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香港电影血与骨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汤祯兆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生命之为生命体,正因其有新陈代谢,进食排泄繁殖。《香港电影血与骨》大可视为一种影评的生活志。注意,不是影评人,是影评自身!书内最吸引人的不是援引理论的篇章(事实上作者偶作援引,也只是点到即止),而是作者独到的应用成效,绝无平铺,转折处总有狂澜。例如以荣格心理学的阿尼玛及阿尼姆斯观念剖析刘镇伟电影的时空穿梭修正自我,以《超时空要爱》及《无限复活》为例层层深入,呈现刘镇伟的真心渴望之际,笔锋一转,忽然推到《大话西游》他为周星驰提供的救赎,一下子回到激活阿尼玛的现实心理疗程。由实(心理学)入虚(电影作品),带出来的却是自虚转实,看到最后那句“周星驰欠刘镇伟实在太多太多”,能不击节者几稀!

内容推荐

本书基本上包罗了汤祯兆近年犀利的影评观点,包括对回归后港产片“吃老本”的悲叹,示范如何以电影分析作为商场文化研究的案例,为周星驰盖棺定论,为“卧底片”正本清源……如果说《全身文化人》是汤祯兆一次K歌串烧汇唱,《香港电影血与骨》便绝对是给我们一个放大镜,不是看清楚作者的毛孔,而是让阳光透过镜面聚焦生火,重新点燃我们对电影、对港产片的热情和关爱。

目录

序言

香港友多闻——兼序老友汤祯兆的新书

港产片的贫穷恐惧

视线与态度686(有河)

汤祯兆的草根放大镜

明星大过天

 1—1 由明星制度的没落到多元化的重生——金马奖明星阅读札记

 1—2 谁害怕张国荣?——由明星形象谈到时代命题

 1—3 最佳女主角是……——关于演技评论文化的反思

 1—4 我的电影人札记

现象与现场

 2—1 在晴朗的一天,谢立文请我吃菠萝油……

 2—2 香港电影中的“作家”遗憾

 2—3 CEPA所带来的“新埠片”变化

 2—4 “青春商场”中的残酷物语——香港商场电影中的迷宫空间

 2—5 香港有“新星导”吗?

王小二过年

 3—1 不变应万变 男女大挪移——2004年港产片的开局面貌

 3—2 2005年港产片中期札记——低迷中的还击

 3—3 2005年香港电影现象回顾——夹缝中的进退维谷

 3—4 落叶寻根的2006年港产片主题

 3—5 十年电影不翻身 黄金程式捆绑人——香港电影的幽暗年代

江湖无间 人世有道

 4—1 2004年的旗兵死战——《旺角黑夜》、《爱·作战》及《大事件》

 4—2 有人就有江湖——江湖如何可了断

 4—3 《无间道》的场面设计

 4—4 《无间道2》四问

 4—5 《黑社会》的风格和结构

 4—6 香港电影回归后的卧底风潮

神话和经典

 5—1 由英雄到凡人——《野兽之瞳》的日常化历程

 5—2 回黑玫瑰的家——《92黑玫瑰对黑玫瑰》的怀旧省思

 5—3 《麦兜菠萝油王子》的本土性问题

 5—4 周星驰的世纪末偏航

 5—5 周星驰的香港接受蜕变史

 5—6 如何面对我们的周星驰阴影?

 5—7 寻找香港电影的文化特质——以《柔道龙虎榜》为例说明

异端疾走狂徒

 6—1 书写权的角力争逐——《大内密探之零零性性》的秘密议程

 6—2 从荣格的阿尼玛重审刘镇伟的自我修正术

 6—3 时代落差下看桂治洪

 6—4 邱礼涛的烂片美学

 6—5 叶伟信的类型变奏策略

 6—6 《狗咬狗》如何回应港产片的护孤主题

 6—7 从cult片角度看《四大天王》

有眼还珠鬼见愁

 7—1 郑保瑞的女魔心结

 7—2 鬼眼电影札记

 7—3 新浪潮鬼片的香港性

 7—4 怪物与阶级对立

愈是期待 愈是忍耐

 8—1 《2046》回到起点或是自设终局?

 8—2 再回头,已是百年身——许冠文影迷忏情书

 8—3 女性主义底下的布波族本质——黄真真的电影

 8—4 双城记的通俗剧

 8—5 每个人都要做主角——《如果·爱》的怀旧策略

 8—6 从悬疑片格局看《伤城》的同志片本质

 8—7 作为“漫画电影”的《龙虎门》

后记

 草根影评

简体版后记

试读章节

由张曼玉出发,我想以萧芳芳为例,说明演员生命的拓宽,也成就了作为评审人反思的可能性。萧芳芳最先在十二届(1975)中,以《女朋友》获得最佳女配角奖,后有三十二届(1995)及三十三届(1996)分别以《女人四十》及《虎度门》连下两城,蝉联两届影后的佳绩,可称得上是与时俱进的成功艺人明星。她七岁开始入电影行业作童工,直到60年代在粤语片世界中成为新生代的洋化崇拜明星偶像。但由于文化趣味的隔阂,当时她从未获得金马奖的青睐。自70年代留洋后,萧芳芳成了电影界的女强人,甚至挺身尝试编、演及监制等不同工作,自90年代始,萧芳芳的演出更不断推陈出新,最终达致《女人四十》的影坛“大满贯”美满结局(集金马、亚太、香港金像奖及柏林影展影后于一身)。

由《方世玉》(1993)系列切人重新审视,其背后信仰的正是“萧芳芳神话”的延续转化,又或者准确一点来说,是集中在她的喜剧细胞上来看罢了。太久远的历史我们不去重提,仅就萧芳芳在电视剧集中的林亚珍形象,及与周星驰比较搞笑功夫的《漫画威龙》(1992)来看,都可见萧芳芳的喜剧表现技巧,因应不同时代氛围要求而转变,最后又回归到她对节奏的熟悉掌控。

和同时期已成名甚至已息影的女星不同,萧芳芳的好处就是接受时代的挑战,不断更换自己的步伐。例如冯宝宝仅能以一向的形象,让人作“文本”挪用,发挥历史错置的功能(见《92黑玫瑰对黑玫瑰》)。萧芳芳却迭有新姿,她的牛家传人(《漫画威龙》)及苗翠花(《方世玉》),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延续“萧芳芳神话”的重要材料。

作为一门神话研究来看,正如解构大师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分析:神话有趣的地方,在于拆解过程完成后,同时亦找不到隐藏的统一性,由是神话具备了一种解放功能(见《书写与歧异》)。萧芳芳的吸引力,亦在于她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观众似乎无法掌握她的定性,然而她又能在不同环境中紧抓住所有人的心弦。

在“林亚珍”系列(1977年的电视影集,1978年拍成电影,后来于1979年及1982年分别有两出续集)中的萧芳芳,所用的语言固然有其“无厘头”成分,但与周星驰的主要分别,在于后者为机智地蓄意为之,因而带有浓厚的反智及犬儒色彩,和时代所孕育的人文视点有密切关系。尽管“林亚珍”和周星驰所扮演的均为低下阶层的人物,但70年代的林亚珍只是个傻女人而已,周星驰则是个聪明的草莽英雄。眼下的世界再不是许冠文作品的主角般汲汲追求温饱,而是求发泄不满的一口气。在《漫画威龙》中的萧芳芳,充分说明了时代无论怎么变,喜剧无论是许冠文式或是周星驰式,她一样奉陪且同样出众。在《漫画威龙》中,萧芳芳掌握到周星驰熟练的漫画伎俩:人的肢体被奇趣地扭曲成爆笑姿态,如漫画人物般永远炸不死、斩不开、前后镜头作大幅度跳接,演绎出即时爆笑的效果。这种种的尝试证明了一个事实,现在流行什么,萧芳芳就可以和它混在一起,而且玩得更胜一筹。

“方世玉”系列中的苗翠花造型俨然一枝独秀,压倒其他所有角色,其中一个关键在于其他角色均一本正经地演戏,而萧芳芳的苗翠花则成为“捣蛋鬼”(trickster)的原型角色,在颠三倒四游戏人间之余,为自己及他人带来大喜或大悲,所以她在电影中因小聪明而帮助到爱子,到因妇人之仁而连累师兄,同样反复出现。她的“捣蛋”行为,正好成为推动剧情演变发展的原动力。

正由于与时代一同呼吸的交接,所以到了90年代中期才会有《女人四十》及《虎度门》的光辉成果出现。那当然是因为先前提及的作品仅限于喜剧,再加上有强烈地道的香港趣味,致使台湾的行家难以入局。但即使在《女人四十》及《虎度门》中,萧芳芳采用的也并非有定规可循的演技方法,反而是与她留洋回归后的随机应变演绎法一脉相承,在进入角色前先放下固有的定见,任由角色在不同处境中去探索可能,让其中的不确定的人物性格更得到全面发挥。萧芳芳的例子,说明了由旧时代的明星制度走过来的人,同样能在今时今日找到重生的生命力,而作为评定演员成就的影展评审,也得到主客互动的刺激,成就出与时并进的转化经验。

台湾电影vs香港电影

先前我所引用的分析资料,在演员的得奖名单上集中在金马奖的前期及近期,回避了七八十年代,这一大段时间简言之是台湾电影与香港电影角力最激烈的时期。事实上,踏人70年代,一批重要的台湾明星纷纷确立地位,如徐枫、柯俊雄、林凤娇及张艾嘉等,形成了台湾电影界身份认同的确立时代。但有趣的是,来自香港电影的压力几乎无日无之,而金马奖的得奖名单也因而在两端摇摆不定。这并非只属于演员在地证明的分歧局面,而是美学上的分析及归类。P006-008

序言

汤祯兆的草根放大镜

朗天

看过电影《血与骨》的观众,鲜有不被里面北野武吃生猪肉的场面慑住的吧。在导演崔洋一镜下,北野武饰演的金俊平,其无限精力,以向外扑的原始生命形式、不受控的暴力,活生生地呈现:存在,从来不是请客吃饭。

听汤祯兆说要出影评集《香港电影血与骨》听了两三年,久久仍是只闻楼梯响。后来晓得书甚至印出来了,却因出版社财政问题不能从印刷厂拿到市面售卖。好不容易书在台湾重生,为作者庆幸之余,第一个涌上脑际的画面便是北野武的吃肉打拼、无穷生命力,也许十分自然,不难理解。

《血与骨》的片名源于韩国一句歌词:“我遗传了爸爸的骨、妈妈的血……”翻开书页,读者不难逐一浏览检阅作为资深影评人,作者所走过的血肉之路。换言之,虽然字里行间没有刻意表现那种咬牙切齿,处于爱与暴力边缘的张力,但对于他影评文字的渊源路数、骨架血脉,汤祯兆均没有任何隐瞒。在后记中他甚至总结似的提出他的“草根影评美学”:一、相信典范,肯定经典;二、承认局限,查找不足;三、师无定法,永远学习。——二十四字真言,自成纲领,不负汤Sir盛名。

“草根影评”的所谓“草根”,正好点出了弥漫渗透于《香港电影血与骨》里那股生命力的源头。汤祯兆说得好:

大抵因为出身草根,我倾向相信书写影评是需要学习的;也由于来自草根,更坚信自学是一切学习的关键。前者的想法令我每年均利用暑期到艺术中心,选读一些与电影有关的课程。……后者的信念推动下笔成文投稿……获得发表的机会反过来增生更大的动力,去催逼自己多看多读。后来我才蓦然惊醒,理想的影评课程不应为影评是什么,而当属影评不应是什么。前者一切有板有眼有书可翻,后者才是驱动思考反省的入门,真正启迪自学的第一步。

生命之为生命体,正因其有新陈代谢,进食排泄繁殖。《香港电影血与骨》大可视为一种影评的生活志。注意,不是影评人,是影评自身!书内最吸引人的不是援引理论的篇章(事实上作者偶作援引,也只是点到即止),而是作者独到的应用成效,绝无平铺,转折处总有狂澜。例如以荣格心理学的阿尼玛及阿尼姆斯观念剖析刘镇伟电影的时空穿梭修正自我,以《超时空要爱》及《无限复活》为例层层深入,呈现刘镇伟的真心渴望之际,笔锋一转,忽然推到《大话西游》他为周星驰提供的救赎,一下子回到激活阿尼玛的现实心理疗程。由实(心理学)入虚(电影作品),带出来的却是自虚转实,看到最后那句“周星驰欠刘镇伟实在太多太多”,能不击节者几稀!

又如作者揭开《伤城》的同志片本质一文,读者沿着巨细靡遗的场面描述和假设提问,一步一步踏进文字指向的同志隐喻。然而,评论抽丝剥茧、娓娓道来的背后,展示的其实不外悬疑片类型的公式格局。换言之,汤祯兆是以影评常用的理论分析工具,进行乾坤大挪移,不光分析了作品的悬疑叙事伎俩,为读者提供判断的基础,还巧妙地移用来“证明”他要陈述的同性恋讯息。尤其是对片中“酿酒论”的发挥,堪称是令读者开窍的有力诠释。本书的耐读之处,正是里面充斥这种篇章,既反映作者对电影知识和理论用功之深,复透露从自学反思而来的洞见。如果看影评宛如进入作品的房间打开一扇窗,那么这扇标明汤祯兆视点的窗户,每次打开,如不即场惊喜,也会吸入一股新鲜空气,换来好一会的心旷神怡。

像我这样一个读者,看《香港电影血与骨》,大抵比一般人多了几分亲切,几分怀念。亲切,是我和作者属同代传媒人,一起加入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文集很多内容,不乏以媒体观察者(不限于影评人,又不是影坛行内人)角度,自一定距离对香港电影工业处境作出的分析和批判。CEPA、明星制度、亚洲新星导计划……通过作者的议论、评点,呈现了立体的图像。一些文章的具体课题,则明显源自学会的内部交流。例如《最佳女主角是……——关于演技评论文化的反思》一文,亟欲从“方法演技”和“本色演出”的标准中寻找“第三条路”,根本便是学会连年评奖都遇到相关问题,学会中人禁不住激活的思考方向。汤祯兆在文中提出“非现实性”的演出,其实是很值得深入探究的演技标准。

至于怀念,大抵是看汤祯兆影评日久,文集收录了一些他的“少作”,特别是《大内密探之零零性性》作为色情片的分析,不免勾起了对某些“老好日子”的回忆。这种时间的向后感觉,也因本书的配图而得到进一步巩固。跟一般的影评集不同,它并没有刊用被评论电影的剧照(也许考虑到版权问题),而是以极具香港本土特色的街头猎照(电车、屋村、茶餐厅,甚至有点风格化的电话亭前脚部特写……)替代。也许这样说不太恰当,但我的确是一面看一面想起杜琪峰的《文雀》,类似以街头景和黑白照向社区保育和港人集体记忆致意。

本书基本上包罗了汤祯兆近年犀利的影评观点,包括对回归后港产片“吃老本”的悲叹,示范如何以电影分析作为商场文化研究的案例,为周星驰盖棺定论,为“卧底片”正本清源……如果说《全身文化人》是汤祯兆一次K歌串烧汇唱,《香港电影血与骨》便绝对是给我们一个放大镜,不是看清楚作者的毛孔,而是让阳光透过镜面聚焦生火,重新点燃我们对电影、对港产片的热情和关爱。

后记

在我一众的著作中,《香港电影血与骨》一直最为多灾多难。它本来打算在香港的青文书屋麾下出版,但因为出版社面临经济困难,加上后来东主罗志华不幸离世(青文和罗志华的故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活在书堆下——我们怀念罗志华》一看,简介可参阅:http://www.douban.com/subject/3539385/),于是暂告胎死腹中。后来台湾的书林出版社有意出版,书本才得以在异地重生;而在香港亦见有心人愿意协助港版推出,因而差一点还弄出双胞胎来。幸得各方体谅,最终一切也得以妥善处理交代,使得是书得以台湾书林版的现貌送抵读者手上。

当然,我也希望内地读者可以更方便地看到是书,所以当复旦大学出版社提出出版建议,我几近二话不说便答应了。背后并非因为拓宽市场的考虑,而是内地读者其实不少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的,港产片的存在更显然非仅限于怀旧上的功能,在不同时空的而且确曾负起借花敬佛、拈花示意的释放集体潜意识作用,大家一提及《大话西游》彼此都会心中有数。是书当然不是一本有系统的香港电影研究,但我确信自己一直在探寻香港电影的核心文化特质——暗渡陈仓、正言侧说、虚实交错,从来就是香港电影创作人的生存伎俩。尤其在后CEPA的时空下,我最忧心的电影解读方向,就是根据创作人的发声来左右判断立场。原以为“意图谬误”(intentional fallacy)是人尽皆知的评论禁忌,后来才明白一切均非必然。面对今时今日益发严峻的业界状况,创作人因应不同市场以及相异传媒而作出的弹性策略性响应,其实也属理所当然的市场游戏定律。只不过评论一向也应独立超然于表象之外,没有个人切入的角度,一切最终亦只会沦为过目即忘的印刷物。

由衷希望通过是书,来听取内地读者的雅正指教。

书评(媒体评论)

汤祯兆的观察对象除了香港社会本身,也包括了日本通俗文化,这在香港文化圈较少见。他的选择题材颇出人意表,观察角度也独树一帜。

——台湾资深媒体人 詹宏志

汤祯兆对港产片既有草根影迷的热情,亦有影评人运用理论作文本分析和社会解读的一面。从他平素说话及行文的风格,可见其脑筋转速之快,思考速度往往走在表达前头。形诸于文,便不求系统化的严谨,却总不乏使人欣喜的观察与洞见。

——香港国际电影节灵魂主脑 李焯桃

流金岁月人人爱,低迷幽谷注定乏人探路。汤祯兆亲身去体验港产片的贫穷岁月,由检视明星光环开始,自我重构即时的神话经典,江湖鬼魅并举,任狂徒暴走后终以忍耐结束——是该有这样的书了。

——香港文化人 陈冠中

时至今天,我仍然认为这种对“(物质)贫穷”的既恨又爱,和不断凭借电影来宣泄不安全感的社会诉求(所谓市场需要),是香港电影要脱离港产片心态(价值观),放眼世界大展拳脚的最大阻碍。

——香港剧场才子 林奕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6: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