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等,他们灿若群星,彪炳史册,成为中国历史的闪光点。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同当时的人民群众一道,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他们的事迹也从而为历代人们所传颂。但另有一类英杰人物,他们不被称之为“家”,而只被称之为“士”,那就是谋士。本书讲述中国古代十大谋略人物——吕尚、管仲、范蠡、李斯、张良、诸葛亮、杜预、魏徵、刘基、洪承畴,语言流畅,文图并茂,每位传主小传后面附有年谱和相关阅读书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十大谋士(图文本)/中国十大历史人物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天宇 |
出版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等,他们灿若群星,彪炳史册,成为中国历史的闪光点。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同当时的人民群众一道,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他们的事迹也从而为历代人们所传颂。但另有一类英杰人物,他们不被称之为“家”,而只被称之为“士”,那就是谋士。本书讲述中国古代十大谋略人物——吕尚、管仲、范蠡、李斯、张良、诸葛亮、杜预、魏徵、刘基、洪承畴,语言流畅,文图并茂,每位传主小传后面附有年谱和相关阅读书目。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中国古代十大谋略人物——吕尚、管仲、范蠡、李斯、张良、诸葛亮、杜预、魏徵、刘基、洪承畴,语言流畅,文图并茂,每位传主小传后面附有年谱和相关阅读书目。 目录 韬略鼻祖、兵家之宗吕尚 一、姜太公巧遇周文王 二、献谋策灭商做准备 三、辅武王孟津会诸侯 四、成大业灭商建西周 五、定社稷太公首封齐 六、就封国太公谋治齐 吕尚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春秋第一霸的主谋者管仲 一、管仲论国事,劝鲍傅小白 二、襄公政暴虐,齐国需明主 三、小白登君位,管仲重返齐 四、中原需霸主,管仲拜齐相 五、图霸先修内,管仲治齐国 六、以德兼以武,桓公始称霸 七、管仲运筹策,霸业大发展 八、临终留遗教,管仲功未泯 管仲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奇谋成霸业、经商成巨富的范蠡 一、楚地狂生,壮志人越 二、吴越交战,一计存国 三、陪君为奴,谋计返越 四、节事图强,良策兴国 五、助越灭吴,句践称霸 六、功成身退,陶朱经商 七、逝者如斯,千古流名 八、风景名胜,皆因范蠡 范蠡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计关秦王朝兴衰成败的李斯 一、起自闾阎游诸侯 二、进献奇策助帝业 三、政坛变幻风云急 四、雄文一篇谏“逐客” 五、牛刀初试灭韩国 六、厉声严辞斥分封 七、千古之罪焚《诗》《书》 八、利令智昏谋废嫡 九、求容苟上督责术 十、上蔡黄犬不复牵 李斯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辅佐刘邦创建西汉王着的谋略家张良 一、遇下邳结识刘邦 二、助刘邦径取关中 三、为刘邦鸿门解难 四、资刘邦还定关中 五、说刘邦统用三将 六、谏刘邦停止分封 七、顺时局稳定韩信 八、饵韩、彭垓下灭楚 九、陈利害议都关中 十、阻易储为汉固本 张良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辅佐二主建立蜀汉霸业的诸葛亮 一、流寓荆州,隐居待时 二、草庐献策,谋划大业 三、扩充军队,削弱刘表 四、出使江东,联吴抗曹 五、谋取益州,劝进称帝 六、受托辅孤,重结东吴 七、攻心为上,率众南征 八、劝谏刘禅,出师北伐 诸葛亮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文韬武略之“杜武库”杜预 一、谋臣世家出名门 二、撰修《晋律》黜陟法 三、多次献计安边境 四、度支尚书“杜武库” 五、以计代战一当万 六、治理荆州为“杜父” 七、熟读经书“《左传》癖” 八、智谋遗嘱永安眠 杜预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唐太宗的治国媒臣魏徵 一、多年漂泊,待机脱颖 二、劫后再生,平稳磨合 三、谋划国策,“偃革兴文” 四、敢批逆鳞,君臣契合 五、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六、监督太宗,慎终如始 七、哲人虽逝,风范长存 魏徵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辅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一谋士刘基 一、聪颖善学,为官清正 二、辅佐元璋,战胜群雄 三、辅明建国,建树颇多 四、小心谨慎,仍遭暗算 刘基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兼仕两朝功劳卓著的谋士洪承畴 一、出身清贫,学业优异 二、剿灭义军,崭露头角 三、全力清剿,以剿坚抚 四、困难环境,尽责尽职 五、松锦战败,被俘降清 六、剿抚并用,平定江南 七、年逾六旬,再定江南 八、鞠躬尽瘁,评说纷纭 洪承畴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试读章节 吕尚出身寒微,到成年时,由于家境贫寒而难以娶妻,为延续祖上香火而无奈地成为当地马氏赘婿(古代男子就婚于女家,称为“赘婿”)。赘婿是当时齐地流行的一种婚俗,赘婿的社会地位很低,在妇家多被人轻视,需要尽力劳作、置产理家,否则要被弃置或逐出。而吕尚并不善于经营劳作,增值家产,导致家庭愈加拮据窘迫,最终被妻子赶出了家门,成了“齐之逐夫”。 吕尚被逐出家门后,决心发愤图强,于是在东海遍访圣贤,精心研习《易》理和兵道。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学有所成,还被人们称之为“东夷之士”。此后吕尚便离开了东海故土,希望得遇贤主明君,以使学有所用。吕尚不顾路途遥远,步履维艰,一路跋山涉水,经鲁山,跨奄国,来到了棘津(在今河南延津县汲津铺)。棘津位于黄河渡口,是商朝的军事重镇,于是吕尚决定在这里暂时栖身,以观察世事,伺机而动。但由于生活无着,为了糊口,他又不得已而卖身为奴,以替别人做杂役而艰难度日。在受人凌辱、卖力为生的日子里,吕尚看到毫无进身之机,于是便沿黄河西行到了孟津(今河南孟津)。孟津地近朝歌,交通便利,人众物华。为了养生糊口和结交俊杰,吕尚又做起了卖饮食的小买卖,在孟津开了个小饭店。但吕尚怜悯贫穷的人,重义轻利,最终因经营不善,导致小饭店破产。吕尚又决定离开孟津,前往朝歌城。朝歌是殷朝的国都,人物云集,官邸林立,他希望在这里能够有一展才华的机会。然而进入朝歌之后,仍然是进身无门,为了维持生计,吕尚不得不在朝歌干起了屠宰业。但他仍然不坠青云之志,并且还坚定地认为一把屠刀也可以“下屠屠牛,上屠屠国”,因此周围的人都称他为“狂夫”。然而实际上吕尚也不善于经营屠宰业,以至于常常因牲肉腐败而赔本,很快生意就维持不下去了,他便又成了“朝歌之废屠”。年老穷困的吕尚后来又以占卜算卦为业,由于他精通《易》理,因此每占必应,前来求占的人愈来愈多。这时候商朝的王子比干也闻讯来访,吕尚便借机向比干讲述治国安邦和正君化民的道理,深得比干赏识,后来经过比干反复向商纣王推荐,吕尚被任为商纣王的灌坛令(主管在祭坛上酌酒灌地以降神)。 吕尚人商为小吏之时,也正是商王朝日薄西山之时。殷纣王名受,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帝王。商朝自契至汤十四代,迁居八次,到了商王盘庚的时候,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市西),才稳定了下来,历史上人们习惯上称此后的商朝为殷,或殷商。到了殷纣王的父亲帝乙时候,他又将都城迁到了朝歌,但人们仍称商为殷,因此称纣王为殷纣王。殷纣王天资聪颖,思辨敏捷,对所见所闻都能迅速作出反应。他身材高大,有过人的力气。据说他曾倒着拖动九头牛,很轻易地举起木头更换房屋的梁柱,还徒手杀死过很多凶猛的野兽。他的智慧足以拒绝臣下进谏,他的口才足以掩饰自己的过失,所以他经常向群臣夸耀个人的才能,向天下诸侯宣扬个人的名声,目空一切,认为普天下的人都不如自己。因此尽管吕尚当时怀有满腹才学和经天纬地的韬略,却也不被殷纣王所赏识,终不得所用。但吕尚入殷为吏后,却是亲眼目睹了殷纣王的残暴荒淫,看到了百姓黎民生活的艰辛。纣王贪恋酒色,宠爱妲己(有苏氏的美女),对妲己言听计从。他让乐工师涓创作淫逸的靡靡之音,演奏荒唐的北里之舞乐。他还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屯得满满的,用来供自己挥霍。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还招来大量的乐工聚集在沙丘,作“酒池肉林”,让许多男女奴隶裸体在酒池里追逐嬉戏。以殷纣王为首的王室贵族过着“为长夜之饮”(整夜地饮酒玩乐)的腐朽生活。吕尚由此知道纣王是无道之君,在纣王统治下的殷王朝为官,决不可能实现自己经世济民的宏伟抱负,所以吕尚毅然辞官而离开了商。 吕尚离开殷商的时候,已是七十多岁的老翁了。离开朝歌,吕尚又开始了流浪生活。他先后游历了70余国,并结识了很多贤能志士,如闳天、散宜生等人。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他亲眼目睹了民众生活的疾苦,亲身体会到世间人情的冷暖,这使他更加认识到殷王朝政治的黑暗腐朽。他听说周西伯“贤且善养老”,于是来到了西岐。 周族是我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起源于黄帝族,是轩辕氏的后裔。周族的始祖是弃,弃在夏朝的时候被任命为“后稷”(农官,负责管理农业)。弃以后到了四世公刘的时候,公刘率领周族迁居于泾水中游的豳地,在豳地大力发展农业,并重视军事建设,周民族开始兴盛,并开始进入建立国家的阶段。公刘以后大约又经过五六代的发展,到了周受封于商朝的时候,已经成为商朝西方的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此后又经过三代,到了古公亶父的时候,古公亶父率领周族又向东南迁居,到达岐山之南、渭水北岸的周原。在这里他们发展农业来开发周原,在周原建造城邑和祭祀的宗庙,设立官职,使不同的官员分掌不同的职务,还建立了强大的武装,并因为攻伐戎狄有功,古公亶父被商王封为“牧师”,周成了商朝在西方的方伯。古公亶父死后,他的儿子季历继位。季历大力攻伐西北戎狄部落,解除了在西北的戎狄之患,继而向东发展。 由于周人的势力不断壮大,到了商王文丁(殷纣王的祖父)的时候,文丁怕周的发展对商造成威胁,于是设计谋杀了季历。季历之子姬昌继承了其父基业,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又称西伯昌,他笃信仁厚、尊老爱幼、礼贤下士,为了接待宾客,他甚至常常顾不上吃饭。很多贤能之士知道后都来投奔他,闳天、散宜生也投靠了姬昌。周的势力于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到了殷纣王的时候,殷纣王为了统治诸侯,任命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个窈窕貌美的女儿,献给了纣王,但九侯的女儿端庄贤淑,不喜欢淫秽之事,惹得纣王大怒,纣王把她给杀了,又因此要杀九侯。鄂侯认为九侯没有过错,纣王不该杀九侯,于是极力为九侯申辩。结果纣王大怒,把鄂侯也一并杀了,并把九侯剁成了肉酱,把鄂侯做成了肉干。西伯昌听说此事后,暗暗叹息,不想被崇侯虎知道了,崇侯虎借机向纣王说西伯昌的坏话:“周西伯姬昌在西岐私下里积善累德用来收揽民心,如果诸侯都归向了他,将会对您不利。”于是殷纣王把西伯昌抓了起来,囚禁在羡里(商朝的监狱,在今河南汤阴)。西伯昌之臣闳天等很担心西伯昌被杀,又早已结识并知道吕尚的贤能,于是他们向吕尚请教营救西伯昌之策。吕尚让他们寻求美女和奇珍异物献给纣王。于是他们依计行事,贿赂纣王的宠臣费仲,把有莘氏的美女、骊戎地区出产的宝马、有熊国出产的三十六匹骏马,还有其他一些珍奇宝物献给了纣王。纣王见了很高兴,说:“有了这里面的一件东西就可以释放周西伯,何况有这么多呢!”于是纣王相信姬昌不会谋反,释放了他,并告诉姬昌是崇侯虎在私下里说他的坏话。 P4-6 序言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等,他们灿若群星,彪炳史册,成为中国历史的闪光点。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同当时的人民群众一道,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他们的事迹也从而为历代人们所传颂。但另有一类英杰人物,他们不被称之为“家”,而只被称之为“士”,那就是谋士。其实,在上述诸多的“家”中,有许多也在起着谋士的作用,或同时也就是谋士。至于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谋士,还从无人下过一个确切的定义。 其实,谋士既不是官职,也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身份,而只是对人物的能力和所起作用的一种概括。所谓谋士,意思本来似乎很清楚,就是出谋划策的人。但问题也并不就这么简单。谋士的“谋”是谋划的意思,这是没有异议的。但对于“士”字的理解,却可能会因人而异。有朋友曾劝告我们将《中华十大谋士》改为《中华十大谋臣》,理由是,我们这部书中所收的谋士都是当大官的,是朝廷大臣,而一概称之为“士”,与人物的实际身份并不相符,或者说有把这些人物小化之嫌。这显然是把谋士的“士”,理解成了贵族级别之称。中国古代的贵族有公、卿、大夫、士等高低不同的级别,而士是最低一级,那么谋士就成了封建贵族中级别最低的人了。按照这种说法,我们这部书中的人物就都不能称之为谋士了,而应称之为谋臣。然而这种理解无疑过于褊狭了。我们认为谋士的“士”,在这里应训为“人”。“士”训“人”,本来就是“士”字的义项之一。如《诗经·郑风·褰裳》曰:“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又曰:“子不我思,岂无他士。”这两句不过是同义反复,后句的“士”,其实就是前句的“人”。故郑玄《笺》曰:“‘他士’,犹‘他人’也。”又《论语·泰伯》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皇侃《义疏》解释这里的“士”字说:“士,通谓丈夫也。”《白虎通·爵》篇曰:“士者,任事之称也。”这“任事”的“士”,与上文“任重而道远”的“士”,就都是指的男人。故《文选》载左思《魏都赋》曰“异乎交益之士”,刘良注云:“士,人通称也。”其实在现代汉语中,“士”字也还常常做“人”字用,如人们说“各界人士”、“海内外人士”、“女士”、“男士”等等,这里的“士”,就都是“人”的意思。按照这样的理解,“谋士”一词的含义,实无异于《诗经·小雅·小雯》中“谋夫孔多”的“谋夫”。这样“谋士”的概念,就把各种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出谋划策者都包括在内了。 但又决非凡出谋划策者都可以称之为谋士。有出谋者,就有受谋者。因此,还必须考虑出谋者与受谋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假定受谋者为甲,出谋者为乙。甲想做某事,不知如何做,乙为之出谋划策,这甲乙之间的关系就很复杂:他们可能是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同辈或同事关系、亲戚或朋友关系,等等。总之,几乎包括了除敌我关系外的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甲乙二者在所有这些关系中各自所处的地位,也丝毫不固定:甲可能是长辈、上级,或者相反;乙也可能是长辈、上级,或者相反。比如说父亲可以为儿子出主意,儿子也可以为父亲出主意;下级可以为上级出主意,上级也可以为下级出主意。至于同辈或同级的兄弟、朋友、同僚、熟人之间相互出主意为对方谋划的情况,更是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都常有的事。但并不是在上述种种关系中凡处在乙的位置上的人都可以称为谋士,而只有在上下级关系中处于下级位置上的乙,才有可能被称之为谋士。然而,除非乙是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比如封建社会中的宰相),就一般情况而言,乙的上级决不只一个,就是说,乙可能不只为一个上级出谋划策过。如乙可能为上级张某出过主意,又可能为上级李某出过主意,还可能为上级王某出过主意。这里的上级张某、李某、王某,对乙来说,就同时都处于甲的位置,即受谋者的位置。而这种处于多甲关系中的乙,也不能称之为谋士。可以称之为谋士的乙,在一个时期只能有一个固定的甲,或相对固定的甲。因此人们常说“某是某的谋士”,而从不说“某是某、某、某的谋士”。 但又不是凡为某一上级出谋划策过的人,都可以称之为谋士。因为上下级之间的甲乙关系,往往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就是说,下级某可能只是在一时一事上为上级某出谋划策过,或只不过在少数几件事情上为上级某谋划过,那么这样的上下级之间的甲乙关系,就不过是偶然的、不经常的。这样一种偶然的、不经常的甲乙关系,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倒是一种普遍的、大量存在的现象。因此,处于这样一种甲乙关系中的乙,并不能称之为谋士。能被称之为谋士的人,与某上级之间,必须是经常或较经常地处于甲乙关系中。也就是说,只有经常为某一上级出谋划策的人,才可以称之为某上级的谋士。 我们这部书中所收的谋士,都是帝王或诸侯的谋士。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我们这部书的主题是“中华十大谋士”。在中国三千多年的文明史上,谋士历朝历代都有,可以说多得数也数不清:帝王、诸侯等高级统治者有谋士,中下级统治者也往往有谋士;有知名的、见诸史书记载的谋士,还有许多不知名、史书上没有记载的谋士。既然本书的主题是“十大谋士”,这“大”字无非两个含义:一是谋略高超,二是影响巨大;那我们就不能不从中国古代的最高统治者身边去挑谋士了。原因很简单:最高统治者往往掌握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命运,因此他们的谋士的谋略,也就往往可以影响全局,从而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也就大。当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能够对全局产生影响的谋士也是很多的,然而我们的主题又限定我们只能从中选十个,那就不能不“优中选优”了。 但是,要对中国历史上的谋士“优中选优”而选出十个人物来,谈何容易!比如,在春秋后期的争霸战争中,曾先后辅佐吴王阖闾和夫差的伍员,同辅佐越王勾践的范蠡相比,哪个的谋略更高、所起的作用更大呢?这实在是很难比较的。又如,辅佐宋太祖、太宗的赵普,以及北宋前期的名臣寇准,他们为国家的统一和新王朝的建立和巩固所出的谋策、所起的作用,与唐初的魏徵相比,哪个更大呢?还有,辅佐朱元璋打天下并建立明王朝的宋濂和刘基,哪个更重要呢?这恐怕也都是很难比较的。类似的例子太多了。那么为什么我们对上面所列举的人物都只选后者而不选前者呢?这里所考虑的,除了他们所起的历史作用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他们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知名度。相对而言,陶朱公范蠡、敢言直谏的魏徵、博学多智的刘伯温(刘基),这些人物都是中国人民十分熟悉的。至于姜太公、管仲、李斯、张良、诸葛亮、杜预等人物,也同样是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有一个例外,就是明末清初的洪承畴。他确实是一名大谋士,但又是一名在历史评价上有争议的人物。他是明末崇祯皇帝所依赖的重臣,但又投降了清,成了清初顺治皇帝的重要谋士,因此被人们认为是变节者。我们选择此人物,并不打算在文中对他作分析评价,而只是较客观地叙述他的一生,以供读者自己去认识和评判这个人物。历史和现实从来都是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也同样是形形色色的。所以我们选择洪承畴这个人物,是希望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因此也就不可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评判历史人物的是非。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恐怕还是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本书中所收的谋士,他们所谋划的事,涉及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可以说,谋士所谋之事,是没有限制的,只要他们的地位有可能为之谋,他们都会积极地去谋。这些谋士,利用自己的学识和聪明才智,通过对当时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形势的观察分析,判断形势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住事态变化的契机,提出斗争的谋策,以促使事态向积极的、有利的方面转化,从而对历史的发展作出贡献,这大概是这些谋士的共同特点。至于他们是针对何种情况、何种问题而如何谋划的,及其谋策的具体情况和实施的结果如何等等,因有本书的文章在,这里就不饶舌了。当然,再高明的谋士,也不可能百发百中,招招得手,其中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但不论是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都可使今人从中获得某些有益的借鉴,这就是我们编撰这部《中华十大谋士》的目的。至于是否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或文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叙述是否有错误和不当之处,只有请读者去评判,并给予批评指正了。 杨天宇 2008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