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他一生中对其共修订过六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本书与斯密的另一部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一道,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并称为“两只看不见的手”:《国富论》讲的是市场这只手,它影响着经济;本书讲的是伦理这只手,它影响着人心。相比《国富论》,本书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古典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如果说《国富论》作为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为斯密赢得了“经济学之父”的盛名,那么本书则作为“十分罕见的,至今唯一一部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伦理学巨著”,而为斯密赢得了“西方的孔子”的美誉。
本书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经济学之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部伦理学著作,该书建立了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的伦理道德基础,揭示了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说明了商业产生自由和文明的基本原理.是古典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本书全书共有七卷,主要阐释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书中列举了支配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包括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认为一个人的同情心与思维构造是形成其独特的道德情操、道德判断及美德的基础;阐述了人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是形成其道德取向的基础,是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形成根源,由此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并向世人强调: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乃至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告读者
卷一 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章 论合宜感
第一节 人性中的同情
第二节 相互同情的愉悦
第三节 同情与行为的适宜性
第四节 社会关系影响同情与适宜性的判断
第五节 和蔼与尊贵的美德
第二章 达到合宜性的各类激情的程度
引言
第一节 源于身体的激情
第二节 源自想象的激情
第三节 令人生厌的激情
第四节 友好的激情
第五节 自私的激情
第三章 顺境和逆境对行为和同情心的影响
第一节 同情者的感受远逊于当事人的感受
第二节 对名利的追逐,大人物和平民百姓的差别
第三节 趋炎附势风气对道德情操的败坏
卷二 优点和缺点,或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第一章 认识优点与缺点
引言
第一节 投桃报李与以恶报恶
第二节 合乎情理的感激或怨恨的对象
第三节 小结
第四节 对优点、缺点的判断
第二章 正义与仁慈
第一节 正义与仁慈的区别
第二节 正义、懊悔与欣慰
第三节 正义的作用
第三章 命运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引言
第一节 形成的原因
第二节 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情感不规律性的根本原因
卷三 自我评价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第一章 自我认同和不认同的原则
第二章 赞扬及值得赞扬的品质,谴责及理应谴责的品质
第三章 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第四章 自我欺骗的天性及一般原则的起源和作用
第五章 道德普遍原则的影响和权威
第六章 责任感是不是我们行为的唯一原则
卷四 效用性对赞同感的作用
第一章 美感来源于效用性的表现
第二章 效用的表现赋予品质和行为以美感并使之成为一种赞同原则
卷五 道德赞许评价标准中风尚和习惯的作用
第一章 习惯和风尚对美与丑看法的影响
第二章 道德情感受习惯和风尚的影响
卷六 与美德有关的品质
第一章 个人品质对自身幸福的影响,或论谨慎
第二章 个人品质对他人幸福的影响
引言
第一节 有关天性致使我们关心和注意他人的依据
第二节 天性致使社群成为我们慈善对象的次序
第三节 普施众生及兼济天下的善行
第三章 自我克制
第四章 结论
卷七 道德的学说
第一章 与美善品性相关联的深刻问题
第二章 有关美德品性的各类学说
引言
第一节 美善品性与合宜性相一致的那些体系
第二节 关善品性与审慎相一致的那些体系
第三节 关善品性与仁慈相一致的那些体系
第四节 卓然超越的那些学说
第三章 探讨赞许原理的学说
引言
第一节 由自我保护与本能的赞许推论出来的那些体系
第二节 理性情感与本能的赞许推论出的那些体系
第三节 由合宜情感与本能的赞许推论出的那些体系
第四节 不同学者以道德品性论述践行方式的原则
第一节 源于身体的激情
有些情绪是基于身体的某种状态或欲望,不应该表现得太强烈,因为朋友们不会对此抱有同感,他们的身体并没有处于相同的状态。比如说,肚子饿很正常,可是我们仍然觉得狼吞虎咽是坏习惯。有时人们会对食欲产生某种同情,当朋友们愉快用餐时我们会感到开心,因为我们会同情食欲。如果我们对此表现出厌恶,别人也会感到不快。正常人的胃口差别很大,因为他们身体习惯不同。我们会对一本围城日记或航海日志中所描写的大饥荒产生同情,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描绘当时的情景,为之震撼和感动。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没有感到真正的饥饿,因此说对他们的饥饿表示同情是不太适合的。
人类天性中吸引两性结合的情欲也是如此,这种情感虽然最为自然和火热,却要看场合。即使是在所有世俗和宗教戒律都不会加以任何禁止的两个人之间,这种情感也不是何时何地都无伤大雅的,但人们还是会对这种激情抱有同情。与女士交谈应该采取轻松、幽默、投入的方式,而不能用对待男士的方式。甚至在男人眼里,那些对女性漠不关心的人都是可耻的。
一切源于身体的激情都会引起我们的反感,过于强烈的感情表现会让我们厌恶。古代一些哲人认为,这是因为这些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冲动削弱了人性的尊严和高贵。不过,如果按照这种思路,有些情绪是人和兽类共有的,但那并不都像是兽性,比如怨恨、感动,甚至感恩。因为我们对身体的那种欲望没有同感,所以我们会对此感到恶心。一些人只要欲望得到满足,就会对此丧失兴趣,然后变得和别人一样无法理解自己的情绪。我们会对任何使肉体产生强烈欲望的客观对象采取相同的处置方式,比如晚餐过后我们就会吩咐收拾餐具。
节制的美德蕴涵在对身体欲望的克制之中。用谨慎的态度去对待,就可以把这些欲望限制在健康和财富所允许的范围内,而节制就是让它们变得大方得体、谦和有礼。
由于同样的原因,人们总会觉得男人大声叫喊,即使他的肉体的疼痛有多么地难忍,也是很失男子汉的脸面的。但是人们也会对身体的痛苦抱以同情。前面讲过,如果看到有人要挨打,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收回自己的手脚,我们也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但是因为无法亲身感受他的疼痛,所以我们所受到的伤害肯定也微乎其微;但若他大喊大叫,则会让我们觉得有点小题大做。所以说我们对源于身体的所有激情要么完全不能同情,要么即使引起同情,那种感受也远远比不上当事人。
但有些感情是由想象而生的,这与上述的感情全然不同。我的身体不会受到朋友身体感受的影响,但是我却很容易受情感的影响,很容易想象我所熟悉的人们头脑中的情况。我们更容易同情在爱情或雄心上受挫的人,因为那些激情全部出自于想象。一个身体健康却倾家荡产的人,他的痛苦只会来自于想象而不是身体。他会想象自己大难临头的惨状:丧失尊严、遭受朋友白眼、被敌人轻视、无法独立、贫困潦倒等等。与身体不同,我们的想象更容易受对方的影响,因此我们就会对他报以更强烈的同情。
都说失去一条腿比失去一个情人更为不幸。但是,如果一场悲剧的结果仅仅是失去一条腿,那么,这肯定是世界上最蹩脚的悲剧,而后一种不幸即使再微不足道,却造就许多出色的悲剧。 只有疼痛感才会转瞬即逝,回想起来也不会让我们感到痛苦,所以我们才会好了伤疤忘了疼。但精神的痛苦却是极为长久的,有时朋友有口无心的话却会让我们耿耿于怀很久,烦恼不会随着这句话的消失而消逝。所以我们是被自己头脑中的观念而不是客观对象所烦扰。我们被想象不断地折磨,除非让它从记忆中消失。
危险的疼痛才能引起强烈的同情,我们的伺情心是被受难者的恐惧所激发,并不是痛苦。可是恐惧完全来自想象,而想象又是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当我们面对那些从前未曾遇到、以后却可能遭遇的东西时,就感到忧心忡忡。就像痛风或者牙痛,虽然痛苦难忍,但却招不来多少关注和同情;绝症即使没有痛苦,也能获得最深切的同情。
有些人因为看到外科手术使人的肉体撕心裂肺地疼痛而产生过度的同感,头晕作呕。外部原因给身体造成的疼痛要比内部器官失调更为直接。我对邻居痛风或结石所受的折磨没有任何印象,却对剖腹手术、外伤或骨折带来的痛苦一清二楚。也正是由于新鲜和好奇,这件事才令人难以忘怀。就像一个人在观看过十几次解剖和截肢以后,就不会再为这种事情大惊小怪。如果只是通过阅读或观看悲剧故事,即使看过五百多个,我们都不会对此麻木不仁。
在一些希腊悲剧里,展现肉体的痛苦是激发观者同情心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但其实并不是疼痛本身引起我们观赏的兴趣,而是另外一些东西:那些寂寞悲凉的气氛、迷人的悲剧色彩和浪漫主义的蛮荒氛围都深深吸引着我们。只有在知道了死亡的结局后,才会对英雄的痛苦有所关注。真正的悲剧不是通过苦难来表现的。企图通过表现肉体痛苦引起同情心是对希腊戏剧所建立的规范的最大破坏。
对肉体的痛苦抱以极少的同情,因此人们才会认为应该用坚强和忍耐来忍受这种痛苦。在接受残酷折磨时,如果一个人能咬紧牙关默默忍受,这丝毫没有违背人之常情,他的坚毅使他能够宽容我们的漠不关心,他的宽宏大量让我们钦佩和赞许。他的行为冲破了人性中最常见的软弱,使我们充满了惊讶和敬佩之情。
P18-21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一部伦理学著作,它与斯密的另一部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一道,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并称为“两只看不见的手”《国富论》讲的是市场这只手,它影响着经济;《道德情操论》讲的是伦理这只手,它影响着人心。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古典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如果说《国富论》作为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为斯密赢得了“经济学之父”的盛名,那么《道德情操论》则作为“十分罕见的,至今唯一一部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伦理学巨著”,而为斯密赢得了“西方的孔子”的美誉。
《道德情操论》全书共分七卷,主要阐释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书中列举了支配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包括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认为一个人的同情心与思维构造是形成其独特的道德情操、道德判断及美德的基础;阐述了人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是形成其道德取向的基础,是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形成根源,由此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并向世人强调: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乃至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道德情操论》建立了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的伦理道德基础,揭示了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说明了商业产生自由和文明的基本原理。斯密的伦理思想在西方的影响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斯密的学说成为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主流道德标准,已经渗透到每个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的骨子里面,他们已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只要遵循《道德情操论》中的伦理标准,按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来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富裕和道德就可以同时实现。倘若放弃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就不可能理解市场经济社会的形成和西方近代文明的进程。
《道德情操论》对我国处于转型期的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改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和道德危机。某些行业、某些企业、某些个人道德的丧失和情操的低下在商业利润的驱动下被暴露无遗,见利忘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层出不穷。在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陛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种种不道德和道德的人类情感正是250年前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不厌其烦反复论述的焦点。《道德情操论》给我们每一个中国读者的深刻启示是: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千万不能丧失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否则,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因为斯密设想和倡导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有道德的市场经济,没有同情、仁慈、公正、责任心等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用斯密的话来就是:“富之路”与“德之路”必须统一。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米尔顿·弗里德曼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斯密学说。
——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阿马蒂亚·森
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更基本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著名经济学家 梁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