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文化图典集成》既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中国文化普及类读本,也是近年来各学术领域研究成果在更高程度、更大范围的一项精美展示。该书语言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观之赏心悦目,读之文字浅易,高品位与可读性兼而有之,雅俗共赏。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人的饮食、服饰、民俗、宗教、建筑、艺术、中医药、科技、经济、官制等数十个领域,系统地介绍了各领域的内容与特色,以及这些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扎根、发展与繁茂的过程。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中国傩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傩文化/神州文化图典集成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汤一介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神州文化图典集成》既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中国文化普及类读本,也是近年来各学术领域研究成果在更高程度、更大范围的一项精美展示。该书语言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观之赏心悦目,读之文字浅易,高品位与可读性兼而有之,雅俗共赏。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人的饮食、服饰、民俗、宗教、建筑、艺术、中医药、科技、经济、官制等数十个领域,系统地介绍了各领域的内容与特色,以及这些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扎根、发展与繁茂的过程。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中国傩文化。 内容推荐 《神州文化图典集成》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服饰、民俗、宗教、建筑、艺术、中医药、科技、经济、官制等数十个领域,系统地介绍了各领域的内容与特色,以及这些文化在中华大地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该丛书均由各学术领域颇具实力的学者亲笔撰稿,并由该领域的著名专家亲自审定,语言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极具权威性和可读性,是面向大众的中国文化普及读本,是一流学者专家撰写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万个为什么”。 傩是一种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它有着多彩的面具、神秘的故事、独特的演出方式,尤其是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存在至今不衰。作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傩,让今天的人们更加着迷。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傩与鬼神世界 第一节 傩的含义 第二节 傩的原形 第三节 傩的分类 第四节 傩与鬼神 第二章 傩与世俗生活 第一节 傩坛 第二节 傩仪 第三节 傩艺术 一、傩戏 二、傩舞 三、傩乐 四、傩面具 第三章 傩与传统文化 第一节 傩与主流文化 第二节 傩与道 一、傩的本体内核与道教影响 二、文化渊源的异曲同工 三、功能互补与仪式整合 第三节 傩与佛 一、傩文化对本土佛教的改造 二、佛教对于傩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傩与儒 一、角色演变与价值分担 二、傩文化中儒家观念浸淫 三、精神同构与文化互补 第四章 傩与当代世界 第一节 傩的当代形态 一、作为华夏活文化的傩 二、作为泛世界文化现象的傩 第二节 傩与现代社会和当代学术趋势 第五章 永恒的傩 第一节 文化的分流与并存 第二节 永恒的傩文化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四)寺院傩 寺院傩与军中傩在形式上有共同之处。军中傩是将傩中所含的“武事”因素抽离出来加以强化,使傩服务于军事,从而逐渐独立为一种类型。寺院傩则是将傩中所内含的“宗教”因素抽离出来加以强化,使傩服务于寺院,并同与之结合的寺院固有宗教内容相互渗透而逐渐独立成为某种特殊的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都在于请神驱鬼、祈福禳灾。比如道教寺院中的傩,比较突出地表现在醮(jiao)斋一类的仪式活动中,并在道教经典里多有记载。关于“醮”,《隋书·经籍志》这样解释道: 消灾度厄之法,依阴阳五行数术,推人年命书之,如章表之仪,并具贽币,烧香阵读。云奏上无曹,请为除厄,谓之上章。夜中,于是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一,祖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 在《道藏》“洞(jiong)神部·威仪类”中又将“醮”分列为醮宅、醮墓和解厄类,并对供物、祭坛和招神做了详细规定,如其中的《正一醮宅仪》指出,供神之物主要是绢布、果物、米、饼等。所招之神主要是五方室神、五王将军、宅内众官等。一旦把众神招请人坛后,便献上香、茶和酒,同时开始陈述俗界心愿。有意思的是这些陈述已事先在经典中准备完毕,成为一种规范格式,可供任何主持人使用,相当于早期傩文化原型中方相氏率百隶击鼓大呼时所唱出的驱鬼歌,所不同的是方相氏之歌是唱出来惊吓鬼神,是唱给被驱逐的对象听的。而道教醮仪中的陈述之辞却是唱给所招之神听,是世俗之人向神界之灵的一种陈述、一种祈愿: 伏愿神官普垂恩佑,请勒五方直符,为某驱遣宅内五虚六耗,蜚尸邪魅,及咒时瘟疫无(qi),中外强殚,行客寄鬼,雄雌注杀,远去千里! 这类醮仪由于依附于道教,便随之流传到了后世。据记载,在中国的台湾省台南市,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时常举行规模盛大的道教醮仪,也即是我们所说的“寺院傩”活动:1979年年末的王醮,在公历四月十二日早晨举行了迎王爷仪式。四月十一日深夜,庙里亮起灿烂夺目的彩灯,一派辉煌,道士在醮坛卜举行仪式。醮坛是在庙的旁边特别装饰起来的,高功道士登上庙庭中布置的坛,向神诵读叙述醮仪祭程序和目的的疏文,读后放到锅中烧掉,送上天去,之后,人们以神舆为先导,跨过熊熊燃烧的油锅,向着河滩迎王爷。祭礼的高潮是被称为宋江阵或称为村里的青年团的一队人,手持枪和矛等各种武器模型,身着一式服装,跟着神舆走到滩……表演威武雄壮的舞蹈。童乩(ji)也登场,挥舞着刀和狼牙棒,背上流着血,假扮成神的样子,人们远远地把王爷船围起来。圈中童乩乱舞,神舆四处飞奔。不久,点火烧船。在村人们的守护之中,送走王爷,祭礼宣告结束。这个例子十分鲜明地展示了道教醮仪中所体现的寺院傩情形,同时又可略悉其在具体的操作中与民间傩相互结合的状况。在佛教文化中,寺院傩体现得最突出的应数藏地佛教里的“羌(qiang)姆”法事和汉地佛教里的“目连戏”扮演了。所谓羌姆,是藏语对喇嘛教寺庙舞跳的称谓,本意为舞,后成为专指用于驱疫鬼、酬神灵戴面具表演的宗教法事,相当于汉语俗称的跳神。羌姆产生干8世纪莲华生大师创造桑耶寺时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l史。它的特点是以人扮神,以神逐鬼。人扮神时头戴面具,手执兵器和法器,不断舞蹈,同时穿插着不少以佛经故事为题材的叙事性节目,并有法螺、唢呐、大鼓、长号等器乐伴奏,与道教醮仪所体现的“寺院傩”相似。佛教寺院傩也有一个与本土原生文化中固有的传统因素相结合的问题,因此也就涉及到了有关孰先孰后孰源孰流的讨论。一种意见认为,“羌姆”傩仪的出现,当在佛教传人西藏地之前,是吸收原有的苯教傩舞成分并加以改造、融合而成为的一种专院傩。(曲六乙《中国各民族傩戏的分类、特征及其活化石价值)))这种情况在汉地佛教搬演“目连戏”的现象中更为复杂。“目连戏”,即从佛经故事目连救母为题材改编而成的戏目。由于在演出时间、地点及其规模和功能上的独特性,又成为了佛教讲经说法超度亡灵的一种法事和完整的戏剧目种。剧情为目连全家行善,其父病故,母刘氏因怒而焚毁佛经起,至目连救母出狱止,讲述了刘氏死后所经历的各种报应、灾难和目连为了救母而不避艰险、亲往西天求佛、遍游地狱寻母等情节。上演的时间通常是在农历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即佛教的中元节。按佛教说法,此日“天堂启户,地狱门开,三涂业消,七善增长”。因此,各寺院纷纷开讲《目连变文》,阐明因果,超度亡魂,从而使“目连戏”的演出成为请神逐鬼、祈福禳灾的宗教祭祀活动。同样,与道教醮仪相似,“目连戏”也由于附着于生命力强大的佛教传统自身而流传到了当代。 1989年10月,在湖南怀化举办了一次“目连戏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与会者观摩了由当地群众表演的辰河高腔目连戏。其演出时间之长与规模之大表明目连戏至今仍颇具活力。日本学者澉访春雄在讨论会上提交了沦文《日本、中国、朝鲜的假面剧》,文中阐述了中国古代“追傩”时佛教法事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傩与佛法先后传入日本之后的具体体现,其中尤其强调了佛教寺院因对“傩”的吸取和采纳而形成的一种现象,即修正合法事的历史意义,正是这种法事促使了“亡灵剧”或“鬼艺能”的诞生,从而进一步促成了日本能乐的出现。这种观点认为,“寺院傩”作为一种独立类型乃是一种后起现象,是宗教对早期傩文化原型的一种接纳并融合的结果。至于“目连戏”,有人看法则强调了其中所体现的宗教与艺术的“互动”关系,认为其“既是佛教说法的产物,又是各种宗教祭祀礼仪的节目;既是中国戏曲演变史的活化石,又是戏曲与宗教的血缘关系的标本。”(郭英德《世俗的祭礼一一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当然,这里所指的艺术与宗教不仅指特定的佛教或道教,而是泛指所有带宗教性质的超世俗现象,因而更接近“傩”的特质,因为“傩”的原型中本身就兼具着宗教与世俗两层意义,从中演化出独立的宗教类型——佛教或道教的“寺院傩”,看来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 P25-28 序言 季羡林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已经与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更需要把自己优秀的文化介绍给世界。上世纪90年代初由我主编的《神州文化集成》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影响不错。但由下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丛书的整体出版质量显得有些粗糙简单;所以近年在有关人士的大力倡导和协助下,我们决定再次出版这套丛书。这次出版无论从外观设计上还是内容编排上都作了较大改变,以彩色图义本和《神州文化图典集成》的形式重新出现,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十几年前有关人士提出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口号最近义再次在神州大地回响,甚至海外华人和华裔也同声赞扬和热诚响应,足证这个口号提到了人们的心坎上,是完全正确而且及时的。 根据过去的经验,所有正确的口号都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才算有效。因此,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中国文化书院的同仁们和东方影视集团总经理李生泉等同志,爱围不甘后人,也想尽上自己的绵薄,为这宏伟的盛举增砖添瓦,几经酝酿磋商,发起了这项《神州文化集成》大型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抱着这种想法和期望,我们开始了组稿活动。存较短的期间内,我们约请了一些国内学有专长的老中青三代学者,承担各书撰写的任务。尽管有不少学者工作十分繁忙,但是一听到我们发起的宗旨,无不慨然应允。为了保证著作质量,我们规定了严格的审稿制度。谁也没有“特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弘扬我们先民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这一点,我们町以心安理得地告诉我们的读者和观众。 文化之发展,是在各异质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前进的,中华民族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就曾融汇进多种游牧民族和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异质文化,又汲取了佛教等印度文化凝炼而成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人中国,此“三十年河西”也,其文化交流以“西学东渐”为主。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历经摧残和磨难后衰而复起,此“三十年河东”也,中外文化交流将兴起“东学西渐”的潮流。西方文化的“自我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盛极而衰,必须从东方文化汲取活力。东方文化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代表,其思想内容千条万绪,但都集中在一个“道”字上,中国文化的大道西传,必将带来世界和平,必将走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必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得以完成。中国在世界的东方“和平崛起”,必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首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要素,是我中华民族在神州生生不息的生命线,这就是我们重新发起出版《神州文化图典集成》的基本理念。 我们的丛书虽然冠以“神州”,但是我们考虑问题的视野却绝不限于神州。 最近几年来,我经常考虑一些有关文化的问题。如果说我的考虑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我并不囿于神州这一个地区,也不限于当前这一个时代。我收藏着一方清代浙派大家陈曼生刻的图章,其文曰“上下五干年,纵横十万里”,这完全符合我的精神。我于文化问题绝非内行里手,我也不装山这番模样。但是,我看到了一些东西,想到了一些东西,我不愿意妄自菲薄,也不愿意敝帚自珍,于是就写了一些短文,在不同的座谈会卜也做了几次发言。得到的反应多是肯定的。连一些外国学者也不例外。这当然增强了我进一步探讨的信心。 我觉得,我们过去谈论中国文化,往往就事论事,只就中国论中国,只就眼前论中国。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像瞎子摸象一样,摸不到全貌,摸不到真相。经过我多年的思考,我认为,从人类整个历史来看,全世界人民共创造出来了四个大的文化体系。所谓“大”指的是历史悠久、影响广彼、至今仍然存在的文化体系。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发现了只有四个: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美。其中前三个属于东方文化范畴,第四个属于西方。东西两大体系,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相异者更为突出。据我个人的看法,关键在于思维方式:东方综合,西方分析。所谓“分析”,比较科学一点的说法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许多部分,越分越细。这有其优点:比较深入地观察了事物的本质。但也有其缺点: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谓“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成一气,使之变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普遍联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 我浅见所及,东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即在于此。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东方文化;而要想了解东方文化,必先了解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了解必须同时并进,相互对照,相互比较,初时较粗,后来渐细,螺旋上升,终至豁然。 我想先从医药中举一个例子。人们都知道,西医和中医是完全不同的,两者的历史背景完全不同,发展过程也完全不同,因此,诊断、处方、药材等等都不一样。最明显的差别是大家所熟知的:西医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则往往是头痛医脚。比如针灸的穴位就是如此。提高到思维方式来看,中医比西医更注重普遍联系,注意整体观念。 再拿语言文字来作一个例子。西方印欧语系的语言,特别是那一些最古老的如吠陀语和梵文等等,形态变化异常复杂,只看一个词儿,就能判定它的含义。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只看单独一个词儿,你就不敢判定它的含义,必须把它放在一个词组中或句子中,它的含义才能判定。使用惯了这种语言的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在潜意识里就习惯于普遍联系,习惯于整体观念。 再如绘画,中西也是不相同的。许多学者,比如申小龙先生等,认为西画是“焦点透视”,中国画是“散点透视”。你看一幅中国山水画,可以步步走,面面观,“景内走动”,没有一个固定的焦点。申小龙还引用了李约瑟和普利高津的意见,认为汉民族有有机整体思维方式。 从上面儿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特点。约而言之,这个特点可以归纳为普遍联系和整体观念。从“科学主义”的观点上来看,这未免有点模糊,但是这个“模糊”却绝非通常所谓的哆不清不楚”,而是有比较严格的科学含义,它强调的正是普遍联系。这同我上面讲的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是完全一致的。 我这一篇所谓总序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我绝无意强加干人。百家争鸣,我只是一家。但有一点我是十分坚定的,看中国文化,必须把它放在东方文化这个大框架内,放在世界文化这个更大的框架内,才能看得清楚。如果在时间和空间方面不能放开眼光,囿于积习,墨守成规,则对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无论如何也是认识不清楚的。弘扬中华文化,发扬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的责任。 此次彩色图文丛书修订出版,得益于我们中国文化书院的老创始人孙长江先生和现在执掌人王守常先生的重视与支持,也离不开北京梵天文化传播中心冯林先生的积极倡导与组织策划,同时,也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慧眼与气魄,尤其是时隔十几年重新联络原作者,工作的难度与辛勤自不言喻,我在此代表全体编委会对他们表示感谢;并希望他们再接再厉,编出更多更好的书。我希望,我们的任务能够完成;我希望,我们的目的能够达到。是为序。 2007年8月 后记 冯林 1991年由国学大师季羡林主编的大型国学从书《神州文化集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书籍书装帧还是图文搭配都比较简单。我们以此丛书为底本,精选50本并分门别类,重新修订并配以精美的彩色图片,出版了这套一《神州文化图典集成》。 《神州文化图典集成》的出版是国内近年来少有的弘扬神州文化的一件出版盛事。丛书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人的饮食、服饰、民俗、宗教、建筑、艺术、中医药、科技、经济、官制等数十个领域,系统地介绍了各领域的内容与特色,以及这些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扎根、发展与繁茂的过程。本书均由各学术领域颇具实力的学者亲笔撰稿,并由该领域的著名专家亲自审定,同时灵动地和解释性地配有大量图片,使该丛书成为既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中国文化普及类读本,也是近年来各学术领域研究成果在更高程度、更大范围的一项精美展示。该书语言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观之赏心悦目,读之文字浅易,高品位与可读性兼而有之,雅俗共赏。可以说,本书是一流学者专家撰写的中国文史类的“十万个为什么”再加上新的图片互解互读互动,校正了以往文史类图书板起面孔说教的不足之处,显得更活泼、更丰富、更有读者缘。 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要赢得世界。实际上东方文化与西洋文明不但并不冲突,而且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在这种国际大环境推动下,随着国内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出版业的繁荣,对中华文化类的图书形成了越来越高的需求,特别是高品质、精包装、配图片的彩色大开本图文书的市场越 该丛书我们仍然邀请季羡林先生担任总主编,由汤一介、孙长江、李生泉任主编,刘守仁、魏常海、王守常等人担任副主编。我作为这套丛书的总策划和副主编得到了以上老师的无私帮助和指导,在此为诸位老师付出的辛勤汗水表示感谢。在编辑过程中,各方人士均伸出援助之手,尤其得到原作老的大力支持,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图文资料,保证了本丛书的顺利出版。在此也表示真诚的谢意。相信本丛书对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藉起到良好的普及推广作用。在此我愿与各位同仁以及广大读者共飨这道精神大餐,是为后记。 2007年3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