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两大天才——比尔·盖兹、史蒂芬·贾伯斯,都曾经历消沉的空白时期,进而找到自己面对世界的方式。
本书列出日常生活中偏颇的正面思考类型,如「完美主义者」、「吹嘘得意的人」、「极端害怕受伤的人」、「败犬」等。事物明明一体两面,但过度正面思考的人却没有办法看到负的那一面,因为不承认负面,以为只能积极向前,终于燃烧殆尽。
本书同时也分析了负面思考的力量,如深化人际关系、创作力的来源、能够直视现实、批判性思考等,凡事正面的人讨厌负面事物,不知道如何处理负面状况。想法负面有助我们看清现实的原貌,最大魅力在与反省失败,做为今后参考的能力。
如果你不想轻信正面思考,而是想有效地发挥自己负面思考的能力,拥有更丰富的人生,那么请你阅读此书。
正面思考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诸多思维陷阱。负面思考有很多问题,但它却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商业、人际关系、艺术等方面,负面思考型的人比只会正面思考的人更有深度,也更真实,负面思考也是产生同理心的原动力。与只会正面思考的人相比,负面思考型的人不会对眼前的问题视而不见,他们更能看清现实。
进行负面思考时的忧虑和不安是因为看到了事物的多个角度,正是因为考虑的可能性较多才会如此。有时,因犹豫不决而烦恼并非坏事,它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程序。
序言/1
第一章 正面思考的危害性/1
正面思考是万能的吗?/3
不当的正面思考就是逃避现实/10
过度正面给人生带采痛苦/15
“完美主义”、“得意吹嘘”、“不愿受伤”
以及“剩女”/20
不听别人意见的人/26
对待他人苛刻的凡事正面思考型人/29
正面思考者的身心更容易受到伤害/34
第二章 推荐负面思考/41
负面情绪是任何人都具有的自然情绪/43
深化人际关系的关键是“负面因素”/47
受挫经验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56
负面思考的效应/61
当负面思考发挥威力时/66
负面思考型治疗师的影响/73
第三章 当意识到自己过度负面时/77
过度负面会苦了自己/79
找回良好自我感觉的秘诀/82
学会和过度负面思考的自己唱反调/86
调控好情绪,客观看问题/96
豁达是改变现实的第步/99
知道自己能应付,不安感会随之消失/103
大胆地尝试一点冒险行动/106
要改变的是“想法”和“行动”,而不是“性格”/111
看清现实的“真相”/116
第四章 活用负面思考,巧妙去除烦恼/119
负面评价,正面解决/121
找到自己总在进行负面思考的“原因”/124
灵活切换你的“思考模式”/127
让自己“扮演”各种角色/131
“模拟演练”可以增强自己应对危机的能力/139
存和难缠的人说话前先演练一番/143
第五章 人生有时正面有时负面/149
重新调整自己的价值观/151
发挥优点还是矫正缺点/156
正面和负面要张弛有度/161
慢慢地、一点点地改变/164
心情郁闷也许是因一再“推托”的思考方式所致/167
分清是非黑白,就能面对问题/171
解决之道在于让情绪得到宣泄/182
第六章 正面发挥负面的强大力量/187
微小的失败会带来更多自信/189
重要的是“从能做的开始”/192
目标要分为长期和短期/194
必须下决心放弃“不可控制的部分”/197
痛苦时更需要沟通/201
沟通可带采解决问题的线索/207
当负面思考者变积极之后的注意事项/211
正面和负面不过是“手段”而已/216
在当今社会,比起正面思考型的人,负面思考型的人似乎更容易受到指责。
生活中我们对那些爱发牢骚的人往往敬而远之,以免他们影响自己的心情。如果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上犯了错而畏缩不前,我们也不会付之以同情,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负面思考的对立面——正面思考是否真如社会上大部分人所推崇的那样好呢?
十几年前出版的《脑内革命》一书曾经掀起过一股极大的热潮,从此“病由心生”、“正面思考有利于健康”的说法被大众广为接受。但医学界却对此表示强烈反对,提醒大众对正面思考要适可而止。可是,被正面思考的幻象所迷惑的民众对医生们的劝告置若罔闻。
正是基于这些正面思考的影响,在面对一些疑难病症时,会有病人认为:“如果我能正视自己的现实,病情就会好一些的,即便到了癌症晚期,我也要感谢命运,让我经历这次磨难。”如果患者不这样想,就会有人给他们强行灌输这种想法,似乎只有这样才有益于他们的健康。
当我还在医学院当实习医生时,我曾有过这样一段痛苦的记忆。那时我正在外科楼实习,遇见一位60岁左右的女性癌症病人,她的丈夫把一本某医生写的有关正面思考的书作为礼物送给了她,她坚信这是一本好书,并且认为只要自己能坚持正面思考,病就一定会好。
可是这位女病人的治疗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有一天晚上,她边哭边对我说:“我已经很努力地在正面思考,可是病情就是不见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昨天我丈夫来了,他埋怨我没有认真地正面思考,所以病才总不见好转。可是我真的感觉不到得了癌症的意义和幸福所在。我丈夫是个正面思考型的人,遇事总往好的方面去想,我辜负了他的期望,唉,我真是很没用!”
听了这番话,我的心仿佛像被针扎了一样,很难过,很难过。
“只要正面思考就能治好癌症”,这种想法本身就是违反现代科学的,毫无道理可言。对于一个与疾病做斗争的人来说,“只要朝正面想,病就会好”的说法似乎是一厢情愿。确实,当一个人变得胆怯时,比较容易钻牛角尖,这种情况当然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其实不只是生病这件事,在日常生活中,不少遇到挫折的人都会有同样的心理反应。
所以,我是这样看待那位女病人的丈夫的:他绝对不是一个真正积极乐观的人。他只是通过埋怨妻子来转移自己的痛苦,因为他难以忍受残酷的现实,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与疾病作斗争的妻子,却无能为力。
我原本就是一个负面思考型的人,学生时代遇到的一个偶然事件又加深了我对正面思考方式的不信任。从此以后,我就一直很怀疑那些信奉正面思考,并把这种观念强加于人的人。
在和这些人接触的过程中,我很快发现一件令我感到意外的事:那些自诩为正面思考的人,大多心胸狭隘,对他人苛刻。不仅如此,他们之中有相当多的人都在竭尽全力地维护正面思考,一遇到有人和他们讨论事物的负面因素时,就会强烈反对,甚至达到固执的程度。
我在成为精神科医生后,接触的患者都是一些有心理障碍的人。在工作中我逐渐意识到正面思考不是万能的,不仅如此,过度正面思考还会损害身心健康,甚至成为现代精神疾病的一大诱因。
那么,正面思考和负面思考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
“认知心理学”认为:正面思考和负面思考基本上都是一个人自身的主观意识。根据这种意识所产生的情绪以及精神状态的不同,它可以被区分为正面思考和负面思考。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就是一个人在思考某件事情时,如果产生“悲伤”、“气馁”、“不安”、“生气”等负面情绪,其思考方式就是负面思考;而如果产生“高兴”、“有勇气”、“打起了精神”等正面情绪,其思考方式就是正面思考。
我来具体分析一下两者的差异。就拿工作上出了差错被领导批评的事来说吧,如果是负面思考型的人,就会产生悲观的想法:
“领导不喜欢我了。”
“唉,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也许我真的不适合这份工作。”
“如果再犯同样的错,别人就不可能信任我了。”
如果一个人抱有严重的负面情绪,那么不仅无益于解决问题,而且还会滋生逃避的心态,这时周围的人就会劝他:“别愁眉苦脸的啊!”
那么,产生正面情绪的正面思考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犯错的确让人痛苦,但也是无法避免的事。”
“我还没有彻底失败,再试一次吧。”
“这次我是做错了,但和以前相比,还是有进步的。”
P3-7
近来,我在书店里看到了许多励志书,这些书籍里充斥着“正面”、“正面思考”、“积极乐观”等词语。它们无非是想告诉大家,“一个人只要表现得积极乐观,事情就会变得顺利”。大家都在异口同声地称赞正面思考,有些书甚至讲,一个人只要正面思考,就可以不生病。
正面思考果真如此万能吗?其实有些人也有如下的想法:
“我知道正面思考有诸多好处,但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我一听到像正面、正面思考这样的词就很抵触,很难立即接受。”
我想,在读我这本书的读者里,会有这么想的人。或许,还有那样一些人,他们经常为自己的性格而烦恼,总是觉得“好像自己近来常常情绪低落”,“为什么我总会感到心情沉重呢”,等等。
一般说来,性格开朗的人容易发挥自己的能力,可是,对于性格不够开朗的我来说,总是缺乏自信,当然也就很难展现才能了。
实际上,我20岁左右时,最讨厌正面思考,并且抵制正面思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负面思考者。
昔日,我爱发牢骚、性格孤僻,也毫无积极乐观的心态,分析问题时总爱钻牛角尖。如果看到做事情成功顺利的同学,我就会言不由衷地说:“哼,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还会暗地里祈祷他下次“失败”。由于我抱有这种心态,所以朋友讽刺我说:“你这个人就只有说人坏话的本事。”尽管当时我也很讨厌那时的自己。
被人们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曾被问道:“您认为贵公司里最有前途的职员是怎样的年轻人呢?”
他答道,“头脑聪明的人工作不认真,多数人的性格有些缺陷,而且以后还会变得奸猾,这种人的想法不够现实,因此工作的表现平平;而那些勤快的人,因为只顾自己向前猛冲,从不顾及别人,所以最终也毫无建树;另外,还有那些看起来很诚实的人,同样也不可信,因为如果不给这些人工作干的话,他们也会变得不诚实。可是反过来说,任何一个人被提拔到一个受重视的位置都会变得诚实起来。所以要我说,那些有前途的人是‘运气好的人’,而所谓的好运气总会落在性格开朗的人身上……”
大多数人听了这些话,都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可是我却没有。所以我认为自己注定是个没有前途的人,也可以说,我是个没指望的人,因为我既不聪明,也不勤快,又不诚实,而且性格还不够开朗。
正因为如此,我对什么都厌烦,如学习、交际、工作、娱乐、恋爱,甚至包括生我养我的美丽故乡等。
虽说如此,但我的内心却在憧憬着积极乐观,虽然嘴里说着“我最讨厌有关正面思考的书了”,但我内心仍然很渴望知道这些书里面到底写了些什么,所以我还是会很认真地阅读此类书籍。
可是读完后,我依然不能全面地接受这种思考方式。对一个习惯负面思考的人来说,我会很羡慕那些正面思考的人,因为正面思考确实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是另一面,我很快心生疑惑,总觉得这些家伙们太狂妄了!这些人真的认为正面思考很好吗?也可以这样说,假如我正面思考了,我认为自己随后一定会失去一些东西,并且因此产生局促不安的情绪。
而且我觉得,这种局促不安的情绪是正面思考的信奉者绝对不能理解的,另外,由这种不安情绪而引发的空虚感还会让我认为,我和正面思考型的人之间存在着“鸿沟”。
正因为社会上对正面思考推崇备至,所以像我这样习惯于负面思考的人会感到自己很难有立锥之地。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学生时代认定负面思考的我,现在却成了一名精神科医生,而且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让负面思考型的人变得正面积极。在工作中,我学习了不少的心理治疗方法,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过去的想法并不是完全错误的。 我认为,正面思考有好的一面,但同时它也会使人落入一个很大的思维陷阱。只会负面思考的人尽管有很多问题,但在个人生存之路上,负面思考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另外,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艺术创作等方面,负面思考型的人比起只会正面思考的人来说,一定会更有深度。同时,因为负面思考更具有现实性,所以他还会成为一种使人具有善良品质的原动力。
比起对眼前的问题假装视而不见的“凡事正面”、“只会向前看”的那些人,负面思考者更能直面现实。
一个人之所以感到不安和担心,是因为他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考虑到有多种可能性。应该说,对事情犹豫不决、困惑烦恼,绝不是坏事,它是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
总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负面思考同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法。
但是,和过度正面一样,过度负面也会产生弊端,继而也就不能发挥负面思考所具有的优势。
像我过去那样,负面思考型的人因为自己不能变得正面,所以比任何人都烦恼。其中有些人在正面思考耀眼光环的压力下,就给自己找借口说:“我可不想像正面思考者那样,变成一个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自私自利的家伙。”另外还有一些人否认自己和外界之间的联系,故作强硬地说:“我就是要我行我素。”
这些都是负面思考的人因为不能变得正面而表现出来的自卑情结。
不能表现得正面的人、爱操心的人以及情绪容易低落的人都知道负面思考的优点,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它的长处。其实,只要不是过度的负面思考,保留“一点负面”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如果这些人还想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负面思考优势,那么借鉴正面思维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也是很有效的,即使不能成为一个善于正面思考的人也没关系。
让一个负面思考者进入正面思考的世界会使他们产生恐惧心理,因为积极思考必须要有积极的行动,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挑战。如此一来,承担一定的风险就是理所应当的。
改变自己的习惯是需要勇气的。这和没有去过酒吧的人不敢进去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他们会想,“那是不正经的人去的地方,我可不能去”,“那种地方我不去也没什么关系”,“那地方好像挺有趣、挺吸引人的,如果一次都没去过的话,我有点遗憾吧”。
可是,一旦去过一次,许多人马上就明白,酒口巴原来就是这样的啊。如果他们感到愉快,那么就会继续去消费,至少也会抱着去不去都行的态度,总之对酒吧不会再有反感。
实际上,负面思考和正面思考的区别同以上列举的小事并无二样。
我认为,那些为负面思考而烦的人,只是在对待事物的方法和想法方面有些极端而已。烦恼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很可能因此虚度一生。
原来的我是个负面思考者,而且讨厌正面思考,但是后来为什么又能够正面地看待事物了呢?因为我在成为一个普通的乐观主义者的同时,也了解了负面思考的好处,所以我想要和大家谈一谈如何真正发挥出负面思考的力量。
如果你没有被那种简单的、没有内涵的正面思考所蛊惑,还想要发挥自己负面思考的力量来度过更丰富的人生,却又不知该怎样做,那么请你阅读这本书,和我一起分析、研究这个问题,我将为此感到荣幸!
最上悠
2007年4月
正面思考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诸多思维陷阱。负面思考有很多问题,但它却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商业、人际关系、艺术等方面,负面思考型的人比只会正面思考的人更有深度,也更真实,负面思考也是产生同理心的原动力。与只会正面思考的人相比,负面思考型的人不会对眼前的问题视而不见,他们更能看清现实。
进行负面思考时的忧虑和不安是因为看到了事物的多个角度,正是因为考虑的可能性较多才会如此。有时,因犹豫不决而烦恼并非坏事,它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程序。
最上悠
我读过许多励志书,那些书中“积极进取”、“平心静气”这类的话对于性格消极的我来讲,确实很难做到。一直在为如何与自己讨厌的人相处而烦恼的我,却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过去,我总是不自觉地去想一些负面的和不愉快的事情,自己也想努力用正面思考去打消这些念头,不过,读过此书之后,我不会再勉强自己去摆脱那些负面的情绪,而是坦然地接受自己这些情绪就好了。我想,这的确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日本读者