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一个高个子的人走进来,他上身穿一件整洁的常礼服,裤子略短,戴一双麂皮手套,打着两条领带——外边一条黑的,下面衬一条自的。他全身上下,从端庄的容貌,梳光的鬓发,到一双没后跟、不发响声的皮靴,全都显得彬彬有礼、非常得体。他先向屋子的女主人鞠躬,然后向玛尔法·季莫菲耶芙娜鞠躬,再慢慢儿脱下手套,走近玛丽娅·德密特里耶芙娜的手边。他恭敬地吻了那只手,一连吻了两次,这才面带微笑不慌不忙地去坐在一把安乐椅上,把他两手的指尖搓了搓,便开始说话:
“丽莎维塔·米哈依洛芙娜身体好吗?”
“好,”玛丽娅·德密特里耶芙娜回答,“她在花园里呢。”
“叶琳娜·米哈依洛芙娜呢?”
“莲诺奇卡也在花园里——没有什么新闻吗?”
“怎么没有呢?怎么没有呢?”客人用反问的语气说,一边慢慢地眨一眨眼睛,撅一撅嘴唇,“哼……您听着呀,有新闻,还是了不起的大新闻呢:菲托尔·伊凡尼奇·拉夫列茨基回来啦。”
“菲佳!”玛尔法·季莫菲耶芙娜惊叫着,“可你,得了吧,别是你瞎编的吧,我的爹呀。”
“一点儿也不是,我亲眼看见他的。”
“喏,这也还不能算个证据。”
“他身体壮实多啦,”格杰奥诺夫斯基继续说下去,做出一副没听见玛尔法·季莫菲耶芙娜那句话的样子,“肩头变得更宽了,还红光满面的。”
“身体更壮实了,”玛丽娅·德密特里耶芙娜一字一顿地说,“好像,他的身体怎么会壮实起来呢?”
“是呀,”格杰奥诺夫斯基发表着不同的意见,“别人处在他的位置上,真会没脸见人呢。”
“这话怎么说?”玛尔法·季莫菲耶芙娜打断他的话,“这是什么胡说八道的话?一个人回到自己家乡来——你还想叫他上哪儿去?况且他也没什么做错的地方!”
“做丈夫的总是有过错的,太太,我敢对您这么说,假如妻子的行为不检点的话。”
“你这么说,老兄呀,是因为你自己还没讨老婆。”
格杰奥诺夫斯基勉强地微微一笑。
“请允许我好奇地问一句,”一阵短短的沉默之后他问道,“这条漂亮围巾是给谁织的呀?”
玛尔法·季莫菲耶芙娜冲他急速地瞟了一眼。
“给那么个人织的呀,”她反唇相讥地说,“那个人他从来不造谣,不耍奸,不编瞎话,要是世上还有这么个人的话。菲佳我可是知道的;他只是错在把老婆宠坏了。喏,他可是恋爱结婚的呀,这种恋爱结婚的事儿是从来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哟,”老太太斜着眼睛望了望玛丽娅·德密特里耶芙娜,一边站起来,“这会儿,我的老兄呀,随你高兴拿谁去磨牙吧,拿我也行;我走啦,不来碍你们的事儿啦。”于是玛尔法·季莫菲耶芙娜便走掉了。
“瞧她老是这样子,”玛丽娅·德密特里耶芙娜目送她姑妈走开,同时说道,“老是这样子!”
“上年纪啦!有什么办法!”格杰奥诺夫斯基说,“瞧她说的:不耍奸。这年头儿谁不耍奸?就这种世道嘛。我的一个朋友,一位非常可尊敬的人,并且,请容我奉告,一位官职不低的人物,他就常说:这年头儿呀,就说一只母鸡吧,它要捞到一粒谷也得耍点儿奸——一个劲儿地打主意,要能从旁边儿绕过去,把这粒谷捞到嘴就好啦。可我只要是瞧您一眼呀,亲爱的太太,就知道,您的性情可真是天使一般的;请让我吻一吻您的雪白的小手儿吧。”
玛丽娅·德密特里耶芙娜轻轻一笑,把自己一只圆乎乎的手伸给格杰奥诺夫斯基,小指头向外叉开着。他把嘴唇贴上去,而她把自己的椅子向他移近些,微微俯过身子去,低声地问他:
“那么您看见他了?他真的是——没什么,身体很好,很快活?”
“是很快活,是没什么。”格杰奥诺夫斯基悄悄地说。
“那您听说没有,他妻子这会儿在哪里?”
“最近一段时间在巴黎;现在嘛,听说,搬到意大利去啦。”
P5-7
(屠格涅夫)结构最严谨、最完美的作品之一。
——皮沙烈夫
我总是怀念着屠格涅夫,我深爱着他,我想把他的作品都读一遍……
——列夫·托尔斯泰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伊凡·屠格涅夫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他的全名是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生于1818年,卒于1883年。屠格涅夫是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散文家、剧作家,被赞誉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一生笔耕不辍,主要代表作有《父与子》《贵族之家》《前夜》《罗亭》《猎人笔记》等等,还留下大量散文诗,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19世纪中期俄罗斯剧烈的社会冲突和变革,是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瑰宝。
屠格涅夫出身于俄罗斯贵族,但并不认为贵族是一个先进的阶级。他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反对农奴制。然而,他的思想也有矛盾之处,体现在他不赞成革命民主主义,主张用改良主义推动俄国前进,寄望于贵族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也身先士卒,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农奴制改革(但最终失败)。这种矛盾并不妨碍他成为令世人尊敬的作家。屠格涅夫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情劳动人民,不断在作品中揭露农奴制的罪恶。他一生都是下层劳动人民和革命者的朋友。
《贵族之家》是屠格涅夫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写于1859年,是他最优美、最感人的小说,用屠格涅夫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获得的最大的一次成功”。小说通过主人公拉夫列茨基和丽莎的爱情故事,以及对贵族阶级没落与农奴制崩坏的描写,反映出大时代的变迁和新旧的斗争。
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公拉夫列茨基是典型的“多余人”形象。所谓“多余人”的形象,是指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一批没落贵族知识分子。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出身贵族阶级,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却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们对现实不满,却无法与劳动人民一起参加斗争;他们不仅无用于沙皇统治,也无用于渴求解放的底层人民;他们虚耗青春,是对社会无用的“多余”的人。在俄罗斯文学中,比较著名的“多余人”形象还有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的毕巧林,而屠格涅夫则塑造了多个“多余人”的形象。不仅拉夫列茨基,他的《罗亭》《多余人日记》《烟》《处女地》《春潮》《阿霞》同样塑造了一批“多余人”。“多余人”是历史的产物,是阶级局限性的产物,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分析出时代特征和当时人们的思想。时代的发展需要开拓者,而开拓者必须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否则不可能成功。
此番出版《贵族之家》采用了智量先生的译本。智量先生是我国国宝级的翻译家,他精通俄语、法语、英语,共出版专著、创作、译著和主编书籍30余部,一生痴迷于翻译事业。当我们向智量先生问询能否使用他的译本的时候,已经88岁高龄的智量先生一口答应。他一直鼓励青少年阅读经典名著,好好学习。他非常热爱屠格涅夫,尤其喜欢他的《贵族之家》和《前夜》,他说这两本小说“非常有劲”、“我喜欢得很”、“太美了”。
《贵族之家》被誉为伊凡·屠格涅夫最优美的小说,通过讲述贵族青年拉夫列茨基与丽莎的爱情故事,反映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变迁。拉夫列茨基是俄罗斯文学中经典的“多余人”形象,他热爱祖国,想为祖国效劳,但终生都被环境、教养、时代束缚。丽莎聪明、忠诚、纯洁、善良,是屠格涅夫笔下完美的少女。小说结构严谨,文字凝练,情节紧凑,是俄罗斯经典长篇小说的典范之一。
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伊凡·屠格涅夫代表作,一部俄国贵族的兴衰史,深刻反映19世纪中叶俄罗斯剧烈的社会矛盾,俄语翻译名家智量先生权威译本!
《贵族之家》鲜明、形象地描绘了俄国贵族的兴衰史。拉夫列茨基虽有远大目标,但怯懦得不知所措,甚至寄希望于贵族少女的指点与拯救。然而他于迷惘之时不断喊出的“怎么办?”却震动了整个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