是为自己,也是为我们每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命,那种终极意义上的写作。文字特别的真诚,经历也特别的浪漫,能将生命处理得这样细腻而又果敢的人,真的是不多。

——作家 老 村

你是我们这代人的哥伦布,最早发现了西藏。在西藏喧喧嚷嚷成了批发梦想和利益的大市场时,又最早退出了西藏。你得到了外人不得而知的秘密,轻轻掩上了被自己打开的城门。

——独立制片人 季 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