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营口金融发展史(1840-2015)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北京元贞文化公司、营口市史志办公室编著的这本《营口金融发展史(1840-2015)》共6章,26万字左右,以翔实的史料主要记述了1840年至今,营口金融的发展过程,并阐述该地金融活动的特点。本书结合不同时期的史实,分别阐明营口半殖民地半封建金融体系的形成、深化和崩溃的过程,官僚资本主义的崩溃和新民主主义金融的胜利,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营口金融领域的崭新篇章。

内容推荐

北京元贞文化公司、营口市史志办公室编著的《营口金融发展史(1840-2015)》是一部以研究营口金融历史,反映营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著作。经过历史、金融、地方志等各方面专家调研论证,反复修订而成。力求以严谨的态度、创新的视角,把营口金融演变的历史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书结合不同时期的翔实史料,清晰地展现了营口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近代金融体系的形成,到官僚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崩溃和新民主主义金融的胜利这一历史画卷,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后,营口在金融领域的崭新篇章。

营口近代金融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自步入近代以来金融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金融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寻根溯源,知古鉴今。只有回顾历史,才能把握未来。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1840-1860年营口开埠前的金融发展

 第一节 营口开埠的历史背景

一、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南京条约》的签订

二、放垦驰禁政策对营口的影响

 第二节 营口开埠前的经济发展概况

一、活跃的营口商业经济

二、繁荣的盖平经济

 第三节 开埠前营口货币的种类及流通

一、金属货币

 (一)制钱(铜钱)

 (二)银两

二、纸币“凭贴”的出现

 第四节 开埠前营口与国内金融机构发展

一、国内金融机构

 (一)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

 (二)外资银行的入侵

二、营口金融机构概况

第二章 1860-1911年营口开埠及金融业发展

 第一节 营口开埠及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的形成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的签订

二、营口代替牛庄开埠

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渗透

 第二节 开埠后营口货币的发展

一、金属货币

 (一)银两

 (二)银元

 (三)制钱铜元

二、纸币

 (一)凭贴

 (二)外国货币

 第三节 开埠后国内及营口金融机构的变化

一、国内金融机构发展情况

 (一)外国金融势力的入侵

 (二)我国新式金融机构的兴起

 (三)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

二、开埠后营口金融机构的发展

 (一)营口银炉业的产生及演变

 (二)盖平抹银及银市的产生和发展

 (三)钱庄、票号及典当的发展

 (四)银行的兴起

 (五)保险业的发展

第三章 1911-1931年营口金融发展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后营口的时局与奉系军阀的整顿金融活动

一、营口的时局

二、奉系军阀统治东北时期的整顿金融活动

 (一)张作霖执政时期

 (二)张学良执政时期

 第二节 营口民族经济的发展及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一、营口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盖平民族经济的发展

三、外国资本主义对营口的经济侵略

四、欧美资本企业

五、中外合资企业

 第三节 营口的货币流通情况

一、金属货币

 (一)两元并用继续沿用

 (二)铜元

 (三)铜分币

二、纸币

 (一)奉票

 (二)外国货币

 第四节 国内及营口金融机构的发展

一、国内金融机构

 (一)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

 (二)我国新式金融机构的发展

 (三)传统的金融机构

二、营口金融机构

 (一)银炉业的衰落

 (二)钱庄及典当的发展变化

 (三)银行的发展

 (四)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章 1931-1945年伪满洲国统治时期营口的金融发展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及营口沦陷

一、“九一八”事变爆发

二、营口沦陷

 (一)日军侵占营口、盖平

 (二)傀儡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伪满洲国对营口的经济统制与殖民掠夺

一、经济统制

二、残酷的血腥镇压

三、推行鸦片毒化政策

 第三节 伪满洲国对营口金融业的垄断

一、对东北三省金融垄断的概况及影响

 (一)抢夺大量金银

 (二)建立伪满洲中央银行

 (三)滥发纸币

 (四)增加税捐

 (五)垄断黄金

 (六)垄断金融资本

二、对营口货币和利率政策的调整

 (一)货币统一

 (二)利率政策

三、对营口金融机构的垄断

 (一)营口银炉业的消亡

 (二)钱庄及典当的衰败

 (三)银行的垄断

 (四)保险业的垄断

第五章 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营口的金融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营口局势的变化

一、国共两党的营口之争

二、营口解放

 第二节 解放后营口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抓好生产自救,发展小型工业

二、努力恢复国营工厂的生产

三、恢复港口贸易

四、扶植民族工商业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营口金融

一、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营口金融

 (一)国民党政府对全国敌伪金融的接收及垄断

 (二)金融机构

 (三)货币制度的崩溃

二、新民主主义金融在营口的胜利

 (一)东北银行营口支行的创立

 (二)货币的统一

第六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营口的金融发展

 第一节 国内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建立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金融(1949-1952)

 (一)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二)人民币制度的建立

 (三)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努力的金融工作

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时期的金融(1953-1957)

 (一)高度集中金融体制的确立及发展变化

 (二)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三、“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金融(1958-1965)

 (一)“大跃进”时期的金融形势

 (二)对“大跃进”时期金融工作的调整

四、“文革”和“文革”结束后的金融(1966-1979)

五、改革开放后金融业的变化(1979-1996)

 (一)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二)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确立

 (三)金融市场的发育

 (四)改革发展信用业务

 (五)保险业的恢复与改革

 (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六、新时期金融业的持续发展(1997-2005)

七、“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成就与目标(2006-2012)

 第二节 营口金融业发展

一、银行

 (一)中国人民银行营口市中心支行

 (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营口监管分局

 (三)政策性银行

 (四)国有商业银行

 (五)邮政储蓄银行及股份制银行

 (六)城乡信用合作联社

 (七)城市商业银行

二、保险

 (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营口市支公司

 (二)财产保险

 (三)人寿保险

三、证券

专记 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代表——营口银行

试读章节

银两是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称量货币。银是一种贵金属,在我国货币史上,银自汉代已逐渐成为货币金属,到明代银已货币化。所谓银两的“两”原是衡量的名称,用以计算重量的。后来以计算重量的名称作为计算货币的单位,所以称为银两。

清代银两总称为元宝银,经过熔铸,可分为元宝、中锭、小锭、碎银等名称,统称银块或银锭。元宝重约五十两,形状似马蹄形,故又称为马蹄银,多用于巨额支付;中锭重约十两,形状不一,以类似衡锤状为多,故又称锞子,其做马蹄形者称为小元宝;小锭又称小稞银,重三至五两不等,碎银则为零星银屑,专为补助银锭之用。

相较于制钱铸造的严格控制,银锭、银块的私铸,清政府一般不加干涉。清代银两由民间银炉自行铸造,以致宝银的种类和名称并不一致。在奉天各地流通的银两均有专门名称,如沈阳锦宝银、安东镇宝银等。

银两的重量标准是平,平的数量繁多,全国通用之平主要有库平、关平、曹平等。就奉天地区而言,奉天省城有奉平、营口有营平、安东有镇平等。由于成色和重量并不一律,在兑换时,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

清末著名的营口银锭,又名营清、营坑、现宝,以营平、锦宝为标准,成色为九九二,重量合营平五十三两到五十三两五钱,重量差一两以下的需回炉改铸。

所见营口银锭,宝面开阔,双翅稍高,一翅与宝面结合处内凹,另一翅与宝面紧连,底部蜂窝较大,阳印左右分别为“营口+银炉号+帝号年月“,宝面再加上葫芦印戳,印戳内为某记,造型规整划一,重量成色一致。

每个营口银锭上都有葫芦印戳。这种葫芦印戳是为了保证营口银锭的成色,由银炉“自铸自验”后打上的戳印,如“营口长源隆光绪二十一年隆记”、“营口协兴永光绪十四年永记”,当银炉为三字时,葫芦戳印为银炉三字的最后一个字加上记字;而为两字时,则“某记”的“某”字可在银炉号名中找到,如“营口义顺光绪二十一年魁记”,银炉为光绪十年西义顺所开的“义顺魁”;“营口永惠光绪廿五年兴记”,银炉为光绪二十三年天津葛沽郑家财东开设的“永惠兴”等。

葫芦印是宋代金银铺一种显示信誉的暗记,也是显示重量和成色的标识。到了明代,葫芦印却不见了踪迹,在营口银锭上出现,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这种带有保证宝银信誉和成色的做法,加之下文提及的营口银炉在银锭的铸造上,遵循严格的程序和标准,是营口银锭广受欢迎和影响较大的原因之一。

清代的银两在使用上还有实银和虚银的区别,实银指上述的宝银,大多属于实银两。虚银两乃是实银的价值符号,并无其物,它是按照当时当地的习惯规定而行用,是一种计算单位或记账单位。如上海的九八规元、汉口的出现较早。道光年间,盖平商业繁荣,交易骤增,对流通的货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当时私人凭贴流行,但不牢靠,再加上当时流通的金属货币在交易活动中非常的不方便,尤其外埠客商携带的现银与当地银两成色、平码都不一致,需要有熟练的技术和一定经验的人鉴定、称量、核价,手续烦琐,而且银两携带起来很不方便,而制钱又不敷周转之用,因此产生了盖平金融界“抹银”的办法进行结算。

“抹”即除去、勾掉之意,所以抹银是以银为本的虚码信用货币,是民间商贾自立信用的交易手段,同后来的银行信贷业务相似。各商家发生交易,由各代办商号以转账结算,不动现银,对结算期也有明确的规定。

盖平抹银是东北金融现代化的前导,它的出现开东北金融业现代化之先河,极大地促进了盖平的商业发展,也为营口炉银的诞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营口的炉银出现较晚,故在下章详述。

总之,银两与制钱在流通中的作用是不同的。银两是大宗交易的计算单位和交换媒介,同时也是一种储蓄对象,具有货币的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而制钱一般用作日常交易。银两和制钱在流通中同时又表现出落后的一面,银两在各地之间的汇兑,要用虚银两折算,支付的宝银又必须在当地改铸,两地之间缺乏统一的价格标准;制钱的支付则出现购买某种货物必须用优质制钱支付,另一种货物则用劣质钱支付,而有些货物则用优劣参半的制钱支付的现象。银两和制钱在流通中呈现出的这种落后性严重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P19-22

序言

《营口金融发展史1840-2015》是一部以研究营口金融历史,反映营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著作。本书由此京元贞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营口市史志办组织编写,经过历史、金融、地方志等各方面专家调研论证,反复修订而成,力求以严谨的态度,创新的视角,把营口金融演变的历史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从2014年1月开始组织人员进行编写,全书共6章,26万字左右,以翔实的史料主要记述了1840年至今,营口金融的发展过程,并阐述该地金融活动的特点。本书结合不同时期的史实,分别阐明营口半殖民地半封建金融体系的形成、深化和崩溃的过程,官僚资本主义的崩溃和新民主主义金融的胜利,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营口金融领域的崭新篇章。营口金融史是中国自步入近代以来金融发展的缩影,是中国金融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对这段金融历史尤其应该予以总结。

研究营口金融的发展既可以丰富东此地区乃至全国金融史的研究内容,同时为营口近代化历史进程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带来重大的贡献。因此,此项研究不仅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研究营口金融史,可以寻根溯源,考察追述、描绘概括其金融发展的来龙去脉和规律,通过回顾历史经验,以期能够知古鉴今,昭示未来,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自觉地把握前进的方向。

《营口金融发展史1840-2015》编委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